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科幻 > 大明:寒门辅臣 > 第两千六百三十章 守株待兔的顾正臣

第两千六百三十章 守株待兔的顾正臣(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全球高武之师兄他美强宠 苦境:原来我是反派卧底 徒弟都是天命大反派 军婚甜蜜蜜:嫁最野军官,我在八零喜当妈 都市:修仙一千年,归来当奶爸 家有师尊,恶名远扬 红楼之庶子贾环传 炼气五千年 万古第一神 1938:除夕计划

与此同时,沈昭生前布置的“昭武炮”、“镇远号”等军备项目陆续完成,辽东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成为东亚最强劲旅。

面对中原乱局,辽东采取“不干涉、不承认”政策,既不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也不承认清军入关后建立的清朝。沈昭遗训中明确写道:“我们不争正统,只争民心。谁能让百姓吃饱穿暖,谁才是真正的主人。”

清军多次遣使前来,试图招降辽东,皆被林承泽严词拒绝。赵文渊更率军击退清军三次南侵,使辽东边境稳固如铁。

而中原大地,却在战火中挣扎多年。李自成虽短暂占据京城,但治理无方,军纪败坏,很快失去民心。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原以为可借力复明,却反被吞并。

清军入关后,实行剃发易服、圈地屠城等暴政,激起各地反抗。江南士绅起义不断,四川百姓宁死不降,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血流成河。

相比之下,辽东却成为乱世中的净土。流民纷纷北逃,辽东开仓赈济,设“归民营”安置,提供土地、种子、农具,助其重建家园。

林承泽主持政务,赵文渊统军守边,二人一文一武,配合默契。他们延续沈昭遗志,推行“五年计划”:第一年整顿民生,第二年修路筑桥,第三年发展教育,第四年改革司法,第五年建立议会。

至沈昭去世第十年,辽东已建成十二所大学、三十余所技校,百姓识字率高达七成。铁路贯通南北,商队往来不绝,辽东港成为东亚最大贸易枢纽。

林承泽在沈昭墓前立下誓言:“沈公之志,非为一人之功,乃为万世之业。我等虽不及其万一,然必以余生之力,守其遗志,拓其宏图。”

赵文渊则在军中推行“军政一体”制度,士兵不仅要练兵,还要识字、学算术、懂地理。他常说:“沈公曾言,军人不只是杀敌,更是守护文明之人。我们要做真正的文明之师,而非野蛮之兵。”

辽东的崛起,引起西方列国注意。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纷纷遣使前来,希望通商。辽东以“互利互惠、平等共处”为原则,签订多份贸易协议,使辽东迅速融入世界贸易体系。

与此同时,辽东设立“译馆”,培养精通西语、拉丁语、阿拉伯语的翻译人才,引进西方数学、天文、地理、医学等知识,推动本土科技发展。

林承泽亲自编纂《辽东通志》,记录辽东十年变迁,书中写道:“沈公之治,非以权术驭人,而是以理服人;非以刀兵压民,而是以德化民。他不求名,不求利,只求百姓能有饭吃、有书读、有地种、有屋住。他做到了,而我们,只是继续走他走过的路。”

赵文渊则在军中设立“沈昭纪念堂”,陈列其生前衣物、手稿、战甲、佩剑,供后人瞻仰。他亲笔题写碑文:“此地葬英魂,此心照千秋。”

辽东百姓每逢清明,皆自发前往沈昭墓前祭拜。孩童背诵《沈公语录》,商人铭记“诚信为本”,军人高唱《华夏复兴歌》。他的思想,已深植人心。

而在中原,清廷虽名义上统一全国,但地方割据、民变四起,财政枯竭,官僚腐败,百姓困苦。反清复明之志士虽多,却无统一纲领,各自为战,难成气候。

反观辽东,却以一隅之地,建立起完整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体系,成为东亚最具希望之地。

有人问林承泽:“沈公若在,会如何应对清廷?”

林承泽答:“沈公不会问谁是正统,只会问谁能让百姓活得更好。他若在,定会以和平方式统一中原,以制度取代暴力,以文化取代征服。”

赵文渊则说:“沈公一生,只为一个字??‘人’。他相信人皆可善,皆可教,皆可为国效力。他不求千秋万代,只求当世之人,能活得有尊严。”

沈昭虽已逝去,但他的精神,却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他未曾称帝,却比帝王更受敬仰;他未曾封王,却比诸侯更得民心;他未曾著书立说,却比圣贤更被传颂。

因为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人。

因为他,不是为了权力,而是为了正义。

因为他,不是为了过去,而是为了未来。

这,就是沈昭。

一个普通人,却改变了世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嫁给男主他哥哥 林家娇女种田忙 错位囚笼 路人在漫画拿了马甲剧本 (文野同人)cos学院宰后 你要相信我真的是白莲花 现代天师实录 十九世纪换嫁情缘 (历史同人)在西汉庖厨养娃 没关系,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