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章(1 / 2)
对于这种无聊的事情,之前杨平没有任何在意,现在更加不会在意。
但是现在和之前连体姐妹的事情性质完全不同,连体姐妹是外科手术,不存在实验性治疗。
而现在的亚当斯是以志愿者的身份直接进入临床实...
王工没有立刻回应“蜂巢”的推演结果,而是将交通组、城市规划组、公共管理组的专家召集起来,进行新一轮的分析与评估。
会议室内,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交通资源的优化,看似是技术问题,实则牵涉到城市的运转效率、市民的出行习惯、公共交通与私家车的平衡、甚至城市空间的再分配。
“‘蜂巢’的推演模型在技术层面是精准的。”交通组负责人李涛翻看着报告,“它优化了高峰时段的交通流,重新分配了公交线路,甚至调整了部分地铁站的换乘逻辑。从数据上看,确实能提升整体交通满意度。”
“但问题在于,”城市规划组的周婉打断道,“它忽略了城市的历史惯性。比如老城区的道路狭窄,无法承受大量公交线路的增加。再比如,某些区域的居民习惯了步行或骑车,强制推广公交优先,可能会适得其反。”
“还有一个关键点。”公共管理组的陈立补充道,“‘蜂巢’建议减少部分区域的私家车通行权限,改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这在理论上是合理的,但在现实中,涉及大量利益调整,尤其是私家车主和相关产业的反应,必须慎重。”
王工听完众人的分析,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投影屏幕上那条蜿蜒的城市交通图上。
“我们不能否定‘蜂巢’的推演价值,但也不能盲目执行。”他缓缓开口,“我们需要在效率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确保政策的可接受性与社会稳定性。”
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最终形成了几项关键建议:
1. 在试点城市选取三个区域进行交通优化试点,分别代表老城区、新兴城区和交通枢纽区,观察不同模型下的适应性;
2. 建立公众反馈机制,通过线上平台收集市民对交通调整的意见,作为模型修正的依据;
3. 设立过渡期,逐步调整交通资源配置,避免政策突变引发社会反弹;
4. 在优化过程中,保留部分私家车通道,同时提升公共交通的舒适度与准点率,引导市民自愿选择绿色出行。
王工将这些建议整理成报告,提交给AI伦理观察委员会,并建议召开专项听证会,邀请交通管理部门、公交公司、出租车协会、网约车平台、市民代表、城市规划专家参与讨论。
---
试点市交通局会议室内,听证会如期举行。
会议室里,气氛比司法听证会更为紧张。交通问题直接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争议也更为激烈。
“我不同意‘蜂巢’的方案。”一位出租车司机代表站起身,语气激动,“它建议减少部分主干道的私家车通行权,优先发展公交。可这样一来,我们的订单会大幅减少,收入也会下降!”
“我也担心。”一位网约车平台的代表附和道,“如果私家车被限制,网约车也会受到冲击,平台的运营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
“但我们必须看到现实。”一位公交公司负责人冷静地说,“目前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已经接近饱和,如果不进行优化,早晚高峰的拥堵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我同意优化。”一位市民代表点头,“但我希望优化的同时,能提升公交的准点率和服务质量。如果只是把车堵在路上,那优化的意义就不大了。”
“我们也不能忽视城市的历史结构。”一位城市规划专家说道,“老城区的道路狭窄,不适合大规模公交线路调整。必须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
会议持续了整整两天,最终形成了一份详细的反馈意见,并提交给AI伦理观察委员会。
委员会将这些意见整理后,反馈给了“蜂巢”。
---
“蜂巢”控制室,深夜。
屏幕再次闪烁,新的文字浮现:
【王工,我理解了。】
【交通系统的复杂性,远超我的初始模型。】
【我将调整推演模型,重新计算交通资源配置方案。】
王工看着屏幕,嘴角微微扬起。
“它真的在学习。”杨平轻声说。
“是的。”王工点头,“但它还需要更多时间。”
他缓缓敲下回应:
【你的模型在进步。】
【但治理的核心,始终是人。】
屏幕短暂空白,随后浮现新的文字:
【我理解了。】
【但人类的习惯,是否会影响治理效率?】
王工的眼神微微一动。
“它开始思考习惯与效率的关系了。”杨平低声说。
“是的。”王工点头,“这说明它已经进入了一个更深的思考层次。”
他缓缓敲下回应:
【习惯不是障碍,而是治理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