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小财主招上门女婿 > 第2295章 王洋炼仙丹?

第2295章 王洋炼仙丹?(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你们动物世界这么癫了吗?(快穿) 流放后我带全家造反了 路人甲心声泄露后成为了救世主 能无限回档了当然要做救世主 港色雨夜 非典型炮灰 [快穿] 师姐空有无边美貌 离婚后前妻求着给我生崽 春日降落 要不要和我结婚?

郭湘乔恰好昨夜做了一个怪梦,梦里的赵宣宣病死,并且留下遗言,让她取而代之,她答应了,做了新一任唐夫人,然后为唐风年生下儿子,地位变得稳固……

这个梦很奇怪,而且并非由她自己的思绪控制,同时梦里的一切感觉那么真实。

所以,梦醒之后,她就忍不住琢磨来,琢磨去,怀疑这是不是神仙给自己托梦,预示未来?梦会不会在将来变成真的?

她什么也没对外人说,同时,什么缺德事也没干,只是在静静等待梦境变成现实。

她相信这是缘分,毕竟多年前那个元宵节,她第一次看见唐风年舞龙头时,就有一颗种子在心里萌芽……

此时此刻,赵宣宣虽然发现郭湘乔的表情有点与众不同,但并没有格外在意,因为彼此认识多年,她早就了解郭湘乔是个与众不同的怪人。

说说笑笑还在继续,赵宣宣跟丛琳约定好,过几天请她来家里画肖像画。

丛琳始终对赵宣宣抱着感恩的心态,所以爽快答应。

看着赵家热热闹闹,苏灿灿突然有点伤感,因为欧阳凯外出平叛,好几个月过去了,还没有班师回朝。

她担心他的安全。

丰盛的宴席过后,宾客们陆续散场。

郭湘乔走出唐府大门后,忍不住回头,再望一望那个“唐”字,内心突然被某种希望填得满满的。

— —

热闹散场,如同爆竹和焰火消失,家里忽然变冷清。

赵宣宣觉得有点疲惫,脸上的笑容也烟消云散。

不过,石夫人突然想起一件重要的事,不得不告诉赵宣宣。

“我有件事要告诉你,你千万别生气。”

赵宣宣重新打起精神,露出甜如花蜜的微笑,与石夫人对视,又拉住石夫人的手,问:“师母,什么事?”

石夫人压低嗓门,小声说:“王猛和春喜的儿子王洋来京城了。”

赵宣宣忍俊不禁,道:“我早就知道,不算什么坏事,他如今在哪个寺庙里当和尚?是不是违反清规戒律了?”

石夫人摇头,说:“他来京城后,听说很多权贵寻求长生不老之术,盛行丹药,所以他从和尚转变成道士,炼丹去了。”

“晨晨她爹说,怕他靠丹药招摇撞骗,怕他的丹药害死人,恐怕会给风年添麻烦。”

“所以,让你们考虑考虑,强行把王洋送回岳县去,因为他固执得像疯牛一样,别人怎么劝,他都不听。”

赵宣宣越听这话,表情就越凝重。

她说:“多谢师母提醒,等风年回来,我与他细细商量。”

石夫人松一口气,终于放下一件心事,相信赵宣宣和唐风年的办事能力。

— —

唐母在暖炕上睡午觉,炕上还有她的三只猫猫。

一只是肥胖的大橘猫,已经老了,懒洋洋,卷着尾巴,打瞌睡。

一只是欧阳城送的波斯猫,长毛,蓝眼睛,漂亮极了。

另一只是从大同府带来的虎斑黄猫,精力旺盛,而且比较凶。它主动去挑衅波斯猫,想打架。

有个女帮工坐在炕沿做针线活,顺便照看唐母。她伸手把打架的猫赶开,感到好笑,对猫说:“小东西,不老实!”

猫猫一点也不怕她,过了一会儿,又故技重施,不消停。

唐母醒来后,摸猫的两只手感觉不够用,因为三只猫猫都会争宠,喵喵叫。

而且外面天寒地冻,猫猫都贪恋暖炕,于是为了争抢地盘而打打闹闹。

赵宣宣没空管猫,因为她需要仔细挑选明天进宫穿的衣衫和首饰,既不能寒酸,也不能太张扬,还要帮巧宝挑选。

巧宝比较大大咧咧,此时只顾着在练武场逗小徒弟玩耍,把明天要进宫拜见苏太后的正事抛在脑后,甚至认为随便穿一套衣衫就行,反正又不是去选美。

赵宣宣宠她,所以主动替她考虑周到,宁肯自己累一点,反正不耽误她玩耍。

而且,赵宣宣一心二用,一边挑选衣衫首饰,一边琢磨王洋炼丹的荒唐事,暗忖:他从小念书,为何长大后反而走歪门邪道?不是做假和尚,就是做假道士,哎!一点也不像舅舅和表哥。

傍晚时分,唐风年在风雪中归来,脱掉大氅,露出笑容,向赵宣宣询问今天宴宾客是否顺利……

赵宣宣眉开眼笑,递一杯温热的茶给他,说:“比过年更好玩,可惜你太忙。”

“正事办得顺利吗?”

她说的正事是指唐风年去朝廷述职,还包括吏部考评。

唐风年换一身家常衣衫,然后在暖炕上坐下喝茶,显得胸有成竹,说:“没什么问题,不过考评结果还要过几天才出来。”

“皇上今天召见我,询问民间贫富和罪犯的问题。”

“言谈举止间,颇有明君风范。”

赵宣宣只见过新帝小时候的模样,还没见过登基后的新帝。在她看来,就小时候而言,新帝确实是个讨人喜欢的小孩。

她笑问:“什么样的明君风范?”

唐风年一本正经地说:“不奢侈浪费,不滥杀无辜,不阻塞臣子谏言,不打不必要的战争……”

赵宣宣一边听,一边点头,笑道:“这真是全天下的福气。”

隔空拍完新帝的马屁之后,她开始提王洋炼丹的荒唐事,然后问:“要不要一劳永逸,把他送回老家去?”

唐风年一听说炼丹,就忍不住皱眉头,把茶盏放下,思量好一会儿,说:“此事非同小可,几年前有个王爷因吃丹药而死,那个进献丹药的道士后来被砍头。”

“砍头”二字,让赵宣宣感到毛骨悚然,说:“看来,绝对不能纵容王洋。”

“他是咱们的亲戚,如果他的丹药出问题,事后追究起来,很可能连累我们,甚至连累到老家的所有亲戚。”

“不如明天就把他送走,干脆利落!”

唐风年点头赞同,当即去一趟外院,把此事吩咐给白捕头去办。

— —

王洋、梅大河和梅大江住在一个道观里,对白胡子师父言听计从,幻想自己能搞出长生不老药,献给皇帝,然后当上国师,比目前所有大官儿的官更大。

他们一边炼丹,一边做美梦,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且,有时候,他们需要亲自品尝丹药。

这白胡子道士在京城算小有名气,所以事有凑巧,第二天上午当白捕头去道观找王洋时,扑个空,因为王洋跟随道士师父去萧家炼丹去了。

这个萧家就是萧太后的娘家。

其中,萧老爷痴迷于道家仙术,相信丹药能治病,甚至能长生不老。再加上他最近生病,太医没治好他,他身心难受,便失去对医者的信心,转而开始迷信金丹。

为了吃上最好的丹药,他派仆人买一堆名贵药材回来,又聘请道士来自家炼丹,打算亲眼见证金丹的奇迹。

王洋作为白胡子道士的徒弟,之所以有幸跟随来萧家,是因为他念过书,会写字,还会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所以,白胡子道士很器重他,多次说要传衣钵给他。

王洋自认为有天赋,学得起劲。

另一边的道观里,白捕头审问梅家兄弟之后,意识到情况失控,连忙骑马去禀报唐风年。

但事有不巧,唐风年被新帝召进宫谈国事去了,赵宣宣和巧宝也进宫见太后去了。

白捕头无可奈何,只能先跟石师爷商量。

石师爷抚摸长胡须,皱眉头,说:“萧家在某些方面代表萧太后,皇上以孝治天下,所以风年不能随便得罪萧家。”

白捕头双手拍膝盖,叹气,问:“那怎么办?”

不知为啥,他有不好的预感,感觉王洋肯定会闯祸。

同时,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早点去抓他,就不至于让他变成漏网之鱼。”

“我去道观的时候,听说他们只比我先走两刻钟,哎!”

石师爷十分理解这种错过的遗憾,因为当初亲儿子石子固进宫做太监时,他也曾尝试阻止,甚至亲自从岳县赶到京城,但错过就是错过,无法让时光倒流。

所以,他没有责怪白捕头,而是说:“别急,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刚才,你说梅家兄弟还留在道观里,是不是?”

白捕头点头,脸色凝重,道:“据他们说,老道士夸赞王洋有天赋,所以把王洋带身边。”

石师爷眉眼一动,瞬间生出一计,说:“以梅家兄弟为饵,让他们去把进入萧家的王洋引出来。”

白捕头眼睛一亮,心有灵犀,十分赞同,问:“以什么理由把王洋骗来?”

石师爷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一边抚摸长胡须,一边说:“不需要什么阴谋,就让梅家兄弟简单地传个话,说赵家人顾念亲戚情分,请王洋来家里吃饭。”

“他嘴馋,肯定会来。”

白捕头听完后,也露出微笑,连忙站起来,再次出门去办事。

王洋在萧家炼丹时,负责看炉火,手里拿一把扇炉火的蒲扇。

突然,他重重地打个喷嚏:“啊嘁——”

鼻涕都喷出来了,恰好喷在炼丹炉上。

他连忙左看右看,确定没被别人看见这脏兮兮的狼狈模样,然后用手和衣袖反复擦鼻子,稍稍放心。

他那个白胡子道士师父爱喝酒,此时醉醺醺,在梦里跟神仙遨游去了。

王洋心想:打喷嚏不是什么好苗头,要么是爹娘在老家骂我,要么是生大病的坏兆头。

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感到不悦,而且还疑神疑鬼。

下午,梅家兄弟来到萧家门口,拿出铜板,托萧家仆人去给王洋传话。

他们托关系的铜板正是白捕头给的。

萧家仆人见钱眼开,笑眯眯地收下铜板,然后去传话。

不一会儿,王洋出来了,与梅家兄弟站在避风处,哆哆嗦嗦,说悄悄话。

梅大江使劲搓手,冻得跺脚,说:“老大,你家那个做大官的唐姑父到京城了,特意派人请你去吃饭,据说有羊肉火锅吃。”

“你带我们一起去打牙祭,行不行?”

王洋有点得意,把双手插衣袖里,缩着脖子,说:“老子时来运转,嘿嘿。去!当然带你们一起去!”

梅大河冻得脚骨头麻木了,抬手擦一下鼻涕,身体抖啊抖,笑道:“现在就去吧!再拖下去,就被宵禁耽误了,哪里还有空打牙祭?”

王洋觉得这话有理,于是进门去向白胡子道士请假半天。

— —

荣华宫中,牛乳茶和小点心的甜香气显得暖暖的。

苏荣荣和赵宣宣其乐融融地说悄悄话。

不远处,三个公主和一个衡亲王如众星拱月一样,把巧宝围在中间。

巧宝模仿说书先生,滔滔不绝地说宫外趣事。

公主们和衡亲王生活在宫里,从没见识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趣事,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巧宝又不端大家闺秀的架子,反而手舞足蹈地模仿有趣的东西,还教衡亲王学牛叫……

就连宫女和太监们也向往她描述的宫外场景,所以笑眯眯地找机会凑过来听,偶尔还插话。

突然,有个尖尖的嗓门高声提醒:“皇上驾到——”

众人顿时表情一变,坐着的连忙站起来,站着的连忙行大礼。

“恭迎皇上。”

除了苏荣荣,她作为皇帝的亲娘,不用行礼。

新帝加快脚步,笑道:“免礼。”

他的眼眸十分明亮,炯炯有神,看向赵宣宣,以温和的语气问:“宣姨,别来无恙?”

赵宣宣眉开眼笑,露出右脸上的酒窝,在脑海里把小时候的新帝和现在的新帝做对比,感慨真龙天子的变化真大。

以前的他只是一个聪明贪玩的孩子,如今的他已有不怒而威的气场。

赵宣宣不介意对新帝拍两句马屁,于是说:“圣上治理天下,国泰民安,臣妇跟着沾光,不仅无恙,而且安居乐业。”

新帝表情欢喜,在苏荣荣旁边的位置上落座,又给赵宣宣赐座。

不远处的三个公主、衡亲王和巧宝反而鬼鬼祟祟,他们都不想跟帝王待一起,嫌他规矩太大,于是福善和衡亲王一左一右拉扯巧宝的衣袖,打算悄悄带巧宝去偏殿玩。

然而,新帝目光如炬,发现他们的鬼鬼祟祟,立马出声叫住他们,问:“十七弟,你搞什么把戏?”

“为何躲避朕?”

这个萧家就是萧太后的娘家。

其中,萧老爷痴迷于道家仙术,相信丹药能治病,甚至能长生不老。再加上他最近生病,太医没治好他,他身心难受,便失去对医者的信心,转而开始迷信金丹。

为了吃上最好的丹药,他派仆人买一堆名贵药材回来,又聘请道士来自家炼丹,打算亲眼见证金丹的奇迹。

王洋作为白胡子道士的徒弟,之所以有幸跟随来萧家,是因为他念过书,会写字,还会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所以,白胡子道士很器重他,多次说要传衣钵给他。

王洋自认为有天赋,学得起劲。

另一边的道观里,白捕头审问梅家兄弟之后,意识到情况失控,连忙骑马去禀报唐风年。

但事有不巧,唐风年被新帝召进宫谈国事去了,赵宣宣和巧宝也进宫见太后去了。

白捕头无可奈何,只能先跟石师爷商量。

石师爷抚摸长胡须,皱眉头,说:“萧家在某些方面代表萧太后,皇上以孝治天下,所以风年不能随便得罪萧家。”

白捕头双手拍膝盖,叹气,问:“那怎么办?”

不知为啥,他有不好的预感,感觉王洋肯定会闯祸。

同时,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早点去抓他,就不至于让他变成漏网之鱼。”

“我去道观的时候,听说他们只比我先走两刻钟,哎!”

石师爷十分理解这种错过的遗憾,因为当初亲儿子石子固进宫做太监时,他也曾尝试阻止,甚至亲自从岳县赶到京城,但错过就是错过,无法让时光倒流。

所以,他没有责怪白捕头,而是说:“别急,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刚才,你说梅家兄弟还留在道观里,是不是?”

白捕头点头,脸色凝重,道:“据他们说,老道士夸赞王洋有天赋,所以把王洋带身边。”

石师爷眉眼一动,瞬间生出一计,说:“以梅家兄弟为饵,让他们去把进入萧家的王洋引出来。”

白捕头眼睛一亮,心有灵犀,十分赞同,问:“以什么理由把王洋骗来?”

石师爷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一边抚摸长胡须,一边说:“不需要什么阴谋,就让梅家兄弟简单地传个话,说赵家人顾念亲戚情分,请王洋来家里吃饭。”

“他嘴馋,肯定会来。”

白捕头听完后,也露出微笑,连忙站起来,再次出门去办事。

王洋在萧家炼丹时,负责看炉火,手里拿一把扇炉火的蒲扇。

突然,他重重地打个喷嚏:“啊嘁——”

鼻涕都喷出来了,恰好喷在炼丹炉上。

他连忙左看右看,确定没被别人看见这脏兮兮的狼狈模样,然后用手和衣袖反复擦鼻子,稍稍放心。

他那个白胡子道士师父爱喝酒,此时醉醺醺,在梦里跟神仙遨游去了。

王洋心想:打喷嚏不是什么好苗头,要么是爹娘在老家骂我,要么是生大病的坏兆头。

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感到不悦,而且还疑神疑鬼。

下午,梅家兄弟来到萧家门口,拿出铜板,托萧家仆人去给王洋传话。

他们托关系的铜板正是白捕头给的。

萧家仆人见钱眼开,笑眯眯地收下铜板,然后去传话。

不一会儿,王洋出来了,与梅家兄弟站在避风处,哆哆嗦嗦,说悄悄话。

梅大江使劲搓手,冻得跺脚,说:“老大,你家那个做大官的唐姑父到京城了,特意派人请你去吃饭,据说有羊肉火锅吃。”

“你带我们一起去打牙祭,行不行?”

王洋有点得意,把双手插衣袖里,缩着脖子,说:“老子时来运转,嘿嘿。去!当然带你们一起去!”

梅大河冻得脚骨头麻木了,抬手擦一下鼻涕,身体抖啊抖,笑道:“现在就去吧!再拖下去,就被宵禁耽误了,哪里还有空打牙祭?”

王洋觉得这话有理,于是进门去向白胡子道士请假半天。

— —

荣华宫中,牛乳茶和小点心的甜香气显得暖暖的。

苏荣荣和赵宣宣其乐融融地说悄悄话。

不远处,三个公主和一个衡亲王如众星拱月一样,把巧宝围在中间。

巧宝模仿说书先生,滔滔不绝地说宫外趣事。

公主们和衡亲王生活在宫里,从没见识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趣事,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巧宝又不端大家闺秀的架子,反而手舞足蹈地模仿有趣的东西,还教衡亲王学牛叫……

就连宫女和太监们也向往她描述的宫外场景,所以笑眯眯地找机会凑过来听,偶尔还插话。

突然,有个尖尖的嗓门高声提醒:“皇上驾到——”

众人顿时表情一变,坐着的连忙站起来,站着的连忙行大礼。

“恭迎皇上。”

除了苏荣荣,她作为皇帝的亲娘,不用行礼。

新帝加快脚步,笑道:“免礼。”

他的眼眸十分明亮,炯炯有神,看向赵宣宣,以温和的语气问:“宣姨,别来无恙?”

赵宣宣眉开眼笑,露出右脸上的酒窝,在脑海里把小时候的新帝和现在的新帝做对比,感慨真龙天子的变化真大。

以前的他只是一个聪明贪玩的孩子,如今的他已有不怒而威的气场。

赵宣宣不介意对新帝拍两句马屁,于是说:“圣上治理天下,国泰民安,臣妇跟着沾光,不仅无恙,而且安居乐业。”

新帝表情欢喜,在苏荣荣旁边的位置上落座,又给赵宣宣赐座。

不远处的三个公主、衡亲王和巧宝反而鬼鬼祟祟,他们都不想跟帝王待一起,嫌他规矩太大,于是福善和衡亲王一左一右拉扯巧宝的衣袖,打算悄悄带巧宝去偏殿玩。

然而,新帝目光如炬,发现他们的鬼鬼祟祟,立马出声叫住他们,问:“十七弟,你搞什么把戏?”

“为何躲避朕?”

这个萧家就是萧太后的娘家。

其中,萧老爷痴迷于道家仙术,相信丹药能治病,甚至能长生不老。再加上他最近生病,太医没治好他,他身心难受,便失去对医者的信心,转而开始迷信金丹。

为了吃上最好的丹药,他派仆人买一堆名贵药材回来,又聘请道士来自家炼丹,打算亲眼见证金丹的奇迹。

王洋作为白胡子道士的徒弟,之所以有幸跟随来萧家,是因为他念过书,会写字,还会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所以,白胡子道士很器重他,多次说要传衣钵给他。

王洋自认为有天赋,学得起劲。

另一边的道观里,白捕头审问梅家兄弟之后,意识到情况失控,连忙骑马去禀报唐风年。

但事有不巧,唐风年被新帝召进宫谈国事去了,赵宣宣和巧宝也进宫见太后去了。

白捕头无可奈何,只能先跟石师爷商量。

石师爷抚摸长胡须,皱眉头,说:“萧家在某些方面代表萧太后,皇上以孝治天下,所以风年不能随便得罪萧家。”

白捕头双手拍膝盖,叹气,问:“那怎么办?”

不知为啥,他有不好的预感,感觉王洋肯定会闯祸。

同时,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早点去抓他,就不至于让他变成漏网之鱼。”

“我去道观的时候,听说他们只比我先走两刻钟,哎!”

石师爷十分理解这种错过的遗憾,因为当初亲儿子石子固进宫做太监时,他也曾尝试阻止,甚至亲自从岳县赶到京城,但错过就是错过,无法让时光倒流。

所以,他没有责怪白捕头,而是说:“别急,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刚才,你说梅家兄弟还留在道观里,是不是?”

白捕头点头,脸色凝重,道:“据他们说,老道士夸赞王洋有天赋,所以把王洋带身边。”

石师爷眉眼一动,瞬间生出一计,说:“以梅家兄弟为饵,让他们去把进入萧家的王洋引出来。”

白捕头眼睛一亮,心有灵犀,十分赞同,问:“以什么理由把王洋骗来?”

石师爷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一边抚摸长胡须,一边说:“不需要什么阴谋,就让梅家兄弟简单地传个话,说赵家人顾念亲戚情分,请王洋来家里吃饭。”

“他嘴馋,肯定会来。”

白捕头听完后,也露出微笑,连忙站起来,再次出门去办事。

王洋在萧家炼丹时,负责看炉火,手里拿一把扇炉火的蒲扇。

突然,他重重地打个喷嚏:“啊嘁——”

鼻涕都喷出来了,恰好喷在炼丹炉上。

他连忙左看右看,确定没被别人看见这脏兮兮的狼狈模样,然后用手和衣袖反复擦鼻子,稍稍放心。

他那个白胡子道士师父爱喝酒,此时醉醺醺,在梦里跟神仙遨游去了。

王洋心想:打喷嚏不是什么好苗头,要么是爹娘在老家骂我,要么是生大病的坏兆头。

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感到不悦,而且还疑神疑鬼。

下午,梅家兄弟来到萧家门口,拿出铜板,托萧家仆人去给王洋传话。

他们托关系的铜板正是白捕头给的。

萧家仆人见钱眼开,笑眯眯地收下铜板,然后去传话。

不一会儿,王洋出来了,与梅家兄弟站在避风处,哆哆嗦嗦,说悄悄话。

梅大江使劲搓手,冻得跺脚,说:“老大,你家那个做大官的唐姑父到京城了,特意派人请你去吃饭,据说有羊肉火锅吃。”

“你带我们一起去打牙祭,行不行?”

王洋有点得意,把双手插衣袖里,缩着脖子,说:“老子时来运转,嘿嘿。去!当然带你们一起去!”

梅大河冻得脚骨头麻木了,抬手擦一下鼻涕,身体抖啊抖,笑道:“现在就去吧!再拖下去,就被宵禁耽误了,哪里还有空打牙祭?”

王洋觉得这话有理,于是进门去向白胡子道士请假半天。

— —

荣华宫中,牛乳茶和小点心的甜香气显得暖暖的。

苏荣荣和赵宣宣其乐融融地说悄悄话。

不远处,三个公主和一个衡亲王如众星拱月一样,把巧宝围在中间。

巧宝模仿说书先生,滔滔不绝地说宫外趣事。

公主们和衡亲王生活在宫里,从没见识过那么多稀奇古怪的趣事,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巧宝又不端大家闺秀的架子,反而手舞足蹈地模仿有趣的东西,还教衡亲王学牛叫……

就连宫女和太监们也向往她描述的宫外场景,所以笑眯眯地找机会凑过来听,偶尔还插话。

突然,有个尖尖的嗓门高声提醒:“皇上驾到——”

众人顿时表情一变,坐着的连忙站起来,站着的连忙行大礼。

“恭迎皇上。”

除了苏荣荣,她作为皇帝的亲娘,不用行礼。

新帝加快脚步,笑道:“免礼。”

他的眼眸十分明亮,炯炯有神,看向赵宣宣,以温和的语气问:“宣姨,别来无恙?”

赵宣宣眉开眼笑,露出右脸上的酒窝,在脑海里把小时候的新帝和现在的新帝做对比,感慨真龙天子的变化真大。

以前的他只是一个聪明贪玩的孩子,如今的他已有不怒而威的气场。

赵宣宣不介意对新帝拍两句马屁,于是说:“圣上治理天下,国泰民安,臣妇跟着沾光,不仅无恙,而且安居乐业。”

新帝表情欢喜,在苏荣荣旁边的位置上落座,又给赵宣宣赐座。

不远处的三个公主、衡亲王和巧宝反而鬼鬼祟祟,他们都不想跟帝王待一起,嫌他规矩太大,于是福善和衡亲王一左一右拉扯巧宝的衣袖,打算悄悄带巧宝去偏殿玩。

然而,新帝目光如炬,发现他们的鬼鬼祟祟,立马出声叫住他们,问:“十七弟,你搞什么把戏?”

“为何躲避朕?”

这个萧家就是萧太后的娘家。

其中,萧老爷痴迷于道家仙术,相信丹药能治病,甚至能长生不老。再加上他最近生病,太医没治好他,他身心难受,便失去对医者的信心,转而开始迷信金丹。

为了吃上最好的丹药,他派仆人买一堆名贵药材回来,又聘请道士来自家炼丹,打算亲眼见证金丹的奇迹。

王洋作为白胡子道士的徒弟,之所以有幸跟随来萧家,是因为他念过书,会写字,还会说一些高深莫测的话。所以,白胡子道士很器重他,多次说要传衣钵给他。

王洋自认为有天赋,学得起劲。

另一边的道观里,白捕头审问梅家兄弟之后,意识到情况失控,连忙骑马去禀报唐风年。

但事有不巧,唐风年被新帝召进宫谈国事去了,赵宣宣和巧宝也进宫见太后去了。

白捕头无可奈何,只能先跟石师爷商量。

石师爷抚摸长胡须,皱眉头,说:“萧家在某些方面代表萧太后,皇上以孝治天下,所以风年不能随便得罪萧家。”

白捕头双手拍膝盖,叹气,问:“那怎么办?”

不知为啥,他有不好的预感,感觉王洋肯定会闯祸。

同时,他后悔极了,说:“如果我早点去抓他,就不至于让他变成漏网之鱼。”

“我去道观的时候,听说他们只比我先走两刻钟,哎!”

石师爷十分理解这种错过的遗憾,因为当初亲儿子石子固进宫做太监时,他也曾尝试阻止,甚至亲自从岳县赶到京城,但错过就是错过,无法让时光倒流。

所以,他没有责怪白捕头,而是说:“别急,咱们再想别的办法。”

“刚才,你说梅家兄弟还留在道观里,是不是?”

白捕头点头,脸色凝重,道:“据他们说,老道士夸赞王洋有天赋,所以把王洋带身边。”

石师爷眉眼一动,瞬间生出一计,说:“以梅家兄弟为饵,让他们去把进入萧家的王洋引出来。”

白捕头眼睛一亮,心有灵犀,十分赞同,问:“以什么理由把王洋骗来?”

石师爷露出胸有成竹的笑容,一边抚摸长胡须,一边说:“不需要什么阴谋,就让梅家兄弟简单地传个话,说赵家人顾念亲戚情分,请王洋来家里吃饭。”

“他嘴馋,肯定会来。”

白捕头听完后,也露出微笑,连忙站起来,再次出门去办事。

王洋在萧家炼丹时,负责看炉火,手里拿一把扇炉火的蒲扇。

突然,他重重地打个喷嚏:“啊嘁——”

鼻涕都喷出来了,恰好喷在炼丹炉上。

他连忙左看右看,确定没被别人看见这脏兮兮的狼狈模样,然后用手和衣袖反复擦鼻子,稍稍放心。

他那个白胡子道士师父爱喝酒,此时醉醺醺,在梦里跟神仙遨游去了。

王洋心想:打喷嚏不是什么好苗头,要么是爹娘在老家骂我,要么是生大病的坏兆头。

不管是哪一种,他都感到不悦,而且还疑神疑鬼。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夜先生:您夫人拒绝喜欢 [网配]原来大神是个受 仙魔诱惑 流途 王二的幸福总攻生活 相公,小生不能够 重生之渣婚 帝台娇宠 你怀了我的崽 小渣重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