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40-50(第1/25页)
第四十一章
“杂草跟庄稼挨那么近, 后世总没大型除草机了吧。”
“对啊,后世再怎么变,庄稼和杂草的体型可没有变。”
大型收割机、松土机和播种机也就算了, 但他们实在无法想象大型拔草机,总不可能后世杂草和庄稼会分开长。
后面, 姜叶和江雪的话, 验证了他们的猜想。
【关于除草问题,和工具关系不大, 咱们现在除草一般打除草剂, 除草剂可有效抑制田间杂草生长蔓延, 却不会伤到庄稼。
这算是从源头上解决杂草问题,与之相配合的工具有专门喷洒除草剂和农药的打药筒和无人机。】
姜叶和江雪身后,出现人工手持打药筒打药, 和无人机在田地上空喷洒除草剂或者农药“人工降药”的视频。
诸朝古人沉默。
“好消息”,后世没有大型除草机,地里真有草了, 也是用锄头和手拔。
“坏消息”,后世虽然没有大型除草机, 但他们会用除草剂对杂草问题从源头上解决。
还有, 打药筒也就算了,打药筒他们琢磨琢磨说不定还能做出来。
可是无人机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能飞上天, 还会干活!
无人机,某种程度比大型收割机、松土机、播种机还要让诸朝古人们震撼。
毕竟其他机器再怎么庞大和超出理解, 可都没像无人机会飞上天空。
“无人机,那后世会不会有‘有人机’?”有人根据无人机的。名字做猜测。
有人听了轻笑, “怎么可能, 那东西那么小, 就算能上天,也不可能载人啊。”
没错,那什么机肯定没办法载人!
“你们快看,真的能飞起来!”明朝,万户激动不已。①
“老爷子您别激动,那上天的只是个玩意,并不是真人!”万户身边的人连忙把老爷子按下,生怕老爷子真的对飞行付出实践。
“后世东西都能飞起来,距离人能飞起来还远吗?”万户掷地有声道,目光明亮,心里对此十分坚信。
原本时空,没有人理解他都能坚持下去,现在更不用说。
周围人沉默,觉得不管是万户的想法,还是后世的种种,都超乎他们的想象。
总不可能万户老爷子的“飞天梦”,后世真有实现的可能吧?
【说咱们没有专门的除草机,这说法并不正确,咱们是有大型和其他型号除草机的,只是咱们的除草机,不适用田间除杂草,而适合除全都是杂草的草地。】
姜叶和江雪放出各种型号的除草机,就像他们说的,大型除草机除草速度十分快,可却不适合田里作业。
“后世除草机,很适合开荒用。”
诸朝古人们想到辛苦的开荒,荒地没整理之前,可不杂草丛生,除草机正好专业对口。
【灌溉方面,最初的灌溉工具为扁担和水桶,一般都是两个水桶挂扁担两边,这样可以让身体更加平衡。
随着时间,古人们开始利用地势,如南方地区的水源,水车——顾名思义,以水做动力的灌溉工具。】
【水车是统称,具体可细分为翻车和筒车等。
其中翻车出现时间为汉朝,整体为长条形、刮板式提水,其动力来源有手摇、脚踏、水转等方式。
筒车出现时间为隋唐时期,整体是一个大型圆轮,动力来源为水流,比翻车更有效率。】②
说着姜叶和江雪放出翻车和筒车的相关视频,把它们水流的运作方式展现清楚。
水车不需要人力,可日夜不停的工作,且输送的水源,不仅可以用来灌溉,还可以用在其他日常方面。
诸朝古人眼热,“咱们也做水车吧,水车比咱们一桶桶提水快多了!”
没有水车的朝代开始造水车,有水车的朝代迅速普及水车。
【当然水车不止翻车和筒车两种,还有其他类型,可不管哪种类型,水动力的核心不变。
而人力到水动力这种变化,极大体现了我国古人的劳动智慧和对人力方面的解放。】
“劳动智慧,我们也有智慧吗?”听姜叶和江雪夸他们,诸朝百姓们脸红的同时,又忍不住自我怀疑。
这还是第。一次有人说他们聪慧,以前他们都是被人鄙夷泥腿子,不仅是那些人认为,就是他们自己,也对对方的评价深以为然。
可是现在,后世却不是这样说的,这让他们心中如何不触动。
“百姓的劳动智慧吗。”李世民若有所思。
“陛下,水车原理,和后世机械有些像,只是后世机械,并非以水为动力,而是其他东西为动力。”嬴政、刘彻等时期的墨家和公输家人道。
“墨翟、鲁班,快看后世的水车,这个你们总能做出来吧!”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目光灼灼的看向墨子和鲁班道。
墨子和鲁班忍不住后仰,迟疑,“……确实能做出来。”这对他们而言并不难。
“那这样,你们负责把水车做出来,我们负责把水车给百姓们用如何,要知道普通百姓就算知道水车怎么做,他们一时半会也凑不齐材料。”
其他诸子百家看他们兴致不高,做出承诺。
“一言为定!”墨翟当机立断答应下来。
“如果能利民,那我也来吧。”鲁班道,说完鲁班有些不自在,因为答应做水车,就意味要和墨子联手。
可问题是,他们曾做过对手,现在一同联手,难免别扭。③
当然别扭的是鲁班,墨翟一点不不别扭,已经兴致勃勃和鲁班讨论起水车该用什么木材,“既然要一直泡在水里,木材的材质耐用很关键。”
【古代关于水动力驱动的不止有水车,古人还用水动力纺纱和磨磨,甚至冶铁。④
可以说只要深入研发,水动力还能惠及更多人们的生活。】
“水动力还可以用来纺纱、磨磨和冶铁!”水动力的更多使用方式,让古人们大开眼界。
想起纺纱、磨磨、冶铁的辛苦,他们对水动力驱动也心热起来。
【当然水动力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离不开水源,甚至水源不够多和湍急,也会影响水动力装置的效率。
但在没有电的古代,水动力驱动装置们,绝对算的上先进。】
“关于水动力,南方多水,咱们水少的北方怎么办?”有古代北方百姓担忧。
古代北方水源少于南方,不仅少,有些地方还是干旱区域。
担忧遗憾这点的人不止一个两个,他们的话变成评论。
【其实古代不单有水动力工具,还有风动力工具、风水相结合的动力装置,只是风动力工具,比水动力工具缺点更大,除非那种常见有风的地方,风动力工具,才能发挥出大作用。
但是就拿灌溉来说,最重要的是水源,没有水源,就算有风动力,也不可能凭空生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40-50(第2/25页)
水来。】
“咳咳,光顾着咱们北方比南方水少,差点忘了水车的本来目的。”诸朝不少北方人脸红咳嗽。
“不过风动力,确实有点意思,我知道有个常年刮风的地方,咱们要不要去试试?”也有人对风动力感兴趣,准备实践一下。
【咱们现在的灌溉方式依赖电,电力抽水输送,把水灌溉到田地里,和输送到千家万户。
除了电,与之搭配的工具是水管。】
诸朝古人抬眸,就见姜叶和江雪身后视频画面转换,变成一条条或细或粗的水管。
其实古人对水管并不陌生,他们还做出过陶、青铜、瓷、竹等材质的水管,功能是排水。⑤
真正让他们惊讶的是,后世水管的数量之多。
还有水管埋在地下他们能理解,可为什么水管还会埋进房子里?
并且不知道后世怎么做的,水源嗡地从地下往上涌,对田地进行迅速灌溉。
除此之外,后世哪怕只是洗手,水流也是说出就出,他们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水管能看得见,电却看不见吗。”有古人若有所思。
“至于水源的开关,倒不是问题。”诸朝古人呢喃。
他们也可以做出控制水源开合的开关,但对输水的电动力却不明所以。
现在也只知道那种东西叫电,却连电长什么样,都没看到。
姜叶和江雪也没继续讲下去,而是回归今天的主题。
【古代常见的收割工具并不单一。
比如镰刀,可快速收割谷物,整体由一根直木柄和月牙状的铁刃组成,靠内的一侧锋利,割麦的时候往怀里使劲。
不过这种姿势要是使用不熟练,很可能伤到自己,不推荐大家模仿。】
【还有钐镰,比镰刀速度更快,还不用弯腰,造型上比之镰刀,多出一个镂空网兜状的东西,可以把麦子装起来,每次使用,都是镰刀效率的数倍。⑥
需要注意的是,它对体力的消耗也比镰刀多,因为麦子的重量,钐镰每次收割的麦子,分量也是镰刀的数倍。】
“钐镰不用弯腰!”只有镰刀的诸朝百姓们看到钐镰眼睛一亮。
钐镰比镰刀多出的一部分可以由木头和藤条制作,难度并不大。
【收割的本质,就是利用工具的锋利,把农作物整齐割下来,镰刀和钐镰都是利用这一特性,咱们后世的收割机,同样也是这一核心。
不同的是古人收割工具和运输工具是分开的,咱们现在则把两者结合起来。】
只见姜叶和江雪身后视频,用镰刀或者钐镰收割好的农作物,还需要放到架子车上运输回去。
收割和运输,是两个工具。
而后世的收割机,给人第。一印象就是其庞大体型,然后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收割机前端锋利的钢刀。
只见钢刀把麦子等农作物割断以后,农作物并没有被弄到一旁,而是被大型收割机给吞进去,随着轰隆隆的巨响,等麦子等农作物再出来,不仅颗粒和麦秆分离,还完成了脱壳工序。
可以说只要再晒一下,就可以售卖或者直接打磨成粉。
诸朝古人们震惊起身,“后世的收割机何止离收割和运输,他们居然连脱谷都做了!”
再想想他们打谷脱谷的辛苦,他们十分想知道后世大型收割机的脱谷过程。
“收割机是怎么做到脱谷的?!”诸朝古人们实在好奇。
收割靠锋利,运输靠轮子,那脱谷靠什么?
可惜大型收割机内部不像罩子一样透。明,他们看不见里面的运作过程。
他们的评论让姜叶和江雪一愣,【咱们现在的收割机确实集收割、运输和脱谷等功能为一体。
不过要想知道大型收割机是怎么做到脱谷的,咱们首先得知道粮食脱谷的原理。】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⑥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四十二章
【谷物脱谷的原理, 是受到外力捶打或者挤压,从而实现的谷、壳分离。
最原始的谷物脱壳方式为手工,被称之为舂米。】
【所谓舂米, 就是把还带壳的谷物放到筒内,用重物捶打, 并让谷、壳分离, 因为这很费人力,在古代算刑罚之一。
比如汉初, 汉高祖刘邦驾崩以后, 吕后吕雉就把刘邦的戚夫人罚去舂米。】①
“陛下!”汉初, 戚夫人听到自己未来会被吕雉罚去舂米,只觉得眼前猛地一黑。
她的手哪里干的了那么重的活!
倒是刘邦,有些惊讶自己驾崩以后, 吕雉还会留戚夫人一命。
毕竟他对自己性子了解,临终前保护儿子刘如意这个也就算了,戚夫人并不会怎么上心, 所以吕雉未来,真留了戚夫人一命?
“陛下什么眼神, 难道在陛下眼里, 我吕雉是杀。人如麻的存在不成。”吕雉不爽。
在她看来,自己未来已经成功, 饶过戚夫人这个手下败将,未尝不可。
当然前提是戚夫人老实下来, 别再出幺蛾子。
【舂米之苦,让戚夫人苦不堪言, 难以忍受之下, 戚夫人唱了“舂米歌”。②
舂米歌内容在后面屏幕, 大家自己看,今天我们的重点并不是戚夫人,而是侧面体现舂米这事的辛苦,辛苦到能让人崩溃的程度。】
“戚姬又没干过重活,哪受得了那种苦。”刘邦摸鼻子,表示理解戚姬的崩溃。
可等看完舂米歌内容,刘邦眼前骤然一黑,完了,彻底完了,戚姬老实舂米,自己和儿子说不定还能留一条命,现在她这一抱怨,绝对活不了。
她死也就算了,关键是还会连累他儿子刘如意!
【关于谷物从收割完到脱壳,可以分三个步骤,第。一步就是让禾秆和颗粒分开,这个在古代,有专门的打禾机。
最初的打禾机比较简陋,就像一根木棍上面钉一排钉子或者锋利木片,排列不规范更好,到时候拿禾秆往下一压,颗粒被密集的钉子/木片过滤过去,从而实现谷秆和颗粒的分离,效率比手捋快。
除此之外,人们还借用工具连枷对其进行拍打,从而实现谷、秆分离,所以连枷也被称为击禾器。】③
【后来,打禾机又改进成滚筒状,动力来源不管是手摇还是脚踏,只要能让滚筒动起来,就能让禾秆和颗粒分离,至于一次要是分离不干净,那就再来一次,再怎么样,也比原始的手工舂米效率高。
至于连枷的形式,则没有太大变化,同样是打禾,两种一样用途的工具是共存状态,毕竟跟轻便小巧的连枷比起来,打禾机体型大而笨重,且制造花费也大。】
汉初,不管哪个时空的吕雉,看的都很认真。
至于姜叶之前说的戚夫人,她从没放在心上。
和吕雉同时期,还有往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40-50(第3/25页)
的朝代百姓,看到打禾机,眼睛发亮,“打禾机速度比咱们手捋谷粒快多了。”
“简易版的打禾机和连枷,咱们现在就能做出来。”这些工具都不难做,甚至没有木工基础的人,都能照猫画虎。
【第二步就是脱谷,脱谷是概括统称,古代专门用来谷物脱壳的机器,叫做砻谷机。
砻谷机的工作原理是两根搅棍,一根搅棍固定,另一根搅棍可以移动,这是为了让它们更好适应不同谷物颗粒的大小。
且动起来以后,两根搅棍的搅动方向是相反的,这样可以达到对谷物颗粒挤压,从而脱壳的目的。】④
姜叶和江雪不光说,每个机器还有相应的示意图,让人看懂并不难。
说白了,砻谷机就是把人为制造的挤压,变成机器制造的挤压,谷物脱壳的原理是不变的。
“原来后世是那样脱谷的,比咱们用手捣省劲多了。”没有砻谷机的朝代百姓们恍然。
她们低头看着自己粗糙皲裂的手掌,对于贵族们而言,舂米是刑罚,可对于她们普通人来说,却是生存日常。
【第三步,则是让脱壳的谷粒和糠秕,也就是谷物外壳分离。
最初的分离方式为扬,所谓扬,就是把谷、壳混合物用工具高高扬起,这样可以借助自然风力,让较重的谷物颗粒沉到下。面,较轻的糠秕则浮到上面。
后来专门用来分离谷粒和糠秕的机器谷风机,用。的也是这种原理。】
【大家可以看一下谷风机的构造,谷风机内部为踏板式转轮,转轮作用就是把谷物扬起。
转轮外面为木质风扇,木质风扇可以人为制造风力。
随着里面踏板让谷物动起来,外面风扇再一吹,较重的谷粒和较轻的糠秕就会分离。
谷风机的外侧,有两个出口,一个出口是出谷物,一个出口出糠秕。
这种机器便捷在什么地方呢,那就是可以室内使用,没风的时候,也能让谷、壳分离。】⑤
【讲到这,不知大家有没有听懂,听懂的话大家可以回复听懂。】
说完姜叶和江雪缓一下,跟观众们互动。
“听懂了,都听懂了!”诸朝百姓们大声回答。
姜叶和江雪讲的通俗易懂,还有配套图片和视频,加上机器原理不难,诸朝很多人都听懂。
看到直播屏幕上的众多回复,姜叶轻笑,【既然前面的步骤听懂了,那我们就继续讲了。
从之前讲的几个步骤,它们最初的机器,都是单独使用。的。
那有没有办法,把它们的功能结合起来呢?】
“结合起来,真能结合起来吗?”听到这,诸朝百姓们有些蒙。
把步骤拆分开,他们能听懂,可是合起来,就有些迷糊了。
就像知道一加一加一等于三,换成一加二也等于三,脑子却一下很难转的过弯。
“绝对能结合起来,你们看,禾秆和谷粒分离的滚筒是不是很大,而砻谷机的搅棍,却没那么大,完全可以把砻谷机的搅棍放到滚筒里面,这样一来,外面禾秆和谷粒分离后,谷粒正好落到搅棍上,进行谷、壳分离。”
“还有谷风车的木质风扇,也可以安装到侧面,唯一的问题,就是怎么把滚筒、搅棍、风扇连接到一起,让它们一起动起来。”诸朝有人兴奋道。
“这样一来,还真能集分离、脱壳、筛选为一体啊!”诸朝百姓们转过弯后,有些恍惚。
他们之前看后世的大型收割机,只觉得完全摸不着头脑,可是现在经过详细讲解,他们发现自己居然有些理解后世大型收割机的原理了,乖乖,他们/她们居然感觉自己变聪明了!
【古代不乏把这几种功能结合起来用。的机器,时代越往后,打谷机的功能就越完善。
直到我们今天的大型收割机,结合了收割、分离、脱壳、筛分、抛光等功能为一体,除却材质更加坚固,其核心原理万变不离其宗。】
姜叶和江雪给观众看后世大型收割机的内部构造图,大型收割机的内部构造让诸朝陌生又熟悉。
陌生的是输送谷物的履带,还有机器内部的钢铁材质,熟悉的是那些功能。
他们看着那些被大型收割机收割下来的谷物,通过履带传输到分离仓,在那里,禾秆和谷物分离不说,已经没有谷物的禾秆被齿轮们搅的粉碎,然后直接排到地里。
还带着壳的谷物则通过滚筒缝隙落到搅棍上,后世的收割机内部不止两根搅棍,而是更多搅棍,相邻搅棍方向错开,声音“哗啦啦”的不停。
同样风扇也不止一个,而是成排,这让较重的谷粒通过搅棍沉到下方,较轻的糠秕和细碎禾秆,则继续排出。
并且这样的工序,不止一道,如果说第。一次还有些不干净,后面也绝对能弄干净,难怪他们看后世收割机的粮食,看不到一点糠秕和麦麸。
谷物脱壳完毕后的,顺着履带来到收集仓。
让诸朝古人惊讶的是收集仓居然可以活动,不知怎么控制的,收集仓可以扬起倾倒,极大省却人工收集的精力。
“陛下,后世的大型收割机,我们也可以做出来!”秦朝,墨家和公输家人,激动的脸颊通红。
之前他们做不出来后世的机器,是因为不知道原理。
现在知道其原理,难度一下陡降,他们做不出电动的,难道还做不出手摇和脚踏的。
就是最大的材料问题,对于他们效忠的帝王,也不是问题。
“好,这事就交给你们,真做出来,朕重重有赏。”嬴政看着他们信重道。
心里则感叹人太少,公输家也就算了,以血脉家族为纽带,人数少没办法,可是墨家,可不以血脉为传承。
嬴政不知道,跟汉初等帝王比起来,他已经足够幸运,起码他的时代,墨家等传承还没经受剧烈摧残变得凋零。
汉朝,前至刘邦,中至刘彻,都对墨家的凋零痛心疾首,对罪魁祸首项羽骂骂咧咧。
而在他们之后,打禾机、砻谷机和谷风机已经发明出来的朝代,人们开始试着把它们的功能结合到一起。
脱谷机功能已经结合的朝代,则试着对其优化,让其变得更有效率。
【根据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所需要的农具已经说的差不多。
接下来咱们说说农具的材质。】
“农具材质,都认真记下来!”诸朝帝王们眸光微凝,语气郑重吩咐。
其实他们之前对天幕记载也没落下,不过这次更加重要。
要知道农具的材质,可是和武器材质同出一源,他们完全可以从农具材质变化,推断武器材质的演变。
【作者有话要说】
【注:文中①②③④⑤等标注资料来源于网络。】
第四十三章
【古代农具材质有石器、木器、骨器和青铜器, 后来随着时间流逝,人们发明了铁制农具和钢制农具,之后农具材质, 就被固定在钢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40-50(第4/25页)
、铁内。
不过钢比铁更难获得,古代百姓们的农具大都是铁制, 很少有钢制。】
“后世的农具材质居然变成了铁!”春秋战国及还在用石器和木器农具的百姓们忍不住感叹。
要知道铁可是很珍贵的, 后世百姓们居然用。的起。
“乖乖,石器和木器怎么干活啊?”铁器农具已经普及, 并舍弃石器和木器等效率低下农具的朝代百姓们感慨, 不敢想象用石器和木器等材质的农具干活得会多慢。
当然这只是特指某些农具, 比如锄头之类,像连枷等木制农具,并不包括在内。
【铁制农具虽然春秋战国那会就被发明出来, 可距离它普及到民间,还有很长一段路走。
我国的矿产资源并不贫瘠,反而相当丰富, 古代铁制品农具无法普及的原因,是因为冶炼技术跟不上。】①
“来了!”听姜叶和江雪提起冶炼技术, 刘彻等帝王惊喜。
【古代冶炼技术和温度有很大关系, 咱们之前说过,煤炭在西汉时期才开始使用, 在这之前人们大都用木柴和木炭,而木炭虽然也可以冶炼, 但比起煤炭,消耗量更多, 这极大增加冶炼成本。
除了温度, 还和铁的碳含量有关。】
“又是煤炭, 没事,朕的秦朝现在也有煤炭了。”嬴政眸光微动。
【古人并不知道什么是碳含量,但他们会把冶炼出来的铁称之为生铁和熟铁。
生铁含碳量高,熟铁含碳量低。】②
“确实,咱们听不懂那碳什么量,但懂生铁和熟铁!”诸朝冶炼的匠人们恍然。
【生铁的优点是坚硬、耐用,缺点是延展性差和脆,不能进行捶打锻造。
不过虽然不能捶打,古人依旧开发了对它们的使用方法,那就是直接把铁水浇灌到模具里,比如锄头等模具,等铁水冷却,农具的铁质部分就做好。
古代百姓们使用。的农具也大都是生铁,因为生铁价格比熟铁和钢价格都低廉。】③
“咱们现在好歹还用上铁了,再往前,咱们普通百姓,连铁都用不上。”用上铁制农具的百姓们唏嘘。
他们所处的时代,冶炼技术更为发达,要不然他们身为底层百姓,也用不上铁。
【熟铁的话,延展性更好,比生铁更柔。软,可以进行捶打锻造,缺点是硬度较低,不耐磨。
就算不考虑成本问题,熟铁也不是制作农具的好材料。】
【然后是钢,钢材具备了生铁和熟铁的优点,那就是既坚硬,也可以锻造捶打。
不过古代钢材一般不会用到农具上,而是打造成武器和盔甲。
我们之所以把钢和铁一块提,是因为钢是从铁的基础上得来,它们双方并不是分开的关系。】
【回到前面,冶炼所需要的温度,除了煤炭等更高效的原料外,古代冶炼还离不开一个东西,那就是风箱。
风箱的作用是增加炉内氧气,让燃料充分燃烧,提升炉内温度。
它的古代原型为橐,主要材质是牛皮,功用是助风,春秋战国时就被发明出来。】④
“原来后世的风箱就是咱们现在的橐!”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恍然。
而距离橐到风箱之间,还有一段演变时间,那些历史期间的百姓们看到后世的风箱,很快行动,“既然后世都说风箱好用,那咱们也用风箱。”
“可是咱们又不冶炼,要那个有什么用?”也有人疑惑。
“虽然咱们不冶炼,但咱们做饭啊。”
橐在古代,并不止冶炼一种用途。
【温度方面,古人一边用风箱提升炉内温度,一边又使用熔料,降低铁的熔点。
双管齐下之下,让没有达到铁熔点温度的木炭等燃料,也能得到铁。】
“熔点,是指铁融化所需要达到的温度吗?”诸朝铁匠隐约明白熔点这专业术语代表的意思。
“至于熔料,应该就是白灰吧,不加白灰,铁很难变成铁水。”有铁匠看着自己手边的白灰道。
他们嘴里所谓的白灰,也就是古代的石灰石。
虽然他们不懂什么熔点、熔料,但不妨碍他们摸索使用。
【古代冶炼熔料种类并不单一,它们的作用就是增加铁的杂质,降低铁的熔点。
我们把冶炼熔料类型整理出来,大家要是感兴趣,过后可以细看。】
【冶炼温度方面已经说的差不多,接下来咱们说说含碳量。
不知在大家心里,生铁、熟铁、钢材的含碳量之间是怎么排列的?】
姜叶没第。一时间揭晓答案,而是和观众们互动。
诸朝百姓们皱眉思索一下“之前说过,生铁的含碳量比熟铁高,既然都是铁,那含碳量从高到低,就是生铁、熟铁、钢,从低到高就是钢、熟铁、生铁。”
“确实,钢可比铁难得多了。”诸朝许多人都把钢的含碳量排在最后,因为比起铁,他们对钢更陌生。
只有少数人,持有不同意见。
“熟铁的含碳量应该低于钢才对,正确顺序应该是生铁、钢、熟铁,别问为什么,问就是有时候我们都得到钢了,却还没得到熟铁。”
“可不,别看熟铁也是铁,锻造过程不比钢材省劲。”
“冒味问一下,你们的身份是?”被人否定自己的猜想,诸朝百姓们多问一句。
“我们是铁匠啊!”一句话绝杀,就是心里不服的人,也在对方的身份下乖乖闭嘴。
毕竟对方是专业的,他们大都是外行。
【评论区有些观众回答正确,从碳含量的高低程度排列,依次分别是生铁、钢、熟铁。
这是它们各自的碳含量。】⑤
尽管不认识,却懂得蝌蚪状的阿拉伯数字意思的古人们惊讶,“没想到钢的含碳量居然在生铁和熟铁中间。”
“只是一个含碳量的不同而已,居然就能让钢铁有那么多不同变化。”也有古人惊讶含碳量的重要性。
“这岂不是说,咱们只要掌握了钢铁的含碳量,以后岂不是想要铁就有铁,想要钢就有钢。”也有人畅想。
“醒醒,咱们古代难的不就是掌握不了钢铁的含碳量吗。”
“也是……”畅想的人叹道,不得不遗憾。
可也有些人,对掌握钢铁含碳量的方式,势在必得,他们都是帝王们。
因为钢铁不止可以做农具,还能做武器和盔甲。
【古代最初降低含碳量的手段为捶打,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块炼法。
所谓块炼法,就是用铁锤锤出铁中的杂质,从而让其成为熟铁。】⑥
【至于百炼法,则是块炼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就是增加了次数,所谓的“百炼”,并不是指捶打一百次的意思,而是回炉百次的意思。
如果说块炼法费劲,那么百炼法就加上了费时,其捶打本质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给诸朝直播华夏文明》 40-50(第5/25页)
没有发生改变。
当然百炼法做出来的材料,质量好过块炼法。】
【直到西汉时期,炒钢法出现,虽然还需要捶打,但比百炼法省时间。
东汉时期,灌钢法出现,让咱们古代的冶炼技术更进一步。】⑦
关于冶炼,姜叶和江雪不是很懂,为了防止出错,两人就没乱说。
可是和各种冶炼钢铁方法的内容,他们都详细展现在身后屏幕。
帝王们其实也不是很懂冶炼方式,但他们手下有专门冶炼的人才,不需要他们操心,他们只需要看成果。
至于诸朝冶炼人才们,看到各种冶炼方式,十分的激动。
“后世冶炼技术可比咱们省劲多了!”说完他们赶紧学起来。
因为本就是专业人才,入门自然也快。
【古代冶炼方法不止我们之前说的几种,越往后的朝代,冶炼技术越先进,民间对于铁质农具的普及率也就越高。】
“知道了知道了,等打造完武器和盔甲,朕会把铁制农具普及给百姓的。”刘彻说完叹气。
他知道武器和盔甲重要,不代表会忽视农具对百姓们种地时的加成。
可这不是事有轻重缓急吗,他所在的时期,哪怕冶炼技术真迅速提升,铁具也不会优先民用。
当然有像汉武帝这样身处动荡时期的帝王,就有身处和平时期的帝王。
他们的冶炼技术发展起来后,可以向百姓们普及铁制农具。
只有百姓们,心里期盼,希望朝廷赶紧提高冶炼技术,以后能惠及到他们头上。
冶炼不像制作水车、连枷等纯木的农具,铁制品古代百姓们可轻易得不到。
【到这我们今天的内容就说的差不多,之后照例有一个小游戏,欢迎大家参与。
等明天的话,我们将为大家带来畜牧业的相关直播。】
向直播间的观众们预告明天的直播内容,姜叶和江雪就退开,让观众们参与游戏。
游戏内容和上次一样,还是回答和直播内容相关的问题。
比如曲辕犁对农田的作用,是耕种、犁地、播种还是脱谷,答案四选一。
还有生铁、熟铁、钢之间的碳含量排名,哪个正确,下。面是三个不同排列的蝌蚪状阿拉伯数字答案。
别说,不熟悉的人,一时还真回答不上来。
题目很快做完,众人期待,“这次游戏奖励是什么?”
“我希望还是种。子!”
上次游戏奖励只有一颗种。子,根本不够用。
很快,奖励出来。
“是各种农具图纸和冶炼技术!”
虽然不是大部分人期待的种。子,可这次奖励,依旧让人如获至宝。
“百姓们的是农具图纸,朕则是冶炼技术吗?”帝王们通过分析,发现不同身份,得到的奖励也不同。
当然,不同时空,不乏没有得到冶炼技术的帝王,和得到冶炼技术的百姓们。
一个月的时间,不足以地里庄稼长成,却足够诸朝的冶炼技术大进步。
就像嬴政、刘彻等帝王的将士们,有的已经得到最新款的铠甲和武器。
至于冶炼水平本来就高的朝代,铁的产量更不用说。
后面朝代比前面朝代多的不止冶炼技术,还有更多铁矿位置和总量。
除了朝廷外,民间还有专门的铁匠,他们是少数在朝廷“盐铁官营”下,有渠道得到铁的人。
冶炼技术提升后,铁制农具价格虽然降下来,可前来打铁制农具的百姓越来越多,他们绝对不亏。
“畜牧养殖吗。”天幕的下次直播内容,让中原帝王们若有所思。
这方面,好像对少数民族政。权的帮助更大。
“辽国!”赵匡胤十分心痛。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