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开国皇后升职记 > 180-200

180-20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一度春风后 说好我做1 和对家卖腐的我A变O了 我的带货直播通秦皇汉武 核平爱好者日常 绛桃春晴 缺德小猫攻了虫族战神! 万人迷宿主养成手册 我的冰美人老师是只三花猫? 绑定选项模拟器后被迫成为怪盗

各地官方也大力鼓励养殖,为尽量预防禽瘟,还会派司农的官吏去各个村镇宣讲要如何养殖家禽,遇到各种问题,该及时做怎样的处理,目的就是为了防蝗灾。

杨宛如在中书省,肯定也知道地方上这些消息,这次应该不是蝗灾,柳明月心中暗自思忖着。

“回禀娘娘,微臣这次梦到的是水患,接连多日的大雨,淹了许多村镇和县城的场景,十分凄惨,微臣知道朝廷在近几年,一直在各地修筑各种工事,但是从微臣梦中的场景看,那些工事可能都来不及发挥作用,就被淹了。”

这才是杨宛如在明知朝廷在各地大修水利,依旧会来走这趟这原因,毫无预兆的突然下大暴雨,还连下数日,再多的水渠、水塘和堤坝等水利设施,都无法阻止这场水患的出现。

而这也是柳明月最觉棘手的一种天灾,毕竟在她所生活的时代,遇上这种严重的水患,都有些无可奈何,会遭受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

“这个消息非常重要,你可知发生水患的是哪个地区?大概会在什么时间出现?”

面对柳明月高度重视的态度,杨宛如稍感心安,赶紧回道。

“微臣能从梦中得到的信息有限,只知好像是发生在山南省的千山府和昆府一带,时间似乎在乞巧节左右。”

这次有进步,提前近半年,就舍得将消息说出来了,也算是给朝廷留足了准备时间,不错!

“若被证实,本宫不仅会给你记一大功,还会额外赏你个县主的位置。”

在宗室成员只被封了有数的几家的情况下,一个乡君的位置,都很有含金量,更别说是连公主的女儿都未必能混得上的县主之位。

杨宛如虽然有心想在仕途闯出一番天地,但是有了宗室位护身,势必能为她提供许多便利。

对她而言,柳明月的这个承诺,完全是意外之喜,所以她当即难掩喜色的谢恩,决定要更加努力的回忆上辈子知道的消息。

看着如被打了鸡血般,即便努力保持冷静,依旧难掩欣喜与激动之情的杨宛如告退离开,柳明月先是笑着摇了摇头,接着又忍不住叹了口气。

皇上借休息之名坐在屏风后旁听,在人走后,迅速走了出来。

“依皇后之见,咱们大外甥女说得水患这事儿,可不可信?”

能覆盖两府的水患,而那山南省,本就是个多山多水的区域,若遭遇严重的水患,损失可就太大了。

“臣妾觉得,不得不防,别的也就罢了,重点是要尽量避免造成大量的人口伤亡。”

大安开朝立国前的几十年战乱,民不聊生,人口数量大降,大安开国立朝后,统计在册的人口数量,仅有两千多万。

开朝立国后,环境稳定了,百姓的生存环境得以改善,人口数量倒是得到了显著的增加,但那也只是相对而言,加起来也就将近三千万的样子。

在这种人口碧婷下,实在经不起大的伤亡。

【作者有话说】

186

第186章

操心

皇上不赞成的回道,“别的也很重要,人还活着,别的都没了,岂不是生不如死?”

柳明月正在感叹天不作美,就不能让大安的百姓多过两年安生日子,就听到皇上的这一言论,不禁愣了一下。

想想也是,皇上不仅知道民生疾苦,还深深刻会过民生疾苦,非常清楚物资对底层百姓的重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180-200(第6/20页)

性。

“嗯,陛下说得是,别的也很重要,肯定是只要能保全,就要尽量多保全一些,好在现在距离七月,还有近五个月的时间,山南那边气候温暖,春耕开始得也早,只要我们能及时做好安排,连这上半年的庄稼,还有机会保全个大半。”

听到柳明月这么一分析,皇上心中的压力顿时减轻了大半。

“能提前知道哪里将要发生天灾的这种重要消息,真是太有用了,不过朕还是不希望这个消息是真的。”

就算朝廷能在提前得到消息后,尽量做好各种安排,及时转移走山南府的百姓,尽量保全他们的财产,可是百姓被水淹没的房屋、家具、田地等,也是重大损失。

“咱们谁都不愿看到百姓遭灾,但这岂是会由人心想的事?能够侥幸得到消息,提前做好防备,已经算是很幸运了,咱们不能再心存侥幸。”

不过柳明月也知道,皇上想归想,并不会质疑这个消息,毕竟杨宛如所提供的这些消息的可靠性,他是知道的。

“这倒也是,当务之急,还是要提前布置好相关应对措施,咱们这大外甥女,还是挺有本事的,只要她能多给提供些这种消息,莫说是县主,即便是郡主、公主之位,朕都不会吝啬。”

柳明月解释道,“真不是臣妾小气,她明显是想走仕途,想将这些功劳攒着当自己在关键时刻的晋身之资,臣妾当然要成全,只许个县主之位,主要是为激励一下她。”

皇上有些无奈的摇摇头道,“你啊,还跟个孩子用上心眼了,不管她是想要晋身,还是升位,不都是咱们一句话的事情吗?好歹也是实在亲戚,何必搞得这么复杂?”

柳明月不赞成的回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臣妾可不想惯他们靠亲戚身份不劳而获的习性,您看,像现在这样乖觉,知道要积极努力争取,还这么重视自己的功劳,不就很好,也让咱们省心省事了许多。”

重视到连自己亲爹都不顾的地步,皇上觉得,这位大外甥女在某些方面,可能跟她姨母有那一点点的相似之处。

当然,就总体而言,那个私心很重的小丫头,根本没资格与她的皇后姨母相提并论。

“这倒也是,不过岂止是她,依朕看,你娘家那些亲戚,都挺踏实本分,你完全不用这么谨慎,可以适当重用一下,提拔、提拔,比一般人,还是更可靠些。”

柳明月知道皇上的意思,怕她手上没有真正忠诚可靠,与她一条心的人使唤,不过她对这件事,有自己的想法。

“臣妾可没想着要打压他们,不过是对他们一视同仁而已,何况有臣妾在,能让他们得到公平对待,也相当于是庇护了他们,在机会均等的情况上,能者上、庸者下,他们上不去,可怨不得人。”

听到柳明月说得这么义正严辞,皇上觉得自己好像成了那个想给亲戚谋好处的人,多少有些理不直气不壮,还是忍不住劝道。

“朕觉得,这些年观望下来,敏杰做事还是很认真的,可以将他调到重要位置上历练历练。”

柳明月当然知道皇上是出于什么考虑,才会这么劝她。

“陛下还是不要轻易将表象当真相得好,臣妾知道他们的本性,只要咱们松松手,让他们发现可趁之机,他们一定会牢牢抓住机会,趁势而上,如今愿意低调的守本分,不过是因为没机会而已。”

柳明月还真不是因为她不是原主,与原主的那些亲戚没感情,才不愿提拔他们。

而是因为她深知,柳家那些看似都很老实,但是真要获得了的权势与地位,又有她的庇护,指不定会做出什么出格的事。

不给他们靠着裙带关系一步登天的机会,也相当于是在保护他们,毕竟以她这眼里揉不得沙子的性格,可不是一个会因亲戚关系,就会包庇与纵容违法犯纪之人的人。

而她占用了原主的身体,可不想用原主身份去大义灭亲。

皇上叹了口气道,“好吧,在这件事情上,朕是注定说不过你,也佩服你,既然你不愿笼络这些亲戚,那么你就在朝中提拔些看着顺眼的可造之才吧。”

对于柳明月坚持不愿重用和提拔自己的亲戚一事,皇上的心情其实一直有些复杂。

历史上的许多朝代都曾发生过外戚专权现象,他当然不希望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会便宜外姓人,他可是连那些与自己关系不和睦的至亲族人,都不愿关照的人。

所以在开朝之初,他对柳家也曾持冷淡与防备的态度。

可是此一时彼一时,他现在觉得柳家比他原以为的要更本分,不像是会仗着外戚身份生事的人,皇后也厉害,能压得住那些人,他才会这么劝皇后。

因为他的身体不好,还不知能活多久,既然他已确定会在自己去后,将江山彻底交给皇后代为掌管,就要让皇后培养一批真正忠于她的心腹重臣。

“对臣妾而言,陛下休养好自己的身体,才是最重要的,有您坐镇,臣妾不需要搞这些。”

面对柳明月的表态,皇上既喜又忧,忍不住再次叹了口气。

“唉,朕当然会珍重身体,可是有些事,咱们是不得不防,不得不做啊。”

连太子那个早将皇位视为囊中物,看不清形势,就等着继承皇*权的蠢货,都在锲而不舍的忙着结交朝中大臣,与御林卫及军事学院的人,想在没了那帮东宫属官后,尽快再拉拢一批心腹势力,增加他在朝中的话语权。

可是皇后这边,则是毫不受影响的继续兢兢业业的专注政务,他给推介些什么人,她也会收下,就是从不想着要加强联系,真正将人收拢到自己手中。

她的这种做法,让皇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当他百年之后,皇后若不能获得朝中真正有份量的重臣,以及人数足够多的大臣的支持,在太子已经成年的情况下,她的慑政身份就会变得名不正言不顺。

柳明月当然知道皇上在操心什么,而皇上所考虑的那些,她也不是没有想过,准确的说,她一直有在暗地里为自己积累资本。

只是在皇上还在世的情况下,她并不想暴露出自己的那些谋划与算计而已,她深知人性经不起考验的现实,不想与皇上因这些生出什么嫌隙。

到了如今这局势,已经容不得她后退。

若非太子是这么个成色,不具备能打理好这江山社稷,担负得起朝廷和百姓的素质与能力,柳明月本身,其实更乐意像她在初来乍到时计划的那样,顺利晋升为太后,出宫养老去。

如今不管是为帮助皇上实现他的愿望,还是为了自己,她都要握紧手上的朝政大权,不会给别人留下抢夺政权的机会。

太子这个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也不行,因为他能力,让他不配。

在这一点上,柳明月可不会再顾虑原主的想法,没把这个便宜儿子给弄死,是她的三观不允许,这几年间,没眼睁睁的看着别人将其给弄死,她已经很对得起给她留一大烂摊子的原主了。

【作者有话说】

187

第187章

服众

没有经过确认的消息,肯定没办法提前在朝中正式宣布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180-200(第7/20页)

,大张旗鼓的调动地方衙门资源,想要提前做应对水患的准备工作,需要尽量在私下,或是以其它名义进行。

所以对柳明月而言,如何提前在山南府做好防患准备,就成了当务之急。

要尽量保下海拔较高,有人口较多区域的百姓聚集地,低洼处的城镇与山村,只能放弃,做好让他们在水患来临前,赶紧搬迁离开的准备。

柳明月将承天九年水利项目的规划,重点放在山南府,亲自与工部官员们对照山南府的舆图,做初步的规划。

规划要建的水利项目,重点都放在如何才能尽快排水导流上,这让工部的一众官员都感到有些不解。

可是他们面对的是皇后,可以算得上是古往今来,最重视工部,最不吝往工部投钱,给工部安排正给活工,让他们工部在朝堂各部中的地位,得到大幅提升的掌权者。

所以即便是被柳明月给赶回家反省过半年的工部尚书,都再不敢对皇后的吩咐有半分的怠慢与质疑。

如今皇后要求工部尽快为山南省千山府和昆府及周围区域,设计一项大型水利工事,要在四个半月内完工,还重点要求排水效率一定要高,着实让工部的一群人,都深感压力山大。

曾到过山南行省,尤其是对千山府与昆府一带地形地貌较为了解的官员,都被请到宫中参与协商和规划设计。

这样的大动作,让朝野上下的群臣都难免为之侧目,对宫中坚持要在今岁重点投资建设山南行行省的安排,也多有非议。

只是不管他们再怎么在皇上面前明示暗示,还是直接向皇后提意见,最终都只是在做无用功。

作为百官之首,崔相与何相承受的压力最大,可他们对这件事,也没多少话语权。

是帝后直接做出相关安排,可他们要负责为帝后兜底,不能直接说出来,只能在人前故作深沉。

不过他们在人后还是忍不住找到皇上与皇后,委婉的劝诫道的。

“陛下、娘娘,山南的事,决定得是不是有些过于草率了?如今群臣意见很大,若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怕是难以服众啊。”

皇上倒是没打算瞒这两位,有些无奈的回道。

“在这件事情上,朕与皇后在目前,都没办法给出能服众的理由,但是我们有必须要这样做的理由,做这一切的出发点,都是为朝廷的稳定与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考虑,绝对不存在任何的偏向与私心。”

说起这个,皇上是真心感到无奈,他与皇后的祖籍又不在山南,他们这辈子都没去过山南,若不是有不得已的特殊原因,怎么可能会无缘无故的特别照顾山南呢?

可是外面的那些人,可不会这么认为,得知朝廷今岁将要投建的工事,大头落在山南省后,迅速传出了各种揣测。

何相赶紧回道,“陛下与娘娘行事向来公平,臣等当然不会质疑陛下与娘娘的用心,只是大家所质疑的地方,也不是没有道理,以山南省,尤其是是千山府和昆府的复杂地形,其实并不适合投建如此规模的大型工事。”

崔相跟着来了句,“何大人所言甚是,还请陛下与娘娘三思啊!”

山南行省的地形特征以山多水多著称,不管是想在那边修路,还是修筑水利工事,都更耗费人力物力。

若将那些投入拿到别的地方,完全可以修建出更多更重要的工事,说白点,就是投在山南,有些太浪费。

皇上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道。

“对你们两位,朕也就实话实说了,朕与皇后之所以会做出这个决定,实属迫不得已,我们得到一个消息,就是山南的千山与昆府两地,有大概率会在中元节前后发生水患,只是这样的事儿,在没有被证实前,说出去了也是于事无益。”

听到千山与昆府两地将要发生水患的消息,两位丞相的脸色瞬间变得格外凝重,他们当然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

崔相感到喉头发紧之余,迅速追问道。

“陛下,现在距离中元节,尚有五个月的时间,如何能够提前预料到那么久之后的事情呢?”

他当然知道,若非是因有一定的把握,宫中不至于如此兴师动众,不吝代价的坚持要往那两处偏僻穷困之地投钱。

不过是人都有喜欢趋利避害的本能,崔相还是不太愿意相信这个可能。

面对自己的心腹重臣的质疑,皇上还是比较有耐心的。

“朕只能说,消息来源还是比较可靠的,何况这种事,从来都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啊,山南那边虽然穷,人口可不少,朕与皇后不得不重视,不得不尽量提前做些预防。”

之前的几十年战乱,使得许多百姓为避祸,纷纷往山南这种山高水远的偏僻之地迁移,这才使得那边虽然穷得出名,但是人口数却很多。

两位丞相这才明白,为何皇后会坚持那么要求工部,在极有可能遭遇水患的情况下,的确很需要排水导流的水利设施。

他们不知道的是,除了水利设施,柳明月还在同时下令让那边的宫中产业的人,在当地招募人手,开始在一些关键区域,进行山体加固防洪工作。

“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样的事,的确不易提前对外公开,知道有这番内情后,臣等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能怎么做?就是两个丞相在接下来,皆明确表现出绝对支持皇上与皇后的这个决定的态度,

这种态度转变,当然有引起满朝官员们的注意,只是任由他们再怎么旁敲侧击,都没有办法从两位丞相口中,打听出相关真相,让人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有人甚至认为,是不是朝中哪位山南出身的大人物出面,才能为山南行省争取到这么大的好处。

从重修苍河大坝与凯旋大道起,充分认识到朝廷兴修工事,能为当地民生带去的振兴和改善后,地方都将这些这些修筑工事的规划,视作一块大肥肉。

进奏院的那些来自地方的驻京安员,除了山南省的官员在听说消息后,天天都跟过年似的笑容满面,笑他们山南将要迎来这场泼天的富贵,今岁的功绩算是稳了。

其他各地的官员,都对此感到很不满,纷纷想方设法的联系与自家有着香火情分的朝堂大员。

这才出现今岁的工事规划问题,使得朝中大半官员都下场为自己的祖籍所在地,或是曾任职过的地方争取的现象。

188

第188章

斥责

太子当然也对这件事有异议,他再加上有些大臣直接找到他,希望他能出面劝说皇上、皇后改变主意。

哪怕是为了在这些他想拉拢的大臣们面前,展现一下自己的能力,或者说是在帝后面前的影响力,太子都不会拒绝这一请求。

“……如今大臣们都如此反对,而且他们的诉求并不过分,还请父皇与皇后能够三思,这些省府都是大安的疆域,朝廷确实不该只特别照顾一地。”

太子的这番话说得慷慨激昂,他是真心这么认为,哪怕他也知道,以他父母的做事风格,选择坚持要这么做,肯定有他们的道理。

可是他们既然不愿说出原因,就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180-200(第8/20页)

足以证明,那原因不宜公开,他的这番劝诫是对的。

而太子的这点小心思,压根就瞒不过皇上,他神情淡漠的开口道。

“朝廷为地方规划建设各项工事,都是按照需求安排的,从来都没说过每年都要给各地投建工事,例如承天七年,益州和华远两地有遭遇旱灾的迹象,朝廷就重点在那边多规划了几项工事。”

“如今不过是考虑到山南环境恶劣,太过容易发生水患,才会在今岁对那边多照顾一二,别人因自己的出身,有自身的立场,太子是出于什么立场,来质疑朕与你母后的决定啊?”

面对皇上的质问,太子有些心虚,但他还是强撑着回道。

“父皇,儿臣认为,自古以来,那山南一地就因多山多水,本就很容易发生水患,我大安仅开朝立国不到十年,国库并不富裕,实在不宜为这么一处物产并不丰富的区域,投入这么大。”

这意思是说,自古以来山南都是穷乡僻壤之地,历代前朝都不曾重视过那里,如今大安刚开国不到十年,更加没必要重视那处不能给朝廷带来多少利益的地域。

身为堂堂一国储君,竟然也将自家的国土分个三六九等,还这么理直气壮的说出来,让皇上对这个儿子更为失望透顶。

“不管山南一地的物产如何,那里的百姓如何,都是我大安的疆域,理应得到朝廷的照顾,在这件事情上,不管别人如何质疑,你这个太子,最没有资格张这个口,滚!”

山南一地的掌权势力,在大安开朝立国之初,没与大安的军队动手,就选择主动归附的行为,皇上一直都有记在心里。

从而也知道了山南人的主流观点,就是只求一个安稳太平的世道,并没有要占地为王,割据一方的想法。

这种有大局观,让两地同族百姓都免遭战火的做法,让皇上高看了对方一眼。

只是他身为一国之主,不好有什么特别偏向,只能尽量保证不让山南及山南出身的官员,在朝中受打压。

被皇上毫不留情的驱赶,让备感受辱的太子涨红了脸,可他仗着周围没有外人看他如此狼狈的一幕,还是坚持不愿就此退下。

“如今群臣都对这次的决议深感不满,父皇与母后岂可这般独断专行?儿臣虽然愚钝,但也知道山南再怎么重要,宫中也不该为这一地,惹得其余各地省府不满。”

柳明月冷着脸接过话道,“依太子之见,宫中就该听从群臣和地方的意见做事?还要做到能让他们所有各方都感到满意?”

“母后误会了,儿臣不是这个意思,儿臣只是觉得,诸位大臣们都是我大安的栋梁之士,能让他们中的大部人,都站出来反对的决定,肯定存在巨大问题,理应更谨慎一些。”

柳明脸色不变的回道,“本宫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只要是朝中大多数臣子们反对的事,我们就该对其妥协让步?你靠这种讨好大臣们的手段,真正笼络到了多少大臣?”

太子难掩羞恼之色的赶紧回道,“母后岂可如此轻视儿臣?儿臣乃是一国储君,怎么可能需要这种方式笼络大臣?”

柳明月以审视的目光扫视着对方,“那么你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还对本宫与你父皇说出这番话?质疑我们的决定?”

太子在这道目光的注视下,生出一种无所遁形的窘迫感,仿佛自己所思所想的一切,都能被对方看穿,让对方轻蔑的鄙视着、耻笑着。

难以言喻的不甘与羞耻感涌上心头,让他两眼泛红,怒声回道。

“儿臣是已经成年的储君,有权参与重要朝政的决策,父皇不该遇事只与母后商量,一味听信母后的建议,母后不过是位见识有限的后院妇人而已,儿臣才是打小就开始学习经典史集,得朝中大人们认可的太子。”

早就知道他的想法,此刻听到他当面说出来,皇上根本不受影响,语气冷淡的回道。

“你的储君身份和地位,是得自何处?是得自朕与你母后,而你一边仗恃着自己是朕与你母后膝下唯一嫡子,屡次犯上,是为不忠,一边屡次忤逆你的母亲,是为不孝,如此不忠不孝之人,你有什么资格继承朕的皇位与江山?”

相似的斥责与质问,从柳明月的口中说出时,太子更多的是感到气愤和不服气,如今听到他父皇也这么说,瞬间深受打击的跌坐在地,莫名的惶恐溢满心头。

“父皇,儿臣也是一心为国,是为宫中与朝廷考虑,儿臣不明白,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竟然惹得父皇如此严厉的苛责?”

皇上冷冷的看着他回道,“你最无可救药的地方,就在于,你读了那么多的经典史集,嘴上说得头头是道,事实上,则是根本没能真正领会那些经典史集所教导的道理,却还自以为是,错而不自知,朕与你的母后一再宽恕你,结果你却屡教不改,还得寸进尺。”

皇上当即让人拟了一份圣旨,直接毫不留情面的斥责太子身为储君,目无尊上,不知仁义,结党营私,罚其于东宫闭门思过。

太子数次被罚禁足,这是首次以公开的圣旨,当众斥责太子言行失德,再加上几句,就能直接成为一份废太子的诏书。

189

第189章

为何

这么一份措辞严厉的圣旨在朝堂上宣读后,众大臣的脸色无不大变,谁都知道太子是帝后唯一的嫡子,皇后临朝执掌朝政,太子的地位稳固如山。

太子数次被罚禁足的事,大臣们并没怎么放在心上,皆因他有位足以护着他顺利继位的好母亲。

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太子这回竟将帝后惹得如此动怒,皇上下了这么一份毫不留情面的圣旨,皇后竟然没有阻止。

皇后怎能不阻止呢?

这是无数人心中的共同疑问,甚至连最受打击的太子在内,他想不通,他的母后怎么能不阻止呢?

他明明她唯一的儿子,是她在将来能继续安享荣华富贵的依仗,她明明有这个能力,竟然不愿护着她?

哪怕没有直接废太子,这么一份圣旨给太子的声望与地位,带来的打击和影响之大,也是极其严重的。

若非都知道太子是中宫嫡子身份,是毋容置疑的,以皇后所掌握的巨大权势与影响力,皇上不可能真正废太子,没有人会相信他还有顺利继承皇位的机会。

可也正因如此,朝中众多大臣依旧坚信,太子的储君身份依旧稳固如山。

所以他们各种上奏,为太子说好话,劝皇上、皇后不要因一时的不满,就如此大动肝火,如此严厉的责罚太子,谁家孩子都有不听话犯错的时候,要多加教导和劝诫。

皇上看了几份相关奏折,直接嗤笑出声。

“朕是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竟有被这么多人教导,该如何当老子的时候,这些人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朕的太子,跟他们的儿子能一样吗?没有能担负得起这江山与朝堂的能力与心胸,朕对他如何能放心?”

若是在寻常人家,儿女只是在家中自己人面说,说了不该说的话,透露出不合适的想法,无伤大雅,当然可以用他们说得方式解决。

可他们是一般家庭一般人吗?太子的言行观念中所透露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180-200(第9/20页)

出的信息,已经能对皇后地位和威望构成威胁,他当然不能继续容忍。

原本留着他在朝中,任他上窜下跳,是看观望一下朝中大臣们的反应,评估一下某些大臣的立场与心性。

如今看来,这份放任,越发助长了他的心气,让他对皇后越来越不屑和不满,而且到了敢将这个态度直接摆在明面上的地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陛下不必跟他们的自以为是一般见识。”

皇上扔下手中的奏折,起身坐回自己的躺椅上。

“朕才没空跟他们计较这些,这样也好,他们忙着教朕该如何教儿子,就没空再为山南的事吵嚷了。”

说起这件事,柳明月摇头失笑道。

“依臣妾看啊,大多数人也有意想借这件事转移重心,都知道山南的事已成定局,不过是吵给外人看的而已。”

皇上又何尝不知道那些大臣们的想法,这些朝臣中的大多数人,都不过是碍于情面,才会为那些地方争取,只为展现自己念旧情而已。

也就太子当了真,还真以为他们有多重视这件事,跑来义愤填膺的说这件事,想借此彰显自己,获得那些大臣的认可与支持。

“是啊,就是苦了咱们那位被当台阶下的太子了,好在他自己压根就意识不到,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正被亲爹吐槽的太子,当然不会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那道让其颜面扫地的圣旨,再次被罚禁足的太子,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痛苦。

他没想到,自己不过是像以往的许多次般,向自己的父皇与母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而已,就算被罚禁足,为何这次会这么不留情面?

皇上亲口质问出的那句“有什么资格继承”,更是让太子感到惶恐不已。

他总算通过这句近乎直白的质问,加上那道斥责他的圣旨,隐约意识到,自己一直视为板上钉钉的事,有可能会生变故,他可能不是父母唯一的选择。

可他实在想不通,除了他这个唯一的中宫嫡子,他们还能选谁?谁能给他的储君之位构成威胁?

没有人,有他在,他的母后一定不会允许皇位继承人的位置,落入别人之手。

更何况他那些兄弟,连五皇子在内,没有一个获得临朝观政的资格,他的父皇丝毫没有偏向或是欲培养其他兄弟的迹象。

这次被禁足的太子,首次真正体会了的患得患失的惶恐与无措,在自己居住的殿室内焦虑不已的反复思考,为什么这次会这样。

东宫的陈昭训、黄侍妾,与前几个月,陆续进入东宫的几位侍妾,都相继过来送汤送点心,都被太子拒之门外。

丈夫受到如此不留情面的公开责罚,太子妃当然也跟着丢脸,不过她知道早晚会有这一天,所以也算是对此早有心理准备。

不过她还是在下值后,赶紧回东宫看望太子,作为向来将婆婆的教导都牢记在心的人,她这次有意不提自己的婆婆。

“殿下莫要太过焦虑,父皇对您的期望甚高,才会如此严厉,想来只要您能好好写份认错思过的奏表上去,父皇就会消气了。”

太子不耐烦的皱眉回道,“孤这次没做错什么,只是就山南的事情,向父皇提出异议,说了几句直话而已,我实在不知道,父皇这次为何会如此动怒。”

他更想不通的是,他母后这次为何不护着他,竟然任由他父皇下了那么一道让他颜面扫地的圣旨,他可是母后唯一的儿子。

看着至今还没意识到自己到底错在哪里的太子,太子妃只觉心累,哪怕她没在现场,也知道事情肯定不像太子说得这么简单。

公公和婆婆都是很宽容大度的人,能让他们如此动怒,直接下了这么一份圣旨责罚太子,字里行间毫不掩饰他们的失望与痛心,肯定是太子说了什么让人忍无可忍的话。

“殿下要知道,咱们与普通人家不一样,父皇乃是这一国之主,咱们不仅要孝敬他,还要忠于他,说话做事,还是要存一些心,不可仗着咱们是小辈,就言行无忌啊。”

哪怕太子妃是温声劝慰,依旧惹来太子的严重不满。

“孤对父皇向来尊敬,他却说孤不忠不孝,他若对孤结交大臣的事不满,直接说出来,孤肯定就不做了,可他一直放纵孤,现在又指责孤结党营私,他宁愿让母后临朝理政,都不愿让孤帮忙,在父皇心中,孤竟连母后一个妇道人家都不如!”

说到后来,太子的怨愤之情可以说是溢于言表,太子妃却听得眼前发黑,她算是知道皇上这次为何会如此动怒,不愿再给太子留面子,皇后也没阻拦了。

“殿下怎么能这么想呢?那是咱们的母后,她能临朝,对咱们只有好处啊。”

哪怕婆婆的嘱咐,用被牢记在心中,太子妃此刻还是忍不住想要为自己的婆婆说句公道话,这也太让人忍无可忍了。

太子闻言,眉头一皱道。

“孤倒是忘了,你一向亲近母后,又如何能明白父皇宁愿让母后临朝,也不愿让孤接触政务,给孤带来的奇耻大辱?”

太子妃有些费解的问道,“殿下为何会将母后临朝视为奇耻大辱?您难道忘了,是从母后开始临朝起,咱们东宫的地位才会变得如此稳固,朝野上下只会因此而更加尊崇殿下,认可殿下,臣妾若没记错的话,您在那时,也曾为此事感到高兴啊。”

太了闻言,不禁神色一凝,他想起来了,他之所以会有这种想法,都是因为受洪少师等人的观念影响。

他们并没有直接说,而是在言语间这么暗示他,让他觉得,皇上是因怕他这个已长成的太子夺权,才有意打压他。

让皇后临朝,却不让他这个太子辅政,锻炼处理政务的能力,就是为了让外人认为,他这个太子太过无能,所以皇上宁愿重用一个妇道人家,也不愿重用他、分权给他。

所以从那时起,他因不敢怨主导这件事的父皇,便恼了自己的母后,认为是她不该配合父皇临朝,抢走了本属于他的机会。

当时的他,怀着对洪少师等人的满心信任,当然不会怀疑洪少师等人的言语,便就此形成了固有印象,后来还越来越坚定的这么认为。

如今洪少师等人的事情,都已查清楚,太子曾听说过那些东宫属官对他做的一些事,想要他们曾蓄意挑拨他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让他更听信于他们的供词。

可他一直没勇气亲自调阅相关案卷,也不愿相信他父皇母后有意让他知道的那些供词,因为那些若是真的,会将他堂堂一个太子,衬得太愚蠢。

也正因他打心里不愿相信那些,所以他也不曾认真反省和审视自己在那些人影响下,一直以来坚持的想法和观念,是不是存在什么问题。

看到太子呆立在当场,满脸的不敢相信与无措,太子妃又对自家这个刚将她气得不轻的丈夫生出几分怜惜。

【作者有话说】

190

第190章

不值

“殿下这是突然想到了什么?”

听到太子妃的疑问,太子骤然从之前的回忆与纠结中反应过来,有些羞恼的回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崩铁]丰饶小蝴蝶在罗浮 就说别让AI振兴酒厂!! 谪龙说 妄恋[撬墙角] 要命!谁家指挥拎刀上啊 九十三个红绿灯 顶级Alpha老板为何这样? 九零致富日常 穿成替身文里的白月光 穿进虐文从杀死男主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