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5章 王洋炼仙丹?(2 / 2)
下午,梅家兄弟来到萧家门口,拿出铜板,托萧家仆人去给王洋传话。
他们托关系的铜板正是白捕头给的。
萧家仆人见钱眼开,笑眯眯地收下铜板,然后去传话。
不一会儿,王洋出来了,与梅家兄弟站在避风处,哆哆嗦嗦,说悄悄话。
梅大江使劲搓手,冻得跺脚,说:“老大,你家那个做大官的唐姑父到京城了,特意派人请你去吃饭,据说有羊肉火锅吃。”
“你带我们一起去打牙祭,行不行?”
王洋有点得意,把双手插衣袖里,缩着脖子,说:“老子时来运转,嘿嘿。去!当然带你们一起去!”
梅大河冻得脚骨头麻木了,抬手擦一下鼻涕,身体抖啊抖,笑道:“现在就去吧!再拖下去,就被宵禁耽误了,哪里还有空打牙祭?”
王洋觉得这话有理,于是进门去向白胡子道士请假半天。
— —
荣华宫中,牛乳茶和小点心的甜香气显得暖暖的。
苏荣荣和赵宣宣其乐融融地说悄悄话。
不远处,三个公主和一个衡亲王如众星拱月一样,把巧宝围在中间。
巧宝模仿说书先生,滔滔不绝地说宫外趣事。
公主们和衡亲王生活在宫里,从没见识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趣事,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巧宝又不端大家闺秀的架子,反而手舞足蹈地模仿有趣的东西,还教衡亲王学牛叫……
就连宫女和太监们也向往她描述的宫外场景,所以笑眯眯地找机会凑过来听,偶尔还插话。
突然,有个尖尖的嗓门高声提醒:“皇上驾到——”
众人顿时表情一变,坐着的连忙站起来,站着的连忙行大礼。
“恭迎皇上。”
除了苏荣荣,她作为皇帝的亲娘,不用行礼。
新帝加快脚步,笑道:“免礼。”
他的眼眸十分明亮,炯炯有神,看向赵宣宣,以温和的语气问:“宣姨,别来无恙?”
赵宣宣眉开眼笑,露出右脸上的酒窝,在脑海里把小时候的新帝和现在的新帝做对比,感慨真龙天子的变化真大。
以前的他只是一个聪明贪玩的孩子,如今的他已有不怒而威的气场。
赵宣宣不介意对新帝拍两句马屁,于是说:“圣上治理天下,国泰民安,臣妇跟着沾光,不仅无恙,而且安居乐业。”
新帝表情欢喜,在苏荣荣旁边的位置上落座,又给赵宣宣赐座。
不远处的三个公主、衡亲王和巧宝反而鬼鬼祟祟,他们都不想跟帝王待一起,嫌他规矩太大,于是福善和衡亲王一左一右拉扯巧宝的衣袖,打算悄悄带巧宝去偏殿玩。
然而,新帝目光如炬,发现他们的鬼鬼祟祟,立马出声叫住他们,问:“十七弟,你搞什么把戏?”
“为何躲避朕?”
这个萧家就是萧太后的娘家。
其中,萧老爷痴迷于道家仙术,相信丹药能治病,甚至能长生不老。再加上他最近生病,太医没治好他,他身心难受,便失去对医者的信心,转而开始迷信金丹。
为了吃上最好的丹药,他派仆人买一堆名贵药材回来,又聘请道士来自家炼丹,打算亲眼见证金丹的奇迹。
王洋作为白胡子道士的徒弟,之所以有幸跟随来萧家,是因为他念过书,会写字,还会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所以,白胡子道士很器重他,多次说要传衣钵给他。
王洋自认为有天赋,学得起劲。
另一边的道观里,白捕头审问梅家兄弟之后,意识到情况失控,连忙骑马去禀报唐风年。
但事有不巧,唐风年被新帝召进宫谈国事去了,赵宣宣和巧宝也进宫见太后去了。
白捕头无可奈何,只能先跟石师爷商量。
石师爷抚摸长胡须,皱眉头,说:“萧家在某些方面代表萧太后,皇上以孝治天下,所以风年不能随便得罪萧家。”
白捕头双手拍膝盖,叹气,问:“那怎么办?”
不知为啥,他有不好的预感,感觉王洋肯定会闯祸。
同时,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早点去抓他,就不至于让他变成漏网之鱼。”
“我去道观的时候,听说他们只比我先走两刻钟,哎!”
石师爷十分理解这种错过的遗憾,因为当初亲儿子石子固进宫做太监时,他也曾尝试阻止,甚至亲自从岳县赶到京城,但错过就是错过,无法让时光倒流。
所以,他没有责怪白捕头,而是说:“别急,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刚才,你说梅家兄弟还留在道观里,是不是?”
白捕头点头,脸色凝重,道:“据他们说,老道士夸赞王洋有天赋,所以把王洋带身边。”
石师爷眉眼一动,瞬间生出一计,说:“以梅家兄弟为饵,让他们去把进入萧家的王洋引出来。”
白捕头眼睛一亮,心有灵犀,十分赞同,问:“以什么理由把王洋骗来?”
石师爷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一边抚摸长胡须,一边说:“不需要什么阴谋,就让梅家兄弟简单地传个话,说赵家人顾念亲戚情分,请王洋来家里吃饭。”
“他嘴馋,肯定会来。”
白捕头听完后,也露出微笑,连忙站起来,再次出门去办事。
王洋在萧家炼丹时,负责看炉火,手里拿一把扇炉火的蒲扇。
突然,他重重地打个喷嚏:“啊嘁——”
鼻涕都喷出来了,恰好喷在炼丹炉上。
他连忙左看右看,确定没被别人看见这脏兮兮的狼狈模样,然后用手和衣袖反复擦鼻子,稍稍放心。
他那个白胡子道士师父爱喝酒,此时醉醺醺,在梦里跟神仙遨游去了。
王洋心想:打喷嚏不是什么好苗头,要么是爹娘在老家骂我,要么是生大病的坏兆头。
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感到不悦,而且还疑神疑鬼。
下午,梅家兄弟来到萧家门口,拿出铜板,托萧家仆人去给王洋传话。
他们托关系的铜板正是白捕头给的。
萧家仆人见钱眼开,笑眯眯地收下铜板,然后去传话。
不一会儿,王洋出来了,与梅家兄弟站在避风处,哆哆嗦嗦,说悄悄话。
梅大江使劲搓手,冻得跺脚,说:“老大,你家那个做大官的唐姑父到京城了,特意派人请你去吃饭,据说有羊肉火锅吃。”
“你带我们一起去打牙祭,行不行?”
王洋有点得意,把双手插衣袖里,缩着脖子,说:“老子时来运转,嘿嘿。去!当然带你们一起去!”
梅大河冻得脚骨头麻木了,抬手擦一下鼻涕,身体抖啊抖,笑道:“现在就去吧!再拖下去,就被宵禁耽误了,哪里还有空打牙祭?”
王洋觉得这话有理,于是进门去向白胡子道士请假半天。
— —
荣华宫中,牛乳茶和小点心的甜香气显得暖暖的。
苏荣荣和赵宣宣其乐融融地说悄悄话。
不远处,三个公主和一个衡亲王如众星拱月一样,把巧宝围在中间。
巧宝模仿说书先生,滔滔不绝地说宫外趣事。
公主们和衡亲王生活在宫里,从没见识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趣事,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巧宝又不端大家闺秀的架子,反而手舞足蹈地模仿有趣的东西,还教衡亲王学牛叫……
就连宫女和太监们也向往她描述的宫外场景,所以笑眯眯地找机会凑过来听,偶尔还插话。
突然,有个尖尖的嗓门高声提醒:“皇上驾到——”
众人顿时表情一变,坐着的连忙站起来,站着的连忙行大礼。
“恭迎皇上。”
除了苏荣荣,她作为皇帝的亲娘,不用行礼。
新帝加快脚步,笑道:“免礼。”
他的眼眸十分明亮,炯炯有神,看向赵宣宣,以温和的语气问:“宣姨,别来无恙?”
赵宣宣眉开眼笑,露出右脸上的酒窝,在脑海里把小时候的新帝和现在的新帝做对比,感慨真龙天子的变化真大。
以前的他只是一个聪明贪玩的孩子,如今的他已有不怒而威的气场。
赵宣宣不介意对新帝拍两句马屁,于是说:“圣上治理天下,国泰民安,臣妇跟着沾光,不仅无恙,而且安居乐业。”
新帝表情欢喜,在苏荣荣旁边的位置上落座,又给赵宣宣赐座。
不远处的三个公主、衡亲王和巧宝反而鬼鬼祟祟,他们都不想跟帝王待一起,嫌他规矩太大,于是福善和衡亲王一左一右拉扯巧宝的衣袖,打算悄悄带巧宝去偏殿玩。
然而,新帝目光如炬,发现他们的鬼鬼祟祟,立马出声叫住他们,问:“十七弟,你搞什么把戏?”
“为何躲避朕?”
这个萧家就是萧太后的娘家。
其中,萧老爷痴迷于道家仙术,相信丹药能治病,甚至能长生不老。再加上他最近生病,太医没治好他,他身心难受,便失去对医者的信心,转而开始迷信金丹。
为了吃上最好的丹药,他派仆人买一堆名贵药材回来,又聘请道士来自家炼丹,打算亲眼见证金丹的奇迹。
王洋作为白胡子道士的徒弟,之所以有幸跟随来萧家,是因为他念过书,会写字,还会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所以,白胡子道士很器重他,多次说要传衣钵给他。
王洋自认为有天赋,学得起劲。
另一边的道观里,白捕头审问梅家兄弟之后,意识到情况失控,连忙骑马去禀报唐风年。
但事有不巧,唐风年被新帝召进宫谈国事去了,赵宣宣和巧宝也进宫见太后去了。
白捕头无可奈何,只能先跟石师爷商量。
石师爷抚摸长胡须,皱眉头,说:“萧家在某些方面代表萧太后,皇上以孝治天下,所以风年不能随便得罪萧家。”
白捕头双手拍膝盖,叹气,问:“那怎么办?”
不知为啥,他有不好的预感,感觉王洋肯定会闯祸。
同时,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早点去抓他,就不至于让他变成漏网之鱼。”
“我去道观的时候,听说他们只比我先走两刻钟,哎!”
石师爷十分理解这种错过的遗憾,因为当初亲儿子石子固进宫做太监时,他也曾尝试阻止,甚至亲自从岳县赶到京城,但错过就是错过,无法让时光倒流。
所以,他没有责怪白捕头,而是说:“别急,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刚才,你说梅家兄弟还留在道观里,是不是?”
白捕头点头,脸色凝重,道:“据他们说,老道士夸赞王洋有天赋,所以把王洋带身边。”
石师爷眉眼一动,瞬间生出一计,说:“以梅家兄弟为饵,让他们去把进入萧家的王洋引出来。”
白捕头眼睛一亮,心有灵犀,十分赞同,问:“以什么理由把王洋骗来?”
石师爷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一边抚摸长胡须,一边说:“不需要什么阴谋,就让梅家兄弟简单地传个话,说赵家人顾念亲戚情分,请王洋来家里吃饭。”
“他嘴馋,肯定会来。”
白捕头听完后,也露出微笑,连忙站起来,再次出门去办事。
王洋在萧家炼丹时,负责看炉火,手里拿一把扇炉火的蒲扇。
突然,他重重地打个喷嚏:“啊嘁——”
鼻涕都喷出来了,恰好喷在炼丹炉上。
他连忙左看右看,确定没被别人看见这脏兮兮的狼狈模样,然后用手和衣袖反复擦鼻子,稍稍放心。
他那个白胡子道士师父爱喝酒,此时醉醺醺,在梦里跟神仙遨游去了。
王洋心想:打喷嚏不是什么好苗头,要么是爹娘在老家骂我,要么是生大病的坏兆头。
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感到不悦,而且还疑神疑鬼。
下午,梅家兄弟来到萧家门口,拿出铜板,托萧家仆人去给王洋传话。
他们托关系的铜板正是白捕头给的。
萧家仆人见钱眼开,笑眯眯地收下铜板,然后去传话。
不一会儿,王洋出来了,与梅家兄弟站在避风处,哆哆嗦嗦,说悄悄话。
梅大江使劲搓手,冻得跺脚,说:“老大,你家那个做大官的唐姑父到京城了,特意派人请你去吃饭,据说有羊肉火锅吃。”
“你带我们一起去打牙祭,行不行?”
王洋有点得意,把双手插衣袖里,缩着脖子,说:“老子时来运转,嘿嘿。去!当然带你们一起去!”
梅大河冻得脚骨头麻木了,抬手擦一下鼻涕,身体抖啊抖,笑道:“现在就去吧!再拖下去,就被宵禁耽误了,哪里还有空打牙祭?”
王洋觉得这话有理,于是进门去向白胡子道士请假半天。
— —
荣华宫中,牛乳茶和小点心的甜香气显得暖暖的。
苏荣荣和赵宣宣其乐融融地说悄悄话。
不远处,三个公主和一个衡亲王如众星拱月一样,把巧宝围在中间。
巧宝模仿说书先生,滔滔不绝地说宫外趣事。
公主们和衡亲王生活在宫里,从没见识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趣事,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巧宝又不端大家闺秀的架子,反而手舞足蹈地模仿有趣的东西,还教衡亲王学牛叫……
就连宫女和太监们也向往她描述的宫外场景,所以笑眯眯地找机会凑过来听,偶尔还插话。
突然,有个尖尖的嗓门高声提醒:“皇上驾到——”
众人顿时表情一变,坐着的连忙站起来,站着的连忙行大礼。
“恭迎皇上。”
除了苏荣荣,她作为皇帝的亲娘,不用行礼。
新帝加快脚步,笑道:“免礼。”
他的眼眸十分明亮,炯炯有神,看向赵宣宣,以温和的语气问:“宣姨,别来无恙?”
赵宣宣眉开眼笑,露出右脸上的酒窝,在脑海里把小时候的新帝和现在的新帝做对比,感慨真龙天子的变化真大。
以前的他只是一个聪明贪玩的孩子,如今的他已有不怒而威的气场。
赵宣宣不介意对新帝拍两句马屁,于是说:“圣上治理天下,国泰民安,臣妇跟着沾光,不仅无恙,而且安居乐业。”
新帝表情欢喜,在苏荣荣旁边的位置上落座,又给赵宣宣赐座。
不远处的三个公主、衡亲王和巧宝反而鬼鬼祟祟,他们都不想跟帝王待一起,嫌他规矩太大,于是福善和衡亲王一左一右拉扯巧宝的衣袖,打算悄悄带巧宝去偏殿玩。
然而,新帝目光如炬,发现他们的鬼鬼祟祟,立马出声叫住他们,问:“十七弟,你搞什么把戏?”
“为何躲避朕?”
这个萧家就是萧太后的娘家。
其中,萧老爷痴迷于道家仙术,相信丹药能治病,甚至能长生不老。再加上他最近生病,太医没治好他,他身心难受,便失去对医者的信心,转而开始迷信金丹。
为了吃上最好的丹药,他派仆人买一堆名贵药材回来,又聘请道士来自家炼丹,打算亲眼见证金丹的奇迹。
王洋作为白胡子道士的徒弟,之所以有幸跟随来萧家,是因为他念过书,会写字,还会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所以,白胡子道士很器重他,多次说要传衣钵给他。
王洋自认为有天赋,学得起劲。
另一边的道观里,白捕头审问梅家兄弟之后,意识到情况失控,连忙骑马去禀报唐风年。
但事有不巧,唐风年被新帝召进宫谈国事去了,赵宣宣和巧宝也进宫见太后去了。
白捕头无可奈何,只能先跟石师爷商量。
石师爷抚摸长胡须,皱眉头,说:“萧家在某些方面代表萧太后,皇上以孝治天下,所以风年不能随便得罪萧家。”
白捕头双手拍膝盖,叹气,问:“那怎么办?”
不知为啥,他有不好的预感,感觉王洋肯定会闯祸。
同时,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早点去抓他,就不至于让他变成漏网之鱼。”
“我去道观的时候,听说他们只比我先走两刻钟,哎!”
石师爷十分理解这种错过的遗憾,因为当初亲儿子石子固进宫做太监时,他也曾尝试阻止,甚至亲自从岳县赶到京城,但错过就是错过,无法让时光倒流。
所以,他没有责怪白捕头,而是说:“别急,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刚才,你说梅家兄弟还留在道观里,是不是?”
白捕头点头,脸色凝重,道:“据他们说,老道士夸赞王洋有天赋,所以把王洋带身边。”
石师爷眉眼一动,瞬间生出一计,说:“以梅家兄弟为饵,让他们去把进入萧家的王洋引出来。”
白捕头眼睛一亮,心有灵犀,十分赞同,问:“以什么理由把王洋骗来?”
石师爷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一边抚摸长胡须,一边说:“不需要什么阴谋,就让梅家兄弟简单地传个话,说赵家人顾念亲戚情分,请王洋来家里吃饭。”
“他嘴馋,肯定会来。”
白捕头听完后,也露出微笑,连忙站起来,再次出门去办事。
王洋在萧家炼丹时,负责看炉火,手里拿一把扇炉火的蒲扇。
突然,他重重地打个喷嚏:“啊嘁——”
鼻涕都喷出来了,恰好喷在炼丹炉上。
他连忙左看右看,确定没被别人看见这脏兮兮的狼狈模样,然后用手和衣袖反复擦鼻子,稍稍放心。
他那个白胡子道士师父爱喝酒,此时醉醺醺,在梦里跟神仙遨游去了。
王洋心想:打喷嚏不是什么好苗头,要么是爹娘在老家骂我,要么是生大病的坏兆头。
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感到不悦,而且还疑神疑鬼。
下午,梅家兄弟来到萧家门口,拿出铜板,托萧家仆人去给王洋传话。
他们托关系的铜板正是白捕头给的。
萧家仆人见钱眼开,笑眯眯地收下铜板,然后去传话。
不一会儿,王洋出来了,与梅家兄弟站在避风处,哆哆嗦嗦,说悄悄话。
梅大江使劲搓手,冻得跺脚,说:“老大,你家那个做大官的唐姑父到京城了,特意派人请你去吃饭,据说有羊肉火锅吃。”
“你带我们一起去打牙祭,行不行?”
王洋有点得意,把双手插衣袖里,缩着脖子,说:“老子时来运转,嘿嘿。去!当然带你们一起去!”
梅大河冻得脚骨头麻木了,抬手擦一下鼻涕,身体抖啊抖,笑道:“现在就去吧!再拖下去,就被宵禁耽误了,哪里还有空打牙祭?”
王洋觉得这话有理,于是进门去向白胡子道士请假半天。
— —
荣华宫中,牛乳茶和小点心的甜香气显得暖暖的。
苏荣荣和赵宣宣其乐融融地说悄悄话。
不远处,三个公主和一个衡亲王如众星拱月一样,把巧宝围在中间。
巧宝模仿说书先生,滔滔不绝地说宫外趣事。
公主们和衡亲王生活在宫里,从没见识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趣事,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巧宝又不端大家闺秀的架子,反而手舞足蹈地模仿有趣的东西,还教衡亲王学牛叫……
就连宫女和太监们也向往她描述的宫外场景,所以笑眯眯地找机会凑过来听,偶尔还插话。
突然,有个尖尖的嗓门高声提醒:“皇上驾到——”
众人顿时表情一变,坐着的连忙站起来,站着的连忙行大礼。
“恭迎皇上。”
除了苏荣荣,她作为皇帝的亲娘,不用行礼。
新帝加快脚步,笑道:“免礼。”
他的眼眸十分明亮,炯炯有神,看向赵宣宣,以温和的语气问:“宣姨,别来无恙?”
赵宣宣眉开眼笑,露出右脸上的酒窝,在脑海里把小时候的新帝和现在的新帝做对比,感慨真龙天子的变化真大。
以前的他只是一个聪明贪玩的孩子,如今的他已有不怒而威的气场。
赵宣宣不介意对新帝拍两句马屁,于是说:“圣上治理天下,国泰民安,臣妇跟着沾光,不仅无恙,而且安居乐业。”
新帝表情欢喜,在苏荣荣旁边的位置上落座,又给赵宣宣赐座。
不远处的三个公主、衡亲王和巧宝反而鬼鬼祟祟,他们都不想跟帝王待一起,嫌他规矩太大,于是福善和衡亲王一左一右拉扯巧宝的衣袖,打算悄悄带巧宝去偏殿玩。
然而,新帝目光如炬,发现他们的鬼鬼祟祟,立马出声叫住他们,问:“十七弟,你搞什么把戏?”
“为何躲避朕?”
这个萧家就是萧太后的娘家。
其中,萧老爷痴迷于道家仙术,相信丹药能治病,甚至能长生不老。再加上他最近生病,太医没治好他,他身心难受,便失去对医者的信心,转而开始迷信金丹。
为了吃上最好的丹药,他派仆人买一堆名贵药材回来,又聘请道士来自家炼丹,打算亲眼见证金丹的奇迹。
王洋作为白胡子道士的徒弟,之所以有幸跟随来萧家,是因为他念过书,会写字,还会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所以,白胡子道士很器重他,多次说要传衣钵给他。
王洋自认为有天赋,学得起劲。
另一边的道观里,白捕头审问梅家兄弟之后,意识到情况失控,连忙骑马去禀报唐风年。
但事有不巧,唐风年被新帝召进宫谈国事去了,赵宣宣和巧宝也进宫见太后去了。
白捕头无可奈何,只能先跟石师爷商量。
石师爷抚摸长胡须,皱眉头,说:“萧家在某些方面代表萧太后,皇上以孝治天下,所以风年不能随便得罪萧家。”
白捕头双手拍膝盖,叹气,问:“那怎么办?”
不知为啥,他有不好的预感,感觉王洋肯定会闯祸。
同时,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早点去抓他,就不至于让他变成漏网之鱼。”
“我去道观的时候,听说他们只比我先走两刻钟,哎!”
石师爷十分理解这种错过的遗憾,因为当初亲儿子石子固进宫做太监时,他也曾尝试阻止,甚至亲自从岳县赶到京城,但错过就是错过,无法让时光倒流。
所以,他没有责怪白捕头,而是说:“别急,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刚才,你说梅家兄弟还留在道观里,是不是?”
白捕头点头,脸色凝重,道:“据他们说,老道士夸赞王洋有天赋,所以把王洋带身边。”
石师爷眉眼一动,瞬间生出一计,说:“以梅家兄弟为饵,让他们去把进入萧家的王洋引出来。”
白捕头眼睛一亮,心有灵犀,十分赞同,问:“以什么理由把王洋骗来?”
石师爷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一边抚摸长胡须,一边说:“不需要什么阴谋,就让梅家兄弟简单地传个话,说赵家人顾念亲戚情分,请王洋来家里吃饭。”
“他嘴馋,肯定会来。”
白捕头听完后,也露出微笑,连忙站起来,再次出门去办事。
王洋在萧家炼丹时,负责看炉火,手里拿一把扇炉火的蒲扇。
突然,他重重地打个喷嚏:“啊嘁——”
鼻涕都喷出来了,恰好喷在炼丹炉上。
他连忙左看右看,确定没被别人看见这脏兮兮的狼狈模样,然后用手和衣袖反复擦鼻子,稍稍放心。
他那个白胡子道士师父爱喝酒,此时醉醺醺,在梦里跟神仙遨游去了。
王洋心想:打喷嚏不是什么好苗头,要么是爹娘在老家骂我,要么是生大病的坏兆头。
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感到不悦,而且还疑神疑鬼。
下午,梅家兄弟来到萧家门口,拿出铜板,托萧家仆人去给王洋传话。
他们托关系的铜板正是白捕头给的。
萧家仆人见钱眼开,笑眯眯地收下铜板,然后去传话。
不一会儿,王洋出来了,与梅家兄弟站在避风处,哆哆嗦嗦,说悄悄话。
梅大江使劲搓手,冻得跺脚,说:“老大,你家那个做大官的唐姑父到京城了,特意派人请你去吃饭,据说有羊肉火锅吃。”
“你带我们一起去打牙祭,行不行?”
王洋有点得意,把双手插衣袖里,缩着脖子,说:“老子时来运转,嘿嘿。去!当然带你们一起去!”
梅大河冻得脚骨头麻木了,抬手擦一下鼻涕,身体抖啊抖,笑道:“现在就去吧!再拖下去,就被宵禁耽误了,哪里还有空打牙祭?”
王洋觉得这话有理,于是进门去向白胡子道士请假半天。
— —
荣华宫中,牛乳茶和小点心的甜香气显得暖暖的。
苏荣荣和赵宣宣其乐融融地说悄悄话。
不远处,三个公主和一个衡亲王如众星拱月一样,把巧宝围在中间。
巧宝模仿说书先生,滔滔不绝地说宫外趣事。
公主们和衡亲王生活在宫里,从没见识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趣事,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巧宝又不端大家闺秀的架子,反而手舞足蹈地模仿有趣的东西,还教衡亲王学牛叫……
就连宫女和太监们也向往她描述的宫外场景,所以笑眯眯地找机会凑过来听,偶尔还插话。
突然,有个尖尖的嗓门高声提醒:“皇上驾到——”
众人顿时表情一变,坐着的连忙站起来,站着的连忙行大礼。
“恭迎皇上。”
除了苏荣荣,她作为皇帝的亲娘,不用行礼。
新帝加快脚步,笑道:“免礼。”
他的眼眸十分明亮,炯炯有神,看向赵宣宣,以温和的语气问:“宣姨,别来无恙?”
赵宣宣眉开眼笑,露出右脸上的酒窝,在脑海里把小时候的新帝和现在的新帝做对比,感慨真龙天子的变化真大。
以前的他只是一个聪明贪玩的孩子,如今的他已有不怒而威的气场。
赵宣宣不介意对新帝拍两句马屁,于是说:“圣上治理天下,国泰民安,臣妇跟着沾光,不仅无恙,而且安居乐业。”
新帝表情欢喜,在苏荣荣旁边的位置上落座,又给赵宣宣赐座。
不远处的三个公主、衡亲王和巧宝反而鬼鬼祟祟,他们都不想跟帝王待一起,嫌他规矩太大,于是福善和衡亲王一左一右拉扯巧宝的衣袖,打算悄悄带巧宝去偏殿玩。
然而,新帝目光如炬,发现他们的鬼鬼祟祟,立马出声叫住他们,问:“十七弟,你搞什么把戏?”
“为何躲避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