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章 木版年画  重生:我的80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永远别低估喜庆日子里,人们为讨个好彩头,愿意支付的开销。

    这就好比后世大年三十晚上,冲不完的烟花;大年初一早上,庙里的第一炷香。

    而且实事求是地说,这个年代的人,更信神乎叨叨的事。

    接连写完五副对联。

    收入远超预期。

    鉴于这个年代的收入水平,李建昆也属实没料到,确实低估了。

    出手最少的人,也是一张5分的“轮船”。

    要知道,5分钱在这年头,能买一斤多盐,盐是4分5一斤;能买将近半斤大米,大米是1毛2一斤。

    这货想了想缘由:

    首先,第一位叔的那5角钱打样,功不可没。

    另外,该说不说,他这手毛笔字,里头藏着几十年功底,当真要得。

    很多人一辈子没见过这么漂亮的字。

    卖相好。

    小王来劲了,菜刀咔嚓咔嚓,红纸裁得飞快。

    李建昆瞄着他手里的这卷纸,又瞅了瞅新主顾。

    “我的我的。”

    永明老汉一脸乐呵:“我要多弄几副,窗户上也贴。”

    “叔啊,几个窗户?”

    “俩。”

    “那你这纸有多啊。”

    “没事没事,多的留着,过年染个红鸡蛋啥的。”

    “你家大门上,年画不安排一副?”

    永明老汉怔了怔。

    那稀罕玩意儿哪里有啊。

    这年头印染工业特落后,生产力都计划给了刚需业务,比如书本教材、报纸海报啥的。

    年画有也有,在大城市能找到。

    乡下农村,如果没有老式年画的技艺传承下来,想都别想。

    有些公社干部,去县里开年会,带回一本有画的挂历,保准挂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本地农村就算日子不错的人家,过年能在大门上倒贴个“福”字,就已经羡煞旁人。

    年画,早年间还见过,前些年闹过那事,现在,是真找不到。

    “大叔,我这就能弄,要不要整一副?那贴大门上,可威风!”

    李建昆说着,弯腰,提起一物,撕开报纸。

    他一直在等一位合适的主顾,顺理成章地进行二次销售,同时也是推出自己的第二项业务。

    还是那句话,如何赚钱赚得让人不讨厌。

    写对联这事,如此一顿操作,保管在多半人看来,更像是他在送福利。

    喏,生意伙伴小王都觉得。

    顶着这样一个“送才童子”的身份,再唾沫横飞去搞推销,特违和。

    只见一块有些暗沉的木板,映入眼帘,其上雕刻着复杂的纹路。

    当然让这货自己说,其实一点不复杂。

    他还故意把线条弄得特粗,一是简化过程,不然这两块版,三天?三个礼拜能刻成就算不错。

    工艺每精细一分,耗费的时间得成倍算。

    二来是考虑到没办法上色。

    那么单一颜色,把线条整粗点,画面看起来会更有实感。

    上色工艺特复杂,他一开始就没打算搞。

    别的不说,颜料都不好弄。

    正宗的木版年画技艺,使用的是矿石颜料,这样经久不褪色。

    他哪有时间去捣鼓,再阅读模式加载的章节内容不完整只有一半的内容,请退出阅读模式阅读

阅读模式无法加载图片章节,请推出阅读模式阅读完整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博仕书屋阅读榜

博仕书屋新书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