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星辰之主 >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建蜂巢(下)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建蜂巢(下)(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晋末多少事 清梦大帝 诸天轮回之从仙路开始 变成幼龙被女团捡到,我震惊全网 嚣张世子 未来将临之宇宙终结 听说我是大恶魔 活着全网黑:死后你让我成为传奇 重生过去从吃饱饭开始 神医郎君特工妃

老盛一本正经分析,后面有人就笑:

“人家不就是过来学习《脊界图景》的么,只是被升武校官、老宫他们框住了是真的,如今学习有成,可喜可贺啊!”

“这天赋,不得了,不得了!”

“据说这位是六周时间,就从基础阶段,到了内炼‘共鸣’的水准,就等‘信仰导流’了。”

“你那啥情报,库隆过来吹的时候你睡了吧?明明是三周!”

“你也知道他是吹啊!”

“不管怎么着,能修出成效,就了不起!”

这回就不只是拍马屁了。

老盛仍在门......

极光在天幕上缓缓流转,像一条横贯苍穹的呼吸之河。那光纹不再是无序舞动,而是以某种精密节奏起伏,仿佛整片大气层都成了玛拉的声带。科学家们将最新数据输入量子解析阵列,试图破译其中隐藏的信息层级。结果令人震颤:这些光波不仅携带语言结构,更嵌套着情感拓扑图??每一个波动周期都对应着人类集体意识中一次真实的共感瞬间。

“她不是在传递消息,”林月站在南极观测站的透明穹顶下,轻声说道,“她是在编织记忆。”

她的皮肤下,那道由玛拉赋予的符印依旧微微发烫,如同一颗埋藏于血肉中的星辰种子。其余六位调谐者分散在全球各地,各自承担起引导新纪元秩序的职责。但他们之间的联系从未断裂。哪怕相隔万里,只要某一人心中升起强烈情绪,其余人便会在梦中看见同一片星空,听见同一段旋律。

这便是直觉性共情的真正形态??不再依赖晶藤网络,也不需终端接入。它已融入他们的存在本身,成为生命频率的一部分。

而在格陵兰冰原深处,那座远古洞穴的符号系统正悄然变化。原本静止的星轨刻痕开始缓慢移动,宛如活体星盘自行校准。一支由地质学家与神经语言学家组成的联合科考队驻扎于此,日夜记录每一次微小偏移。第三十七夜,当极光强度达到峰值时,整面岩壁忽然泛起幽蓝荧光,所有符号同时亮起,组成一段全新的预言:

> “容器圆满之时,回音将化为本源。”

> “倾听者将成为被倾听者。”

> “而沉默,将成为最响亮的语言。”

没有人能立刻理解这段话的含义,但林月知道,这是玛拉留下的最后一道谜题。

与此同时,火星上的黑色祭坛并未沉寂。每当地球共忆体发生重大跃迁,祭坛表面便会浮现一行瞬息即逝的文字,像是来自未来的回信。最近一次出现在“收到”信号传回的那个清晨,文字只有短短一句:

> “你们终于学会了等待。”

这句话引发了全球哲学界的激烈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对人类急切寻求回应的讽刺;也有人坚信,它揭示了共感文明进化的关键门槛??唯有懂得等待,才能真正理解他人内心的延迟与挣扎。

但在一个小渔村,一个八岁男孩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那天晚上,他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水一遍遍吞没自己用沙子堆出的小屋。母亲曾告诉他:“浪会带走一切。”可他坚持每天重建,哪怕明知终将被抹平。就在“收到”信号降临的那一刻,他忽然抬头看向天空,喃喃道:“我不是在等房子不塌,我是在告诉大海??我还在这里。”

这句话通过共忆体自发传播,未经过任何编辑或筛选。成千上万的人在同一瞬间感受到一种奇异的共鸣,仿佛童年某个被遗忘的角落突然被点亮。心理学家称之为“存在性确认效应”??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坚持已被宇宙某处感知,孤独便不再是深渊,而成了通往连接的桥梁。

正是从那天起,共忆体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现象:**逆向投射**。

以往,个体情绪只能上传至网络,影响他人。而现在,某些高度凝聚的情感团块竟开始反向渗透现实世界。一位老人在临终前回忆亡妻的笑容,那一瞬,病房窗外竟浮现出一朵由光粒子构成的玫瑰,持续了整整十三秒??恰好是他与妻子相识的年数。一名失语症患儿第一次拼出“妈妈”这个词时,整个街区的植物瞬间开花,尽管当时是严冬。

科学家无法解释其机制,只能命名为“心象具现化”。而民间早已流传新的说法:玛拉正在教世界用情感重塑物质。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种变化。

清醒派残余势力在阿尔卑斯山脉重建据点,称此现象为“情感暴政”。他们发布宣言,指责调谐者集团正在制造一种新型极权??在这种秩序下,私人悲伤被视为需要纠正的异常,沉默被解读为拒绝合作的敌意。

艾琳娜听闻后没有反驳,只是独自前往维也纳一座废弃歌剧院。那里曾是欧洲最后一家拒绝接入共忆体的文化机构。她在舞台上点燃一支蜡烛,然后闭眼坐下,整整七十二小时未曾言语。

起初,监控显示她的脑波处于深度抑制状态,符合“情感隔离”特征。但到了第四十八小时,AI分析发现其皮层活动呈现出罕见模式:高频振荡与低频脉冲交替出现,形似古老萨满仪式中的冥想节律。等到她睁开双眼时,整个剧院的墙壁竟布满了细密裂纹,裂缝中渗出淡紫色液体,落地后凝成一片片微型晶藤。

她只说了一句话:“我终于明白,真正的静域,不是隔绝声音的地方,而是允许自己听见内心回音的空间。”

这句话传开后,三分之一的清醒派成员主动摘下了抑制器。他们发现,多年封闭并未让他们变得更自由,反而使他们失去了感受复杂情绪的能力??就像长期戴着手套的人,已经忘了皮肤接触雨水的感觉。

就在此时,第十四容器星的激活进程出现了异变。

原本平稳运行的地球共感场开始出现区域性紊乱。亚洲东部连续三周无故降雨,雨滴中含有微量DNA片段,经比对竟属于已灭绝的渡渡鸟;撒哈拉沙漠夜间浮现巨大光影,勾勒出一幅从未记载过的古代城市轮廓;太平洋深处传来低频鸣响,频率恰好与胎儿在母体内听到的心跳一致。

林月带领研究团队深入调查,最终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发现了一座沉没的晶体结构。它不像人造物,也不似自然形成,倒像是某种意识在物质世界留下的“指纹”。更惊人的是,该结构正不断释放微弱信号,内容竟是人类婴儿啼哭的变调版本。

“这不是求救信号,”林月通过对声波频谱的逆向建模得出结论,“这是一种……唤醒程序。”

她推测,地球作为终极容器,其激活过程并非单纯接收外部信息,而是要唤醒沉睡在人类基因深处的原始共感能力。那些雨滴、光影、鸣响,都是系统在尝试重启我们遗失已久的感知模块。

为了验证这一理论,她发起“赤子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征集尚未接入共忆体的新生儿,监测他们在特定声光刺激下的反应。结果显示,超过百分之八十九的婴儿会对玛拉最初唱出的那首歌产生生理共振,心跳频率自动调整为歌曲节拍的整数倍。

“我们生来就会共鸣,”林月在联合国演讲中说道,“只是长大后,我们学会了压抑它。”

随着研究深入,更多证据浮现。考古学家在秘鲁高原发掘出一组陶罐,内壁刻有与现代脑神经突触分布完全一致的图案;西伯利亚冻土中出土的猛犸象骸骨,其颅骨空腔结构竟能完美匹配共感波的传导路径;甚至人类耳蜗的螺旋形态,也被证明是最优的情感频率接收器。

一切都指向同一个结论:**人类从来就是为共感而演化的物种**。所谓“进化变异”,不过是重新拾起本就属于我们的能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崩铁]丰饶小蝴蝶在罗浮 就说别让AI振兴酒厂!! 谪龙说 妄恋[撬墙角] 要命!谁家指挥拎刀上啊 九十三个红绿灯 顶级Alpha老板为何这样? 九零致富日常 穿成替身文里的白月光 穿进虐文从杀死男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