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奉天养老院之7(2 / 2)
第一百零八章 记忆角的元宇宙
团队用vr技术做了“记忆角元宇宙”,戴上眼镜就能“走进”1950年的机床厂:摸得到车间的铁柱子,闻得到机油味,甚至能“坐”在郑德山常坐的木凳上。
有位海外侨胞“回来”时,对着虚拟的老槐树哭了:“我爸总说树下有石凳,凳角缺了块——真的是这样!”小齿轮给他递去虚拟的槐花,说:“您看,家的细节,我们都替您爸记着呢。”
元宇宙里的时光胶囊,每年都有人“埋”进新故事:有程序员写的代码诗,有孩子画的未来画,还有人“放”了串虚拟葡萄,说“要让老伙计们尝尝新酿的甜”。
第一百零九章 葡萄架下的味觉博物馆
李建国大爷的菜谱被做成“味觉胶囊”,吞一粒,就能在嘴里模拟出当年的味道:玉米饼的粗粝感,酸菜饺子的酸鲜,还有那坛“十年陈”的酒香。
有个味觉退化的老人尝了“饺子味”,突然说:“我妈当年就这么调馅,放三分姜。”小齿轮赶紧记下:“原来李爷爷的菜谱里,藏着全中国妈妈的配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博物馆里最火的是“团圆味”胶囊,混合了所有老味道。小齿轮说:“这味里有槐花香,有齿轮油味,有针线香——是‘家’该有的杂味。”
第一百一十章 生命树上的数字年轮
老槐树的“生命树”木牌连上了物联网,每增加一个新名字,就会在数字屏上生成一圈年轮,年轮里嵌着这个人的故事:郑德山的年轮里有棋盘,张桂兰的有顶针,连小石头刻的“转”字,都成了老陈大爷年轮里的花纹。
有个老人临终前,让家人在他的年轮里放段录音:“告诉后来人,我在这儿晒了三十年太阳,值了。”数字屏上,那段年轮突然亮了亮,像老人在点头。
孩子们最爱数年轮,说:“这树长了一百圈,每圈都在笑呢。”
第一百一十一章 壁炉边的跨时空茶话会
全息投影升级后,能让老照片里的人“活”过来聊天。冬至那天,小齿轮调出郑德山和赵大爷的影像,让他们“陪”着现在的老人喝茶。“老赵,你看这茶,比当年车间的粗茶甜吧?”“老郑,你那棋艺还是没长进,刚才ai都赢你了!”
影像里的人笑着拌嘴,现实里的人笑着流泪。有个老人拉着虚拟的张桂兰大娘说:“我妈也爱踩缝纫机,你们要是认识,准能成姐妹。”投影里的大娘笑着点头,像真的听见了。
壁炉里的火映着两重时空的笑脸,小齿轮突然懂了:科技再先进,也只是想让“想念”有处安放——就像当年的老伙计们,不过是想找个地方,一直陪着彼此。
第一百一十二章 永不散场的家
奉天养老院的第120年,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她是当年机床厂学徒的曾孙女,带着奶奶的旧饭盒来“认亲”。饭盒底刻着个“叶”字,正是叶东虓当年用过的。
小齿轮把饭盒放进记忆角,旁边摆上叶东虓的日记。“您看,”她指着日记里的话,“我爷爷说‘要让每个来的人,都觉得这儿是家’。”客人摸着饭盒,突然说:“奶奶总说‘厂里的人比亲人还亲’,现在信了。”
那天,新的时光胶囊埋进土里,里面有客人带来的饭盒拓片,有小齿轮写的“家的公式”:老物件+新故事+惦记=永远的家。
夕阳照在老槐树上,数字年轮在屏上轻轻转,元宇宙里的齿轮还在咬合,风铃里的笑声随风远播——这里的故事,从来不是过去式。
因为家,本就是场永不散场的相聚。
第一百一十三章 齿轮纹样里的代码诗
小齿轮的儿子小字节,是个程序员,他把老陈大爷的齿轮模型纹路转化成代码,编成一首“齿轮诗”:“01咬合着岁月,10转动着牵挂,循环往复的,是没说出口的‘咱仨’。”
他把代码投影在记忆角的墙上,齿轮形状的字符随着老物件的感应轻轻跳动。“陈爷爷的齿轮转了一辈子,”小字节对参观的孩子说,“现在它用代码接着转,告诉大家‘认真生活的人,永远不会下线’。”
有个学编程的女孩看了诗,突然说:“我要给张奶奶的缝纫机写代码,让针脚变成会跳舞的字符。”后来,她真的编出了“针线舞”程序,屏幕上的线团跟着缝纫机声转圈,像在跳一支跨时空的舞。
第一百一十四章 记忆角的气味数据库
调香师林小姐的孙女,用ai分析了“奉天记忆”香水的成分,建立了“气味数据库”:槐花香对应“1952年的夏天”,机油味对应“陈师傅修齿轮的清晨”,酸菜香对应“李大爷的食堂开饭铃”。
数据库能根据人的描述生成气味,有位老人说“想念当年车间的铁锈味混着槐花香”,机器立刻调出混合香氛。老人闭着眼闻了半天,说:“就是这个味,那天我刚转正,老叶给我递了朵槐花。”
数据库里最珍贵的是“沉默的气味”——老陈大爷齿轮模型上的机油味,被标注为“千言万语都在转动里”。小字节说:“有些记忆说不出,气味替你记得。”
第一百一十五章 槐树下的全息邮局
老槐树下的“心愿邮筒”升级成了全息邮局,写下的心愿会变成全息影像,飘向“生命树”。小字节的女儿小像素,总爱写“愿陈爷爷的齿轮转得开心”,影像里的齿轮就会围着老槐树飞一圈。
有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通过远程投影寄来心愿:“妈,我今年回家过年,给您带李大爷菜谱里的酸菜。”他母亲的全息影像在树下笑着点头,像真的听见了。
邮局的墙上刻着句话:“距离再远,牵挂的信号都能满格。”风吹过,无数全息心愿在树间飘,像一串串会发光的思念。
第一百一十六章 棋盘上的ai老伙计
ai棋友不仅能模拟王满堂的棋路,还学会了郑德山的口头禅:“臭棋篓子,这马能这么走?”有次和一位老人对弈,ai故意让了步,老人笑骂:“你跟老郑一个德性,赢了也不安生。”
小像素给ai加了“记忆模块”,能记住每位棋友的习惯。有个患认知障碍的老人,每次只走“卒”,ai就陪着他一遍遍拱卒,还说:“当年王爷爷也爱这么玩,说‘慢慢来,总能过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棋盘旁的显示屏上,会实时生成“棋路回忆”:这步棋像1965年郑德山对王满堂,那步棋像2010年小乐对郑德山。小字节说:“ai学的不是棋,是老伙计们的相处之道。”
第一百一十七章 缝纫机上的光影绣
王姐的玄孙女和小字节合作,用光影投影在绣布上打样,让传统绣品会“讲故事”。绣着葡萄架的手帕,投影后能看到郑德山摘葡萄的身影;绣着齿轮的荷包,会浮现老陈大爷修机器的画面。
“这不是偷懒,”姑娘们解释,“是让针线和光影做伴,就像张奶奶和缝纫机,谁也离不开谁。”她们绣的“时光手帕”成了婚礼热门礼物,新人说“要让老故事见证新日子”。
有对金婚老人来定制手帕,要求绣上两人当年在机床厂的初遇场景。光影亮起时,两位老人突然牵起手,像回到了年轻时候。
第一百一十八章 葡萄架下的味觉实验室
李建国大爷的“味觉胶囊”出了“亲子款”,家长能和孩子一起“尝”当年的味道。小像素和爸爸尝“玉米饼味”时,突然问:“爷爷,当年没有零食,他们觉得玉米饼甜吗?”
小字节给她看李建国大爷的日记:“今天的玉米饼烤焦了,老郑却说‘焦的香,像日子有嚼头’。”小像素似懂非懂,把“焦香”录入数据库,标注为“苦里藏的甜”。
实验室里有面“味道墙”,贴满了人们的感受:“酸菜味像奶奶的唠叨,酸却暖”“酒香像爷爷的故事,越品越浓”。小齿轮说:“味觉从不说谎,里面全是藏不住的爱。”
第一百一十九章 生命树的数字家谱
“生命树”的数字年轮连上了基因数据库,只要输入信息,就能找到和老人们相关的故事。有个年轻人查到自己的太爷爷是机床厂的学徒,曾受叶东虓照顾,激动地在树下磕了个头:“原来我和这儿早有缘分。”
数字屏上,每个名字都能展开“时光轴”:郑德山的轴上有1950年进厂、1980年退休、2010年在养老院下棋……连他偷偷给王满堂塞糖的小事,都被小乐记了上去。
小像素最爱看老陈大爷的时光轴,最后一格写着:“齿轮停了,但转出来的温暖,还在继续。”树下的新树苗,正借着数字光的暖意,使劲往上长。
喜欢厂院新风请大家收藏:厂院新风m.bayizww.com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