第2027章,上课(2 / 2)
“不可能!”霍顿少校冲入舰桥,“那种级别的舰船不可能悄无声息地出现在这里!”
“但它确实存在!”副官指着屏幕,“而且……它正在转向,似乎准备发动攻击!”
恐慌迅速蔓延。不到十分钟,“海王星号”便向新加坡总部发出紧急求援信号,并命令“曙光女神”号紧急下潜至安全深度。就在此刻,真正的杀机降临。
“雷霆”号从断裂带底部悄然升起,距“曙光女神”仅一千二百米。四枚“破浪-2”鱼雷依次发射,采用低频脉冲推进,几乎不产生气泡轨迹。第一枚命中其右舷电池舱,引发连锁短路;第二枚穿透耐压壳体,直接引爆备用氧气罐;第三、第四枚则分别锁定其前后平衡舵,彻底瘫痪操控系统。
救援赶到时,只见到海面上漂浮的残骸与不断上升的气泡。官方通报称:“S级潜艇‘曙光女神’因不明原因失联,推测遭遇海底地震或甲烷喷发。”而英国海军内部文件则悄悄将其列为“非战斗损失”,并暂停同类任务两周。
与此同时,美国方面也迎来了意料之外的打击。
五天后,华盛顿收到一份匿名情报:某东南亚技术组织愿出售“海蛟计划”完整设计蓝图,包括弹射系统力学模型与舰载机调度算法。买方通过中间人支付巨额定金后,获得一套高度逼真的三维工程文档。数月后,美方秘密启动仿制项目,耗资上亿美元建造试验平台,却在首次压力测试中因结构共振导致甲板崩塌,险些酿成重大伤亡。
事后调查发现,所有关键参数均被植入微小偏差??足以通过初步审核,却注定在实际运行中崩溃。这份图纸,正是张庸亲手授意放出的“镜渊”陷阱。
而在缅甸边境,第一批“援助物资”顺利交付。表面上是老旧步枪与无线电设备,实则夹带了六台“潜影-X”无人潜航器。这些仅有两米长的小型装置可通过河流进入安达曼海,自动汇入主控网络,成为未来水下作战体系的神经末梢。缅抗武装毫不知情,只当是雪中送炭,殊不知自己已成为张庸战略布局中的一枚活子。
时间进入第七日,淘金湾迎来一场罕见风暴。
狂风卷着暴雨拍打钢铁码头,闪电撕裂天幕。就在这样的夜晚,系统再次弹出提示:
【“海蛟计划”主体框架完成度78%】
【模块化船段预制进度:A区92%,B区85%,C区63%】
【预警:检测到新型卫星扫描模式,疑似搭载合成孔径雷达与多光谱成像仪,来源指向美国陆基太空监视网】
张庸立于密室之中,注视着投影中那艘即将成型的轻型航母。它的飞行甲板线条流畅,舰岛紧凑而高效,两侧设有隐蔽式垂发单元,可兼容防空、反舰与巡航导弹。更重要的是,整艘舰采用“分段嵌套式建造法”,每个模块均可独立运作,即便部分受损,仍能维持基本功能。
“这不是一艘船。”他低声说,“这是一个移动的战争中枢。”
此时,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芦泰推门而入,手中拿着一份刚解码的电报。
“苏联远东方面军回信了。”他说,“他们同意用十五台柴油机外加三套雷达火控系统,换取一次面对面技术交流机会。地点建议设在萨哈林岛附近中立水域,时间为本月十五日。”
张庸沉默片刻,嘴角终于扬起一丝真正意义上的笑意。
“告诉他们,我接受邀请。”他提笔写下回复,“顺便提醒莫斯科??如果想看到‘海蛟’的真实模样,最好带上足够的诚意。”
风暴仍在继续,但淘金湾的灯火从未熄灭。
深夜,张庸来到地下试验舱,亲眼见证“苍鹰-1”的首次自主滑跑测试。模型机在模拟甲板上加速,襟翼展开,尾焰喷薄而出,虽未离地,却已展现出惊人的稳定性。控制系统反馈显示,算法误差率低于0.3%,远超预期。
“再给我三个月。”他对技术组长说,“我要看到它真正飞起来。”
那人重重点头:“我们会让它飞得比任何人都快,都远。”
走出试验舱时,东方已泛起鱼肚白。雨停了,乌云裂开缝隙,晨曦洒落在新建的干船坞上。工人们已经开始新的一轮作业,焊花四溅,钢梁轰鸣。远处海面,几艘伪装成渔船的侦察艇正悄然撤离??那是最后一批窥探者,带着满脑子虚假情报返回母国。
张庸点燃一支烟,深深吸入一口。
他知道,这场战争的本质,早已超越炮火与鲜血。它是信息的博弈,是认知的塑造,是用谎言编织真理,用沉默震慑强敌。
而他,正站在风暴之眼。
未来的海洋,不会属于那些拥有最多战舰的人,而是属于能够定义战争规则的人。
他抬头望向天空,仿佛已看见那一天:朝阳之下,斜角甲板上,“苍鹰”展翅腾空,划破云层; beneath the waves, a fleet of silent 混ters 摸ves without sound; and on the shore, a new order rises from the ashes of old empires.
刀锋所指,不只是海洋。
而是人类对力量边界的重新丈量。
风起了。
他转身走入指挥部,留下一句低语:
“准备下一阶段。”
没有人知道那是什么。
但所有人都明白??
真正的棋局,才刚刚进入中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