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三十四章 汤和的拖延(1 / 2)
詹徽是个善于揣测上意的人,朱元璋给了蓝玉梁国公,这本身就是借蓝玉制衡顾正臣的举动,虽说顾正臣占优,但皇帝需要蓝玉,那被打压的就只能是顾正臣。
在顾正臣出现破绽,官员占据道义制高点时,詹徽选择或明或暗,动用言官弹劾顾正臣。
可现在??
詹徽很是无力,顾正臣的手段明显高过许多人,他凭空制造了一座大山,并站在了山顶。
想用道义这座山压他,已然不可行。
他人都不在山脚下了,你还怎么压?
东征带来的弹劾机会,已经不是机会。
詹徽退得很彻底,当天就写了文书,以陕西兰州(当时没甘肃行省)发生民乱为由,请旨出京前往调查。
朱元璋大笔一挥同意了,还让詹徽监察陕西行都司卫所,詹徽带上行李就跑路了。
兰州很远,陕西行都司更远,想回京,至少也是一年之后的事。
詹徽不在意,这次跑远点,是为了告诉顾正臣,自己没掺和这些破事,他报复的时候,别逮住自己一顿收拾。再说了,地方民乱乃是国之大事,兰州那里每年都有御史去,可报上来的全是民生安稳,今年百姓突然作乱了,这说明背后有猫腻,得查。
虽然没有了詹徽带头,虽然马克思至宝的冲击很大,民间也听闻了马克思至宝即将刊印售卖的消息,士人、商人翘首以盼,就连金陵许多市井百姓也准备了钱,想要买一本看看。
可朝堂终归是朝堂,顾正臣“死了”也不会停摆,何况一个马克思至宝,该起的弹劾风潮,终还是起来了。
右佥都御史元善站出来支持沈?、茹为、黄德安等人,于是乎,更多御史加入,户部右侍郎李端、工部右侍郎韩铎在奉天殿怒斥顾正臣的战争罪行,二十余郎中、主事、给事中共同弹劾。
在一众官员声讨之下,刑部尚书开济走了出来,言道:“陛下,当务之急,是将镇国公调回金陵。”
朱元璋深以为然。
这一场风波,顾正臣迟早要面对,他不回来,这事就平息不了。
最主要的是,马克思至宝中提到的东西,尤其是那电报,这个家伙是不是要给自己一个解释!
十四年了,他连电这个概念都没讲出来过……
朱元璋最终同意了群臣请求,言道:“既然东征主要战事已然结束,临阵换将也没什么大碍,那就命信国公前往,接替征东大将军一职吧。”
汤和领了命,然后被人弹劾了。
无它,汤和觉得自己有病,想在金陵多休息几天,可还没休息三天,就被人骂了。
领了旨意不速速出京。
汤和也恼火了,骂骂咧咧地去了太仓州,又觉得身体不好,想娱乐下身心钓个鱼,结果又被官员打探得知,好一顿弹劾。
直至朱元璋派来了沈?、茹为、黄德安,汤和不得不准备出发。
只是出发之前需要准备各类物资,所有出海的船都是后勤船,不能空走一趟,煤炭也是需要钱的……
可这一准备,又是三天。
沈?等人知道汤和是故意拖延,可就是没办法。
汤和去了九州,去了对马岛,有去了纪伊,听说顾正臣曾经去看过瀑布,也不顾沈?等人阻拦,执意去欣赏一番,耽误了两天,又去了淡路岛,让沈?等人引着去看了万人坑,并见到了统筹后勤的赵海楼。
“镇国公人在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