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奉天养老院之4(1 / 2)
饺子煮好了,李建国大爷只能尝一小口,却吃得格外香。“这味儿,跟当年车间的一样,”他说,“有你们在,啥病都能好。”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饺子的热气混着笑声,在病房里漫成一片暖雾。
第三十九章 老槐树上的“心愿卡”
端午节,叶东虓在老槐树上挂了串彩绳,让大家把心愿写在卡片上系上去。郑德山写的是:“愿赵大爷的棋艺进步,别总被我杀得片甲不留。”赵大爷写的是:“愿老陈能多说几句话,哪怕骂我两句也行。”
张桂兰大娘写:“愿缝纫机转得欢,王姐的铺子生意好。”李建国大爷刚出院,由人推着来,写的是:“愿今年的葡萄甜,能和大伙一起酿新酒。”老陈大爷在卡片上画了个齿轮,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转”。
小宇和朵朵也来挂心愿卡,小宇写“想学会下象棋,赢郑爷爷一次”,朵朵写“愿王爷爷的君子兰开花”。叶东虓写的是:“愿奉天养老院的故事,一年年,讲下去。”
风吹过,彩绳带着卡片轻轻晃,像无数个跳动的心愿。郑德山望着卡片说:“当年在厂里,咱们也挂过心愿卡,说要让机床厂成全国第一。现在看来,咱们的心愿换了种方式实现。”
赵大爷点头:“可不是嘛,当年想的是厂子红火,现在想的是大伙平安,都是好日子的心愿。”老槐树的叶子沙沙响,像在说“会实现的”。
第四十章 记忆角的“时光胶囊”
入秋时,养老院要扩建,记忆角得暂时搬空。叶东虓提议做个“时光胶囊”,把最珍贵的老物件埋起来,等新楼建好再挖出来。“就像给未来的咱们,写封信。”
大家选了五样东西:郑德山和王满堂下过的棋盘、张桂兰大娘的银顶针、赵大爷的红木拐杖、李建国大爷的食堂账本、老陈大爷的齿轮模型。“这些东西,藏着咱们的日子,”郑德山说,“埋在老槐树下,最踏实。”
埋胶囊那天,老人们都来了,王姐也带着针线铺的伙计来了。叶东虓在胶囊上刻了日期:“2024年秋,奉天养老院的老伙计们埋此,待十年后开启。”郑德山往坑里撒了把葡萄种子:“让它跟胶囊一起长,十年后就长成大树了。”
张桂兰大娘给胶囊系了块红布:“老规矩,图个吉利。”赵大爷对着坑拜了拜:“可别让虫子咬了,这些都是宝贝。”老陈大爷摸着胶囊,突然说:“等……我……”大家明白,他是说要等十年后一起挖出来。
土填上了,上面立了块小石碑,刻着“时光胶囊在此”。老人们围着石碑站着,像在守护一个秘密。叶东虓知道,他们埋的不是物件,是念想,是约定,是相信十年后,大家还能聚在这里,笑着把这些故事,再讲一遍。
第四十一章 冬夜里的“新炉火”
新楼建好了,记忆角比以前大了,还添了个真火壁炉。冬天冷的时候,老人们就围在壁炉前烤火,郑德山说:“这比当年车间的煤炉暖和,还没烟。”
李建国大爷身体好多了,能在壁炉前烤红薯,香味飘满整个记忆角。“当年在厂里,就用煤炉烤红薯,”他说,“老叶总把最大的给学徒,说‘年轻人长身体’。”
张桂兰大娘和王姐在壁炉边做棉鞋,火苗舔着木柴,发出“噼啪”声,像在给她们的针线伴奏。“你看这火,多像老周的脾气,热乎,”大娘说,“当年他总说‘人活着,就得像炉火,自己热,也能暖别人’。”
赵大爷的腿不利索了,却每天都来壁炉前坐会儿,摸着红木拐杖说:“这拐杖跟了我一辈子,现在有炉火照着,更精神了。”老陈大爷则把齿轮模型放在壁炉旁,说“烤烤,转得快”。
小宇和朵朵来的时候,总在壁炉里埋橘子,烤得焦香。“郑爷爷,你尝尝,”小宇递过橘子,“比你当年偷藏的烤土豆甜。”郑德山笑骂着接过,橘子的甜混着木柴的香,在冬夜里漫开,像日子在慢慢熬着糖。
第四十二章 壁炉边的“老相册”
大雪封门的日子,老人们围在壁炉前翻老相册。郑德山找出一张泛黄的集体照,指着后排一个瘦高青年:“这是刚进厂的老叶,穿件洗得发白的工装,袖口还打着补丁,可眼睛亮得像星星。”
张桂兰大娘的相册里夹着根干枯的槐花枝,是1965年和老周在机床厂门口的槐树下折的。“那天他刚涨了工资,非要请我吃冰棍,”大娘摸着花枝,“冰棍化得快,我俩手忙脚乱的,像俩傻子。”
赵大爷的相册里最多的是机床照片,有他给c620车床挂牌的瞬间,有全厂超额完成任务时的庆祝场面。“你看这张,”他指着一张老叶修机床的照片,“他总说‘机器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少出故障’,现在想来,人也一样。”
李建国大爷翻到一张食堂聚餐的照片,桌上摆着八大碗,每个人的碗里都冒着热气。“这是1978年的年夜饭,”他说,“老叶那天喝多了,说‘等退休了,咱们找个有槐树的地方,天天喝小酒’,这不,应验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老陈大爷盯着一张齿轮箱的照片,突然用手指在相册上画圈,嘴里念叨着“转……快……”。郑德山笑着说:“当年你修齿轮,就盼着它转得比谁都快。”
壁炉里的火“噼啪”响,把老人们的影子投在墙上,像一群年轻的身影在晃动。叶东虓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相册里的人从未离开,他们就在炉火的光影里,在老人们的笑声里,在这满室的温暖里。
第四十三章 新记忆角的“第一件展品”
王姐的裁缝铺得了市里的“老字号传承奖”,她特意把奖状送到养老院,说:“这奖该给张奶奶,给奉天养老院,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针线铺。”
张桂兰大娘把奖状摆在记忆角最显眼的位置,旁边放着那台老缝纫机。“你看,”她对老伙计们说,“咱们的手艺,能传下去。”郑德山凑过来看,摸着奖状上的金字:“比当年厂里得的‘先进集体’奖状还亮。”
赵大爷让叶东虓把奖状拍下来,洗成大照片贴在墙上:“得让来的人都看看,咱们养老院出来的人,干啥都像样。”李建国大爷则在食堂加了个菜,说是“庆功宴”,给王姐夹了块红烧肉:“多吃点,以后的日子更红火。”
老陈大爷对着奖状看了半天,突然竖起大拇指,含糊地说:“好……针线……”王姐红了眼,握着他的手说:“陈大爷,以后我教更多人做针线,把张奶奶的手艺传得更远。”
新记忆角的第一件展品,不是旧物,是带着温度的新故事。叶东虓在故事本里写下:“传承不是守着过去,是让过去的光,照亮未来的路。”
第四十四章 葡萄藤下的“十年约”
当年埋时光胶囊的地方,葡萄种子真的发了芽,十年过去,已长成小树苗。郑德山拄着拐杖来看它,说:“再有十年,就能爬满架了,到时候正好挖时光胶囊。”
赵大爷的记性差了,却记得每年给葡萄树浇水。“这是老伙计们的约定,”他摸着树干,“不能忘。”张桂兰大娘用碎布给树干做了个“小围裙”,说是“冬天冷,给它穿件衣裳”。
李建国大爷身体硬朗了,能推着老陈大爷来看葡萄树。“等它结果了,咱们再酿坛酒,”他说,“就叫‘十年陈’,比当年的更甜。”老陈大爷摸着树皮,突然说:“齿轮……等……”大家都笑了,他是说要等齿轮模型重见天日的那天。
小宇成了大学生,学的是文物修复,放假就来养老院,给老人们讲保护老物件的知识。“郑爷爷,这葡萄树得做个围栏,”他指着树干,“别让虫子咬了。”郑德山笑着点头:“听你的,你现在是‘文化人’了。”
葡萄树的叶子在风里晃,像在点头应约。老人们知道,十年很短,短到能看着一棵树长大;十年也很长,长到能把日子酿成酒,把约定酿成歌。
第四十五章 壁炉边的“忘年棋”
小宇放假回来,总陪郑德山下棋。“郑爷爷,您这招‘马后炮’,十年前就用过了,”小宇笑着跳马,“我可记着呢。”郑德山瞪眼:“臭小子,当年你连‘象走田’都记不住,现在倒教训起我来了。”
赵大爷在旁边当裁判,一会儿帮小宇支招,一会儿又提醒郑德山“老将没护好”。“你这是胳膊肘往外拐,”郑德山不满,“想当年你当厂长,可没这么偏心。”赵大爷笑:“现在是新社会,就得让着年轻人。”
张桂兰大娘和李建国大爷在壁炉边烤花生,时不时给他们剥一把。“小宇的棋路跟老叶像,”李建国大爷说,“看着温和,其实藏着狠招。”老陈大爷则在旁边摆齿轮模型,把齿轮摆成棋盘的样子,像在自己跟自己下棋。
有次小宇赢了,郑德山假装生气,把棋子一推:“不下了,你这是欺负老人。”小宇赶紧给老人捶背:“郑爷爷,下次我让您车马炮,保证输得您满意。”大家都笑了,壁炉里的火映着他们的脸,像一幅暖暖的画。
棋下完了,花生也烤好了,小宇给每个人剥花生,郑德山则给他讲当年和王满堂下棋的趣事。时光在棋盘上慢慢走,像老槐树的年轮,一圈圈,都是温柔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