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6章 11路反王(2 / 2)
当晚,陈奇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了剪辑室。他看着崔勇元一遍遍调整画面节奏,听着录音师一点点降噪处理环境音,直到凌晨两点,终于完成了第一期成片。
屏幕上,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男主角牺牲前写下的遗书:“我相信光明一定会到来,哪怕我看不到。”
字幕缓缓升起,配乐低沉而坚定。
陈奇闭上眼,久久未语。
第二天傍晚,全国千千万万个家庭打开电视机。
新闻联播结束,片头音乐响起??没有华丽特效,没有明星阵容,只有一行朴素的白字浮现于黑屏之上:
**《东方之子》特别节目:潜伏**
紧接着,故事开始。
北京胡同里,一位老太太正端着饭碗看电视,看到一半突然放下筷子,抹起了眼泪;广州工厂宿舍,一群打工妹挤在一台小电视前,屏息凝神;成都茶馆,老板主动关掉川剧转播,调到央视一套……
那一晚,《潜伏》收视率达到惊人的8.7%,创下非黄金档节目历史新高。
电话开始涌入央视总编室。
“请问这是真实事件改编吗?”
“能不能重播?”
“我要写信给编剧,谢谢他让我看到了真正的英雄。”
第三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一部剧,让我们重新认识信仰》。
第五天,文化部召开专题座谈会,点名表扬《东方时空》团队“勇于突破、贴近现实”。
第十天,教育部将《潜伏》列入高校思政课辅助教材推荐目录。
而在这一切发生的同时,陈奇却已飞赴深圳。
机场接机的是李文海,一个五十多岁的香港商人,穿着花衬衫,手腕上戴着金表,一口粤普夹杂:“陈生,你可算来了!地皮的事黄了!”
“怎么回事?”陈奇皱眉。
“昨晚投标,突然杀出一家国企,报价高出我们三千万!明摆着是冲我们来的!”
陈奇眯起眼睛:“哪家?”
“中海地产,听说背后有部里关系。”
陈奇冷笑:“又是这套玩法。”
李文海叹气:“本来想在深圳湾建影视基地,配套酒店、培训中心,还能拍戏。现在地拿不到,计划全泡汤了。”
陈奇沉默片刻,忽然问:“你信不信我?”
“当然信!不然我跑这么远找你合作?”
“那你再等我十天。”陈奇掏出手机,“我现在就打电话,把这块地,抢回来。”
李文海瞪大眼:“你……有门路?”
“我没有。”陈奇拨通号码,“但我有个朋友,在发改委。”
电话接通,陈奇只说了两句:“老张,我这边有个文化产业项目要落地,被人截胡了。你不帮我,我就去国务院门口拉横幅。”
对方哈哈大笑:“你还是这么野。说吧,哪儿的事?”
挂了电话,陈奇看向李文海:“十天内,地一定拿下。但如果到时候你还犹豫要不要投钱,那我不勉强。”
李文海激动得差点跳起来:“陈生!我李文海别的不行,讲信用!你要建基地,我砸锅卖铁也跟你干!”
七日后,中海地产退出竞标,理由是“战略调整”。
十日后,土地使用权正式移交至陈奇公司名下。
签约仪式当天,记者问陈奇:“您认为这个影视基地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他站在工地高台上,望着远方的大海,平静地说:“过去三十年,我们拍戏要去搭景,要借场地,要看人脸色。从今天起,我们要有自己的家。这里不仅要拍出最好的中国故事,还要培养下一代的创作者。让他们不必再像我们这一代,靠运气、靠关系、靠妥协才能活下去。”
台下掌声雷动。
而在京城,此时《东方时空》第二期如期播出。
标题是:《一个演员的自白》。
主角是巩丽。
镜头里,她坐在简陋的出租屋中,讲述自己如何从话剧团跑龙套,一步步走到今天。她说:“有人说我疯,为了角色可以不吃不睡,可以摔断肋骨也不喊停。可我觉得,如果不拼命,对不起这份职业,也对不起观众。”
节目结尾,她对着镜头说:“我希望将来的孩子们提起‘演员’两个字,想到的不是豪车豪宅,而是责任与热爱。”
当晚,无数年轻人在日记本上写下这句话。
一个月后,《东方时空》收视率稳定在全国前三,广告商纷纷找上门。
又三个月后,项彬伯凭借《环卫工人的扫帚声》获得亚洲纪录片大奖最佳新人导演奖。
而《潜伏》被译成英文、法文、日文,在海外华人圈引发热议。
这一年冬天,陈奇收到一封来自东北的信。
信纸粗糙,字迹歪斜:
“陈叔叔,我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李小雨。我在电视上看了《潜伏》,哭了好久。爸爸说我太矫情,可我觉得,那个人真勇敢。我也想长大后做一个有用的人。您能告诉我,该怎么开始吗?”
陈奇拿着信,坐在书房整整一夜。
第二天,他回了一封信,并附上一本《平凡的世界》,还有一张《东方时空》实习生报名表。
他在信里写道:
“亲爱的小雨:
勇气从来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中积累起来的。你想成为有用的人,那就从认真对待每一天开始。读好书,爱父母,关心身边的人。这个世界需要英雄,但更需要千千万万愿意做好小事的普通人。
愿你永远保持好奇与善良。
陈奇”
信寄出那天,北京下了第一场雪。
雪花静静落在亚运村的屋顶上,覆盖了曾经的喧嚣与争执,也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正在悄然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