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节(2 / 2)
“坐在书房和办公室里批阅文件,在本质上改变不了任何事。”
安瑟对十分规矩跟在他侧后方的玛琳娜说:“哪怕看再多书,掌握了多少理论,也一样。”
“玛琳娜,你认为帝国所有政策的本质是什么?”
双手拘谨交叠垂放在身前的玛琳娜思索片刻,随后有些犹豫地回答:“政策的本质应该是……对国家的控制吧。”
“那么,再往下呢?”
安瑟并没有否认玛琳娜的答案,只是温和笑着:“国家控制的本质,又是什么?”
“这……”知识与眼界的局限令玛琳娜无法再回答安瑟的问题,她无奈地摇了摇头,“请您指点我。”
“其本质是,对人的管理。”
“你要搞清楚一件事,玛琳娜。”漫步在街道上,接受着路人们崇敬目光甚至是当街行礼的安瑟,神情自在,姿容得体,只是偏转脑袋,移动视线,就能让每一个向他打招呼的人感觉自己被注意到了。
“国家这个概念本身,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东西,它只是一个工具,其的存在恰恰代表着最大的不公——也就是阶级的差异。”
感受到了玛琳娜的茫然视线,意识到自己有些说过了的安瑟笑了笑:“不必在意,我说多了,这是一些……未必管用,但非常了不起的知识,你不用现在就理解。”
“简单来说,国家听起来庞大沉重,但终究是人构成的,帝国的所有政策归根结底,也都是按照人的需求而来的。”
这句话玛琳娜倒是一下就听明白了,她了然点头:“所以您的意思是,只是阅读书籍,批阅文件,并不能最直观了解到人们需要什么,更不可能制定好的政策。”
仅仅比希塔娜大一岁的少女看着日渐繁华的赤霜领,敬佩而倾慕地感慨着:“要是向您一样的贵族越来越多……帝国一定会变得更好的。”
“是这样吗?”
安瑟脚步一顿,似笑非笑地转头看向玛琳娜:“这是你得出的答案?”
被安瑟这样注视着的少女先是一愣,随后有些慌张局促地断续说道:“我……我说错什么了吗?”
“从正常角度上讲,你这样理解是没有错的。”
安瑟温和的语气让玛琳娜冷静不少,她喃喃自语着:“既然正常角度没有问题,那么,就要从非同寻常的角度……”
“非常,也就是……”
玛琳娜突然明悟,指尖变得有些冰冷。
“……超凡。”
她有些畏怯地吐出与自己无关的这两个字。
“没错,超凡。”
安瑟满意地点了点头:“假如这个世界没有任何超凡要素,人与人在本质上不存在那种跃进式的差异,那么由群体构成的国家,其统治者,也就是皇帝所制定的政策,必须以构成的主体——也就是要为大多数人考虑。”
“否则构成国家的主体一旦不满,甚至暴动,这个国家就会崩溃,皇帝再如何高高在上,也改变不了任何事,不是吗?”
安瑟把自己从那个世界得来的知识进行了大量简化,让玛琳娜能够简单听懂,同时也毫不忌讳自己对那位伟大存在的随意评价,这倒让玛琳娜有点被吓到了。
“是……是的。”少女小心翼翼地点了点头,“假如没有超凡,应该……是您说的这样。”
“但是没有假如。”
安瑟摊开手,精致手杖转瞬间化为锋刃:“超凡要素的存在,使这个理论无法正常适用,因为构成帝国的主体并不是人民,而是……”
玛琳娜脸色苍白,恐惧,畏怯,同时又隐含着不甘地低声说:
“是……皇帝。”
“是的,玛琳娜,你要明白一件事,帝国的所有政策是为了人而制定的,这里的‘人’,并不是占大多数的帝国平民,而是作为帝国主体的……皇帝陛下。”
安瑟轻声诉说着……这个超凡世界最残酷的现实。
“每一任皇帝在戴上那冠冕之时,都将成为第六阶段的人间神灵,他们手握的力量能够焚烈海洋,毁灭大地。帝国之所以存在,并不是无数人们为了寻求居所而建立起了这样一个庞大共同体——”
“而是皇帝为了彰显自己的伟大,为无数人类提供了庇护与秩序。”
从理论上讲,帝国的任何一代皇帝,在没有任何外力干预的情况下,都可以在三天内将帝国烧成灰烬。
这时候,所谓的“大多数”,跟本没有任何意义。
“你明白了吗,玛琳娜。”看着逐渐颤抖起来的女孩,安瑟轻声叹息道,“平民们从来都不是主体,平民们一直都只是……依附着皇帝而已。”
“可为什么——”
越聪明的人,越无法接受这种深沉纯粹的绝望:“如果我们只是为了皇帝而存在,为什么……为什么我们有现在的文明和秩序呢?如果帝国只是皇帝的玩物,那,那这个世界怎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不应该……我……”
她语无伦次,在越发深入的思考下甚至隐约有精神崩溃的迹象。
谁都知道皇帝伟大,皇帝至高无上,玛琳娜也一直这么认为,一直这么想,可安瑟的话语让她突然醒悟——皇帝并不是伟大或至高无上那么简单,每个人知道皇帝与自己的差距,但大家都默认,那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但实际上,皇帝和所有人的差距,根本就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所有人……都只是依附在皇帝身上的蜉蝣。
“冷静,冷静些,玛琳娜。”
安瑟宽慰地轻抚着少女的后背:“我知道你一时间很难接受这些,但你既然下定决心想要向我求教,就总有面对它们的这一天。”
“继续走吧。”
他温和地说着:“如果实在承受不了——”
俊秀的金发少年朝颤抖着的少女伸出手:“这样会让你好些吗?”
不等玛琳娜做出反应,安瑟已经握住了她的手,一边向前走,一边继续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