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章 25神学尽头是科学(1 / 2)
第286章 25神学尽头是科学
有的人想要利用举办物理学家大会,来提升自己国家的影响力。
有的人却是想要利用当今世界上知名的物理学家的名声,来为自己的国家找找存在感。
自从公元八世纪,丕平献土之后,教皇就在以罗马为中心的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这个教皇国一直延续到了十九世纪,直到七十年代,意大利王国吞并了罗马,以教皇为首的罗马教廷,退居到梵蒂冈城中,教皇国自此便开始处于一种名存实亡的状态之中。
这种名存实亡的状态,到现在还在持续着。
改变现状则还需要等到1929年,本来抵制宗教的光头,为了利用宗教在国内的声望来稳固统治,和教皇国方面达成了妥协,与枢机主教签订了《拉特兰条约》,罗马教廷最终承认教皇国灭亡,梵蒂冈国也随之成立。
陈慕武虽然不信任何一种宗教,但他早就因为阴差阳错的一件事情,和教皇之间搭上了联系。
那还是在1924年底,陈慕武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颁奖典礼上石破天惊,讲了宇宙不是静态不变,而是不断膨胀,甚至有可能在之前的某一个时间点,整个宇宙全部能凝结到一个点。
陈慕武当时把这个从一个质量无限大、空间无限小的点,膨胀成为整个宇宙的过程,称作是“盘古过程”。
两年前的陈慕武只是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家获得者,罗马教廷为了蹭他获奖的热度,才在报纸上做出来了那个邀请。
只要意大利别让教皇国亡国,把教皇像中囯皇上那样赶出圣保罗大教堂,甚至像沙皇那样被枪毙,则怎么都好说。
有关罗马,启蒙运动三杰之首的伏尔泰——他同时也是牛顿的迷弟,曾经有过这样一段锐评:
“当我们估计着,倘若牛顿、洛克、克拉尔克和莱布尼茨,是在法国,就要被迫害;在罗马,就要被拘禁;在里斯本,可能被烧死。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人类的理性呢?”
“上帝说,要有光,就有了光。
说实话,就在这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听卡皮察简单讲述了意大利科莫会议的来龙去脉,陈慕武还没想好到底是去还是不去,是不是应该撤回自己答应参会的这个消息。
结果现在除了科莫之外,他又接到了来自罗马的邀请。
居然敢说天地不是上帝而是盘古创造的,陈慕武这种明目张胆的异教徒行为,要么就乖乖地来到教皇国接受审判,并最终被倒吊着烧死在鲜花广场,要么就执迷不悟负隅顽抗,最终会导致十字军厉兵秣马,再来一次北征斯德哥尔摩。
还说什么盘古用一把大斧子在鸡蛋内部将其劈开,轻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
谁是盘古?
陈慕武从没有想过,自己站在三一学院门口,就从卡车上搬个行李的功夫,居然能遇到这么多的事情。
结果就在此时,在里斯本西边的大西洋海底,发生了里氏8.9级的强烈地震,瞬间就掩埋了无数里斯本市民。
教皇国的人也从报纸上看到了这条消息,还从名单上看到了陈慕武的名字。
早上九点四十分,天主教的忠实信徒们,正在里斯本的教堂中庆祝着这个节日。
1755年11月1日,是一年一度的万圣节。
了解到事情并没有出什么大差错,只是因为工厂那边出了一点小问题之后,陈慕武这才放心。
但为什么又偏偏提到了里斯本?
兢兢业业的陈慕武,在结束了一段耗费了将近三个月的长途旅行之后,并没有于三一学院当中休整太久。
如果是在中世纪,教皇的威望和实力可以在欧洲有一战之力的情况下。
教皇和他的手下的那些各种主教们,每天都在胆战心惊,生怕意大利王国内新上任的那个做人做事不留情面的光头总理,什么时候一个不开心,就把教皇国手中这最后一块土地,梵蒂冈城也给抢走吞并,彻底让教皇变成一个被架空的花瓶。
教皇陛下委托自己向陈慕武传达了谕旨,邀请陈慕武在明年春天科莫湖的那场物理学家大会结束之后,一定要南下罗马,和教皇陛下见上一面,聊一聊宇宙是如何起源与发展。
“有可见的,有不可见的,有光明,有黑暗,这是头一日。”
看完电报上内容的陈慕武,正在凝眉思索的时候,卡皮察冷不丁狐疑地问了一句。
临了,陈慕武又和赵忠尧聊了几句,向他询问了三个新中囯同胞来到剑桥大学之后的情况。
但是他在开法国的同时,却还要拉上教皇手下的罗马,还有葡萄牙的里斯本。
既然热脸贴了冷屁股,那也没必要再自讨没趣。
但是,现在偏安罗马城中一隅的教皇国,早就已经是名存实亡。
“奇点是空虚混沌,一切物理定律都还不适用。
霸占了他办公室的几只喜鹊,不用猜就知道,依然还是那几个人。
“陈博士,我看他们多半是想利用您在物理学上的声望,给自己撑撑场子。如果是我的话,肯定会再三考虑一下。”
必须要让教皇国时时刻刻都处在全世界教民的视线之中,才能有一线希望,能让梵蒂冈这最后一块土地,逃脱被意大利王国吞并的厄运。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现在陈慕武马上就要受邀来到意大利,虽然去的地方不是罗马,而是科莫,但从科莫来罗马又不远。
这是因为伏尔泰对宗教持激烈的反对态度,所以他猛烈抨击罗马不奇怪,话语中所说的在罗马会被拘禁,也是以伽利略和布鲁诺被罗马的宗教裁判所拘禁和审判这些例子而做出的引申。
“上帝称波长范围在0.77到0.39微米之间的光为‘可见’,称这个区间以外的光为‘不可见’。
都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没想到,神学的尽头,居然还是科学。
意大利方面也很及时地把已经答应参加这次会议的物理学家的人名名单,公布到了报纸上。
只可惜高贵的教皇庇护十一世,还是未能放下他的矜持。
旁观者清,奥本海默给出来自己的看法,让一直不知道罗马教廷那边为什么突然掺上一脚的陈慕武,渐渐明白了他们的意图。
事件的起源,是1755年的一场大地震。
从1924年底,到现在的1926年底,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将近两年。
“唉,再说吧,反正我连科莫都不一定愿意去,更别说去什么罗马了。算了算了,先把行李搬回去再说。”
关键是一定要把陈慕武请到罗马来,利用他在科学上的声望,来一场充满话题性科学和神学的碰撞来吸引眼球,从而让全世界的新闻读者,都借机注意到这个蜷缩在罗马城内一角的奄奄一息的教皇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