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2章 番外 对《彼得罗夫版《康斯坦丁福音(2 / 2)
罗斯众人都到郭夫子处,日夜尾随,记录他的言行。夜间,见信众趴在墙头,郭夫子便说:你们若是再把我的吐槽都当做圣训记下,我便要暴论了!
*
皮先生注:吐槽,是指对事物发表带有戏谑色彩的观点;暴论也是同理,不过荒诞和戏谑色彩更强一些。这二者均为郭夫子的个人习惯用语。
郭夫子一贯谦逊,拒绝信众把他成为先知和圣人,甚至不愿出家,因为只要他投身教会,必定会成为最有声望和权力的大牧首,到时候,很多事情,就不是他自己能阻止的,反而对于国家的稳定不利。
可见,郭夫子是多么深谋远虑啊!那些自称“我到了这个位置,不得不继续取得更大权力,否则无法自保,也无法对得起追随者”的人,难道不会惭愧么?
另外“圣训”一词,是郭夫子即兴表达,与天方教的圣训概念不一致。目前通行的解释,是亚历山大天方教会的马明修士,提出的观点,即《康斯坦丁福音》应属于经类。《郭夫子对话录》等后期作品,才叫圣训。
*
编者:皮主教的注释已经比较直白易懂了。至于后半段,主要是他自己对于当时政治现状的不满,所引述的话,也是刘再兴准备担任终身独裁官时,对他的解释。
皮主教在南征的时候,和刘再兴关系非常好,甚至经常说,他们也要像郭夫子与君士坦丁十一世一样。但刘再兴后来与他发生矛盾,皮主教心灰意冷,因此多次在作品中用“吐槽”等方式表达不满。读者需客观看待。
***
康16.2
郭夫子说:天兄是个基佬
*
皮先生注:这条经义是经典的隐喻义。在教义中,是常见的论述方式。
郭夫子一直告诉大家,罗马是个父权国家,罗马教会作为罗马精神的代表,也应当是男子的形象,而不是蛮族教会一样,实际上是受制于蛮族王公的柔弱女子。和天兄之间,也并非是简单的男女关系所能概括,因此有此论述。
这个比喻十分精妙,我们教会的神职人员,都应该牢记这条教诲,在世俗权力出现问题、损害万民时挺身而出,履行父权者的义务。
*
编者:皮主教的论述已经十分明白了。
在分析教义的时候,一定要认清论述本身到底是实指,还是比喻意义。对这二者的分辨,也是神学的基本要求之一。不过很可惜,像“希腊人”那样,刻意摘取郭夫子等过往先贤的只言片语,进行与主旨毫无关联的大篇幅解读,以此来宣传那些自己希望让大家接受、但又担心权威不足、不敢直说的观点,可以说相当普遍了。
“希腊人”喜欢借助诡辩,玩弄定义。符合他们利益的,便说这是进步;和他们诉求不符合的,便说人家不自由、太保守落后。这些人,不过也是假先知的追随者罢了。
在历史上的教会辩论中,也经常会有这种情况出现。我们现代人,在分析和解读这些言论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慎重啊!
(作者:这条是讽刺教士们对人家的气话也望文生义、强行进行解读的。因为历史上(包括现代),教会经常使用“隐喻义”这个说法,对各种问题进行解释,甚至只要看到“隐喻”,就知道他们又要开始经书注我了……本来应该不需要直接写的,但似乎我这个也被人当做字面意思了。所以虽然直接写出来比较尴尬,我还是说明下吧……
反正现在也来不及了,月初榜单也不指望了,这个月就不发月票章了。大家直接看看吧)
***
康17.7
狄奥多拉公主日日催促郭夫子回家,不准他参加晚祷。郭夫子心念教众,在一个晚上,自己跑了出来,到了大教堂。公主追击来,质问他:“难道你的爱人在这里么!”郭夫子说:“此间万民,哪个不是我的爱人?”
*
皮先生注:公主多次在经书中出现,一般都是对郭夫子的行为提出质疑。因此也有人认为,经书中的狄奥多拉公主,并非历史上郭夫子的妻子本人,而是某种“意向”,代表着一些基于世俗欲望、阻碍我们追求美好的因素。
真实历史上的狄奥多拉公主,一直支持郭夫子的事业。在他分身乏术时,给他提供了大量精神和实际上的支持。
公主一直反对当时那些诽谤郭夫子的人,对于那时候就开始提倡,情感上也要“自由放任”的人,一直在坚决斗争,是贤妻良母的典范。不过,她也因此,在之后的时间里,甚至一直到现在,都在经常被各种人攻击。我们在阅读经书的时候,也要对这些概念进行辨析和区分。
*
编者:关于郭夫子的家庭问题,皮主教的观点限于历史局限,也比较片面。详情可以参考《郭氏家训》中,郭夫子之子郭楠,对于当时情况的直接描述。
另外,在《我与哥哥的前半生》(梅尔特姆夫人口述,阿里·本·布尔萨尼编纂),以及《城邦兴亡与罗马时代:美第奇家族兴亡史-家族的崛起-乔安娜·达·美第奇篇》(尼可罗·马基雅维利著)等文献中,都有很多相关的记录。
基于这些文献,我们认为,皮主教站在狄奥多拉公主一边,应该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政治需求,以及他的教派对于家庭的重视,因此迫切希望塑造一个“支持丈夫、支持民众呼声”的贵妇形象,试图以此来获得上层人士,尤其是妇女对于宗教改革的支持。
但是,当时的情况非常复杂,而且各方都有自己的视角和可以拿出的证据。当然,其中也少不了当事人有意无意表达的主观看法,以及为了己方的舆论优势,而刻意进行的夸张化宣传。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也不能尽信这些“第一手资料”。
我们至今也无法完全理清那时的情况,并且得出出一个可以让所有人都信服的结论。相信未来,基于更丰富的资料,和更加完善的学术研究方式,凭借后人的智慧,可以分析出郭夫子家庭结构的真实状况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