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八章 紧锣密鼓,设计制度!(1 / 2)
毫无疑问,赵阳通过双一级工程师考核的事情再度引发了全民热议,不过大家对此即感到震撼,又显得没那么震撼。
与此同时,围绕赵阳所引发的轰动,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泊,产生了浪潮不说,还连带一波又一波的涟漪。
这不,有一大票人正在紧锣密鼓行动中。
首先是党中央于今早召开了国防科技工业工作会议。
会议内容紧紧围绕赵阳昨晚上连夜提交上来的‘成立电子信息分院’事情进行,并商讨研究划定专项研究小组成员名单...
其次是半导体和计算机领域的所有相关单位都派遣技术人员和专家教授及工艺员和工人前来京城参加赵阳许诺为期一周的紧急教学培训。
原本在京城的计算所单位以及辽河晶体管厂以及哈军工计算机院系就不说了。
其它像复旦微电子系半导体实验室、研发和生产磁芯存储器的苏州电子厂、沈阳电子仪器厂、上海无线电一厂、南京无线电一厂、天津无线电二厂、高频电路研究实验室...等等。
甚至连京城就近的中专技术院校都派老师和优秀的学生前来学习。
不像后世改制过后的情况,目前的工业产区大部分都是产学一体,甚至是产学研一体。
可以说较大的国企厂矿都有配套的中专或技校培养技术人员和工人。
所以有些苏连援助建设的工厂院所都有配套的中专院校。
这些院校、工厂、实验室等研制单位成分不一。
有些是苏连手把手援助的,水平能称得上国内顶尖,世界一流。
有些是民国时期丑国派人来援助的,在建国后恢复整顿改良,水平参差不齐,与世界梯队相比,只能说二三流左右。
不过现如今有百分之八十的电子元件都是这些厂所贡献的。
至于剩下的百分之二十则是从苏连和西方各国进口。
最远的单位团队是从南方赶来的,尽管抵达京城或许要两三天之后,但对于带队的这人来说,哪怕只有一天时间,但能够面见赵阳从他那里解惑,这都是值得的。
带队的人叫江强,是一位少数的科学家和领导者合一的复合型人才。
能冲一线搞研发,也能管理团队,游刃有余。
在电子、经济、军事、战斗、生产、外交等诸多领域都担任过要职。
就在昨晚上,江强都还在研究锗晶体管的优化工艺,想着如何流水线生产下,节省锗的消耗。
结果来自京城的一通电话让他足足在原地愣了许久。
那是江强在辽河晶体管实验室的同学。
他说赵阳同志拿出了第四代计算机,并且应用了单晶硅晶体管。
且,赵阳同志拥有该晶体管具备流水线量产的工艺,相比起来,能耗不高。
“其实我很早就意识到未来晶体管的主要原料肯定不是锗,毕竟它的原料储量和产量都很有限,也没太大的提升空间,最有可能的材料就是硅,我的思路方向是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