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车夫的考验(2 / 2)
但他并未现身。
而是以“神农留香步”隐匿身形,借助风向与药气流动,将自己的气息完全融入环境。他早已预料到敌人会在地库设伏,故提前让赵无极绕道宫外制造混乱,吸引守卫注意,自己则趁机潜入,一路追踪青灵留下的药粉痕迹至此。
此刻,他蹲伏于顶部通风口,手中紧握息壤草与逆息草。两株奇草感应到下方浓郁怨毒,正剧烈共鸣,叶片微微颤抖,释放出一圈圈肉眼难见的绿色涟漪??正是这涟漪,中和了毒气,也为青灵争取了喘息之机。
“这地库布有‘七灾聚灵阵’,以天下七大疫病为引,汇聚怨念,最终注入冥胎体内。”赵兴真闭目感知,心中明悟,“若强行破坏药炉,会导致毒气爆炸,殃及整个皇宫。唯有逆转阵法,将怨毒转化为生机,方可根除隐患。”
他缓缓取出《神农济世录》抄本,翻至空白页,咬破指尖,以心头血书写一段古老咒文??**返秽为净诀**。此诀失传已久,唯有药心之体配合纯阳辅脉者联手施术,方能奏效。
他轻吹一口气,将纸页折成纸鹤,悄然投入通风管道。
纸鹤飘落祭坛边缘,正好停在青灵脚边。
她低头一看,立刻会意。
两人无需言语,同时结印。
赵兴真掌心浮现金光丹丸,青灵指尖凝出碧绿药滴,二者遥遥呼应,随着《返秽为净诀》启动,七口药炉竟开始倒转运转!原本喷吐毒气的炉口,竟缓缓吸回黑雾,炉身震动,发出哀鸣般的嗡鸣。
“不可能!”林太医脸色大变,“这阵法受《玄冥遗卷》加持,岂是你们区区二人可逆?!”
他猛然撕开衣襟,露出胸口一道蜈蚣状疤痕,咬破舌尖,喷出一口精血落在疤痕之上。刹那间,疤痕裂开,钻出一条通体漆黑的小蛇,蛇首竟生有第三只竖眼,散发出令人作呕的腐香。
“冥蛊?噬魂蛇!”赵兴真瞳孔骤缩,“他把自己炼成了活体祭器!”
那蛇腾空而起,直扑通风口。赵兴真闪避不及,肩头被咬中,瞬间感到一股寒意顺血脉蔓延,四肢麻木,神志模糊。
“师叔!”青灵悲呼,不顾一切冲向通风口方向,却被林太医一掌震退,撞上铁门,嘴角溢血。
“结束了。”林太医狞笑,“你们看到了未来,却无法阻止它。”
然而就在此时,水晶棺中的冥胎忽然剧烈抽搐,双手紧抓胸口,仿佛承受莫大痛苦。他的皮肤开始龟裂,黑雾从中溢出,却被一股无形力量拉扯着,重新灌回药炉!
“怎么回事?!”林太医惊骇回头。
只见七口药炉炉身上,竟浮现出淡淡的绿色符文,正是息壤草与逆息草共鸣所化的天然阵纹!这两株生于极寒死地、靠吸收怨气存活的奇草,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逆转“七灾聚灵阵”的天然媒介!
而真正完成逆转的关键,是赵兴真写下的那道血咒??它并非单纯依靠个人修为,而是借用了神农之道最本质的理念:**以毒攻毒,化害为利**。
此刻,怨毒正在被转化,冥胎失去了能量来源,即将崩溃。
“不!!”林太医狂吼,欲扑向药炉阻止逆转,却被青灵拼死拦住。她将最后一根银针刺入自己心口,以自身精血激发神农真气最强形态,形成一道屏障,死死困住对方。
“师叔……快……毁掉竹简!”她声音虚弱,却坚定如铁。
赵兴真强撑起身,忍着剧痛爬至祭坛中央,伸手抓向那本仿制竹简。就在指尖触及的瞬间,竹简自动燃烧,化作灰烬,而冥胎发出最后一声凄厉惨叫,身躯化为飞灰,只余下一颗漆黑如墨的丹丸掉落玉盘。
赵无极此时破门而入,见状二话不说,挥剑将其劈碎。丹丸裂开刹那,无数冤魂哭嚎而出,旋即被空中残留的绿光净化,消散于无形。
林太医见大势已去,仰天大笑:“你们以为赢了吗?《归仁书》根本不在这里!它早已送往漠北,交给那位‘皇子’!三年之内,必有真神降临!神农令……终将易主!”
说罢,他猛地咬舌自尽,尸体迅速萎缩,化作一具干尸。
赵兴真沉默跪地,将青灵扶起,查看伤势。她失血过多,面色苍白,但眼神依旧清明。
“值得吗?”他轻声问。
“值得。”她微笑,“只要我还记得什么是仁心,神农之道就不曾死去。”
赵无极拾起那枚晶石钥匙,冷冷道:“看来我们的对手,不止是玄冥教,还有躲在龙椅背后的影子。”
赵兴真望向南方天际,晨曦初露,血月渐隐。
“回神农居。”他说,“召集所有在外行医的弟子,封锁南北要道,严禁任何可疑药材流入民间。同时派人前往漠北,查访那位‘皇子’的踪迹。”
他又取出药囊,检查息壤草与逆息草。令人惊讶的是,经过一夜激战,两株奇草非但未损,反而各自抽出新叶,相互缠绕,竟生出第三株幼苗,通体翠绿,散发着纯净生机。
“这是……‘合元草’?”赵兴真震惊,“传说中唯有药心之体与纯阳辅脉共同守护之下,才能催生的圣药……难道,这才是《归仁书》真正的钥匙?”
青灵靠在他肩头,轻声道:“或许,《归仁书》从来就不在某处,而在我们选择成为什么样的医者。”
数日后,京城恢复平静。林太医“病逝”,朝廷追封太医令,谥号“忠勤”。百姓只知又一位老臣离世,无人知晓昨夜曾有一场足以颠覆天下的阴谋悄然瓦解。
但在神农居门前,每日清晨都会出现一束野花,无名无香,却始终新鲜如初。
赵兴真知道,那是有人在提醒他们:敌人仍在暗处窥视。
他也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而当他再次翻开《神农济世录》,发现那页新训之下,不知何时多了一行小字,笔迹娟秀,却是青灵所添:
> “若仁心需以血浇灌,我愿做那第一滴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