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王翦发号施令!王离蒙恬联手出击(1 / 2)
第232章
宜阳!
宜阳名为县,实为郡,积聚上党、南阳两郡财富,是军事重镇。
武韩中后期领土由三部分组成,即上党、南阳、新郑,宜阳是联结三地的枢纽。
宜阳也是二周的门户,东依千年帝都洛阳城,曾是周王室直接管辖区域。
宜阳与东、西周一起成为秦东进的障碍,重要性不亚于南阳。
此地地处豫西的丘陵地带,夹杂在山岭之间,黄河和伊洛贯穿而过,这里易守难攻,历来属于兵家重地。
当年张仪就曾对秦惠文王阐述过宜阳的重要性,“下兵三川,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诸侯”,极力怂恿攻打此城。
这种观念亦在秦国朝堂流传,朝野大臣之间相当流行。乃至数年而后,秦 武王以此城为毕生心愿。
后来秦国在公元前308年发兵五万攻打。
甘茂兵临宜阳城下,宜阳守军顽强抵抗,秦兵围城五个月,无法攻下该城。
后又加派了五万兵马才击败了韩军。
秦取宜阳,han国断为三,国力大衰。
对山东各国而言,宜阳其实也是门户。
秦得此城,可以挟二周北攻燕赵,东伐魏齐,南伐宛楚,实施大规模兼并战争。秦对宜阳城进行加固,成为东扩的桥头堡。从此以后,山东六国转入战略防守阶段,直至灭亡。
从这个意义上说,秦拔宜阳之战。
从此,秦国终于从门外走进门内,秦国人终于真正走进了中原。
是秦统一六国的里程碑。
因此。
这里同样也是武韩今后夺回伊阙之后,同样要必须夺回了重要土地。
※※※※※※※※
※※※※※※※※
秦国夺走宜阳多年,也在此经营多年。
作为东进的桥头堡。
此时秦国火速聚集了三十万大军!
而且全是精锐。
此战,白起之后的秦国第一名将王翦,被秦王蟜钦点担任主将!
左庶长王齮、王翦的嫡孙王离二人则为副将。
有意思的是。
王翦其子、王离的父亲王贲,却没有随军!
王贲同样也是为秦国立下累累战功的名将,不过秦王蟜听从了亲信重臣将领樊於期的建议。
刻意将王贲留守咸阳做为守将。
实际上是当做人质。
让王翦不敢轻易叛变与他,显然成蟜实在忌惮和提防王翦!
此时。
主帅军帐之中。
为人老成持重,深谙用兵之道,行军布阵无往不利的主将王翦,大马金刀的端坐在主位上。
下手两边是同样戎装在身的左庶长王齮、王离。
还有蒙恬、白屠等年轻武将。
蒙恬、白屠等年轻没资历,等级又不高的,完全保持安静,没有问话不敢主动开口。
身为左庶长、资历不亚于王翦的王齮却无顾虑,“居然被一个女人又吞下了一两千人,这才多久啊?”
商鞅变法之前,秦国有四种庶长:大庶长、右庶长、左庶长、驷车庶长。
四种庶长都是职爵一体,既是爵位,又是官职。
大庶长赞襄国君,大体相当于早期丞相;右庶长为王族大臣领政,左庶长为非王族大臣领政,驷车庶长则是专门执掌王族事务;四种庶长之中,除了左庶长可由非王族大臣担任,其余全部是王族专职。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官制仿效中原变革,行开府丞相总摄政务,各庶长便虚化为军功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商鞅曾任此职。
王齮因此在军中的地位是极高的。
他表达着不满和惊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