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俞童生的小女儿(种田)》 120-130(第1/17页)
第121章
“娘,俞荷妹妹送来的羊腿真新鲜,晚上我让小厨房包饺子。”易三嫂带着易湘,给婆婆行礼后笑着说。
“好啊,晚上让俞荷去请你爹回来。”邓钰笑着接道。
看俞荷大大方方吃完点心,擦了手,给三儿媳见礼,邓钰满意的点头,这丫头很能沉的住气。
“是,让易湘也跟着去给她姑姑带路。”
俞荷心里一惊,这说的什么话?发生了什么,让师兄夫妻变脸这么快!
“易湘,见过小姑姑。”
俞荷扫一眼看戏的婆媳,置身事外的师娘,荷包里掏出一块玉佩。
“免礼。”
“谢谢小姑姑。”易湘看着手里很漂亮的金镶玉玉佩,有些意外。
“快,湘儿——拿来给奶奶看看,你这个小姑姑是个貔貅,难得她送人东西。”邓三婶比她更激动。
“师娘——”你醒醒,看你这说的这是什么话?她给邓虎也给了一块的不是吗?
“挺好看。”
邓钰就想知道这东西,俞荷什么时候准备的?
易三嫂看着也喜欢,俞荷知进退,家里的财力总是比她想的富裕些,这就很好了。
傍晚,张全知叔侄带着杜婆子祖孙,总算到了杜家庄。
张全知让侄儿仁和陪着杜婆子进村,他陪着相熟的马车主冯进,就地生火,烧水,吃干粮。
“大过年的,这主家还心善。”
“是个难得见的好人。”张全知顺着他的话,道:“这一家四口,跟小东家一点关系都没有。”
“你也见了,说是儿子一月前打猎摔死了,因为是横死,不让进祖坟,就埋在山脚下——她们去祭拜,又捡了毒蘑菇,这才遇到小东家的师父,搭救了性命,也是命不该绝。”
“听你这么一说,等会回家,我得多吃两碗饭。”做个饱汉。
“明天早上我请你吃羊肉泡馍。”张全知将热水递给冯进,笑着拿出又香又软和的鸡蛋饼也递给他。
杜婆子给儿子的坟头添了土,朝云点了香,纸,跪下磕头。
张仁和远远的看着。
等祭拜过后,杜婆子去找族长。
“我们有孝在身,就不进屋里来了,族长,劳烦把我的户籍给我们。”
“听说,你们被贵人救了。看你们的穿戴确实是富贵了。”族长嘲讽的屋里拿四张薄纸片出来,笑道。
“哪里,我们卖身在定北侯府,以后族长进城办事,可以让门房给我们带话。”杜婆子将户籍紧紧握在手里。
朝云把买的酒水点心双手奉上,喊道:“族长爷爷,这是我们孝敬您的年礼。”
“好孩子!”族长充满恶意的伸手要摸孩子的脸,仁和突然抱起了他。
杜泽端等在村口,他听说老婶子回来了,赶紧来看看。
“泽端,前些日子,多亏了你的照顾!”杜婆子看到杜泽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婶子和孩子没事就好。”又不好问嫂子和小念在哪里。
“都好。丹慧在家照顾小念,东家特许我带朝云回来祭拜他爹。”
“婶子,那我就放心了。”杜泽端咧嘴一笑,杜婆子恍惚看到了自己的儿子。
“东家说,你是个有担当的人,前面全爷有话对你说。跟我们走吧,就在那!”杜婆子指着看得见火堆的马车。
至于张全知说了什么,杜婆子无意打听,只抱着孙子喝水吃饼充饥,这人吃人世道,还是好人多!
“……我愿意去!”
“那你给家里人说一声,走马帮也要先训练,你跟去延州吧。”
“全爷。不用。我家就我一个人,和一座老房子。”
“呃?!”算了算了,带回去再说吧。
好事的村民闻讯赶来,张全知已经带着人走远了。
地上一滩灰水。
“族长说,杜二埋在那里,影响全村的风水呢——”
“你个棒槌,杜婆子跟了贵人,你也不动动你的猪脑子想一想再说话。”
等第二天大家发现连杜泽端都不见了,就更没人愿意去挪杜泽林的孤坟。
好在,族长也没再说影响族里风水的话。
张全知接上俞荷,将她们送到家,丹慧带着朝云和朝念给他叔侄磕头。
见了小念和丹慧,杜泽端提着的心总算放下,潇洒的跟着张全知回张家村。
“今天过年,大家好好准备一下晚饭,我先去补个觉。”俞荷笑着说。
挥手叫来小谭,给她一份定胜糕,说:“这是我特意向师娘讨来给你吃的,你可不要再给别人!”
“我自己吃,不给人。”小谭喜的眼珠子扑闪扑闪点头如蒜。
俞荷满意的轻掩上门。
小谭看着房间里的沙漏,都过了半个时辰,小姐应该睡着了吧!
又偷偷摸摸俞荷窗户底下听了半天,听到一呼一吸很均匀,确定她睡着。
急忙叫来院子里写字的小云和小念,一人发给一个定胜糕。
“赶快吃,悄悄地。”
两个孩子也很配合,大口哇呜定胜糕下去一大半,再一口吃掉。
“甜的?”小谭笑眯眯的问。
“很甜,蜜糖一样好吃。”小念脆生生的答道。
“谢谢小谭姐姐。”朝云吃得慢些。
“哥哥你错啦,是谢谢俞荷姐姐和小谭姐姐。”小念偷看到小谭姐姐的脸马上多云转晴了。
对的,她早就发现了小谭姐姐的秘密。
“你们在我窗子底下说什么呢?是饭熟了吗?” !!!
三个人呆若木鸡。
“小姐,饺子马上好你也准备洗手吃饭。”顾嬷嬷厕所里出来,笑着说。
“喔,好的。”
小谭听到俞荷翻身被子的轻响,连忙拉着朝云和朝念跑了。
吃过年夜饭,小谭放鞭炮大家一起守岁,过了子时吃过饺子,杜婆子和丹慧敲响了俞荷的房门。
俞荷请她们进来,先问了孩子顾嬷嬷帮忙看着呢?
“小东家,我们一家四口自卖自身,愿意终生服侍您左右。”
俞荷一把抓住要跪的杜婆子和丹慧。
“不必如此。我倒希望你们好好供朝云读书,将来考取功名,到时候应该会对我更有助益。我希望你们保持自由身,以后愿意帮我干活就行。”
俞荷让她们坐,笑着说:“仆从牙行就有,只要花钱要多少有多少,我不缺钱。”
俞荷这话燃起了婆媳的野望,更有助益四个字在丹慧脑海里徘徊,小东家是正经人,不怕她以后让朝云做坏事。
“小东家的大恩大德,我们一家没齿难忘。”杜婆子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俞童生的小女儿(种田)》 120-130(第2/17页)
跪在地,连连磕头。
俞荷生受了。
“快起来吧,开春有你们忙的。”俞荷连拉带拽将两人扶起来。
“对外,就说你们是我卖的下人。”
“是,小姐。多谢您!”杜婆子感恩戴德道谢。
“快去睡吧!”俞荷打个哈欠,催道。
丹慧把孩子抱回来,听着婆婆很快睡着,心里对俞荷感激不尽,大恩不言谢,唯有往后肝脑涂地舍生以报。
大年初一,宋大河带着另五个户主和主妇来拜年,拿了自己存的青菜,炸的果子等。
几个人略略坐了一会儿要回去,顾嬷嬷给他们回了杂粮馒头和自己做的萝卜丸子油果子。
不多时张全知骑着马,又牵着一匹枣红马来给俞荷拜年,这时候俞荷正准备驴车要进城去给师父师娘磕头拜年。
“小东家,我爹帮我们打问了二十匹好马,这匹马调教顺了,专门给你选的。”
俞荷笑着说:“张叔过年好,我正想跟你说买马的事呢!”
小谭牵着两匹马去后院拴好,顾嬷嬷丹慧去准备午饭,杜婆子带着两个孙子跟着小谭学喂马。
俞荷请张全知正屋火边坐,烧上罐罐茶。
“一匹马十五两,小东家觉得贵不贵?”
“不贵,一人两匹马的预备上,现在刚开始先这二十匹用着,等秋天马儿膘肥体壮,那时候我们也有钱了,可以再添。”
俞荷回屋拿钱,当即给了张全知五百两银子,“人手马匹货物张叔看着置办,我们先走达州,看看行情。”
两个人商量具体细节再说,等会俞荷要去给师父拜年。
顾嬷嬷端了一碗臊子手擀面给张全知,“我们小姐的买卖,有劳张大哥操心。”
“小东家思虑周全。我只是帮忙跑腿。”张全知面上不显,心里咂舌暗道,小东家也太信任他了,就不怕他拿着银子跑了吗?
心底里张全知满心被人信重的高兴,一定要做出个样子来。
俞荷给师父师娘磕头献上年礼,随便这一屋子陌生人打量,看他们欲言又止,觉得很有意思。
“俞荷,回去忙你的吧!”邓郎中笑着说,小徒弟明显怕生,今天人多眼杂,有些话也不方便说。
“是,师父。”
俞荷从屋里退出来,去找师娘说了半天话,还试了两套衣服,得
了一套新衣裳,才带着小谭坐驴车慢悠悠往回走。
昨天又下雪了,城里有人打扫,主街道都铺了石板,到了城外又是另一幅景象,远处的山,近处的路,白茫茫一片,几只鸦雀在头顶嘎嘎的叫,寒风刺骨,吹得人睁不开眼。
俞荷裹紧身上的皮袄,紧了紧厚厚的狗皮帽子,咚从驴车上跳下来。
“小谭,我们走路暖和暖和。”
“好。”小谭放下手里的点心盒子,跟着下车,在俞荷身边一会儿玩雪,一会儿嘚嘚说个不停。
噗簌,树上的雪掉下来,落在地上,四周都没人,静的像一幅画。
“枯藤老树昏鸦。小谭,你愿意识字吗?以后可以帮我记账。”
“我学。”
“好,你回去和朝云朝念都跟着顾嬷嬷丹慧识字,以后,你们就是我的得力干将。”
小谭顿时喜上眉梢,她对小姐来说也是个有用的人呢。
第122章
过年是对孩子们来说,会得到久违一年的新衣裳,没有新衣裳有几块甜嘴的麦芽糖也不错。
初二,宋大河就领着八个壮劳力往山地里背粪,准备二月种高粱小米小豆黄豆等杂粮。
小谭去扫树叶,回来就和俞荷说了。
“让他们先背着,过了元宵节,我再安排种辣椒的事。”
现在说地里不种粮食要种辣椒,他们心里肯定不愿意,等种的时候再说,难过的时间还短一点。
“他们和宋地主签的契约地里三成收益归他们,还包括地税。”顾嬷嬷开口道。
“一亩地打打二百斤麦子,他们拿到手能有四十斤,十亩地400斤,三十个人吃。都指着山地种杂粮糊口。”
“婶婶,那我们二百斤麦面得吃一年。”小谭惊讶的捂住肚子,这样吃,她的肚子要饿扁了。
不行不行,她要赶紧出去挣钱。
“小姐,我担心他们不愿意种辣椒。”顾嬷嬷说出自己的担忧。
“这次可能会有人不愿意,后面就不会了。嬷嬷,你让宋大河把旁边的那片沙石荒地开垦出来,说我同意背地里的土去填,开好后免费租给他们种菜。
那地有六亩左右,一家能分一亩。”
顾嬷嬷带着小谭去说,下午就看见那片荒地十几个人在干活。
第二天,宋大河几个也不背粪了,男女老幼都在开荒,挖地的挖地,捡石头的捡石头,挑土的挑土。
喜梅来串门,笑着和俞荷说:“先头我给宋小雪介绍了个年轻人,今天再过来说和说和,他们大过年都挖地呢,我一这听居然是你要免费给他们种柴坡。”
“小东家,真是个大善人啊!”
俞荷递给她一杯茶。
“喜梅嫂子,你见多识广,可认识城里卖人中黄的人家,我想买五千斤。”
喜梅一拍大腿,笑着说:“小东家算是找对人了,管城南的正是我娘家亲戚家的大舅公的外甥,我回去就给你问问。”
“多谢嫂子,也不让你白操这个心,十斤我给你一文钱的介绍费,要是这次能拉开五千斤,我给你500文,以后有卖地卖山的消息你给我说一声,也有辛苦费。”
喜梅顿时坐不住了,借口有事,出了俞家大门拔腿就往家里冲。
“快去,找刘阳,说有人要五千斤人粪。”
宋大超拉住妻子,忙问:“你说清楚,谁要,要送到哪里?钱怎么给啊!”
“送到俞家,我不是去看宋大河他们挖地吗?碰到小东家就聊了两句,大过年的她和我说要五千斤人粪。
若这买卖成了给我半两银子的辛苦费。你说我辛辛苦苦说成一个婚,才得十五文谢媒钱,有的人家抠搜只给两个焉了吧唧的萝卜。”
喜梅嘚嘚抱怨个没完,宋大超把妻子让给女儿扶着,他急匆匆去找刘阳。
初三四喜梅没来,初五早上叮叮咚咚的牛车敲开俞荷家的大门。
“小东家呢?粪倒哪里?”
“你稍等,我问问。”开门的杜婆子连忙去找俞荷。
俞荷指挥着刘阳宋大超,将粪倒在山脚第一块空地里,宋大河几个跑着来看。
“我买的种地粪,烧点草灰和土拌一拌,捂一捂浇地。”
“小东家,沤肥,种地,我们懂。”香老头笑呵呵的说,宋大河几个跟着点头。
“你们荒地开好,我送你们五百斤粪,浇地。”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俞童生的小女儿(种田)》 120-130(第3/17页)
“谢谢小东家!”
“谢谢,谢谢……”
每天都有粪送来,宋大河香老头看着沤肥,俞荷觉得这两个人干活实在。
两块地三块地四块地,宋大河干脆挖宽了地边的路,驴车拉着粪桶把粪直接倒在地里,再和一和,土盖一盖。
门上闻着臭气熏天,但没一个人嫌弃臭,庄稼自有肥当家,小东家舍得下本钱,地里产出一多,他们分到手里粮食自然就越多。
初八,张全知上门,说他组织人要去靖边县收羊皮,准备十五一过,十六就赶着马帮去达州卖羊皮。
“牛皮收了送官府专门有收购的地方,羊皮可以自由买卖。我们本地管的不严,只要老百姓有活路,官府挺宽容,这习惯有一百来年了。南方的客商要三四月才来,我们有钱也可以囤点羊毛。”
“可以。羊毛他们是在这里加工,还是送到达州去?”
“达州有专门的皮毛大作坊,他们会用羊毛织地毯,做羊毛毡,羊绒衣,羊毛袜子帽子保暖,恨不得每人一件。
好的一件颜色漂亮的羊绒衣,要一二百两银子,小姐可以往城里衣裳店自己去看看,买的多是大户人家,每家店里样子都不一样。”
有市场就好。
“所有货给分成上中下三等,都收点,先带些去达州问价,回来我们再做打算。”
俞荷想了想,补充道:“看能不能欠一半的货款,等卖了再给钱。这样,一来可以保证我们下次收的货的品质,二来也能缓解货款压力。”
“行,我带着人去和他们谈。”张全知觉得这办法要是行,那他的三十匹马就有着落了。
“有劳张叔。”俞荷给他五百两银子做本钱,心里打算到时候利润五五分。
“好说。”张全知接了钱,头一回觉得钱重的压手,他已经从小东家手里接了一千两,不能让她失望。
送走张全知,俞荷带着顾嬷嬷杜婆子去院子后面整地,这路口的第一块平地,俞荷准备用来下辣椒秧。
宋大河几家看见她们又在挖地已经见怪不怪,忙自己的事去了。
“桂英,你们这一亩地,你准备种啥?”杨二嫂插着手来。
“种点高粱小米,你们呢?”这两口子给自己干活就下大力气,那乱石窖也能整平填土造成田。
“桂英嫂子,你说,我们把地整好,小东家不会自己要去种吧?”
桂英翻个白眼,骂道:“你那是杞人忧天,赶紧把心收到肚子里去。别让人把话传到小东家耳朵连累了我!”
“是是是,我就是……”
“小东家一言九鼎,说话算话。别一天还没吃饱就想上天。”
杨二嫂得了一顿骂,笑着回去了。
正月十四中午小谭架上驴车送俞荷到易家,再自己赶车回来。
俞荷被师娘拉着试了七八套明天穿的衣服。
“我俞荷穿什么颜色都好看。大过年的穿这套红袄怎么样?”
“师娘觉着合适就行。”俞荷不挣扎,放空自己任凭师娘打扮她。
“这套粉红也好看。这兔毛围脖雪白雪白的衬着你的肤色白里透红。”
“好看的。”
“兰嬷嬷,给她换上这套蓝色的短袄和裙子再试试。”
俞荷偷偷打个哈欠,瞌睡了。
第二天早上俞荷被打扮一新,穿粉色金丝锦短袄和同色马面裙,头顶两个可爱的小发髻,跟着一身深蓝色褙子罗裙,头戴金簪的邓三婶上了去王府的马车。
“王妃住在内院,东院叫静安院,前院是王爷和幕僚处理公务的地方,李侧
妃的院子在西院,我们今天直接从东侧门进出。“邓三婶昨天晚上说了半晚上的王府规矩,怕俞荷忘了,再叮嘱着。
“是,师娘,徒儿记住了。”
不知道经过了几个抄手游廊,俞荷眼睛只盯着师娘的盘金腰带,这是有品级的贵妇独有的荣耀。
“还请通传一声,易府老夫人携小徒俞荷觐见王妃娘娘!”
“易老夫人稍等,王妃娘娘,大早起来就问您可来了!”说话的是王妃跟前第一心腹大丫鬟绿翘,她是定北侯府跟过来的陪嫁丫鬟。
不会儿听珠帘脆响,屋里笑着出来一个香色衣裳的嬷嬷,道:“三姑奶奶好,王妃娘娘有请。”
“有劳晴灵姑姑。”邓三婶笑着说,带着俞荷跟着她往里走。
穿过大门,看到静安院三个大字,俞荷微低着头,忙跟上师娘的步伐。
“三姐姐,快请坐。”
邓钰细看了一眼王妃娘娘的气色还不错。
“这就是你和姐夫收的小徒弟吗?”
这声音温柔似水的好听,俞荷也不敢抬头看一眼。
“臣妇邓钰,携小徒俞荷,给王妃娘娘请安!”邓三婶跪下叩首,俞荷跟着行跪拜大礼。
“三姐姐免礼,晴灵,还不快请三姑奶奶起来!”听着一下就生气了,声音冷嗖嗖夹着寒意。
“是。三姑奶奶快请入座。”晴灵是笑着说的,旁边也有人给俞荷准备了适合她坐的椅子。
等两人坐定,晴灵领着屋里伺候的七八个丫鬟下去了。
“三姐,这小姑娘长得真俊。”
俞荷闻到一抹香香的冷香,规矩放在膝盖上的手被来人握住。
“抬起头来,让小姨看看!”
俞荷抬头,一下撞进美人的眼睛。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顾盼生辉。’曹植的《洛神赋》诚不欺我。
“小娃娃,看傻了?”
见俞荷乖乖点头,惹得邓欢捂着腰哈哈大笑。
在俞荷看来,美人又添了一股属于西北女儿的豪爽洒脱,就像那一望无际自由的旷野和风。
这样的绝世美人,才能生出鲲鹏小王爷那样俊俏的小郎君。
羡慕不来,羡慕不来的。
“小娃娃,我听说你买了庄子,组建马帮,这天天挑粪,是为何呀?”邓欢回到尊位,淡问道。
俞荷听得几分真心,连忙跪下答道:“回王妃娘娘的话,民女要种辣椒。
这辣椒是朝廷推广的外来物种,味道辛辣。师父说具有温中散寒,下气消食的功效。主治胃寒气滞,风湿痹痛,冻疮等。北地冬天寒冷,百姓食之可御寒……不可过食。”
“三姐,这孩子小小年纪也学得——”酸儒那套。
“俞荷家做的辣椒酱极香,要不,让她今天给你露一手?”邓钰出声阻止,建议道。
“来人,领这小娃娃到本宫的小厨房一考厨艺,所有食材随她取用,做得好有赏。”
“是。”
俞荷被六个漂亮的大丫鬟带到旁边摆满各样食材的宽敞大屋。
第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俞童生的小女儿(种田)》 120-130(第4/17页)
123章
俞荷用自带的辣椒酱炒了青蒜回锅肉,刚做好豆腐。
听人通传周王要在王妃这里用膳。
师娘拉着她就跑了。
怀里这一盒沉甸甸的赏赐还是晴灵姑姑追出来说王妃娘娘很高兴,这是给她的见面礼。
这个不起眼的木盒里装的是什么呢?反正不会是银子。
要是银子就好了,缺钱。
出了周王府,快到易家的时候,邓三婶摸摸俞荷的小脑袋,笑着说:“我让人送你回去。礼物记得没人的时候再看。”
“是,师娘。”俞荷不懂,也不问。
回到宋家庄,一下马车俞荷就往房间里跑,迫不及待的打开木盒。
居然是银票,还是五两十两五十两的可以使用银票!
银票下面放着一个不起眼的玉佩和一排五两的金银元宝。
王妃娘娘愿意买股,真是太好了。
“王妃,今天很高兴?”周王也知道她见了谁,本来也好奇能让鲲鹏动容的是个怎么样的孩子。
“王爷,这豆腐好吃吗?”
“辣的过瘾。”
“这是我姐那小徒弟带来的什么辣椒做的麻辣豆腐,说是要种辣椒。”
“古人云,豆腐有和德,是菜中君子。”
“王妃很喜欢这个孩子?”周王放下筷子,淡问道。
王妃只笑着摇了摇头。
——
俞荷数了数银票连银子一共一千二百两,月月红,好寓意。
“小姐,你回来了?”小谭背着树叶经过,看到俞荷关门出来。
“晚上吃什么?”
“吃饺子和汤圆。做蒜苗鸡蛋馅儿的饺子。芝麻馅儿的汤圆。”顾嬷嬷厨房里出来。
杜婆子背着大背篼大门进来。
“喜梅说,河边的这些树也是我们家的。我们去扫树叶,砍点树条回来编筐。”丹慧抱着树条领着两个孩子最后进门。
傍晚,张全知拿着账本来和俞荷说,他们定的货超了。
顾嬷嬷端给两人一人一盘饺子,把正屋让出来让他们说话,带着小谭在厨房吃饭。
俞荷一边看账本,一边算,嘴不停,“他们愿意让我们欠六成?”
“是啊,去年大旱,到处都一样,他们要换粮食。”
俞荷放下筷子,“那就能收都收了,再多一点也无妨。马帮回来的时候拉粮食,用粮食和杂粮直接对账,我们又赚一份钱,岂不双赢?”
俞荷进屋拿钱,一千二百两都投,顺便把玉佩带出来给张全知。
“这玉佩,算是我们之间的一个信物,你务必要随身携带并且保管好。这钱,你直接拿着从达州买粮。”
“小东家,定不负所托。”
“祝你一路顺利,旗开得胜。”俞荷用饺子汤碗和张全知碰个杯,笑着说。
谈完正事,张全知回去准备。
俞荷洗漱后衣裳被顾嬷嬷收好,回屋抱着枕头就睡,总算能睡个好觉了。
杜婆子和丹慧合力打扫了后院的羊圈,把空地开垦成菜地,问顾嬷嬷羊圈能不能养鸡。
“养鸡好,一家人的鸡蛋有了,过年过节还有鸡肉吃呢。”俞荷先同意了。
杜婆子欢欢喜喜找喜梅去买鸡苗,等俞荷知道的时候她抓回来四十二只小鸡,一个三文,一共花了一百二十文。
小鸡先用碎米麸皮养,再大点,河边的野草长出来,就用草拌着麸皮喂。
三月初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俞荷准备在山地里起垄。
宋大河在一亩荒地种上小米高粱,在地边种上南瓜黄豆和小豆。
种好自己的菜地,佃户们盼着俞荷赶紧在二十亩地里下种。
矛盾来了。
“今年的山地全部种辣椒,做辣椒酱。”顾嬷嬷找他们说。
“可是我们没种过辣椒!”
“种辣椒不能当饭吃,你让我们到时候饿肚子吗?”杨二嫂叉着腰想指着小地主的鼻子骂,看了眼小谭手里的棍子,忍了。
顾嬷嬷拿出俞荷想好的办法,说:“种辣椒拿三成分红,不愿意种的干一天二十文工钱。你们自己选。”
大旺娘站出来,先选了,“我要干一天二十文工钱。但是那一亩菜地不能收回。”
李萍犹豫不决,见其他人要跟着种辣椒,心有不甘,“可不可以两样都选?”
“不行。没有甘蔗两头甜的道理。人的力气有限,只能二选一。”
这其实是个艰难的选择,种辣椒万一颗粒无收,要工钱还算有点保障。
“我家跟小东家种辣椒。顾嬷嬷,要怎么做你说了算。”宋大河表态,决定跟着赌一把,最差还有一亩地的粮食糊口。
“签字画押按手印,省的有人到时候抵赖!”顾嬷嬷硬气的拿出契书,印泥。
大旺娘不识字,请了宋家的族长来看契书,顾嬷嬷干脆出了一份酒水茶叶,请他当见证人签字。
“这个辣椒,前几年朝廷推广过,可惜我们这里太甘旱,地很宝贵,没人敢种,这东西
在南边好养活?“宋大劲笑问道。
“我们也是第一年种。到时候请族长来看。”顾嬷嬷收好契书,请大家屋里喝茶。
可谁有心情。
宋大河回去,愁的一个头两个大,没人种过,这就是说今年地放空炮了也有可能。
香老头跟着唉声叹气,这庄稼人离了种地,叫什么事?
“别愁了,要愁的是大旺娘,他们家三个大人,两个孩子,好好干活的就大旺一个人。一天二十文听上去很多,买这买那不花钱吗?等着看吧。”香婆子是个豁达性子。
“你们也不想想以小地主的聪明,她会做赔本的买卖吗?”
确实不会。
“可谁精明一下子买五千斤粪!”得花多少钱,一季庄稼才挣多少钱,香老头抱头想哭。
“所以本钱下的大,说明这东西它赚钱呀。真是榆木脑袋,想捶你!”
香婆子也是刚才想通,连忙去给桂英宋大河报信。
对啊,买粪不要钱吗?舍得花钱,不是更有盼头。
俞荷觉得天气还有点冷,先在后院杜婆子开的菜地下草木灰,勾了三行辣椒秧。没事就拿个小板凳坐在那里看。
“小姐,宋大河说崖上的小白花开了,是种玉米高粱的好时候了,迟了天旱,怕影响收成。”顾嬷嬷被宋大河几个大男人说动,来劝。
“那就明天开始种。”
俞荷把种辣椒的方法告诉顾嬷嬷,再由顾嬷嬷一步步指挥着大家起勾,重施底肥,盖土,浇水,埋种,再撒一层薄土。
“这是金疙瘩吧,这样仔细。”大旺娘揉着腰,很想撂挑子不干。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俞童生的小女儿(种田)》 120-130(第5/17页)
可大旺媳妇不干,他们五个人,两个孩子小,再不赶紧挣钱,冬天喝西北风吗?
“大旺,来领工钱。”一天结束,顾嬷嬷把六十文递给高高大大的大旺。
从十五开始,前后花了八九天,辣椒终于种好,山里的野菜,地边地野菜开始长了,女人们挖野菜,宋大河几个男人每天看地,挖坑背石头,山顶上准备修一个蓄水池。
俞荷请来城里打井的老把头,学着箍井的技术做了一个圆口蓄水池。
宋大河几个又开始背水往水池里倒,又过了十天,也不见漏,成了。
连忙盖上顶盖。
四月初十,张全知一行人灰头土脸的回来,去的时候人背马驮,最好不过一个简易的架子车。
回来不仅换了马车,还拉了一车车垒的高高的粮食。
“小东家,幸不辱命。回来的路上耽搁了时间,我们先回去给大家算粮食。回头再算账。”张全知悄悄的给俞荷比了个三。
三倍的利。
“辛苦了!”
顾嬷嬷杜婆子丹慧小谭朝云朝念给大家倒茶,马帮有人不知道两家渊源。
等分了粮食,拿到丰厚的报酬,才知道俞荷是他们的小东家。
“张叔,我们什么时候还去,南边的商贩要到了。”杜泽端不准备回家。
“要听小东家的,你这段时间住我家,帮忙养马,我让东家给你发工钱。”
“谢谢张叔。”
张全知拿着账本来找俞荷,进门就说:“小东家,不负所望。三倍的利。一共三千两,您数一数。”
“好。”俞荷叫来顾嬷嬷一起看账本。
张全知喝着茶,说起路上的见闻。
“刚开始达州作坊的那个掌柜,不愿意跟我们合作,我缠了他几天,什么法子都使了,最后才同意。”
“我们拉的货太多,他又有固定的合作人。不知道怎么的后来买粮食买马车就很顺,可能是托了他的福吧。”
“玉佩呢?怎么没见。”
“衣服里藏着呢!”
“哦。”
俞荷默默的记下各种进价,路上损耗的各种原因,工钱等。
“张叔,利润我们五五开,怎么样?没有你也没有这些钱,你劳苦功高,一路辛苦了。”
“不不不,按照前头说好的来。一年十八两工钱,干活每天有五十文的辛苦费,和大家一样发。”
俞荷给了他二百一十八两,“再推辞,话就说不过去了。”
张全知只得拿着。
“我得赶紧回去了,不然家里没法交代。”
“多谢,张叔。”俞荷送他出门,驴车留下,两匹马让他带回去。
张全知拿着钱去城里大肆采购了一番,驮着三百多斤粮食和货,赶天黑到家。
“爹,快来看,我给你买什么了?”老远的张全知就喊张老爹。
老爹屋里纹丝不动,把妻子孩子兄弟弟媳都叫来了。
跟着去的四个娃一人拿到二十两银子,他又拿了多少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