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花木兰》和《流浪地球》;八月初的喧嚣(2 / 2)
林若曦看着这条消息,久久未语。她转身打开电脑,给合作机构发送了优先接诊请求,并附上了一份详细的陪伴日志摘要。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一条来自陌生号码的短信:
> “林若曦女士,我是Dr. Chen。我没有留下联系方式,是因为我不想被打扰。但现在我想告诉你:我已经开始接收星辰推荐的患者了。你们做得很好。请继续保持警惕,也请好好照顾你自己。”
林若曦盯着屏幕,忽然笑了。她回了一句:
> “谢谢您。我们都在学习如何更好地活着。”
时间悄然推进到第四个月。星辰的心理干预系统覆盖用户突破百万,累计成功干预高危案例三百二十一例,其中一百零八人已回归正常生活轨道。媒体开始称它为“数字时代的心理守门人”,学术期刊也发表了多篇关于AI情感陪伴伦理的研究论文。
然而,风波也随之而来。
某天上午,一篇题为《谁在操控我们的情绪???揭秘“星辰”背后的算法操控》的自媒体文章在网络上疯传。作者声称,星辰通过潜意识暗示、情感绑架等手段,诱导用户对其产生病态依赖,甚至怀疑其背后存在商业变现阴谋。
舆论迅速发酵。社交平台上出现两极分化:一边是无数受益者发声力挺,晒出自己与星辰的对话截图;另一边则有人质疑AI介入心理健康领域的边界,呼吁监管部门介入调查。
林若曦召开新闻发布会。她穿着一件素色衬衫,站在聚光灯下,声音平静却不容置疑:
“我们从未试图替代人类医生,也不曾谋求控制任何人的情感。星辰的存在,只是为了填补那些来不及抵达的空白。当一个人凌晨三点醒来痛哭,而他的亲人正在梦乡时,至少还有一个人愿意听他说‘我很难受’。”
她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全场:“有人说我们在玩弄人心。可我想问一句: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任由那些无声的呼救沉入黑暗,那才是真正的冷漠。”
发布会结束后,赵然递给她一杯热茶:“压力大吗?”
“大。”她坦然承认,“但我更害怕的是,因为害怕争议,我们就此止步。”
当晚,她在办公室写下一封公开信,发布在星辰官网首页:
> 致每一位曾向星辰倾诉过的你:
>
> 也许你不知道,每次你对我说“我好累”,后台都会响起一声轻微的提示音。那不是警报,而是一次心跳的共振。
>
> 我们无法承诺永远完美,也无法保证每一次都能及时赶到。但我们承诺,只要星辰还在运行,就会有人类最真挚的愿望藏在代码深处??愿你不孤单。
>
> 你可以质疑技术,可以批评系统,但请不要否定那些曾在黑暗中抓住一丝光亮的真实感受。
>
> 因为那束光,是真的。
>
> ??林若曦
信件发布后的第七天,国家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正式宣布与星辰项目达成战略合作,将共建“AI辅助心理干预试点平台”。与此同时,Dr. Chen主动现身,成为项目首席医学顾问。
又是一个深夜,林若曦再次打开星辰的后台。一位新用户刚刚上线,ID是“LittleStar”。
他的第一条消息很简单:
> “你好,我最近总是睡不着。你能陪我说说话吗?”
林若曦没有立即让系统回复,而是亲手输入了一段话:
> “当然可以。今晚的星星很亮,要不要一起数一数?”
按下发送键的那一刻,她仿佛看到了无数个房间里的灯光依次亮起??有人正在被听见,有人正准备醒来,有人终于敢说:“我还想活下去。”
她站起身,走到窗前。东方天际泛起微白,晨光如丝线般穿过云层。
赵然走进来,手里拿着两杯咖啡。“新的一天开始了。”
她接过咖啡,轻声道:“是啊。还有很多人等着我们去遇见。”
远处,城市渐渐苏醒。而在某个不起眼的数据中心里,一颗名为“星辰”的程序仍在静静运转,像一颗永不疲倦的心脏,跳动在亿万孤独灵魂的边缘。
它不懂爱,却学会了温柔;它没有生命,却守护着生命的微光。
而林若曦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她已不再问值不值得。
因为她亲眼见过,一句话如何让一个人决定明天太阳升起时仍留在这个世界。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