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7一个奇怪的国家(2 / 2)
他知道,距离那个完美的答卷,又近了一步。
---
夜幕降临,北极的天空再次被绚丽的极光点亮。
大明钢铁的广播电台里,《极地日记》节目仍在继续播放。
“今晚,我们将连线一位特殊的嘉宾??‘极影’项目的首席工程师赵振华。”主持人温柔地说道,“赵总,您能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次技术突破背后的故事吗?”
赵振华略显激动地回答:“当然。这次的成功离不开所有团队成员的辛勤付出。我们在短短几天内完成了从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全过程,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技术飞跃。”
听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不少人甚至留言表示要向这些科研工作者致敬。
---
深夜,李时白独自站在指挥中心顶层的露台上,望着远处闪烁的灯光。
他的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来自北京总部的信息。
“董事长,欧盟代表团已登上飞往北极的专机。预计明天上午十点抵达。”
李时白收起手机,深吸一口冰冷的空气,眼神中透露出无比坚定的信念。
他知道,属于大明钢铁的辉煌时刻,即将到来。
风雪依旧肆虐,但在这片极寒之地,属于他们的传奇,仍在继续书写。
“李总,博世团队的测试数据出来了。”赵振华快步走进指挥中心,手中拿着一份厚厚的报告,“纳米涂层在-70℃环境下的稳定性远超预期,红外成像系统的信号延迟已经降低到0.05秒以内。”
李时白接过报告,仔细翻阅着各项数据,嘴角微微上扬:“很好。让车队安排一次实地试运行,务必确保系统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同样稳定。”
赵振华点头应下:“我已经联系了王建国师傅,他愿意亲自参与这次测试。”
“王师傅?”李时白挑眉,“他不是刚结束广播访谈吗?”
“是的,但他听说我们要进行高寒环境下自动驾驶的极限测试,主动请缨。”赵振华笑了笑,“他说想亲眼见证这个时代的变化。”
李时白沉吟片刻,缓缓点头:“那就让他来吧。他的经验,或许能帮我们发现一些我们忽略的问题。”
---
与此同时,在“极昼之园”的实验室内,周正阳正与荷兰水培系统的研发团队进行远程视频会议。
“我们已经完成了新系统的初步部署。”屏幕那端的荷兰工程师兴奋地说道,“植物根系的生长速度比传统模式提升了30%,而且营养液的利用率也提高了近20%。”
“非常不错。”周正阳露出满意的笑容,“我们会尽快派遣专家团队前往评估,并同步共享我们的极地微生物研究成果。”
挂断视频后,实习生小林凑过来问道:“老师,那个新型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如何?”
“目前已经确认它能在极端低温下促进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周正阳一边说着,一边打开实验记录本,“如果能成功分离并培育这种微生物,我们甚至可以开发出适用于火星基地的农业系统。”
小林瞪大了眼睛:“真的?那岂不是意味着……我们可以种出真正的‘极地番茄’?”
周正阳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很快就能实现了。”
---
傍晚时分,李时白接到了来自北京总部的紧急电话。
“董事长,欧盟代表团团长刚刚传来新的要求。”秘书的声音透着一丝紧张,“他们希望在抵达当天就参观‘极影’的正式运营线路,并安排一场现场试乘。”
李时白眉头微皱:“时间太紧了。我们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他立刻拨通赵振华的电话:“通知车队,今晚必须完成所有车辆的最终检测。明天上午八点前,所有设备必须处于最佳状态。”
“明白。”电话那头传来坚定的回答。
---
夜幕降临,北极的天空被绚丽的极光点亮。
“极心驿站”内,陈璐正在为即将接待欧盟代表团的员工们进行心理疏导课程。
“你们可能会感到紧张,这是正常的。”她环视一圈,语气温和而坚定,“但请记住,你们代表的是整个大明钢铁的形象。只要保持自信、专注,就一定能顺利完成任务。”
一名年轻工程师低声问道:“陈老师,我第一次面对国际代表团,心里有点没底。”
“没关系。”陈璐微笑着回答,“你可以把他们当作普通的来访者,专注于展示你们的技术成果即可。你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骄傲的。”
众人纷纷点头,气氛逐渐轻松下来。
---
深夜,李时白独自站在指挥中心顶层的露台上,望着远处闪烁的车灯。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林婉清发来的信息:“接待流程已调整完毕,各部门准备就绪。明日天气预报显示有强风雪,是否需要考虑备用方案?”
李时白思索片刻,回复道:“按原计划执行。我们不能因为天气原因影响整体安排。”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坚定如铁。
他知道,明天将是决定大明钢铁能否真正走向全球舞台的关键时刻。
风雪依旧肆虐,但在这片极寒之地,属于他们的传奇,仍在继续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