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4菱角杆炒饭(2 / 2)
“背后有人搞鬼。”陆川查了举报信来源,“电话是公用电话亭打的,地址指向废弃工厂。”
宋檀沉默许久,忽而问:“最近有没有记者来采访?”
“上周有个自媒体团队,拍了些课堂片段,后来就没动静了。”小满回忆。
“找到了。”陆川翻出一条微博,“这个叫‘真相观察者’的博主,两天前发视频说‘某村庄洗脑儿童,灌输反科技农耕思想’,配的画面是我们教孩子认蚯蚓的那一节。”
“断章取义。”宋檀冷笑,“我们什么时候反对科技了?滴灌系统是谁装的?溯源平台是谁建的?”
但她也知道,一旦被贴上“反智”“封闭”的标签,公众印象便难以挽回。
当晚,她在晒场召集所有人:“课堂不能停。但我们要让它变得更亮,亮到没人敢泼脏水。”
第二天,云桥村正式挂牌“乡土教育实践基地”。央视《乡土中国》摄制组全程记录第一课。教室搬到了田间,黑板是白布绷在木架上,粉笔是炭条磨成的。
何陀螺站在讲台前,声音洪亮:“今天我们学‘虫语’。蚜虫来了,蚂蚁就会搬家;蝴蝶停在哪朵花上,说明那片地气最旺。这些话书上没有,可土地说了千百年。”
孩子们围坐一圈,眼睛发亮。镜头扫过一张张稚嫩的脸,扫过赵阿婆教孙女编草蚱蜢的手,扫过大郭医生用银针演示穴位模型的专注神情。
视频上线当日,播放量破百万。评论区清一色写着:
【这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
【城里孩子学钢琴画画,这儿的孩子在学怎么听懂大地说话。】
【求开放旁听名额!】
教育局很快回函:经实地考察,该项目符合“乡村振兴+劳动教育”政策导向,予以备案支持。
风波再平。
秋分那天,宋檀收到一封来自青山坳的信。是张某亲手写的,字迹歪扭:
“宋姐:
药费结清了,娃的成绩进了前十。
上个月我偷偷留了半斤紫杆白菜种子,没卖,想留给明年自家吃。
可今早我发现,那包种子被人换了??变成了一袋写着‘高产抗病’的杂交种,还有一张纸条:‘别再犯傻,大家都这么干。’
我没拆袋,原封不动寄给您。
我知道是谁放的。但他也是穷怕了的人。
我不恨他,但我更不想变成他。
请您告诉我,还能相信这块地吗?”
宋檀读完,久久未语。她走到田里,摘下一颗最饱满的紫杆白菜,洗净切碎,亲手做成馅饼,请全村人品尝。
饭后,她回信:
“老张:
菜你吃了吗?甜吗?
土地不会背叛人,除非人先背叛它。
那包种子我收到了,我会把它锁进档案室,编号:B-001,名为‘诱惑’。
而你留下的那半斤真种,我已经托人送去农科院做纯度检测。
只要还有一粒种子记得回家的路,我们就还有希望。
你可以不信别人,但请继续信你自己。
因为你已经做到了最难的事??
在黑暗里,选择了光。”
信寄出后第三天,小满找到宋檀:“宋姐,我想延期毕业,留下来做 full-time 农事记录员。”
“为什么?”
“因为我终于明白了。”她望着远处正在教孩子测量叶面积的陆川,声音坚定,“你们写的每一个字,都是未来的证据。一百年后,也许没人记得我们是谁,但只要有人翻开这些笔记,就会知道??曾经有一群人,认真地活过,真诚地种过地。”
宋檀看着她,像看见十年前的自己。
她轻轻抱住这个姑娘,在她耳边说:“欢迎回家。”
冬至前夕,第一场雪落下。整个云桥村银装素裹,宛如童话。
宋檀站在第127号地块旁,掏出随身携带的农事笺,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提笔写下:
【冬至,初雪。
野薄荷枯而不倒,根深藏地下,静待春雷。
这一年,流言如刀,暗潮汹涌,
但我们始终没有停下书写。
记下阳光,也记下风雨;
记下欢笑,也记下泪水;
记下每一颗不肯低头的心。
或许世界总想让我们遗忘,
可只要还有人在记录真实,
希望就不会断根。
此册将封存于陶瓮,埋于药圃东隅,
若未来有人掘出,愿他知道??
这片土地上,曾有人如此热爱生活。】
合上本子,她将它放进漆盒,交到小满手中:“等我老了,写不动了,你接着写。”
小满双手接过,郑重点头。
远处,孩子们堆起的雪人戴着赵阿婆织的红帽子,怀里抱着一把干薄荷束,随风轻轻摇晃。
炊烟袅袅升起,米酒的甜香混着腊肉熏味飘满山谷。
在这个人人都急于发声的时代,
他们选择低头做事,执笔记事,
把信念揉进泥土,把理想种进四季。
不喧哗,自有声。
不动摇,自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