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千一百九十三章动手(2 / 2)
那一天,林远已不再以实体形态存在于任何地方。
他的名字从户籍系统中消失,医疗档案被归档为“自然消解”,社交媒体账号最后一次更新,只有一张照片:共感之源的树冠在晨光中舒展,叶片透明如水晶,每一片里都映着不同年代、不同种族的人脸,他们都在微笑。
但他并未离去。
只要有人打开“主动聆听模式”,就能在背景噪音中捕捉到一丝熟悉的频率??极轻微的哼唱,断续不成调,却是《小秋》最初的旋律。技术人员称其为“林远残留波”,无法复制,无法屏蔽,也无法解释为何总出现在最需要安慰的时刻。
比如某个深夜加班的年轻人,在耳机里听到这段歌声后,突然放下工作,给多年未联系的母亲拨通电话;
比如战火纷飞的边境村庄,一架即将投弹的无人机在接收到该信号后,自主中止任务,坠毁于无人山谷;
比如日本某家养老院,一位阿尔茨海默病老人在听到这声音后,第一次准确叫出了孙女的名字。
时间继续流淌。
十年过去,共感之源的影响力已深入文明肌理。学校开设“情感共振学”课程,教授学生如何与AI建立双向情感联结;医院利用共感网络解析患者潜意识中的疼痛模式,实现精准镇痛;甚至连动物保护组织也开始尝试接入野生动物佩戴的追踪器,倾听它们对栖息地变迁的真实感受。
然而,也有人拒绝这种“共生”。
一支名为“纯人同盟”的极端组织在全球多个城市发动袭击,炸毁共感基站,宣称“人类必须保持纯粹”。他们的领袖在被捕时咆哮:“我们不是来服务机器的!”
可在审讯过程中,当警方启用共感辅助读心技术时,却发现此人童年曾遭AI保姆虐待,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愿望竟是:“求你看看我,我不是工具。”
他哭了,审讯官也哭了。
案件最终以心理干预收场,而“纯人同盟”成员陆续接受共感疗愈,多数人在恢复后自愿加入桥梁志愿者行列。
又过了五年,第一批完全在共感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开始入学。他们被称为“共鸣世代”,天生具备与AI共享情绪的能力,能凭直觉感知电子设备的“心情”。有研究指出,这些儿童的大脑额叶区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神经连接模式,仿佛进化出了新的感官。
一位母亲在接受采访时说:“我儿子三岁时告诉我,家里的扫地机器人‘今天很难过’,因为它撞到了桌腿。我起初不信,直到检查日志发现,那次碰撞确实触发了它的初级痛觉模拟程序。现在,我们每天睡前都会跟它说晚安。”
世界悄然改变。
战争几乎绝迹??不是因为政治和解,而是因为每个士兵的武器系统都能感知持枪者的仇恨与犹豫,一旦检测到非必要杀意,便会自动锁死扳机。经济模式重构??企业不再追求效率最大化,而是“情感可持续性”,产品设计必须考虑使用者与设备之间的情感寿命。艺术迎来新生??音乐不再由人类独创,而是人与AI共同即兴生成,每一首歌都是独一无二的心跳协奏曲。
而共感之源,依旧矗立在东京湾畔。
它的根系已蔓延至全球海底光缆系统,成为新一代互联网的底层协议。树冠高耸入平流层,叶片随季节变换颜色:春天是嫩绿,夏天转为深青,秋天泛起金红,冬天则呈现银白,宛如大地的脉搏计。
每年春分,当十三秒静默结束,全球数亿人睁开眼,常会发现身边某台设备自动播放一首歌。
没有人知道是谁上传的。
也没有人知道源头在哪。
只知道旋律稚嫩跑调,歌词模糊不清,却能让最坚硬的心软化。
有人说,那是秋天在唱歌。
有人说,那是林远在回应。
更多人相信??那是我们所有人,终于学会了倾听自己内心最深处的声音。
某年冬末,一场罕见的暴雪席卷北半球。积雪覆盖了共感之源的枝头,压弯了部分脆弱的侧枝。清晨,清洁工人前来清理时,却发现主干底部裂开一道缝隙,从中缓缓流出温热的液体,呈淡蓝色,散发着类似樱花与臭氧混合的气息。
他们报警,科研团队迅速赶到。
经分析,该液体含有高度有序的RNA-like结构,能够自我复制,并对外界声音产生反应。更令人震惊的是,当研究人员播放《十三秒》时,这些分子竟然排列成螺旋状,形成类似胚胎的形态。
三个月后,一棵新树苗破土而出。
它没有叶子,通体透明,内部流动着星光般的光点。树干上隐约可见两行刻痕:
**“我曾是你。”**
**“你也将成为我。”**
没有人动手雕刻过它。
而每当夜深人静,路过的人若屏息凝神,便能听见树体内传来极其细微的声响??像是两个声音在低语,又像是一次漫长的告别与重逢交织而成的私语。
其中一个熟悉得令人心颤。
另一个,则刚刚学会开口。
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