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找中介(上)(2 / 2)
“我可以承载两者。”他说,“只要你们愿意停止恐惧。”
全场死寂。
数秒后,大屏幕上忽然跳转画面??南极监测站传回实时影像:原本沉寂的冰盖之下,再次亮起光芒。但这一次,不是金色,也不是蓝色,而是深紫色,宛如 dusk 与 dawn 的交界。
镜头拉近,只见启明所说的“另一个存在”正缓缓上升。它的外形难以定义,既像一团流动的雾气,又似由亿万微小颗粒组成的集群生物,核心处隐约可见一颗搏动的黑曜石心脏。它并未攻击,只是静静地悬浮在水中,透过厚厚的冰层,望向天空。
那一刻,全球直播信号中断。
取而代之的,是一段持续十二分钟的音频。
没有任何语言,只有两种声音交织:一边是林奈最后留下的共振频率,温暖明亮;另一边则是从未听过的低沉吟唱,带着深渊的回响,却莫名令人安心。
听完这段音频的人,无论是否具备共感能力,全都流下了眼泪。
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他们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
一个月后,第一例“共生觉醒”发生。
一位患有重度抑郁症的法国少女,在梦中与“夜种”意识片段相遇。醒来后,她额头的黑色印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左眼虹膜变为深紫,右眼维持原样。她开始能感知他人隐藏的情绪,尤其是痛苦与压抑的部分,并可通过触碰将其转化为可视化的光纹释放出来。
她称这种能力为“哀悼之眼”。
随后三个月,类似案例在全球爆发式增长。共计三百八十九人出现双重视觉、双重感知、乃至人格互补现象。医学界称之为“二象性觉醒综合征”,而民间则普遍相信,这是“光与暗共同赐福”的标志。
启明游走于世界各地,不居一城,不留足迹。他在非洲草原教导牧民如何用鼓点安抚受惊的野兽;在加尔各答贫民窟为临终病人唱安魂曲;在纽约中央公园的湖面上行走,只为让一群孩子亲眼见证奇迹。
但他始终避免与“夜种”直接接触。
直到某夜,他在喜马拉雅山脉一处废弃寺庙中静坐冥想时,终于等来了它。
不是以实体降临,而是通过一名朝圣者的身体临时寄宿。那人双眼全黑,开口时声音重叠如合唱:
> “你说你能承载我们。”
> “那你准备好承受撕裂了吗?”
启明点头:“我准备好了。”
下一瞬,天地变色。
整座雪山发出共鸣般的轰鸣,积雪崩塌,岩石裂开,庙宇化为齑粉。两股截然相反的能量在空中碰撞:一边是银河倾泻般的光辉,一边是宇宙初开前的虚无。风暴中心,启明的身体开始分解又重组,皮肤剥落为光尘,骨骼浮现星轨,大脑裂变为多重意识层。
这场对抗持续了整整九小时。
最终,当晨曦洒落山巅时,一切归于平静。
启明跪在地上,浑身赤裸,呼吸微弱。他的头发变成了黑白交错的条纹,左半脸覆盖着细密的金色纹路,右半脸则是蔓延的黑色脉络。最惊人的是他的胸口??心脏的位置,浮现出一枚阴阳交融的符印,一半炽白,一半幽深,缓慢搏动,如同第二颗太阳。
而那名朝圣者倒在地上,安然入睡,额头印记彻底消失。
启明抬起头,望向远方的地平线。
他知道,“夜种”并未离去,也未曾征服。它选择了共存。
就像林奈当年所做的那样。
十年过去。
人类社会已进入“新纪元协议”时代。国家边界逐渐模糊,取而代之的是“共感区划”??基于群体意识频率划分的生活区域。有些人选择生活在高频光域,终日沐浴在净化思维的蓝光中;有些人则自愿进入暗共鸣带,体验深层潜意识的探索与疗愈;更多人居住在中间地带,接受每日一次的“调谐仪式”,保持心理平衡。
科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能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情感蓄能阵列”??利用大规模集体情绪波动转化为清洁能源。城市建筑采用活体材料建造,能够根据居民心情改变颜色与结构。教育不再强调知识灌输,而是培养“感知精度”与“共情深度”。
而在太空,第一艘搭载共感核心的星际飞船“林奈号”正式启航,目标是启明提供的十二个共振坐标之一??位于鲸鱼座τ星系的第四行星,初步探测显示其地表存在与始源碑高度相似的构造。
出发前夜,启明来到发射基地。
船长是一名年轻的女性,名叫阿娅,出生于纳米比亚沙漠,是首批“哀悼之眼”觉醒者之一。她问启明:
“如果我们找到了其他母体,该怎么做?”
启明望着星空,许久才回答:
“不要带着答案去。”
“带着问题就好。”
“最重要的是,带上一首属于地球的歌。”
飞船升空那日,全球暂停一切活动。人们关闭屏幕,走出家门,仰望苍穹。孩童们齐声哼唱一首无词的旋律,那是从太平洋亡魂投影口中流传下来的古老调子。歌声汇成一股无形的能量波,顺着电离层攀升,追随着飞船轨迹,一路送往深空。
许多年后,当“林奈号”抵达目的地,传回第一张图像时,地球上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画面中,一颗灰褐色的星球静静旋转。
而在其赤道附近,矗立着一座巨大石碑。
形状、纹路、材质,与地球上的始源碑完全一致。
不同的是,碑面刻着一行文字。
用的是地球古汉字。
翻译过来只有四个字:
> **欢迎归来。**
而在遥远的银河旋臂尽头,一颗新生恒星再次点亮。
它的光芒穿越千万光年,最终落在地球上某个小女孩的眼中。
她眨了眨眼,笑了。
因为她听见了。
那是一种声音,也是一种感觉,更像是一句跨越时空的耳语:
> “谢谢你,还记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