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六百八十三章 不留活物(七更)(2 / 2)
“遵命!”沈默单膝跪地,接过佩剑。
次日凌晨,江雾弥漫,“潜龙号”缓缓沉入水中,只余一圈涟漪,消失不见。
与此同时,北方局势再度紧张。
朱棣虽因瓦剌威胁被迫北返,但仅休整月余,便再度集结兵马,号称“靖难复起”,挥师南下。此次他改变策略,不再强攻济南,而是绕道安徽,直扑长江防线。
铁铉急报:“燕军已克滁州,先锋抵达浦口,距南京不过百里!江防兵力不足,恳请速派援军!”
建文帝惊慌失措,连夜召集廷议。
有大臣主张迁都西安,避其锋芒;有言官痛哭流涕,称“天命已去”;更有翰林学士上书,请诛顾正臣以谢天下,谓其“妄改祖制,惹怒上苍”。
顾正臣立于殿中,面无表情听完所有攻讦,忽然朗声大笑:“尔等可知,此刻燕军营中,已有七成士兵患上了‘夜盲症’?”
满殿哗然。
“因为他们的粮草中,缺了一味东西??胡萝卜素。”顾正臣冷冷道,“我早在半月前,便命人在江北所有粮铺秘密投放富含维生素的‘营养粉’,唯独燕军采购的黑市粮仓未覆盖。他们吃的都是陈年糙米与霉麦,不出一月,必然体力衰退,夜不能视。”
他又取出一份地图:“而且,我已经让铁路工人在芜湖至南京段铁轨下方埋设震雷阵,一旦敌军大规模行进,便会触发自动引爆。同时,沿江布置三百具‘热气球监听哨’,可提前两时辰发现敌情。”
最后,他盯着那些叫嚣罢免他的官员,一字一句道:“现在你们要杀我?可以。但若我死了,下一个冬天,你们的孩子将吃不到热饭,士兵将看不到敌人,战报将在路上走十天才能送达。这就是你们想要的‘太平’?”
殿中鸦雀无声。
建文帝终于站起身,摘下腰间玉佩,亲手挂于顾正臣颈上:“朕授卿‘监国太傅’之位,总揽军政大权,便宜行事,无需奏报。”
圣旨既下,风云再起。
顾正臣即刻下令:南京全城戒严,妇孺迁往钟山避难所;长江水师出动十艘改装炮艇,封锁江面;城内十万民夫连夜挖掘防空壕,架设高射炮台;格物院启动“天眼计划”??在紫金山顶安装巨型反射望远镜,配合电报网络,实现全天候敌情监控。
而最关键的一步,是他亲自撰写一篇《讨逆檄文》,通过“光电传书塔”传遍全国:
> “朱棣逆天行事,弃父老于胡尘,驱百姓作炮灰。今我朝廷已立技术新军,铁路一日千里,电报瞬息万方,火炮可覆千军,铁船能潜深渊。尔等将士多为农家子弟,何苦为一人野心送死?若能阵前倒戈,一律赦免,授田百亩,编入新军工匠营,享技术勋禄!”
此文一经发布,燕军内部震动。
短短五日,投降者逾两千,其中不乏百户、千户级军官。更有燕军火药营队正携三门火炮叛逃,直言:“我们打的是同胞,守的是私欲,不如归正。”
朱棣暴跳如雷,下令清洗军中南方籍士兵,结果引发更大骚乱。张玉劝谏:“王爷,军心已散,不可再战。”
朱棣望着南方滚滚浓烟,终于颓然坐下:“罢了……暂退北平,待来春再说。”
诏令传出,燕军缓缓北撤。
然而,就在胜利曙光初现之际,南京城突然停电。
不是寻常故障,而是全城电网瘫痪。电报中断,照明熄灭,连格物院的核心实验室也陷入黑暗。
顾正臣第一时间赶到供电中枢??一座由十台蒸汽发电机组成的“动力宫”。技术人员惊恐报告:“主轴断裂,线路烧毁,有人蓄意破坏!”
勘查现场后,发现一根关键铜缆被人用特制酸液腐蚀,断裂处残留磷粉与蜂蜡碎屑。
“又是‘音蛊’余党!”顾正臣怒极反笑,“他们不仅要乱人心,还要断我文明之脉!”
他立即下令全城搜捕,同时启用备用风力发电机,恢复基本通讯。
三日后,在城南一处枯井中,发现一具尸体??身穿太监服饰,怀中藏着一本日记,详细记录了过去半年如何混入宫廷、贿赂工匠、安插破坏分子的过程。最后一页写着:
> “奉姚师密令,毁其光,断其电,使其重回油灯时代。待西洋大军登陆,里应外合,共焚金陵。”
顾正臣读完,久久伫立雨中。
他知道,这场战争早已超越刀剑之争。这是**旧神与新知的对决**,是蒙昧与启蒙的生死搏杀。
他提笔写下新的战略纲领:
> 一、全面普及电力系统,各县设立“光明学堂”,教授电工基础;
> 二、建立“国家信息网”,以光电塔为节点,连接所有府县;
> 三、加速研发无线电技术,摆脱有线依赖;
> 四、派遣百名少年学子赴西洋留学,学习物理、化学、工程;
> 五、正式成立“中华科学院”,统管全国科研事务,直属皇帝管辖。
与此同时,“潜龙号”终于传来消息。
通过海底电缆预先铺设的摩尔斯电码线路,一段微弱信号被接收:
> “抵达鬼哭屿,发现地下基地。姚广孝确在其中,正指挥制造‘电磁迷魂阵’,可远程操控万人行动。已拍摄图纸,正设法夺取核心装置。预计七日后返航。沈默绝笔。”
顾正臣看着电文,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火焰。
他明白,最终的决战,不在沙场,而在思想之巅。
当夜,他在格物广场点燃万盏电灯,照亮整个南京城。百姓纷纷走出家门,仰望这片前所未有的光明。
他登上讲台,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四方:
“有人说,机器夺走了人的位置。我说,机器解放了人的灵魂!有人说,变革太急,民心不安。我说,不变才是最大的危险!今天我们点亮的不只是灯光,更是希望!是未来!是一个属于所有人的新时代!”
掌声如雷,经久不息。
而在遥远的海平线上,“潜龙号”正悄然浮出水面,朝着祖国的方向,破浪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