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四十章 如同感同身受(1 / 2)
开济赞同。
杨靖、李原名等尚书也支持。
魏观盘算再三,言道:“陛下,臣认为此等惩罚甚好,然苦寒之地虽多,若将其放任草原或东北之地,恐无法让镇国公反省,不如将其放至西北之地,祁连山下。”
元善、李端等赶忙附议。
要知道大明的马场并不少,长江南北都有,北平附近也有,当然,当下最主要的就是东北马场、蒙古草原马场与祁连山马场。
长江南北谈不上苦寒。
北平与苦寒挨着点,可顾正臣曾是河北巡抚使,又主持过北伐,军中威望、官场名望颇高,还有移民百姓在那,顾正臣就是拿个破碗过去,也饿不着,冻不着。
东北更不能让顾正臣去,黑土地第一年就丰收了,产量惊人,堪比江南最肥的土地,东北大粮仓可期。
顾正臣去了那里,和回自家没啥区别,那里的根基就是他、朱棣、沐春、徐达等人打下来的,他过去,说不得过得更逍遥自在。
草原也不行,万一这家伙去了和林与冯胜把酒言欢,那算什么惩罚……
所有的草场,所有的苦寒之地看一遍,顾正臣唯一一个没有任何根基,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就是西北之地。
朝廷不是在扩建祁连山马场,那就让顾正臣去。
虽说他还有爵位,但没有熟悉的部将与军士,就算有人巴结逢迎,他也落不到多少好处,尤其是马场那些地方,苦寒,远离人烟,底下人也提供不了多少优待,至少没大房子可以让他住,没有大鱼大肉可以让他吃。
朱元璋狐疑地看了看魏观,这个家伙??
“既然魏尚书说了,那就准了。惩罚已下,镇国公东征所为,就不必连篇累牍地上奏了,此事,到此为止!内阁将会直接过滤掉此类公文。”
朱元璋起身退朝。
不少文官对这个结果,很是不满意,可事已至此,也不好说什么。
归根到底,还是文官不够团结,尚书都不动弹,一个个都不愿意站出来弹劾顾正臣,只靠着底下的人骂,能骂倒一个国公才怪……
但顾正臣没了实权,还被发配去了祁连山下两年!
这已经算是很严重的惩罚了。
两年啊,这时间可不算短。听说顾正臣也就十年八年的命了,再让他苦寒两年,对他这种性情高傲的人来说,无异于一种折磨。
一场风波,就此荡平。
魏观翻看着《马克思至宝全录》,看着里面的文字,深深震撼。
一干尚书为何不弹劾顾正臣,不是因为大家觉得顾正臣做得不过分,而是因为这本书的出现让顾正臣有了屏蔽一切攻击的铠甲。
书在这里,再多弹劾也无济于事,最多给顾正臣制造一点麻烦,一无法削了他的爵,二不能要了他的命,那这样的弹劾有什么用?
达不到打倒的目的,所有弹劾都是毫无意义。
《马克思至宝全录》中的内容惊世骇俗,却令人憧憬,最主要的是,大明正在朝着这里面的未来方向前进。
在这个节骨眼上,皇帝不可能真正严惩顾正臣,要不然,谁给大明弄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