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24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20-240(第1/29页)
第221章
承中
承天帝驾崩后,围绕着皇位继承所发生的一波三折的变故,可谓是极具戏剧性,传到宫外,在民间引起巨大热议。
皇后所出的唯一嫡公主,在皇孙拒绝继位后,出面要求皇后将皇位传给废太子,还说皇后没有资格继承皇位,惹得皇后大发雷霆之怒,直接拿出先帝另外留下的一份遗旨,证明先帝也给了她皇位继承权的这一段,最为让人津津乐道。
百姓们在反复议论这些的同时,无意间就顺其自然的接受了他们将要拥有一位女帝的事实,不仅没有什么反感心理,还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
毕竟二圣临朝多年,早让他们适应和习惯了皇后执政的现实,而他们作为普通百姓,都能切身体会到生活环境发生的改善和变化。
如今在既有先帝遗旨作依据,又有年幼的皇孙拒绝继承皇位的前提下,皇后继承皇位,乃是名正言顺,何况皇后本就有摄政权,继承皇位,不过是让她的执政变得更加名正言顺而已。
所以无论是从大义上讲,还是从感情上讲,绝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们,都不排斥皇后即将继承皇位的事实。
对此持明确反对意见的,只有部分读书人群体,不过他们的那点反对声,根本起不到什么作用。
得知民间的这些主流舆论风向后,柳明月稍松了口气,这些也算表明,她在之前那些年的努力与辛苦,没有白费。
落实皇位继承事宜后,郭锦秋明显轻松了许多,哪怕经过廷君拒绝继承皇位,没想着要举荐亲爹继位的事情后,本就感情淡薄的夫妻,现在变得更是形同陌路,她也不受影响,亲自端着托盘走进勤务殿。
“启禀母后,这是司礼监拟的几个年号,您先看看可有合意的。”
柳明月看了下,有明元、鸿坤、勤正、昭成、清乐,寓意都不错,就是都不是她想的,她拿纸写下两字放到托盘中。
“承中,用这个年号即可。”
郭锦秋有些迟疑的回道,“母后,中这个字不错,中正平和,可是承这个字,与父皇的年号是同一个字,是不是需要避讳一下?”
柳明月不以为意的回道,“我的情况特殊,不用避讳,礼部的官员若有意见,让他们直接来找我分说。”
先帝驾崩,皇后继位,在炎黄大地,本就是件史无前例的事,虽然在炎黄史上,也曾出过一位被正史所承认的女帝,但是那位女帝的得位过程一直受人垢病。
像柳明月这般,可谓是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继位,没什么旧例可循。
“这倒也是,何况这也代表着母后对父皇的情深意重,父皇的在天之灵肯定不会反对,外人更没资格反对。”
柳明月正在喝茶,听到对方的这番解读,差点被呛着,可她还真没办法解释,定下承中这个年号,是因这二字对她有着另外的意义。
莫名来到这个时代近十年,在这里生活的时间越久,受当下时代氛围的影响越大,那些变得越发久远的记忆,甚至是已经开始变得有些模糊。
可是那些记忆,代表着的是她柳明月真正的人生,让她如何舍得忘记。
而她的所思所想,以及所做的一切,都深受她前世所生活的国家与历史影响,所以她才想到要以’承中‘作为自己的年号而已。
不过不管怎么说,郭锦秋的这番脑补,倒是让这个年号的由来,有了更具说服力的诠释,所以她也没有解释。
庄严而隆重的登基大典上,柳明月身赶制出来的一身龙袍,在众勋贵与重臣的簇拥下,一步步登上天坛祭祀天地神灵,昭告她的新身份。
在这之前,她也曾多次来此,只是那时,她都是以皇后的身份,陪皇上来此祭祀天地。
只有这次,她是一个人登临此地,以大安皇朝的正式执政者的新身份,主持这场顶级规格的盛大祭祀。
时隔数年,杨宛如已经是六品尚书诸司员外郞,位列文武百官中,仰首看着正前方,心情十分复杂。
这是她做梦也没想过,或者说是不敢想的一幕,她那位姨母,竟然能以女子之身,正式登临帝位,而且还是以如此名正言顺的方式,顺利登临帝位,成为一位女帝。
没有什么阴谋算计,也没有出现流血杀戮,甚至都没有遭受到什么阻力,就这么顺利登基为女帝,百官臣服,百姓归心。
可是连她在内,都不得不承认,她那位姨母,比谁都有资格坐这个皇位,如今的大安,因对方的存在,而变得与她记忆中的大安截然不同。
听说先帝竟然提前给皇后留一份允其继承皇位的遗旨时,别人都对此感到匪夷所思,无法理解皇上在不缺儿孙的情况下,为何会做出这个决定。
可是杨宛如大概猜得到原因,在先帝的身体状态开始恶化之初,她曾被人带到一处荒凉的院子中,见到已呈现病弱之状的先帝。
杨宛如早就预料到有那么一天,只是没想到那一天竟然来得那么晚而已,所以她对此早有准备,直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毫无保留的讲了出来。
好在先帝并没有辜负她的判断,确实是位光明磊落的圣明君主,从她口中得知想要知道的信息后,并没有为难她,让人将她好好的送了回去。
后来一切如常,仿佛两人那次的私下见面从没发生过,先帝也没将她说的那些放在心上。
直到她先是得知,皇上临终前正式废太子,传位给废太子的嫡长子,令她的那位皇后姨母摄政时,她才确定,先帝应该相信了她的话。
所以先帝放弃已成年的太子与皇子们,立个幼帝,方便让她那位皇后姨母继续执政。
得知先帝竟然给她的那位姨母,留下一份可允其正式登基继位的遗旨时,杨宛如更加确定自己所说的那些,给先帝带来的影响了。
若非如此,一位皇帝,怎么可能会愿意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妻子?不管他的妻子多么有能力,两人之间的夫妻感情有多么深厚。
只有当他知道,他的妻子,是能改变这个皇朝的未来走向的关键,能给大安带来巨大好处的时候,他才能抛开那些固有的观念,选择相信他的妻子。
为了大安皇朝的未来,他甚至可以不去追究,他的妻子,到底是不是他的妻子,她也一样,早已不会再去质疑,她的那位姨母,到底还是不是她的姨母。
可以确定对方能为大安的江山和百姓,带来足够多的好处,就行,而对方,在过去的那些年里,已经用一个盛世太平的大安,充分证明了她的能力,对先帝而言,还不用担心外戚问题,多好。
【作者有话说】
222
第222章
谋划
柳明月不知道承天帝见杨宛如的事,也不*知道承天帝是在从杨宛如的口中,得知了那个没有她出现的大安未来走向后,才下定决心,立下了那么一份让她继位的遗旨。
因为承天帝只需拿杨宛如所说的那些,与他自身经历的一切做个对比,就能发现其中最明显的异常之处。
例如柳明月对娘家人的态度变化,对一双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20-240(第2/29页)
女的态度转变等,毕竟承天帝比任何人都清楚柳明月这些年的所做所为。
所以承天帝也知道柳明月是真心在意大安的兴衰荣辱,关心大安百姓的生死和苦乐,甚至可以说是比他这个皇帝更有责任心。
不过柳明月对此也所猜测,尤其是在承天帝临终前,问了她那句话后,她就知道,对方应该是早已察觉到了她身上的异常。
从承天帝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选择相信她,交给她那么一份遗旨,所展现出的态度上,不难看出承天帝对她的支持与认可。
这给柳明月带来了不少信心,可是真正登基继位后,她还是感受到了极大的压力。
大安开国立朝十三年,如崔相、何相、李尚书等一批老人,已面临年老体衰的问题,培养新人,不仅需要有好苗子,还需要时间的打磨和历练。
通过大招募入仕的官员,逐渐从基层崭露头角,与传统科举出身的官员团体之间的矛盾,已然开始陆续呈现。
已经开始初步在地方推广的教化新规,所面临的一些阻力与挑战等,都让柳明月感到头大。
好在大安军事学院的成立,已初步达成预期目标,这些接受过学院教导的军中将士,对朝廷更有归属感与认同感,不再像从前,只会盲目的听从所属将领的调遣,不会考虑是否合法合规的问题。
从皇帝驾崩到柳明月正式登基,不管是皇宫内外的御林卫,还是京城内外的大营,以及早有准备的各地驻军,都听从她的调遣,严阵以待,才没出什么乱子。
如今正式以女帝的身份临朝,好像给柳明月带来了一些不同的感觉,但又似乎没有太大差别。
毕竟除了少了承天帝,出现在这奉天殿内的,还是那些人,来回讨论与奏对的议题,也都差不多。
即便如此,柳明月也没有因为自己已经熟悉了这些,或是仗着自己头上无人可压制,就对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务掉以轻心。
因为她很清楚,上位者的一言一行,将会给下面的相关人等带去的巨大影响与后果。
不过也正因柳明月对朝堂和政务足够熟悉,都不需要什么适应和了解的过程,在承天帝驾崩一个月后,国丧期满,大安朝廷就已彻底重回正轨,正式恢复往日的秩序。
柳明月也逐步适应承天帝驾崩,需要她自己独自上下朝,遇事只能与郭锦秋及冯氏姐妹,或是相关各部官员们的商议的日子。
接到江宁侯紧急求见的禀报时,柳明月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这江宁侯,正是她那便宜弟弟,曾经的上阳伯,是承天帝在临终前,将柳敏杰的爵位晋为江宁侯。
这些年来,因这柳敏杰的低调识趣,柳明月对他的印象还不错,听到他的紧急求见,柳明月迅速意识到,应该是那柳家有什么重要大事发生。
能重要到让一向不轻易出现在她眼前的柳敏杰,紧急进宫求见的事,柳明月这心里就有谱了。
所以她也没耽误,直接下令将人领进来,然后顺手接到一份秘奏。
“微臣拜见陛下,家母大限将临,只想在临终前再见陛下一面,求陛下成全!”
看着眼前这个满脸焦虑和紧张,却用充满恳求的目光看着她,有些熟悉,却更多的是感到陌生的中年人,柳明月语气平静的回道。
“既然母亲大限将临,你身为人子,为何不亲自守在母亲身边为她尽孝?竟然还有心思亲自前来通知朕。”
时人很重视死前是否有儿孙送终,原主的母亲只有两个亲生儿子,长子早逝,如今就剩下柳敏杰这个亲生儿子。
柳敏杰愣了一下,才赶紧回道。
“还请陛下恕罪,微臣听到母亲的请求,不忍让母亲失望,怕派旁人前来,有失怠慢,方才自行前来禀报此事,还请陛下谅解。”
看着这个便宜弟弟,柳明月的目光冷漠。
“你该知道,朕为皇后时,出宫一趟尚且不易,如今朕为天子,出行更为不易,你希望朕如何跟你去江宁侯府?”
见到这跟预期完全不一致的反应,柳敏杰一时有些无措。
“是微臣太过急切,考虑不周,还请陛下恕罪。”
柳明月有些失望的摇摇头道,“你已位居列侯,就这么贪心不足,急着想要更进一步吗?”
听到这话,柳敏杰瞬间脸色苍白,跪在那里的身体都有些颤抖,哆嗦的嘴唇,让他说不出一个字。
看到他的心理素质如此不堪,柳明月只觉无趣。
“既然敢走这趟,就证明你的胆子不小啊,为何现在只是被我戳穿了一句,就如此惊慌?”
柳敏杰赶紧磕头道,“微臣万万不敢冒犯陛下,真的是母亲说,想要在临死之前,再见三姐一面,否则她老人家死不瞑目,微臣才敢前来恳求陛下成全,绝对别无它意!”
这话听在柳明月耳中,相当于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她冷笑一声道。
“柳家能养出朕这么一位女帝,乃是可以光耀门楣的大喜事,父亲得追封,母亲因此而被诰封为国夫人,你于国于民无功,先是被封伯爵,今又被封为侯为,朕在宫中苦心经营多年,不曾为柳家招致骂名与仇敌,你们还有什么可不满的?”
就算他们也发现了她身上的异常,也该像杨宛如那样,埋在自己心里,盘算着如何从中谋利,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想要谋害她。
除非有人能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利益,才能说动他们抛弃以前的原则,不惜铤而走险的配合对方。
这个人选,乃至他们的谋划,都很好猜,若非她亲手创办的稽查司大统领,就在他们柳府,能及时为她传递第一手消息,她还真有可能被对方给套路过去。
毕竟这是个信奉’孝大过天‘的时代,她身为皇帝,更要以身作则。
223
第223章
顾虑
柳明月的心情非常糟糕,原主的娘家,若真有可用之人,她并不介意用,当然也不存在像外人所以为的打压。
就像原主的大嫂,她可是将稽查司这么关键的情报部门,都交给对方掌管。
原主的其他亲戚没有受到重用,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因为其他人所展现出的能力与素养,让他们没有资格获得她的信任和重用。
德不配位,只会为人招至祸患,所以柳明月宁愿背负着相关的质疑,也不愿为了自己的面子及威望,大力提拔原主的那些亲戚。
这对柳家而言,其实也是一种保护,历史上被抄家灭族的外戚,数不胜数,而且往往是像她这样的皇后或太后越有能力,所掌握的权柄越大,娘家亲戚被清算得越彻底。
过去的那些年,柳明月一直以为有柳大夫人的从旁提点,柳家人算是已经与她达成了默契,才会那么低调守本分。
没想到他们这次竟然给她憋出个大招,在私下里与安王达成合作。
哪怕从柳大夫人派人递进来的秘奏看,他们倒也没想要她的命,只是想要让她的身体出些问题,无法执政,依旧让柳明月对这些人都失望不已。
好在她不是原主,对那些人都没什么感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20-240(第3/29页)
,知道他们的谋划,倒也谈不上什么痛苦和伤心,更多的是觉得麻烦。
这些人的身份特殊,哪怕她不介意直接将他们都按谋逆罪给处置,可她现在除了皇帝这个身份,还是安王的亲生母亲,是柳家女。
在这场谋划还没来得及正式实施,也没有什么切实证据的情况下,不仅不好对他们施以重惩,甚至不便实施惩处。
因为相关消息注定不可外泄,让人知道她这个女帝的娘家人,与她的亲生儿女合起伙来想要害她,只会让她自己颜面扫地,威望受损。
毕竟一个连被至亲都不容的人,首先会让人质疑他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而那些人之所以敢这么做,显然也是因为考虑到了这些,才敢这么有恃无恐,做成了,他们就能得偿所愿,做不成,他们也没有多大损失。
这种身为受害者,不仅拿施害者无可奈何,还能任由他们仗着自己身份和权势地位,享尽荣华富贵的无奈现实,实在够膈应,也够憋屈。
可柳明月是愿意吃这种哑巴亏的人吗?之前有皇上在,她还不得不尽量装一下,如今她当了这个皇帝,没了足够分量的掣肘,她当然不打算再忍。
被戳穿谋划的柳敏杰强作镇定的归家后,柳五夫人迅速迎上前,低声问道。
“侯爷,娘娘……陛下呢,她怎么没有跟你一起回来,还是说,宫中在准备陛下出宫的仪仗?”
柳敏杰抬眼看着自己的妻子,按捺不住心中的惶恐和怨愤,直接一巴掌往对方的脸上扇了过去。
柳五夫人被打得有些懵,捂着脸不可置信的看着自己的丈夫,哪怕她与丈夫的关系不怎么亲密,可是像这样被打,还是第一次。
反应过来后,她瞬间忘了一切,凄厉的嗷叫一声后,向柳敏杰身上扑了过去,夫妻二人迅速打成一团。
“你个没良心的东西,你凭什么打我?我要跟你拼了!”
柳敏杰的身体虽然有些虚,但他毕竟是个男人,在体力上还是占据着先天优势。
不过近乎疯魔状态的柳五夫人也没让他好受,直接将他的手脸脖子等处都给抓挠伤,甚至连头发都被扯下一缕。
总算将妻子从自己身上撕扯下来后,柳敏杰才找到机会开口。
“你个疯婆娘,你还有脸在这儿跟我撒泼,我们这一大家子,都要被你这婆娘的贪心给害惨了。”
听到柳敏杰的指责,正欲再扑上去的柳五夫人不禁愣在当场,心中也随之生出一股恐慌,迅速忘记之前那满心的羞耻与愤怒,赶紧问道。
“怎么回事儿?失败了?怎么可能?母亲确实就这两天的事儿了,大医们都能作证,她总不至于这么狠心,连母亲想要最后一面,都不愿满足吧?”
柳敏杰垂头丧气的坐到一旁道。
“我早说,三姐当皇后的时候能临朝执政,现在更是直接当上了皇帝,还是以这种兵不血刃的方式,堂而皇之的继承皇位,绝对不是旁人所能轻易算计的,你们非要不信,现在可好,人家看到我去,就已经察觉到了猫腻。”
柳五夫人闻言,一时之间也有些六神无主。
“就算她察觉到了什么,只要你哭得伤心些,应该也能应付过去啊,你是怎么做的?”
柳敏杰不满的回道,“我当然知道该怎么做,可是她根本没给机会,就直接戳穿了我们的算计。”
夫妻二人正在说话之际,安王从里间走了出来,冷着脸开口道。
“舅舅和舅母何必如此惊慌,就算被戳穿了又如何,她也不敢对我们怎样,我们这些人,可都是她的至亲,就算为堵天悠悠之口,她也不敢对我们出手,要不然,大不了鱼死网破。”
听到这话,柳五夫人不仅没有被安慰到,反而还更觉心慌,这两人一个是那位同父同母的亲弟弟,一个是人家的亲儿子,人家肯定会有顾虑。
可她,与对方既不是血亲,也没多少情分可讲啊。
“殿下,眼看这事儿是不成了,您赶紧进宫,去向陛下认个错吧。”
安王看着这个知道有好处的时候,表现得热情而又积极,要好处的时候,更是狮子大张口,如今出了事,就迫不及待的想要将他推出去的舅母,冷笑一声道。
“反正孤与舅舅又不会有什么事儿,舅母若想脱身,最好要采取些方式,例如,赶紧将外祖母已近弥留之际,只想在死前再见母后一面的消息传出去。”
柳五夫人赶紧道,“对、对,要赶紧将这个消息放出去,老夫人可是陛下的亲生母亲。”
可是当她想要唤人进来时,却发现厅外异常的安静,哪怕站在厅门外喊了数声,也没能叫来本该守在院外的管家婆子等人。
过了一会儿,才见柳大夫人带着人从院外走了进来,无视柳敏杰夫妻的狼狈模样,皱着眉道。
“原来五弟、五弟妹都没留在母亲身边侍疾,而是都留在这边躲清闲,哦,安王殿下也在,你们是聚在这里想要谋划什么不好的事情吗?难怪宫中突然下旨,让人将咱们江宁侯府上下都封禁起来,不许任何人进出。”
听到这话,厅中几人顿时脸色变得十分难看,他们没有想到,宫中的反应竟然这么快,也可以说是毫不留情面。
【作者有话说】
224
第224章
矛盾
柳五夫人顾不上计较她大嫂的冷脸和嘲讽,满脸惊慌的开口道。
“大嫂,我们没有做什么,这里面有误会,一定有什么误会,肯定是因娘……陛下误会了什么,才会下这样的圣旨,大嫂与陛下感情好,你去跟她解释一下,她肯定会相信的,母亲确实大限将至,侯爷去求陛下,只想满足一下母亲最后的心愿而已。”
柳大夫人从对方手中抽出自己的胳膊,语气淡漠的开口道。
“母亲那边,陛下已经派了杨正奉和李院使过来,母亲的身体状况到底如何,两位大人自会禀告给陛下,你们可真是母亲身前的孝子贤孙,先是对我隐瞒母亲的身体状态,我建议你们请御医前来为母亲诊治,结果你们却跑到宫中报丧。”
身为稽查司的大统领,老夫人的健康状况,怎么可能会瞒得住她,想到这些,柳大夫人忍不住在心中冷笑。
她一直装作不知,不过是想看看这些人到底在打什么主意而已,反正宫中那位对她家这位偏心了一辈子的婆婆,压根就没什么感情可言,十年如一日的只做表面工作。
不过这些人也确实很精明,这次的谋划十分严谨,若不是她早对这些人与事起疑,让人有目的盯着,可能还真发现不了他们的真正目标。
即便柳大夫人在执掌稽查司后,已然见遍这世上的奇葩事,也没想到她家这些人与废太子,竟然能做出这样自毁根基的蠢事。
当今能如此顺利的继承皇位,除了先帝所留下的遗旨,让其占据了大义,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先帝早将军政大权都已提前交到她的手中。
当今若出了事,废太子固然能有机会继位,可他手中一无人二无权,根本难以服众,能有机会当个傀儡都算好的,就怕下边人各自为政,让好不容易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20-240(第4/29页)
才经营出当前这大好局面的大安,再次分崩离析。
听到他大嫂说宫中已派医术最高的两位御医,前来府上他母亲诊治,柳敏杰难免有些心虚,正待开口,就听到他们的安王外甥开口道。
“五舅父忧心外祖母的身体,关心则乱,想成全外祖母的心愿,求母后前来见最后一面,乃是人之常情,大舅母倒也没必要质疑什么。”
看着眼前这位曾给她留下过极好的印象,如今再见,却只剩下一声叹息的外甥,柳大夫人的心情十分复杂。
“臣妇质不质疑,都无关紧要,不过臣妇认为,其实有殿下在此替陛下尽孝,足以慰籍母亲的思女之心,侯爷根本没必要再进宫中去劳烦陛下,殿下以为呢?”
这话中好像有话啊?难道她知道些什么?
安王这才注意到这位在他印象中,自从他大舅英年早逝后,就没什么存在感的大舅母,好像不像他所以为的那么简单。
“没想到大舅母竟是个胸有丘壑的,是外甥眼拙,竟然在此前没有发现这点,多有怠慢,还望大舅母见谅。”
说着,安王还郑重其事的向柳大夫人施一礼,一副对长辈十分敬重的样子,接着又用十分惋惜的语气接着道。
“可惜大舅父去得早,母亲也太严苛了些,对声名和地位的重视,尚在亲情之上,要不然,大舅母和表兄、表弟们,肯定不至于像现在这般默默无名,孤就不一样了,不仅一向重视亲长,也很希望身边能多些兄弟手足相帮,毕竟自家人肯定要比外人更可信。”
哪怕早有猜测,现在亲耳听到安王的这番蛊惑后,柳大夫人才知道柳敏杰夫妻为何要放着现有的好日子不过,选择跟他们这个外甥合作。
可是他们也不想想,这个外甥是个什么样的人,能在拥有那样的大好局面的情况下,将自己板上钉钉的太子之位,皇位继承权弄丢,能是什么聪明有能力的人?
“臣妇代家中几个不成器的孩子,谢过殿下的好意,只是臣妇曾读过的《周易》中说,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鲜不及矣,所以臣妇只盼着他们能安守本分,不要去奢求那些以他们的才能,不堪承受的名利地位。”
此话一也,不仅柳敏杰夫妻心虚羞愧不已,安王更觉对方是在指桑骂槐,明着是说柳家长房的儿子,实则是在嘲讽他眼高手低、志大才疏、不自量力等。
事到如今,柳大夫人也不在意会不会得罪这几只秋后的蚂蚱。
“臣妇会在接下来,让人对外宣扬殿下在我们江宁侯府代母尽孝的事,侯爷是母亲最宠爱的儿子,理该时刻守在母亲的病床前,为母亲尽孝,以防不测。”
说完,柳大夫人也不在意这几人的反应,向安王端庄的福身施了一礼后,就径直转身离去。
随后就有侯府的管家和管事婆子进来,’请‘几位荣寿堂给老夫人侍疾,至此,他们才意识到,柳家现已彻底落入柳大夫人的掌控之中,她已不打算再做什么遮掩了。
杨正奉和李院使为柳老夫人开好方子后,回宫向柳明月复命时,也没有替柳家隐瞒。
“……年过六旬,若是能早些对症下药,应该不至恶化到无力回天的境地。”
也就是说,柳老夫人的健康状态本来还好,只是这次偶感风寒后,没有及时得到对症治疗,硬是由小病给拖成了大病,现在真的到了大限将至的地步。
柳明月不知道这次的事儿,是柳老夫人在知情的状态下配合,还是在不知情的状态下被利用,反正她对这件事儿并不怎么在意,也不打算深究,只是表面功夫还是要做到位。
“江宁侯夫妻实在可恶,竟敢贻误了母亲的最佳治闻时机,导致母亲的病情恶化,待到此事过后,朕定不轻饶,不过在这件事情上,朕也需负失察之责,杨正奉与诸位大医,可有什么好方子,为朕的母亲再延续一些生机。”
眼看柳明月强忍着一脸悲伤的模样,杨正奉有些不忍心,但还是回道。
“臣等能力有限,还请陛下节哀,生死有命,此事实非人力所能左右。”
两位御医退下去后,柳明派人去查了下负责给柳老夫人治病的大夫,这才得知,原来柳家只是在柳敏杰进宫前,也就是柳老夫人的状态已经恶化到一定程度后,才请了位大医过去。
在那之前,根本没请过医药部有正经编制的大夫,一直是让柳府的府医给治的。
在医药部成立之前,风寒确实能要人命,但是有了医药部,许多医术流派得以相互交流和总结后,现已形成系统的诊疗理论与方式。
只要发现及时,治疗及时,根本不会再像从前,很容易发展成大病,一病不起。
收到柳大夫人派人送进宫的秘函,说是已将安王留在柳府,为她的声望考虑,可对外传出安王代母尽孝的消息,柳明月直接予以拒绝。
柳明月可不想给安王留下这个刷好名声机会,她选择亲自去柳府走这一趟,在这个孝道大过天的时代,她走这么一趟,利大过弊。
哪怕安王等人有所谋划,那也只能在有心算无心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成功。
如今既已提前知道对方动了不好的心思,只需做好万全的准备,对方的一切谋划都不足为惧。
女帝回娘家探亲,乃是史无前例的大事,消息传出,顿时引来朝堂上的议论纷纷,连崔相都忍不住在私下劝道。
“陛下牵挂令堂,乃是人之常情,只是已登临帝位,还回柳家探亲,不管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还是从礼规方面考虑,怕是都有些不合规矩。”
柳明月是以徐家媳妇的身份,继承的大安皇位,没有改朝换代,祭祀的当然依旧是徐氏宗祠,可她又是柳家女。
如今以皇帝的身份回柳家探亲,未免有太过抬举柳家之嫌,从而产生不好的影响。
“崔大人不必多虑,朕知道分寸,母亲大限将至,朕走这一趟,只为成全一下母女之情,此事过后,对柳家那些人,朕的心中已经有了新的安排,不会给朝廷带来什么影响。”
听出柳明月的话中所透露出的意思,崔相有些震惊和意外的抬头。
“陛下,那柳家毕竟是您的母族,不好太过啊!”
人就是这么矛盾,在此之前,崔相还在担心她会太过抬举柳家,让自己的母族势大,影响到当前的朝廷局势,听出她打算对柳家下手,又担心她会落下骂名,影响她的帝王声望。
“崔相不必多虑,朕当然不会做什么有失身份的事,只是让有些人,为他们所做的事,受到应有的惩罚而已。”
崔相迅速意识到,这其中定然有着不为人知的隐情,通过多年的合作,他对柳明月性格脾气有所了解,知道肯定是对方中的’有些人‘做了犯忌讳的错事。
“陛下已女子身份然登临大位,势必要面临世人更为苛刻的要求,在有些方面,还是尽量能忍则忍得好,没必要为某些不值得的人与事,损及陛下的圣明与威望。”
【作者有话说】
抱歉,为写满这章三千字,又更得晚了些,真的尽力了!
225
第225章
惶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开国皇后升职记》 220-240(第5/29页)
皇帝正式出宫,当然是件很隆重的事,哪怕只是去同在京城内的柳家,仅有两三千米的距离。
不管是之前的原主,还是后来的柳明月,进宫后,就没再回柳家省亲过。
如今柳明月当上皇帝后,哪怕是为去看望已处弥留之际的亲生母亲,但是消息传开,依旧惹得京中众人议论纷纷。
有夸赞女帝有孝心的,也有羡慕柳家运道好,先是出了位皇后,光耀门楣,如今这位皇后竟然还继承了丈夫的皇位,成为女帝。
因柳老夫人现在完全处于被御医们用珍贵的药材,勉强给吊着一口气的状态,所以柳明月确定好要去柳家的事后,没有多耽误。
在御驾驾柳府的当日,不仅柳家各房,连柳家已出嫁的姑娘都有带着夫婿和儿女,聚在江宁侯府等着接驾。
本该作为东道主的柳敏杰夫妇,本该在这样的场合,以东道主的身份主持大局。
可惜他们不仅没有这个机会,还处于身边时刻都有人盯着,言行皆不得自由的状态。
负责出面配合礼部官员安排接驾事宜,招待族人和亲眷的,是长房的柳大夫人和其长子夫妇,已低调多年的长房,突然在这种关键时刻大出风头,成为江宁侯府的实际掌权人。
江宁侯夫妻与他们的子女,甚至都没机会在人前露面,这一异常现象,让所有柳氏族人与近亲,都感到无法相信和理解。
可是事实就是如此,他们就算心中存疑,也不敢在女帝即将驾临之际为此闹出来,甚至都不敢提出自己的疑问。
毕竟他们这些人大多都还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与当今虽是亲戚,但论情分,还真没有多少。
而当今,只在早年还曾看在亲戚情分上,愿意尽量照拂几分,可是随着她在宫中的地位越来越高,越受先帝的信任,所掌握的权势越大,对他们这些亲戚的态度也越淡漠,越公事公办。
若有亲戚敢打着她的旗号在外做下什么违法乱纪之事,所受处罚更严重,还不许通过各种途径捞人,或是打点照顾。
这么些年下来,这些人也算是彻底死了心,不敢再做什么靠着亲族里出了个皇后娘娘,自家可以跟着飞黄腾达的梦。
随着柳明月登基为帝,有些人又忍不住动了心思,想要趁这次的接驾之机,在女帝面前露露脸,看能不能沾沾光。
可是就凭这江宁侯府的异常氛围,以及柳大夫人所展现出的凌厉气势,就让这些人先怯了胆,本能的意识到,这江宁侯出了大事。
若是连女帝一母同胞的亲弟弟江宁侯那一房,都能出事,足以证明那位当了女帝,在朝中一家独大后,依旧奉行的是从前的做事风格,他们这些亲戚又怎么可能有机会?
抱着这种心思,或是受江宁侯凝重而又肃穆的氛围影响,这些柳氏族人与亲戚,都变得格外消停,连本来还想仗着的辈份高,在这江宁侯府中倚老卖老的柳氏族老在内。
柳明瑶因近些年的日子过得不怎么如意,早不复昔日的张扬与意气风发,坐在一众女眷中,哪怕身边的恭维声不绝于耳,笑容也有些勉强。
这些亲戚只看到她的长女在朝中当官,升迁迅速,还被先帝封为县主,就认为她作为女帝的嫡亲姐姐,与对方之间的姐妹感情深厚。
却没想过她那位好妹妹若真在意所谓的姐妹情,就不会让她丈夫一直赋闲在家,哪怕在其继承皇位后,大肆封赏了一批达官贵人,以示荣恩,也没恩准她丈夫重返朝堂。
杨宛欣已嫁人数年,这次也有与丈夫一起来柳府,身后的仆妇手中抱着一个三四岁的女孩,看到好母亲一副心神不宁的样子,小声安慰道。
“娘,您不用这么紧张,三姨母是做大事的人,心胸宽广,从她在过去的那些年,从不曾特意为难咱家,还对咱家多有照顾,给您与父亲留了些颜面的态度上,就不难看出,她没想着要跟您计较早年的那些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