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3勋章(1 / 2)
路德维希捧着那些图纸,手指在纸面上来回摩挲,指腹蹭过凸起的线条,眼里满是震惊。
那些精密的齿轮结构、蒸汽管道的走向,每一笔都透着超越时代的巧思——他实在想不通,亚历山大是如何在处理朝政、领兵作战的间隙,年复一年地琢磨出这些新技术的,而且一项比一项更令人咋舌。
尽管心底的好奇像野草般疯长,他却知道有些问题不该问。于是他一边不停点头,一边凑近图纸仔细研究,鼻尖几乎要碰到纸面,嘴角忍不住溢出赞叹:
“陛下,您这改造武器和军火工厂的本事,真是神了!给我几个月时间,保管让赞赞所有军工厂都换上这些机器。等军队开拔时,他们手里准能握着您要的新家伙!”
亚历山大听了,笑着拍了拍老人的后背,掌心感受到他脊椎的凸起——路德维希确实老了,肩背都有些佝偻,布料下的骨头硌得人发疼。
他换了个轻松的语气,想缓和一下工作室里紧绷的气氛:“那不如现在就去喝一杯庆祝?我可有阵子没和你好好聊聊家常了。”
路德维希闻言先是轻笑一声,眼角的皱纹挤成一团,像晒干的橘子皮,随即却重重叹了口气,缓缓摇了摇头。这举动让亚历山大愣了一下,还没等他开口,老人的话便像一块冰,落进他心里泛起苦涩:“抱歉,陛下,我实在抽不开身。”
他抬手揉了揉发酸的腰,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声音里带着疲惫:“我这把老骨头,能撑多久不好说。退休前,总得把儿子教出来,让他能接我的班。毕竟我走了之后,您的军火工业得有个靠谱的人盯着——可现在这管理团队里,能挑大梁的没几个啊。”
亚历山大听着,嘴角的笑意慢慢淡了,苦笑爬上脸颊。他忽然意识到,身边的许多朋友都比自已年长太多。
不光是路德维希,连陆军元帅梅尼斯,最近也常说腰酸背痛,骑在马上的背影都不如从前挺拔了,披风扫过马鞍时,都带着几分滞涩。
这两位是他最亲近的助手,也是最坚实的后盾。等到他们退休或是……他不敢再想下去,只能把那些沉甸甸的担忧压在心底,重新扬起笑容:
“那改天一定补上这杯酒。我等着你的好消息,要是遇到难题,随时派人去宫廷通报,再忙我也会抽时间过来。”
路德维希点了点头,躬身行礼时,花白的头发垂了下来,扫过布满褶皱的衣领:“祝您一切顺利,陛下……”
亚历山大转身离开赞赞工业区时,夕阳正把烟囱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道道沉默的伤疤。
锅炉轰鸣还在身后回荡,沉闷而有力,他知道,这声轰鸣一旦响起,就不会停下——纺织、采矿、运输,太多工业领域等着升级,齿轮转动的声音,终将覆盖整个王国。
一回到宫殿,他便径直走进书房。书架上堆满了文件,空气中飘着墨水和纸张的陈旧气息,混杂着淡淡的尘埃味。
他像在迷宫里寻宝似的,翻遍了层层叠叠的图纸,指甲缝里都积了些纸屑,终于从一个上了锁的木盒里,抽出了两份泛黄的蓝图。
蒸汽织布机的设计图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尺寸,铅笔的痕迹因为年代久远而有些模糊,却依旧能看清每一个齿轮的咬合方式,那是机械化纺织工业的第一道钥匙。
再配上旁边的自动走锭纺纱机图纸,往后织出一匹布、纺出一捆纱,需要的工人能减大半。而省下的人手,正好可以派去矿山、铁路这些新兴领域——工业化的齿轮,就得这样一环扣一环地转起来。
亚历山大盯着图纸,嘴角忍不住扬起灿烂的笑容,指尖在“自动”两个字上轻轻点了点,墨痕被蹭得淡了些。
但他很快收敛了笑意,眉头微蹙——现在还不是时候。军工厂的现代化还得好几个月,手里能用的蒸汽机更是少得可怜,必须想清楚先给谁“装上”这新心脏。
他心里有杆秤:武器工厂是保命的根基,得先让镗床、锻锤转起来,铁水浇铸时的火花,得比敌人的炮火更密集;等枪炮能流水般造出来,再把纺织机的图纸送到服装区也不迟。赞赞全境的机械化,怕是要耗上数年,急不得。
想通了这些,亚历山大把图纸仔细折好,放回那个刻着花纹的木盒里,锁好后塞进书架最深处——这是他多年心血的见证,得好好收着,像守护一颗正在孵化的蛋。
刚直起身,就见书房门被轻轻推开,阿德拉站在门口,手里端着一个白瓷盘,盘子里放着几块黄油饼干,边缘有些烤焦的痕迹,还有一杯冒着热气的牛奶,奶皮在表面浮着一层。
亚历山大有些惊讶——这会子天已经擦黑,烛火都点上了,她怎么会来书房?但看她眼底藏着的认真,便知道她定是有话要说,立刻侧身让她进来:“这么晚了还没休息?”
阿德拉走进来,把盘子放在书桌一角,指尖轻轻碰了碰杯壁,像是在斟酌措辞,指腹沾了点牛奶的湿气。昏黄的灯光落在她脸上,映出几分犹豫,却又带着不容错辨的郑重,睫毛在眼下投出淡淡的阴影。
亚历山大坐回办公桌前,伸手将堆在桌角的文件往旁边挪了挪,腾出一块干净的地方放上甜点。
姜饼的甜香混着麦香扑面而来,他拿起一块咬了一大口,酥脆的饼渣掉在衣襟上也不在意,嘴里含混地对阿德拉笑道:“这个点来书房,是特意给我送宵夜的?”
阿德拉在他身旁的椅子上坐下,裙摆随着动作轻轻扫过地面,发出细碎的声响,像落叶擦过石阶。
她没有立刻回答,只是定定地凝视着亚历山大的眼睛,那目光里藏着几分犹豫,又带着几分不容回避的认真,过了片刻才缓缓开口:“我们需要谈谈……”
亚历山大咽下嘴里的姜饼,端起牛奶喝了一大口,牛奶滑过喉咙,压下了饼干的甜腻,喉结滚动了一下。他放下杯子,指尖在杯沿轻轻敲了敲,发出“笃笃”的轻响,语气轻松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审慎:“什么事?”
阿德拉一听这话,指尖立刻紧张地绞起了裙摆,丝绸的布料被捻出几道褶皱,像被揉皱的湖面。
她深吸一口气,像是下定了极大的决心,终于把盘旋在心头许久的疑问说了出来,声音里带着一丝微不可查的颤抖:“你给冈比西斯和霍诺莉亚买了订婚戒指吗?”
亚历山大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他瞬间明白了阿德拉的不安。那双深邃的眼眸里闪过一丝了然,随即伸手握住她纤细的小手——她的指尖冰凉,还带着些微的颤抖,像刚从冷水里捞出来。
他望进她像蓝宝石般澄澈的眼眸里,沉默片刻,缓缓点了点头,然后轻声解释道:“事实上,在我加冕的那天晚上,就已经和霍诺莉亚的父亲谈好了婚事。既然是正式订婚,总该有个象征,总不能让她空着手四处走动,那不合规矩。”
阿德拉微微咬了咬下唇,齿尖在柔软的唇肉上留下一道浅痕,很快又褪去。她轻轻点了点头,长长的睫毛垂了下来,像蝶翼般盖住了眼底的情绪。
她不是不明白其中的利害——罗曼蒂斯皇帝那边知道了霍诺莉亚的存在,亚历山大确实需要用婚约稳住局面。
可心里那点酸涩还是像潮水般涌了上来,她顿了顿,还是问出了第二个藏在心底的问题,声音比刚才更低了些:“那冈比西斯呢?你也给了她一枚?”
亚历山大抬手挠了挠后颈,这个动作让他看起来带了点少年人的局促,耳根微微发红。他望着阿德拉,语气坦诚了许多:
“既然给了霍诺莉亚,没道理不给冈比西斯。她是我的人,还是汉斯的母亲,将来也是要娶进门的。若是厚此薄彼,她该多伤心。”
说罢,他不等阿德拉回应,伸手一把将她揽入怀中。她的身体起初还有些僵硬,像株受惊的白玫瑰,很快便放松下来,额头抵在他的胸口,能清晰地听到他沉稳的心跳,像擂鼓般有力。
亚历山大轻轻抚摸着她金色的秀发,发丝柔软得像流淌的阳光,缠绕在指尖,他在她耳边低语,声音温柔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笃定:
“别担心,我的小阿德拉。你永远是我的正妻,这一点谁也改变不了。过几天我们就结婚,你会成为赞赞的至高王后,整个新婚之夜,我只会陪着你。
等我娶冈比西斯和霍诺莉亚的时候,我们已经做了几个月的夫妻了,她们都得敬你三分。”
这番话像一阵暖风吹散了阿德拉心头的阴霾,她忍不住笑了起来,眼角的愁绪瞬间烟消云散,像被阳光融化的霜。
她想象着未来几个月里,自已以正妻身份站在冈比西斯和霍诺莉亚面前的模样,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快意。
于是她搂住亚历山大的脖子,仰起头,热烈地吻了上去。唇齿相接间,轻轻挣开他的怀抱,眼底闪着狡黠的光,用俏皮的语气说道:
“好吧……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就姑且信你的诺言!”
亚历山大看着未婚妻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也跟着笑了起来,伸手捏了捏她的脸颊,触感柔软温热:“我从来说一不二!”
阿德拉端起送来的托盘,起身时裙摆又轻轻扫过地面,带起一阵微风。
她其实很想留下来陪他共度良宵,但早已暗自许诺,要等到新婚之夜才彻底交付自已。况且,她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保证,这就够了。
她转身离开时,没有看到亚历山大望着她背影时复杂的眼神。他不知道,今晚这番话,会在阿德拉心里埋下一颗怎样的种子——她会以“正妻”的身份,对他的其他妻子采取更果断甚至强硬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她是他的主要妻子,而她觉得,是时候拿出正妻的样子了。
亚历山大坐在书房的橡木书桌前,指尖夹着一支炭笔,在铺开的羊皮纸上沙沙游走。
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窗外偶尔传来的夜鸟啼鸣交织在一起,格外清晰。窗外的月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图纸上投下斑斓的光斑,与桌上银烛台的暖光交织,照亮了他专注的侧脸,睫毛的影子在眼下轻轻晃动。
他正为阿哈德尼亚绘制新的时尚图样——随着蒸汽轮机的轰鸣渐起,这个国家已叩响工业时代的大门,那些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缀满蕾丝与缎带的臃肿服饰,虽在画廊里赏心悦目,却早已跟不上工厂的齿轮与军队的步伐。
他要为平民、贵族,更要为即将穿上军装的士兵,打造一套既实用又能彰显时代精神的风格。
尤其不能忽略的,是为未婚妻准备的新婚礼服。想到她穿上现代剪裁的裙摆走过红毯的模样,亚历山大笔下的线条不自觉柔和了几分,炭笔勾勒出的轮廓,都带着些微的弧度。
他最终选定维多利亚晚期与爱德华时代的风格为基底——那些收腰的剪裁、简洁的线条,既保留了贵族的优雅,又透着工业文明的利落,比当下的服饰要先进几个世纪。
男性服饰的草图上,西装的翻领挺括分明,像被熨斗反复压过,领带在领口系出规整的结,衬衫的袖口露出恰到好处的弧度,搭配锃亮的皮鞋,一笔一画都透着严谨。这将成为平民与贵族日常的标配,告别束腰与马裤的繁琐,让行动更自如。
女性的设计则更显巧思,裙摆长度收至脚踝,刚好能避开工厂的机器,便于行走,面料选用更轻便的棉纺与细麻,风吹过时能轻轻扬起,既不失柔美,又能适应工厂与社交场合的双重需求。
至于贵族,他在细节处添了暗纹刺绣与宝石扣饰,丝线在光线下泛着细腻的光泽,整体风格向1870至1918年间的欧洲贵族靠拢,低调中藏着身份的印记。
放下民用设计,亚历山大取过另一张纸,开始勾勒军装。炭笔陡然变得凌厉,线条如刀削斧凿,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以记忆中普法战争时期的普鲁士军装为蓝本,却做了大胆改良:上衣采用M35“岩狼”式剪裁,收腰设计凸显军人的挺拔,主体改为深沉的黑色,像深夜的海面。
领口与袖口镶上深灰色滚边,若军衔够高,深灰领口会缀上醒目的白色矩形,袖口则用金色刺绣绣出军衔徽章,在队列中一眼便能分辨层级。
他特意在胸甲位置画了着重符号,用红炭笔圈了又圈。那是高碳淬火硬化钢打造的防护甲,原型源自前世19世纪胸甲骑兵的装备,表面涂着哑光黑漆,既防腐蚀又能在阳光下减少反光,不暴露行踪。
“只有炮兵与支援兵可以免配,”他在旁标注,笔尖重重一顿,在纸上留下个深色的点。
“等工业规模上来,新型火炮的射程能让敌人连我们的影子都摸不到,那时这种防护才是浪费资源。”
士兵的头盔设计同样费了心思。尖顶造型如利剑直指苍穹,通体由同材质的硬化钢制成,涂成纯黑,顶端的黄铜尖刺下,一只双头鹰徽章展翅欲飞——那是阿哈德尼亚的国徽,鹰嘴的线条锋利如刀。
他用指腹摩挲着图纸上的头盔,仿佛能感受到金属的冰凉与坚硬,这足以护住士兵在枪林弹雨中的头颅。
海军制服的草图旁,他注上了“与陆军同色”的字样,字迹工整。以一战前阿哈德尼亚帝国海军的制服为基础,将藏蓝换成与陆军一致的黑灰配色,既保持了海军的飒爽,又强化了军队的整体性,站在一起时,像一片移动的阴影。
军装定稿后,亚历山大的目光落在桌角的空白纸页上。
他要为士兵们设计勋章,那些用金属与绸缎凝结的荣誉,比任何言语都更能点燃勇气。
第一枚便是铁十字勋章,他在心中默念着这个熟悉的名字,前世的记忆翻涌而来,带着硝烟的味道。
这枚勋章将等同于美国的荣誉勋章,分为二级、一级、骑士十字、大十字、大十字之星五个等级,每一级的十字边缘都要刻上细密的齿轮纹路,象征工业时代的铁血与精密。
接着是“赞赞伤残勋章”。他想起前世的紫心勋章,笔尖在圆章中央刻下自已的头像——不是为了彰显个人,而是让士兵知道,他们的牺牲,国家永远记得。
勋带设计成长方形,黑色底布上织着金色条纹,边缘镶白,沉稳中透着庄严。这枚勋章,要颁给所有在战场上流血甚至牺牲的人,让他们的名字,与勋章一起被铭记。
最后是两枚区分层级的勋章。亚历山大在纸上画下十字与圆形两种轮廓,分别标注“军功十字勋章(授予军官)”与“军功勋章(授予士官)”。
它们的缎带将采用红黑相间的配色,象征鲜血与土地,红得像凝固的血,黑得像焦土。他想,当这些勋章别在黑色军装的胸前,阳光照在金属上的光芒,会比任何战利品都更让士兵骄傲,那是属于他们的荣光。
亚历山大的指尖划过羊皮纸,炭笔在“军功十字勋章”的图案上勾勒出最后一道金边,金色的炭粉在纸上留下细腻的痕迹。这枚勋章的轮廓分明带着普鲁士军功十字的影子,却又在细节处刻满了属于赞赞王国的印记——他特意将原本的银色条纹换成金色,让勋带在黑色底布上像跃动的火焰,“这才配得上士兵们淌在战场上的血。”他低声自语,指尖轻轻点过勋章中央的双头鹰,那是他为赞赞设计的国徽,比前世见过的单头鹰多了一份威慑力,鹰爪紧握的权杖与宝剑,都刻着清晰的纹路。
这枚被称为“金质军功十字”的勋章,注定要成为士官与士兵的最高荣耀。他在旁边标注:“非因勇武突破敌阵、护战友于绝境者,不得授予。”
相比前世那些略显宽松的授勋标准,他要让每一枚勋章都沉甸甸的,拿在手里能感受到分量,挂在胸前能挺直腰杆,让获得者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荣誉的重量。
另一张图纸上,“蓝马克斯勋章”的变体正逐渐成形。
他保留了马耳他十字的经典造型,却将蓝色换成纯净的白,像未被污染的雪,边缘的金色纹路里嵌满微型齿轮——那是工业时代的印记,每一个齿牙都清晰可见。
顶端的金色橡树叶上,交叉的双剑取代了原本的文字,剑刃的寒光仿佛能穿透纸背,“就叫它‘圣乔治勋章’。”
亚历山大喃喃道,脑海里闪过哈布斯堡王朝勋章的影子,却又摇了摇头,“不,它只属于赞赞的勇士。”
这枚勋章将专门授予军官,勋带依旧是黑底金纹,与士兵的勋章形成呼应,却在十字中心嵌了一颗细小的红宝石,像一滴凝固的血,低调中藏着层级的区分,折射出锐利的光。
这番话像一阵暖风吹散了阿德拉心头的阴霾,她忍不住笑了起来,眼角的愁绪瞬间烟消云散,像被阳光融化的霜。
她想象着未来几个月里,自已以正妻身份站在冈比西斯和霍诺莉亚面前的模样,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快意。
于是她搂住亚历山大的脖子,仰起头,热烈地吻了上去。唇齿相接间,轻轻挣开他的怀抱,眼底闪着狡黠的光,用俏皮的语气说道:
“好吧……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就姑且信你的诺言!”
亚历山大看着未婚妻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也跟着笑了起来,伸手捏了捏她的脸颊,触感柔软温热:“我从来说一不二!”
阿德拉端起送来的托盘,起身时裙摆又轻轻扫过地面,带起一阵微风。
她其实很想留下来陪他共度良宵,但早已暗自许诺,要等到新婚之夜才彻底交付自已。况且,她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保证,这就够了。
她转身离开时,没有看到亚历山大望着她背影时复杂的眼神。他不知道,今晚这番话,会在阿德拉心里埋下一颗怎样的种子——她会以“正妻”的身份,对他的其他妻子采取更果断甚至强硬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她是他的主要妻子,而她觉得,是时候拿出正妻的样子了。
亚历山大坐在书房的橡木书桌前,指尖夹着一支炭笔,在铺开的羊皮纸上沙沙游走。
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窗外偶尔传来的夜鸟啼鸣交织在一起,格外清晰。窗外的月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图纸上投下斑斓的光斑,与桌上银烛台的暖光交织,照亮了他专注的侧脸,睫毛的影子在眼下轻轻晃动。
他正为阿哈德尼亚绘制新的时尚图样——随着蒸汽轮机的轰鸣渐起,这个国家已叩响工业时代的大门,那些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缀满蕾丝与缎带的臃肿服饰,虽在画廊里赏心悦目,却早已跟不上工厂的齿轮与军队的步伐。
他要为平民、贵族,更要为即将穿上军装的士兵,打造一套既实用又能彰显时代精神的风格。
尤其不能忽略的,是为未婚妻准备的新婚礼服。想到她穿上现代剪裁的裙摆走过红毯的模样,亚历山大笔下的线条不自觉柔和了几分,炭笔勾勒出的轮廓,都带着些微的弧度。
他最终选定维多利亚晚期与爱德华时代的风格为基底——那些收腰的剪裁、简洁的线条,既保留了贵族的优雅,又透着工业文明的利落,比当下的服饰要先进几个世纪。
男性服饰的草图上,西装的翻领挺括分明,像被熨斗反复压过,领带在领口系出规整的结,衬衫的袖口露出恰到好处的弧度,搭配锃亮的皮鞋,一笔一画都透着严谨。这将成为平民与贵族日常的标配,告别束腰与马裤的繁琐,让行动更自如。
女性的设计则更显巧思,裙摆长度收至脚踝,刚好能避开工厂的机器,便于行走,面料选用更轻便的棉纺与细麻,风吹过时能轻轻扬起,既不失柔美,又能适应工厂与社交场合的双重需求。
至于贵族,他在细节处添了暗纹刺绣与宝石扣饰,丝线在光线下泛着细腻的光泽,整体风格向1870至1918年间的欧洲贵族靠拢,低调中藏着身份的印记。
放下民用设计,亚历山大取过另一张纸,开始勾勒军装。炭笔陡然变得凌厉,线条如刀削斧凿,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以记忆中普法战争时期的普鲁士军装为蓝本,却做了大胆改良:上衣采用M35“岩狼”式剪裁,收腰设计凸显军人的挺拔,主体改为深沉的黑色,像深夜的海面。
领口与袖口镶上深灰色滚边,若军衔够高,深灰领口会缀上醒目的白色矩形,袖口则用金色刺绣绣出军衔徽章,在队列中一眼便能分辨层级。
他特意在胸甲位置画了着重符号,用红炭笔圈了又圈。那是高碳淬火硬化钢打造的防护甲,原型源自前世19世纪胸甲骑兵的装备,表面涂着哑光黑漆,既防腐蚀又能在阳光下减少反光,不暴露行踪。
“只有炮兵与支援兵可以免配,”他在旁标注,笔尖重重一顿,在纸上留下个深色的点。
“等工业规模上来,新型火炮的射程能让敌人连我们的影子都摸不到,那时这种防护才是浪费资源。”
士兵的头盔设计同样费了心思。尖顶造型如利剑直指苍穹,通体由同材质的硬化钢制成,涂成纯黑,顶端的黄铜尖刺下,一只双头鹰徽章展翅欲飞——那是阿哈德尼亚的国徽,鹰嘴的线条锋利如刀。
他用指腹摩挲着图纸上的头盔,仿佛能感受到金属的冰凉与坚硬,这足以护住士兵在枪林弹雨中的头颅。
海军制服的草图旁,他注上了“与陆军同色”的字样,字迹工整。以一战前阿哈德尼亚帝国海军的制服为基础,将藏蓝换成与陆军一致的黑灰配色,既保持了海军的飒爽,又强化了军队的整体性,站在一起时,像一片移动的阴影。
军装定稿后,亚历山大的目光落在桌角的空白纸页上。
他要为士兵们设计勋章,那些用金属与绸缎凝结的荣誉,比任何言语都更能点燃勇气。
第一枚便是铁十字勋章,他在心中默念着这个熟悉的名字,前世的记忆翻涌而来,带着硝烟的味道。
这枚勋章将等同于美国的荣誉勋章,分为二级、一级、骑士十字、大十字、大十字之星五个等级,每一级的十字边缘都要刻上细密的齿轮纹路,象征工业时代的铁血与精密。
接着是“赞赞伤残勋章”。他想起前世的紫心勋章,笔尖在圆章中央刻下自已的头像——不是为了彰显个人,而是让士兵知道,他们的牺牲,国家永远记得。
勋带设计成长方形,黑色底布上织着金色条纹,边缘镶白,沉稳中透着庄严。这枚勋章,要颁给所有在战场上流血甚至牺牲的人,让他们的名字,与勋章一起被铭记。
最后是两枚区分层级的勋章。亚历山大在纸上画下十字与圆形两种轮廓,分别标注“军功十字勋章(授予军官)”与“军功勋章(授予士官)”。
它们的缎带将采用红黑相间的配色,象征鲜血与土地,红得像凝固的血,黑得像焦土。他想,当这些勋章别在黑色军装的胸前,阳光照在金属上的光芒,会比任何战利品都更让士兵骄傲,那是属于他们的荣光。
亚历山大的指尖划过羊皮纸,炭笔在“军功十字勋章”的图案上勾勒出最后一道金边,金色的炭粉在纸上留下细腻的痕迹。这枚勋章的轮廓分明带着普鲁士军功十字的影子,却又在细节处刻满了属于赞赞王国的印记——他特意将原本的银色条纹换成金色,让勋带在黑色底布上像跃动的火焰,“这才配得上士兵们淌在战场上的血。”他低声自语,指尖轻轻点过勋章中央的双头鹰,那是他为赞赞设计的国徽,比前世见过的单头鹰多了一份威慑力,鹰爪紧握的权杖与宝剑,都刻着清晰的纹路。
这枚被称为“金质军功十字”的勋章,注定要成为士官与士兵的最高荣耀。他在旁边标注:“非因勇武突破敌阵、护战友于绝境者,不得授予。”
相比前世那些略显宽松的授勋标准,他要让每一枚勋章都沉甸甸的,拿在手里能感受到分量,挂在胸前能挺直腰杆,让获得者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荣誉的重量。
另一张图纸上,“蓝马克斯勋章”的变体正逐渐成形。
他保留了马耳他十字的经典造型,却将蓝色换成纯净的白,像未被污染的雪,边缘的金色纹路里嵌满微型齿轮——那是工业时代的印记,每一个齿牙都清晰可见。
顶端的金色橡树叶上,交叉的双剑取代了原本的文字,剑刃的寒光仿佛能穿透纸背,“就叫它‘圣乔治勋章’。”
亚历山大喃喃道,脑海里闪过哈布斯堡王朝勋章的影子,却又摇了摇头,“不,它只属于赞赞的勇士。”
这枚勋章将专门授予军官,勋带依旧是黑底金纹,与士兵的勋章形成呼应,却在十字中心嵌了一颗细小的红宝石,像一滴凝固的血,低调中藏着层级的区分,折射出锐利的光。
这番话像一阵暖风吹散了阿德拉心头的阴霾,她忍不住笑了起来,眼角的愁绪瞬间烟消云散,像被阳光融化的霜。
她想象着未来几个月里,自已以正妻身份站在冈比西斯和霍诺莉亚面前的模样,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快意。
于是她搂住亚历山大的脖子,仰起头,热烈地吻了上去。唇齿相接间,轻轻挣开他的怀抱,眼底闪着狡黠的光,用俏皮的语气说道:
“好吧……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就姑且信你的诺言!”
亚历山大看着未婚妻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也跟着笑了起来,伸手捏了捏她的脸颊,触感柔软温热:“我从来说一不二!”
阿德拉端起送来的托盘,起身时裙摆又轻轻扫过地面,带起一阵微风。
她其实很想留下来陪他共度良宵,但早已暗自许诺,要等到新婚之夜才彻底交付自已。况且,她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保证,这就够了。
她转身离开时,没有看到亚历山大望着她背影时复杂的眼神。他不知道,今晚这番话,会在阿德拉心里埋下一颗怎样的种子——她会以“正妻”的身份,对他的其他妻子采取更果断甚至强硬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她是他的主要妻子,而她觉得,是时候拿出正妻的样子了。
亚历山大坐在书房的橡木书桌前,指尖夹着一支炭笔,在铺开的羊皮纸上沙沙游走。
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窗外偶尔传来的夜鸟啼鸣交织在一起,格外清晰。窗外的月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图纸上投下斑斓的光斑,与桌上银烛台的暖光交织,照亮了他专注的侧脸,睫毛的影子在眼下轻轻晃动。
他正为阿哈德尼亚绘制新的时尚图样——随着蒸汽轮机的轰鸣渐起,这个国家已叩响工业时代的大门,那些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缀满蕾丝与缎带的臃肿服饰,虽在画廊里赏心悦目,却早已跟不上工厂的齿轮与军队的步伐。
他要为平民、贵族,更要为即将穿上军装的士兵,打造一套既实用又能彰显时代精神的风格。
尤其不能忽略的,是为未婚妻准备的新婚礼服。想到她穿上现代剪裁的裙摆走过红毯的模样,亚历山大笔下的线条不自觉柔和了几分,炭笔勾勒出的轮廓,都带着些微的弧度。
他最终选定维多利亚晚期与爱德华时代的风格为基底——那些收腰的剪裁、简洁的线条,既保留了贵族的优雅,又透着工业文明的利落,比当下的服饰要先进几个世纪。
男性服饰的草图上,西装的翻领挺括分明,像被熨斗反复压过,领带在领口系出规整的结,衬衫的袖口露出恰到好处的弧度,搭配锃亮的皮鞋,一笔一画都透着严谨。这将成为平民与贵族日常的标配,告别束腰与马裤的繁琐,让行动更自如。
女性的设计则更显巧思,裙摆长度收至脚踝,刚好能避开工厂的机器,便于行走,面料选用更轻便的棉纺与细麻,风吹过时能轻轻扬起,既不失柔美,又能适应工厂与社交场合的双重需求。
至于贵族,他在细节处添了暗纹刺绣与宝石扣饰,丝线在光线下泛着细腻的光泽,整体风格向1870至1918年间的欧洲贵族靠拢,低调中藏着身份的印记。
放下民用设计,亚历山大取过另一张纸,开始勾勒军装。炭笔陡然变得凌厉,线条如刀削斧凿,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以记忆中普法战争时期的普鲁士军装为蓝本,却做了大胆改良:上衣采用M35“岩狼”式剪裁,收腰设计凸显军人的挺拔,主体改为深沉的黑色,像深夜的海面。
领口与袖口镶上深灰色滚边,若军衔够高,深灰领口会缀上醒目的白色矩形,袖口则用金色刺绣绣出军衔徽章,在队列中一眼便能分辨层级。
他特意在胸甲位置画了着重符号,用红炭笔圈了又圈。那是高碳淬火硬化钢打造的防护甲,原型源自前世19世纪胸甲骑兵的装备,表面涂着哑光黑漆,既防腐蚀又能在阳光下减少反光,不暴露行踪。
“只有炮兵与支援兵可以免配,”他在旁标注,笔尖重重一顿,在纸上留下个深色的点。
“等工业规模上来,新型火炮的射程能让敌人连我们的影子都摸不到,那时这种防护才是浪费资源。”
士兵的头盔设计同样费了心思。尖顶造型如利剑直指苍穹,通体由同材质的硬化钢制成,涂成纯黑,顶端的黄铜尖刺下,一只双头鹰徽章展翅欲飞——那是阿哈德尼亚的国徽,鹰嘴的线条锋利如刀。
他用指腹摩挲着图纸上的头盔,仿佛能感受到金属的冰凉与坚硬,这足以护住士兵在枪林弹雨中的头颅。
海军制服的草图旁,他注上了“与陆军同色”的字样,字迹工整。以一战前阿哈德尼亚帝国海军的制服为基础,将藏蓝换成与陆军一致的黑灰配色,既保持了海军的飒爽,又强化了军队的整体性,站在一起时,像一片移动的阴影。
军装定稿后,亚历山大的目光落在桌角的空白纸页上。
他要为士兵们设计勋章,那些用金属与绸缎凝结的荣誉,比任何言语都更能点燃勇气。
第一枚便是铁十字勋章,他在心中默念着这个熟悉的名字,前世的记忆翻涌而来,带着硝烟的味道。
这枚勋章将等同于美国的荣誉勋章,分为二级、一级、骑士十字、大十字、大十字之星五个等级,每一级的十字边缘都要刻上细密的齿轮纹路,象征工业时代的铁血与精密。
接着是“赞赞伤残勋章”。他想起前世的紫心勋章,笔尖在圆章中央刻下自已的头像——不是为了彰显个人,而是让士兵知道,他们的牺牲,国家永远记得。
勋带设计成长方形,黑色底布上织着金色条纹,边缘镶白,沉稳中透着庄严。这枚勋章,要颁给所有在战场上流血甚至牺牲的人,让他们的名字,与勋章一起被铭记。
最后是两枚区分层级的勋章。亚历山大在纸上画下十字与圆形两种轮廓,分别标注“军功十字勋章(授予军官)”与“军功勋章(授予士官)”。
它们的缎带将采用红黑相间的配色,象征鲜血与土地,红得像凝固的血,黑得像焦土。他想,当这些勋章别在黑色军装的胸前,阳光照在金属上的光芒,会比任何战利品都更让士兵骄傲,那是属于他们的荣光。
亚历山大的指尖划过羊皮纸,炭笔在“军功十字勋章”的图案上勾勒出最后一道金边,金色的炭粉在纸上留下细腻的痕迹。这枚勋章的轮廓分明带着普鲁士军功十字的影子,却又在细节处刻满了属于赞赞王国的印记——他特意将原本的银色条纹换成金色,让勋带在黑色底布上像跃动的火焰,“这才配得上士兵们淌在战场上的血。”他低声自语,指尖轻轻点过勋章中央的双头鹰,那是他为赞赞设计的国徽,比前世见过的单头鹰多了一份威慑力,鹰爪紧握的权杖与宝剑,都刻着清晰的纹路。
这枚被称为“金质军功十字”的勋章,注定要成为士官与士兵的最高荣耀。他在旁边标注:“非因勇武突破敌阵、护战友于绝境者,不得授予。”
相比前世那些略显宽松的授勋标准,他要让每一枚勋章都沉甸甸的,拿在手里能感受到分量,挂在胸前能挺直腰杆,让获得者的每一次呼吸,都带着荣誉的重量。
另一张图纸上,“蓝马克斯勋章”的变体正逐渐成形。
他保留了马耳他十字的经典造型,却将蓝色换成纯净的白,像未被污染的雪,边缘的金色纹路里嵌满微型齿轮——那是工业时代的印记,每一个齿牙都清晰可见。
顶端的金色橡树叶上,交叉的双剑取代了原本的文字,剑刃的寒光仿佛能穿透纸背,“就叫它‘圣乔治勋章’。”
亚历山大喃喃道,脑海里闪过哈布斯堡王朝勋章的影子,却又摇了摇头,“不,它只属于赞赞的勇士。”
这枚勋章将专门授予军官,勋带依旧是黑底金纹,与士兵的勋章形成呼应,却在十字中心嵌了一颗细小的红宝石,像一滴凝固的血,低调中藏着层级的区分,折射出锐利的光。
这番话像一阵暖风吹散了阿德拉心头的阴霾,她忍不住笑了起来,眼角的愁绪瞬间烟消云散,像被阳光融化的霜。
她想象着未来几个月里,自已以正妻身份站在冈比西斯和霍诺莉亚面前的模样,心里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快意。
于是她搂住亚历山大的脖子,仰起头,热烈地吻了上去。唇齿相接间,轻轻挣开他的怀抱,眼底闪着狡黠的光,用俏皮的语气说道:
“好吧……既然你都这么说了,我就姑且信你的诺言!”
亚历山大看着未婚妻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也跟着笑了起来,伸手捏了捏她的脸颊,触感柔软温热:“我从来说一不二!”
阿德拉端起送来的托盘,起身时裙摆又轻轻扫过地面,带起一阵微风。
她其实很想留下来陪他共度良宵,但早已暗自许诺,要等到新婚之夜才彻底交付自已。况且,她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保证,这就够了。
她转身离开时,没有看到亚历山大望着她背影时复杂的眼神。他不知道,今晚这番话,会在阿德拉心里埋下一颗怎样的种子——她会以“正妻”的身份,对他的其他妻子采取更果断甚至强硬的态度。
正如他所说,她是他的主要妻子,而她觉得,是时候拿出正妻的样子了。
亚历山大坐在书房的橡木书桌前,指尖夹着一支炭笔,在铺开的羊皮纸上沙沙游走。
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和窗外偶尔传来的夜鸟啼鸣交织在一起,格外清晰。窗外的月光透过彩绘玻璃,在图纸上投下斑斓的光斑,与桌上银烛台的暖光交织,照亮了他专注的侧脸,睫毛的影子在眼下轻轻晃动。
他正为阿哈德尼亚绘制新的时尚图样——随着蒸汽轮机的轰鸣渐起,这个国家已叩响工业时代的大门,那些像是文艺复兴时期缀满蕾丝与缎带的臃肿服饰,虽在画廊里赏心悦目,却早已跟不上工厂的齿轮与军队的步伐。
他要为平民、贵族,更要为即将穿上军装的士兵,打造一套既实用又能彰显时代精神的风格。
尤其不能忽略的,是为未婚妻准备的新婚礼服。想到她穿上现代剪裁的裙摆走过红毯的模样,亚历山大笔下的线条不自觉柔和了几分,炭笔勾勒出的轮廓,都带着些微的弧度。
他最终选定维多利亚晚期与爱德华时代的风格为基底——那些收腰的剪裁、简洁的线条,既保留了贵族的优雅,又透着工业文明的利落,比当下的服饰要先进几个世纪。
男性服饰的草图上,西装的翻领挺括分明,像被熨斗反复压过,领带在领口系出规整的结,衬衫的袖口露出恰到好处的弧度,搭配锃亮的皮鞋,一笔一画都透着严谨。这将成为平民与贵族日常的标配,告别束腰与马裤的繁琐,让行动更自如。
女性的设计则更显巧思,裙摆长度收至脚踝,刚好能避开工厂的机器,便于行走,面料选用更轻便的棉纺与细麻,风吹过时能轻轻扬起,既不失柔美,又能适应工厂与社交场合的双重需求。
至于贵族,他在细节处添了暗纹刺绣与宝石扣饰,丝线在光线下泛着细腻的光泽,整体风格向1870至1918年间的欧洲贵族靠拢,低调中藏着身份的印记。
放下民用设计,亚历山大取过另一张纸,开始勾勒军装。炭笔陡然变得凌厉,线条如刀削斧凿,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他以记忆中普法战争时期的普鲁士军装为蓝本,却做了大胆改良:上衣采用M35“岩狼”式剪裁,收腰设计凸显军人的挺拔,主体改为深沉的黑色,像深夜的海面。
领口与袖口镶上深灰色滚边,若军衔够高,深灰领口会缀上醒目的白色矩形,袖口则用金色刺绣绣出军衔徽章,在队列中一眼便能分辨层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