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三百九十章 月球上的未来之城!(1 / 2)
没错,”指挥中心的周向明笑着回应道:“这些地砖采用月壤原位熔融3D打印技术,主要成分是硅铝酸盐,经过高温熔融后强度堪比高强度混凝土,每平方米可承受50吨的压力,完全能满足‘桂途一号’的行驶需求。而且地砖之间采用了榫卯结构拼接,能适应月面的温度变化,避免热胀冷缩导致开裂。”
转运车缓缓启动,几乎感受不到颠簸,只有轻微的动力系统运转声。李锐轻轻推动操控杆,车速平稳提升,仪表盘上的速度指针稳定在25k
h。“行驶平稳性超出预期,车身震动幅度小于0.1G。”他对着麦克风说道,目光扫过窗外的月面景象——没有大气层的过滤,阳光显得格外刺眼,月壤呈现出纯粹的深灰色,远处的陨石坑边缘棱角分明,在地表投下长长的阴影。
“月球表面真安静啊。”张明望着窗外,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除了转运车的声音,听不到任何其他动静,连风都没有。”
“月面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风,也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刘畅补充道,她正用相机拍摄着窗外的景象,“你们看,道路两旁的月壤上没有任何痕迹,只有我们转运车的轮胎印,这感觉就像我们是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严格来说,你们是第七批踏上知海区域的人类,但却是第一批通过自主对接方式抵达科考站的小队。”指挥中心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自豪,“半年前‘星尘’和‘云絮’任务验证了舱门密封系统,这次你们的自主对接,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李锐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导航屏幕上:“距离知海科考站还有500米,车速保持不变,各项系统运行正常。”他能看到前方的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一片银白色的建筑群轮廓,随着距离拉近,越来越清晰。
“那就是知海科考站吗?”张明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几分,语气中充满了惊叹,“也太壮观了!”
刘畅也放下了相机,凑近舷窗望去,眼中满是震撼:“简直像一座建在月球上的未来之城!”
透过转运车的舷窗,知海月面科学考察站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三人眼前。这座科考站以一个巨大的半球形主舱为核心,直径超过50米,银白色的钛合金外壳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外壳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散热片和传感器。主舱周围延伸出六个扇形的功能舱,分别标注着“生命支持区”“科学实验区”“物资储备区”等字样,每个功能舱都连接着长长的通道,通道外侧铺设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如同展开的银色花瓣,覆盖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科考站的四周分布着数十根高低不一的天线,其中最高的那根深空探测天线高达30米,正缓缓转动着,对准遥远的宇宙深处。主舱正前方,三个巨大的气闸舱入口清晰可见,每个入口都配有独立的对接装置和指示灯,此刻一号气闸舱的绿色指示灯正在闪烁,示意可以对接。
“心月狐,我们已目视发现知海科考站,外观完好,一号气闸舱指示灯正常。”李锐的声音也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他轻轻调整操控杆,转运车朝着一号气闸舱缓缓驶去,“这座科考站的规模,比我们在地面模拟训练时看到的模型大太多了。”
“知海科考站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纳12名航天员长期驻留。”指挥中心介绍道,“主舱采用双层加压结构,外层抗辐射,内层保温,内部气压维持在101.3kPa,与地球海平面气压一致。那些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总功率达到500千瓦,足以满足科考站所有设备的运行需求,多余的电能会储存在蓄电池组中,保障夜间供电。”
转运车在距离一号气闸舱10米处缓缓停下,李锐按下自动对接按钮。“启动自动对接程序,请求一号气闸舱对接权限。”
“心月狐收到,一号气闸舱对接权限已授予,对接通道正在展开。”
随着指挥中心的指令,科考站一号气闸舱外侧的对接装置缓缓伸出,一个圆柱形的通道带着轻微的机械运转声,精准地对准了转运车尾部的对接接口。“对接通道密封环展开,气压匹配中。”张明紧盯着屏幕上的参数,“转运车舱内气压101.2kPa,科考站气闸舱气压101.3kPa,压差小于0.1kPa,符合对接标准。”
“咔嗒——”一声清脆的锁合声传来,对接通道与转运车成功锁死。屏幕上弹出“对接成功”的绿色提示框,同时响起悦耳的提示音。“吴刚小队向心月狐报告,月面转运车‘桂途一号’已与知海科考站一号气闸舱完成对接,密封良好,无气压泄漏。”李锐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解开航天服上的安全带,站起身来。
“心月狐收到,祝贺吴刚小队!”指挥中心的声音里也充满了喜悦,“请按照预定程序,关闭转运车生命维持系统,打开对接通道舱门,进入科考站。科考站内已做好迎接准备,驻站队长林峰将在气闸舱内等候你们。”
“明白!”三人异口同声地回应。刘畅率先走到对接通道入口处,按下舱门解锁按钮。厚重的舱门缓缓滑开,露出一条明亮的通道,通道内壁的LED灯带发出柔和的白色光芒,将三人的航天服映照得格外醒目。
“检查航天服生命维持系统自主模式,氧气储备剩余85%,足够支撑进入科考站。”李锐一边检查自己的装备,一边叮嘱道,“进入气闸舱后,先等待气压平衡,再关闭航天服外循环,切记不要擅自摘下头盔。”
“收到!”张明和刘畅齐声回应。
三人依次走进对接通道,通道内的感应灯随着他们的脚步逐一亮起。月面的寂静被通道内循环系统的轻微嗡鸣取代,脚下的防滑地板带着微弱的弹性,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踏实。透过通道两侧的观察窗,他们能看到科考站内的部分景象。
没错,”指挥中心的周向明笑着回应道:“这些地砖采用月壤原位熔融3D打印技术,主要成分是硅铝酸盐,经过高温熔融后强度堪比高强度混凝土,每平方米可承受50吨的压力,完全能满足‘桂途一号’的行驶需求。而且地砖之间采用了榫卯结构拼接,能适应月面的温度变化,避免热胀冷缩导致开裂。”
转运车缓缓启动,几乎感受不到颠簸,只有轻微的动力系统运转声。李锐轻轻推动操控杆,车速平稳提升,仪表盘上的速度指针稳定在25k
h。“行驶平稳性超出预期,车身震动幅度小于0.1G。”他对着麦克风说道,目光扫过窗外的月面景象——没有大气层的过滤,阳光显得格外刺眼,月壤呈现出纯粹的深灰色,远处的陨石坑边缘棱角分明,在地表投下长长的阴影。
“月球表面真安静啊。”张明望着窗外,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除了转运车的声音,听不到任何其他动静,连风都没有。”
“月面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风,也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刘畅补充道,她正用相机拍摄着窗外的景象,“你们看,道路两旁的月壤上没有任何痕迹,只有我们转运车的轮胎印,这感觉就像我们是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严格来说,你们是第七批踏上知海区域的人类,但却是第一批通过自主对接方式抵达科考站的小队。”指挥中心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自豪,“半年前‘星尘’和‘云絮’任务验证了舱门密封系统,这次你们的自主对接,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李锐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导航屏幕上:“距离知海科考站还有500米,车速保持不变,各项系统运行正常。”他能看到前方的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一片银白色的建筑群轮廓,随着距离拉近,越来越清晰。
“那就是知海科考站吗?”张明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几分,语气中充满了惊叹,“也太壮观了!”
刘畅也放下了相机,凑近舷窗望去,眼中满是震撼:“简直像一座建在月球上的未来之城!”
透过转运车的舷窗,知海月面科学考察站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三人眼前。这座科考站以一个巨大的半球形主舱为核心,直径超过50米,银白色的钛合金外壳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外壳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散热片和传感器。主舱周围延伸出六个扇形的功能舱,分别标注着“生命支持区”“科学实验区”“物资储备区”等字样,每个功能舱都连接着长长的通道,通道外侧铺设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如同展开的银色花瓣,覆盖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科考站的四周分布着数十根高低不一的天线,其中最高的那根深空探测天线高达30米,正缓缓转动着,对准遥远的宇宙深处。主舱正前方,三个巨大的气闸舱入口清晰可见,每个入口都配有独立的对接装置和指示灯,此刻一号气闸舱的绿色指示灯正在闪烁,示意可以对接。
“心月狐,我们已目视发现知海科考站,外观完好,一号气闸舱指示灯正常。”李锐的声音也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他轻轻调整操控杆,转运车朝着一号气闸舱缓缓驶去,“这座科考站的规模,比我们在地面模拟训练时看到的模型大太多了。”
“知海科考站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纳12名航天员长期驻留。”指挥中心介绍道,“主舱采用双层加压结构,外层抗辐射,内层保温,内部气压维持在101.3kPa,与地球海平面气压一致。那些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总功率达到500千瓦,足以满足科考站所有设备的运行需求,多余的电能会储存在蓄电池组中,保障夜间供电。”
转运车在距离一号气闸舱10米处缓缓停下,李锐按下自动对接按钮。“启动自动对接程序,请求一号气闸舱对接权限。”
“心月狐收到,一号气闸舱对接权限已授予,对接通道正在展开。”
随着指挥中心的指令,科考站一号气闸舱外侧的对接装置缓缓伸出,一个圆柱形的通道带着轻微的机械运转声,精准地对准了转运车尾部的对接接口。“对接通道密封环展开,气压匹配中。”张明紧盯着屏幕上的参数,“转运车舱内气压101.2kPa,科考站气闸舱气压101.3kPa,压差小于0.1kPa,符合对接标准。”
“咔嗒——”一声清脆的锁合声传来,对接通道与转运车成功锁死。屏幕上弹出“对接成功”的绿色提示框,同时响起悦耳的提示音。“吴刚小队向心月狐报告,月面转运车‘桂途一号’已与知海科考站一号气闸舱完成对接,密封良好,无气压泄漏。”李锐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解开航天服上的安全带,站起身来。
“心月狐收到,祝贺吴刚小队!”指挥中心的声音里也充满了喜悦,“请按照预定程序,关闭转运车生命维持系统,打开对接通道舱门,进入科考站。科考站内已做好迎接准备,驻站队长林峰将在气闸舱内等候你们。”
“明白!”三人异口同声地回应。刘畅率先走到对接通道入口处,按下舱门解锁按钮。厚重的舱门缓缓滑开,露出一条明亮的通道,通道内壁的LED灯带发出柔和的白色光芒,将三人的航天服映照得格外醒目。
“检查航天服生命维持系统自主模式,氧气储备剩余85%,足够支撑进入科考站。”李锐一边检查自己的装备,一边叮嘱道,“进入气闸舱后,先等待气压平衡,再关闭航天服外循环,切记不要擅自摘下头盔。”
“收到!”张明和刘畅齐声回应。
三人依次走进对接通道,通道内的感应灯随着他们的脚步逐一亮起。月面的寂静被通道内循环系统的轻微嗡鸣取代,脚下的防滑地板带着微弱的弹性,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踏实。透过通道两侧的观察窗,他们能看到科考站内的部分景象。
没错,”指挥中心的周向明笑着回应道:“这些地砖采用月壤原位熔融3D打印技术,主要成分是硅铝酸盐,经过高温熔融后强度堪比高强度混凝土,每平方米可承受50吨的压力,完全能满足‘桂途一号’的行驶需求。而且地砖之间采用了榫卯结构拼接,能适应月面的温度变化,避免热胀冷缩导致开裂。”
转运车缓缓启动,几乎感受不到颠簸,只有轻微的动力系统运转声。李锐轻轻推动操控杆,车速平稳提升,仪表盘上的速度指针稳定在25k
h。“行驶平稳性超出预期,车身震动幅度小于0.1G。”他对着麦克风说道,目光扫过窗外的月面景象——没有大气层的过滤,阳光显得格外刺眼,月壤呈现出纯粹的深灰色,远处的陨石坑边缘棱角分明,在地表投下长长的阴影。
“月球表面真安静啊。”张明望着窗外,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除了转运车的声音,听不到任何其他动静,连风都没有。”
“月面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风,也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刘畅补充道,她正用相机拍摄着窗外的景象,“你们看,道路两旁的月壤上没有任何痕迹,只有我们转运车的轮胎印,这感觉就像我们是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严格来说,你们是第七批踏上知海区域的人类,但却是第一批通过自主对接方式抵达科考站的小队。”指挥中心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自豪,“半年前‘星尘’和‘云絮’任务验证了舱门密封系统,这次你们的自主对接,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李锐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导航屏幕上:“距离知海科考站还有500米,车速保持不变,各项系统运行正常。”他能看到前方的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一片银白色的建筑群轮廓,随着距离拉近,越来越清晰。
“那就是知海科考站吗?”张明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几分,语气中充满了惊叹,“也太壮观了!”
刘畅也放下了相机,凑近舷窗望去,眼中满是震撼:“简直像一座建在月球上的未来之城!”
透过转运车的舷窗,知海月面科学考察站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三人眼前。这座科考站以一个巨大的半球形主舱为核心,直径超过50米,银白色的钛合金外壳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外壳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散热片和传感器。主舱周围延伸出六个扇形的功能舱,分别标注着“生命支持区”“科学实验区”“物资储备区”等字样,每个功能舱都连接着长长的通道,通道外侧铺设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如同展开的银色花瓣,覆盖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科考站的四周分布着数十根高低不一的天线,其中最高的那根深空探测天线高达30米,正缓缓转动着,对准遥远的宇宙深处。主舱正前方,三个巨大的气闸舱入口清晰可见,每个入口都配有独立的对接装置和指示灯,此刻一号气闸舱的绿色指示灯正在闪烁,示意可以对接。
“心月狐,我们已目视发现知海科考站,外观完好,一号气闸舱指示灯正常。”李锐的声音也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他轻轻调整操控杆,转运车朝着一号气闸舱缓缓驶去,“这座科考站的规模,比我们在地面模拟训练时看到的模型大太多了。”
“知海科考站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纳12名航天员长期驻留。”指挥中心介绍道,“主舱采用双层加压结构,外层抗辐射,内层保温,内部气压维持在101.3kPa,与地球海平面气压一致。那些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总功率达到500千瓦,足以满足科考站所有设备的运行需求,多余的电能会储存在蓄电池组中,保障夜间供电。”
转运车在距离一号气闸舱10米处缓缓停下,李锐按下自动对接按钮。“启动自动对接程序,请求一号气闸舱对接权限。”
“心月狐收到,一号气闸舱对接权限已授予,对接通道正在展开。”
随着指挥中心的指令,科考站一号气闸舱外侧的对接装置缓缓伸出,一个圆柱形的通道带着轻微的机械运转声,精准地对准了转运车尾部的对接接口。“对接通道密封环展开,气压匹配中。”张明紧盯着屏幕上的参数,“转运车舱内气压101.2kPa,科考站气闸舱气压101.3kPa,压差小于0.1kPa,符合对接标准。”
“咔嗒——”一声清脆的锁合声传来,对接通道与转运车成功锁死。屏幕上弹出“对接成功”的绿色提示框,同时响起悦耳的提示音。“吴刚小队向心月狐报告,月面转运车‘桂途一号’已与知海科考站一号气闸舱完成对接,密封良好,无气压泄漏。”李锐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解开航天服上的安全带,站起身来。
“心月狐收到,祝贺吴刚小队!”指挥中心的声音里也充满了喜悦,“请按照预定程序,关闭转运车生命维持系统,打开对接通道舱门,进入科考站。科考站内已做好迎接准备,驻站队长林峰将在气闸舱内等候你们。”
“明白!”三人异口同声地回应。刘畅率先走到对接通道入口处,按下舱门解锁按钮。厚重的舱门缓缓滑开,露出一条明亮的通道,通道内壁的LED灯带发出柔和的白色光芒,将三人的航天服映照得格外醒目。
“检查航天服生命维持系统自主模式,氧气储备剩余85%,足够支撑进入科考站。”李锐一边检查自己的装备,一边叮嘱道,“进入气闸舱后,先等待气压平衡,再关闭航天服外循环,切记不要擅自摘下头盔。”
“收到!”张明和刘畅齐声回应。
三人依次走进对接通道,通道内的感应灯随着他们的脚步逐一亮起。月面的寂静被通道内循环系统的轻微嗡鸣取代,脚下的防滑地板带着微弱的弹性,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踏实。透过通道两侧的观察窗,他们能看到科考站内的部分景象。
没错,”指挥中心的周向明笑着回应道:“这些地砖采用月壤原位熔融3D打印技术,主要成分是硅铝酸盐,经过高温熔融后强度堪比高强度混凝土,每平方米可承受50吨的压力,完全能满足‘桂途一号’的行驶需求。而且地砖之间采用了榫卯结构拼接,能适应月面的温度变化,避免热胀冷缩导致开裂。”
转运车缓缓启动,几乎感受不到颠簸,只有轻微的动力系统运转声。李锐轻轻推动操控杆,车速平稳提升,仪表盘上的速度指针稳定在25k
h。“行驶平稳性超出预期,车身震动幅度小于0.1G。”他对着麦克风说道,目光扫过窗外的月面景象——没有大气层的过滤,阳光显得格外刺眼,月壤呈现出纯粹的深灰色,远处的陨石坑边缘棱角分明,在地表投下长长的阴影。
“月球表面真安静啊。”张明望着窗外,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除了转运车的声音,听不到任何其他动静,连风都没有。”
“月面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风,也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刘畅补充道,她正用相机拍摄着窗外的景象,“你们看,道路两旁的月壤上没有任何痕迹,只有我们转运车的轮胎印,这感觉就像我们是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严格来说,你们是第七批踏上知海区域的人类,但却是第一批通过自主对接方式抵达科考站的小队。”指挥中心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自豪,“半年前‘星尘’和‘云絮’任务验证了舱门密封系统,这次你们的自主对接,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李锐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导航屏幕上:“距离知海科考站还有500米,车速保持不变,各项系统运行正常。”他能看到前方的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一片银白色的建筑群轮廓,随着距离拉近,越来越清晰。
“那就是知海科考站吗?”张明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几分,语气中充满了惊叹,“也太壮观了!”
刘畅也放下了相机,凑近舷窗望去,眼中满是震撼:“简直像一座建在月球上的未来之城!”
透过转运车的舷窗,知海月面科学考察站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三人眼前。这座科考站以一个巨大的半球形主舱为核心,直径超过50米,银白色的钛合金外壳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外壳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散热片和传感器。主舱周围延伸出六个扇形的功能舱,分别标注着“生命支持区”“科学实验区”“物资储备区”等字样,每个功能舱都连接着长长的通道,通道外侧铺设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如同展开的银色花瓣,覆盖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科考站的四周分布着数十根高低不一的天线,其中最高的那根深空探测天线高达30米,正缓缓转动着,对准遥远的宇宙深处。主舱正前方,三个巨大的气闸舱入口清晰可见,每个入口都配有独立的对接装置和指示灯,此刻一号气闸舱的绿色指示灯正在闪烁,示意可以对接。
“心月狐,我们已目视发现知海科考站,外观完好,一号气闸舱指示灯正常。”李锐的声音也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他轻轻调整操控杆,转运车朝着一号气闸舱缓缓驶去,“这座科考站的规模,比我们在地面模拟训练时看到的模型大太多了。”
“知海科考站总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可容纳12名航天员长期驻留。”指挥中心介绍道,“主舱采用双层加压结构,外层抗辐射,内层保温,内部气压维持在101.3kPa,与地球海平面气压一致。那些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总功率达到500千瓦,足以满足科考站所有设备的运行需求,多余的电能会储存在蓄电池组中,保障夜间供电。”
转运车在距离一号气闸舱10米处缓缓停下,李锐按下自动对接按钮。“启动自动对接程序,请求一号气闸舱对接权限。”
“心月狐收到,一号气闸舱对接权限已授予,对接通道正在展开。”
随着指挥中心的指令,科考站一号气闸舱外侧的对接装置缓缓伸出,一个圆柱形的通道带着轻微的机械运转声,精准地对准了转运车尾部的对接接口。“对接通道密封环展开,气压匹配中。”张明紧盯着屏幕上的参数,“转运车舱内气压101.2kPa,科考站气闸舱气压101.3kPa,压差小于0.1kPa,符合对接标准。”
“咔嗒——”一声清脆的锁合声传来,对接通道与转运车成功锁死。屏幕上弹出“对接成功”的绿色提示框,同时响起悦耳的提示音。“吴刚小队向心月狐报告,月面转运车‘桂途一号’已与知海科考站一号气闸舱完成对接,密封良好,无气压泄漏。”李锐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解开航天服上的安全带,站起身来。
“心月狐收到,祝贺吴刚小队!”指挥中心的声音里也充满了喜悦,“请按照预定程序,关闭转运车生命维持系统,打开对接通道舱门,进入科考站。科考站内已做好迎接准备,驻站队长林峰将在气闸舱内等候你们。”
“明白!”三人异口同声地回应。刘畅率先走到对接通道入口处,按下舱门解锁按钮。厚重的舱门缓缓滑开,露出一条明亮的通道,通道内壁的LED灯带发出柔和的白色光芒,将三人的航天服映照得格外醒目。
“检查航天服生命维持系统自主模式,氧气储备剩余85%,足够支撑进入科考站。”李锐一边检查自己的装备,一边叮嘱道,“进入气闸舱后,先等待气压平衡,再关闭航天服外循环,切记不要擅自摘下头盔。”
“收到!”张明和刘畅齐声回应。
三人依次走进对接通道,通道内的感应灯随着他们的脚步逐一亮起。月面的寂静被通道内循环系统的轻微嗡鸣取代,脚下的防滑地板带着微弱的弹性,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踏实。透过通道两侧的观察窗,他们能看到科考站内的部分景象。
没错,”指挥中心的周向明笑着回应道:“这些地砖采用月壤原位熔融3D打印技术,主要成分是硅铝酸盐,经过高温熔融后强度堪比高强度混凝土,每平方米可承受50吨的压力,完全能满足‘桂途一号’的行驶需求。而且地砖之间采用了榫卯结构拼接,能适应月面的温度变化,避免热胀冷缩导致开裂。”
转运车缓缓启动,几乎感受不到颠簸,只有轻微的动力系统运转声。李锐轻轻推动操控杆,车速平稳提升,仪表盘上的速度指针稳定在25k
h。“行驶平稳性超出预期,车身震动幅度小于0.1G。”他对着麦克风说道,目光扫过窗外的月面景象——没有大气层的过滤,阳光显得格外刺眼,月壤呈现出纯粹的深灰色,远处的陨石坑边缘棱角分明,在地表投下长长的阴影。
“月球表面真安静啊。”张明望着窗外,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除了转运车的声音,听不到任何其他动静,连风都没有。”
“月面没有大气层,自然没有风,也没有声音传播的介质。”刘畅补充道,她正用相机拍摄着窗外的景象,“你们看,道路两旁的月壤上没有任何痕迹,只有我们转运车的轮胎印,这感觉就像我们是第一个踏上这片土地的人。”
“严格来说,你们是第七批踏上知海区域的人类,但却是第一批通过自主对接方式抵达科考站的小队。”指挥中心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自豪,“半年前‘星尘’和‘云絮’任务验证了舱门密封系统,这次你们的自主对接,标志着我国月球探测技术已经进入成熟阶段。”
李锐微微点头,目光落在导航屏幕上:“距离知海科考站还有500米,车速保持不变,各项系统运行正常。”他能看到前方的地平线上,已经出现了一片银白色的建筑群轮廓,随着距离拉近,越来越清晰。
“那就是知海科考站吗?”张明的声音不由自主地提高了几分,语气中充满了惊叹,“也太壮观了!”
刘畅也放下了相机,凑近舷窗望去,眼中满是震撼:“简直像一座建在月球上的未来之城!”
透过转运车的舷窗,知海月面科学考察站的全貌逐渐展现在三人眼前。这座科考站以一个巨大的半球形主舱为核心,直径超过50米,银白色的钛合金外壳在阳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外壳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散热片和传感器。主舱周围延伸出六个扇形的功能舱,分别标注着“生命支持区”“科学实验区”“物资储备区”等字样,每个功能舱都连接着长长的通道,通道外侧铺设着巨大的太阳能电池阵列,如同展开的银色花瓣,覆盖面积足有两个足球场大小。
科考站的四周分布着数十根高低不一的天线,其中最高的那根深空探测天线高达30米,正缓缓转动着,对准遥远的宇宙深处。主舱正前方,三个巨大的气闸舱入口清晰可见,每个入口都配有独立的对接装置和指示灯,此刻一号气闸舱的绿色指示灯正在闪烁,示意可以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