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100(2 / 2)
话到这里,冯丹燕的话头忽然一转:“阿云,你知道广州有多少发廊和歌舞厅吗?数都数不过来,我们住的珠贝村那儿,打眼儿扫过去,就有五家发廊和两家小舞厅,其他地方的更不用说。男人手上有钱,再一喝酒,能不能经受得了诱惑,谁说得准啊?”
万云“啊”了一声,才跟上丹燕嫂的思路:“难道朱哥?”
“呸呸呸!你朱哥是爱吹牛,但不好色!”冯丹燕义正严词地反驳了万云,万云只好闭嘴不语,她接着说,“我们村距工业大道近,外来人多,好多露水夫妻在外面租房子住的,那些男的女的,在老家都结了婚有孩子,到了这儿打工,认识没多久,看对眼儿,租个房就同居。”
这些事情,万云确实听过,甚至见过,都是丹燕嫂指给她看的,可是这跟她去工地门口卖面条儿有什么关系啊,万云没忍住,问出来。
丹燕嫂啰啰嗦嗦了一堆,这才回到正题上:“我跟你讲,以前租在我隔壁的邻居,一男一女,刚开始跟我们讲是正经夫妻来打工的,男的在厂里上班,女的就在家做饭,一副恩爱鸳鸯的样子,当时把我给羡慕的咧。”说完这句话,又拉扯了一堆有的没的,跟朱哥现在就说说孩子和钱,再没有其他的话题了,更别说牵手亲嘴。
这话题到了冯丹燕嘴里,就像是拴了十八匹狂奔的野马,歪得拉都拉不回来,万云暗自叹口气,数次想张嘴,都咽下去,只能等她说完想说的,接着才能听到自己想听的。
“那女的也不知道图男的什么,一个月只能拿一百块,也老老实实窝在家给他做饭洗碗,还炫耀自己不用上班就有男人养着。结果住了不到十个月,那男的勾搭上另一个女的,要跟她分手,女的一百块也拿不到手了,抱着男人的腿在门口哭。”
冯丹燕说到这件事就觉得恶心:“我当时刚到广州没多久,人家说自己是两口子,我就真信了,还上去劝和,好好的家拆它做什么。结果那男的说,这女的在老家有丈夫有孩子,根本不是他老婆,每个月给的一百块,女的都寄回老家去了。”
“女的一把鼻涕一把泪,揭出这男的其实在乡下也有老婆孩子。你说,都有家庭的人,他们到底图什么呢?我也就是去说了个话,那女的拉着我哭诉,自己来广州两年,本来在厂里好好上班的,是这个男的勾引自己,让自己做他在广州的女朋友。男人答应得好好的,不嫌弃她老家有丈夫孩子,会养她一生一世的,怎么十个月不到就结束了?”
“你说这叫什么破事儿!偏偏我就遇上了!”冯丹燕一拍大腿,她嗓门可没收着,就是坐在隔壁的人都竖起耳朵听她讲八卦,“本来还想劝她回去和男人好好过,可说到后面我都不知道什么滋味了,再不乱管别人的事儿…”
万云双手捂脸,差点笑出来,说到这里,她都快不记得刚刚要和丹燕嫂说什么了。
谁知,丹燕嫂这弯弯绕绕拐了一百八十个弯,又拐回来,故作深沉,一副看透真相的样子:“阿云,嫂子跟你讲,你要是闲在家,不上班,那男人给你钱你就有钱,男人哪天不给你了,你就没钱了!”
“也是隔壁那对野鸳鸯闹得太难看,点了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90-100(第6/20页)
一下,虽然我和朱哥是正头夫妻,可万一…我是说万一,万一哪天朱哥痰迷心窍了,是吧?跑出去找个女的同居,广州诱惑又这么多,是吧?他说在外面应酬,晚上不回来,那…那万一不是,我也不知道啊。是不是?”丹燕嫂一连好几个“是吧”,听得万云点头连连。
当时冯丹燕提出要去摆摊卖烩面时,朱卫军不同意,但没想支持她的,竟是向来跟她不对付的婆婆,那婆婆倒没有那么高尚的觉悟,认为儿媳妇就要有经济独立的能力,而是她单纯看不惯儿媳妇闲在家。
理由也很充足,孩子都由她老人家看着,儿媳妇每天骑个车出去卖点烩面,多少给三个孩子积点儿钱,谁知道广州的钱能赚多久,万一哪天就得回老家呢?老家种田能种几个钱?当长辈的不得给两个大孙子娶媳妇盖房子,还得给小妮儿买嫁妆。
冯丹燕的婆婆在广州住了几年,天天带着小妮儿,重男轻女的毛病都改了,三天两头念叨要给不到三岁的小女孩儿存嫁妆。冲着这个,丹燕嫂这才看婆婆顺眼一点儿。
后来只要是在朱卫军接活儿的地方,冯丹燕就骑着辆二八杠的大自行车,后面用桶装着面和馒头,放着咸菜和辣椒肉酱这些下饭菜,到工地门口吆喝卖吃食。
万云问:“那你最近怎么又不去了?”
“嗐,这个不是最近朱哥手头上没活儿嘛,他在的工地我才去,其他没有熟人的工地,我是不去的,谁知道会不会被赶出来。”冯丹燕也有自己的生存小诀窍,“要是他接到太远的单,我就去不了,赶不上。不过太闷了,我就做少一点,骑车满大街卖面条儿去。这样做一会儿,歇一会儿。赚的钱自己存着,朱哥不找我拿,想给自己和娘家买点什么,也不用朝他伸手要。”
万云对着她竖起大拇指:“嫂子真有办法!”
“能有什么办法?也就能识几个大字,不会收错钱。平头百姓就过平头百姓的日子呗。”丹燕嫂不是谦虚,是她的心态好,主要是从前实在太穷了,老家总发大水,一发大水就死人泡田地,她公公就是被洪水冲走,再找不回来的,农民苦啊,完全看天吃饭,如今不愁吃穿还有钱赚,搂着自己的小米缸,围着小家转,天塌下来她都不管。
跟丹燕嫂出来走一遭,到了过年时来过的流花服装市场,万云立即被这花花绿绿的世界给占了满眼,什么闲的酸的都不记得了,只想流连这百万服饰中。
丹燕嫂拿着衣服和头发卡子在两人身上比划,不买,光是看着也开心,中午两人找了个饺子馆,吃了猪肉水饺喝了牛肉汤,是丹燕嫂大方请客的。
天气热,万云则是请丹燕嫂吃五羊牌雪糕和清补凉,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脸,整个人都开朗了许多。人还是要有一两个能说话的朋友啊。
冯丹燕给娘家买东西,万云也给娘家姐姐和弟弟买,之前万风说过想要一个电子表,万云一直记着,这回就特意去找了。
谁想到这里的电子表既便宜,样式也多,价格都在五块十块上下,批发还有打折,稍微看起来好些的才二十块,万云的心拐了一下,给万风买了块好点儿的,又花了八十买了十六块电子表,跟其他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一起打包,中间夹着一封短信,寄回去给万雪。
这些东西在广州遍地都是,但在老家还是新鲜玩意儿,万雪在学校,有同事又有学生,肯定能卖出去一些。来广州前,姐姐姐夫给了自己三百块,自己总得适当给些回报。
第094章 第 94 章
给万雪寄了东西过去, 就是想着帮补一下姐姐的,没想到过了一阵子,万云竟收到万雪一百三十块钱的汇款和一封电报, 里头说这是给回阿云的钱, 又让她尽快电联。
家里没有装电话,万云趁着公共电话人不多的时候,去打电话给到孙家宁办公室,跟孙家宁约好第二天一早七点, 打电话到他办公室去,跟万雪说说话。
打电话的前一晚,万云跟周长城说:“我想,往后给我姐寄些东西, 让她在县里卖, 我在中间收点辛苦费。要是我姐那里顺利, 你说师娘那里也联系联系, 好不好?”
周长城看着那张一百三十块的汇款单,又看着万云一脸期盼的样子, 现在天气热,车间中暑了几个同事,本来想着让她别辛苦,可看她有点事情做就豁朗很多, 话到嘴边还是改了口:“行啊,先在雪姐那儿试试水,要是合适,就给师娘写封信。”
万云笑起来, 和丹燕嫂跑出去一趟,从此不论有事没事, 每日都要跑出去一会儿,看看这个城市,也看看这个城市里的人,跟人说说话,用丹燕嫂的话来说,是沾染一点人气,活力逐渐回到她身上,因此,仅仅是为了自救,万云是决计不会留在家里的。
给万雪打电话的那日,万云调了个小闹钟,周长城揉着眼睛,打着哈欠,也跟着起来了,两人跑到村子外头公共电话亭去打电话。
硬币投进去,按着万雪留的电话,万云拨了过去,电话响了没两声,孙家宁接起来:“你好,平水县林业局办公室。”
“姐夫!是我,阿云啊!”万云在电话这头,听出姐夫的声音,满脸的迫不及待,“你吃早饭了吗?我姐呢?我姐来了没有?”
孙家宁正要回答,话筒就被万雪抢过去了,很快姐姐的声音就传了过来:“阿云!我是姐!你怎么样啊?还好吗?我给你汇的钱收到了吧?一切都顺利吗?长城呢?”
本来给姐姐打电话,万云已经打了一晚上的腹稿,全是报喜的,都是说自己如今有多好多好的话,情绪都调节好了,可一听到万雪的声音,她就忽然像个久不归家的孩子有了依恋,千万种感情浓聚在这一句话中:“姐。”
万云什么都没讲,可万雪还是知道了她想家的心情,应答的时候,声音都抖了一下,她和自小一起长大的妹妹之间,隔了那么远的距离啊,远到只能隔着话筒听对方的声音,真让人难受,不过她很快打起精神:“吃早饭了吗?在广州习惯吗?”
这些话,其实万云早在信里就给万雪说过了,可万雪还是想听她自己讲。
“还没有,打完电话回去吃。我这里都挺好的。姐,你和姐夫好吗?甜甜呢?还有阿风,暑假了,他去县里找你了吗?”万云的问题也一个接一个。
“阿风来了一趟,他很喜欢你给他买的电子表,戴着到处炫耀呢。甜甜在旁边睡着,我把她抱来了,可惜你看不见她。她长大啦,都会站着走几步路了,我还教她叫小姨,等她会说话了,再给你打电话。”万雪摸摸睡在孙家宁怀里的女儿,孙恬小朋友脸上是一层夏季热出来的薄汗,提起女儿,她话就多,“你别给甜甜买衣服,小孩儿一天一个样,这个月就穿不下上个月的了。我和你姐夫都还好,别操心我们。你们在广州够不够钱花?”
万云握着话筒,用力到手指尖都泛白了:“够的够的,你也别担心我们,桂老师很照顾我们,周长城的工作也很好,一切都好。”
“那就好,那就好。你呢,上一封信你说在找工作,找到了吗?别怕吃苦,先找个地方上班。”其实万云怎么会怕吃苦受累,一切都是万雪这个当姐姐的忧心,总觉得妹妹还小,怕她被欺负,又怕她不努力,还怕她和妹夫之间有龃龉。
“姐,放心吧,很快就能找到了。”万云的心中略过一阵阴霾,还是用轻松的语调说话,根本不让万雪再细问,立即转话题,“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90-100(第7/20页)
姐,电子表好卖吗?要不要我再给你寄一些?”
“好卖!我卖十二块钱一只,结果两天就清光了!好多人都在问我还有没有货。”说到这个,万雪也来劲了,捂着话筒说,“你再给我寄五十只来,往后每卖出去一只,就给你两块钱。”
万云笑:“好,今天我再去买,要是看到其他好玩的,也给你寄回去。”
“好好好,要是买东西不够钱,一定要和姐说,我给你寄汇单。”万雪终于尝到卖东西的甜头了,“他们听说我妹妹妹夫在广州,个个都想托你买东西。”
万云在这里找到了和老家的一丝联系,一直在笑,和万雪说些无关紧要的日常生活。
姐妹俩儿对着电话那头讲个不停,完全忽视了在旁边的两个丈夫。
直到孙家宁在旁边提醒她:“哎,长城在不在?你也和阿城说两句,关心关心妹夫。”
万雪这才想起来,又和周长城说了几句话:“长城,工作累不累?我明天给你们寄点吃的过去,想吃什么跟姐说,别客气啊。”
“姐,姐夫,我工作挺好的,适应得还不错,你们别担心。”周长城说了和桂老师一样的话,“不用寄东西了,广州什么都有,买吃的很方便。”
“那外面的东西,怎么跟我们老家的比呢?肯定是我们吃惯的好吃…”
电话筒在孙家宁手上也转了一下,但最终还是给到万云和万雪,直到林业局外头有声响,万雪警惕地看了眼门口,孙家宁抱着还在熟睡的甜甜,站起来往外看。
“阿云,你姐夫的同事来上班了,今天就不讲了。”万雪快速说着话,叮嘱两句,“记得给我写信,有紧急的事情就打电话给你姐夫,再找早上的时间过来和你说话。”
“好,知道了,姐,姐夫,你们忙去吧。”万云也不舍,还是把电话挂上了。
七点半的时间,路上已经有不少人了,卖早点的推着车停在路边,有不少人排队买早饭,万云和周长城两人在一阵白色的烟气中,买了三盒肠粉,牵着手往家里走去。
“城哥,今天没给你做午饭,你在厂里食堂吃一顿吧。”平时都是万云做早饭,早上顺手炒两个菜给周长城带去吃的,早上打电话耽误了时间,就没办法了。
“别担心这个,你等会儿回去睡个回笼觉。”虽然周长城也怨过万雪在“有孩子”这件事上欺骗了他,但能听到熟悉的乡音,他也觉得心里舒服,自己是有过去的人,不是一个空心人,也琢磨着哪天给师父师娘他们去个电话,大家互相问候,保持联系。
开门进屋时,桂老师刚好起床下楼洗漱,他睡的时间不多,向来比小两口要早起的,见周长城和万云进屋来,问道:“早晨,一大早的出去了?”
“早上好,桂老师。出去给我姐和姐夫他们打电话了,早上方便些。”周长城把门关上,扬了扬手上的早餐袋子,“我买了肠粉放在餐桌上,您等下记得吃。”
桂春生点点头:“好。”
万云和桂老师打过招呼,顺手拿起扫把,把楼梯、走廊和房间都洒扫一遍,这是她每日的习惯,桂老师最喜欢她这样的勤劳习惯,进书房开了收音机来听早间新闻,早餐也不吃,拎起花洒给自己的花浇水,顺手把菜地里的菜也浇了一遍,看着水池里灵活的鱼儿,丢一把鱼食,嘴里念叨:“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再来两个到处跑的小娃娃就更好了,桂春生喂过鱼,穿着白色背心,双手背在身后,一时看看周长城,一时又看看万云,不过什么都没说,他不是一个唠叨的人。
丹燕嫂都觉得奇怪,他们三个到底是什么组合?哪有这样的亲戚,没有一个是同姓。她明里暗里朝万云打听中间的关系,可万云那张嘴比蚌壳还紧,里头吐不出一个字来,冯丹燕问多几次,也就不再问了,反正只要阿云长长久久在村里住着,她有个人说话就好。
万云给万雪寄了两回电子表,有时候孙家宁万雪夫妇会联合同事,一同买皮鞋、西裤、口红、发夹、小孩儿的衣衫、巧克力、奶粉这些平水县少见的东西,汇款和电报一起发过来,万云就会拉着丹燕嫂出去逛街,日子总算慢慢铺排开来。
但,远远不够,一个月才寄那么一两回东西,其他时间万云可都空闲着呢,她始终想找点其他事情做。
丹燕嫂这人很会找乐子,早上把一天的饭菜做好,送两个孩子去上学,老朱出门去,小妮儿交给婆婆带,剩下的时间就是她的了。现在天气热,日日和万云交好,更是成天拉着她到处去串门,教万云打拖拉机和斗地主,不过万云对赌博这件事向来是厌恶得厉害,十次有十一次,都是叫不动她的。
有一回,万云留丹燕嫂吃饭,做了三个家常小炒,算是她的拿手好菜。
冯丹燕很给面子,赞不绝口,一个小炒牛肉几乎被她吃光了,不住说:“阿云,好吃!你这做得比小饭店的还入味!”大饭馆她没去过,小饭馆还是打过不少牙祭的。
“喜欢吃就多吃点。”万云中午都一个人吃饭,难得能有人陪一陪自己,也很高兴,“我们老家很难才买到牛肉,没想到村口菜场每天都有。城哥也喜欢吃呢。”
“你炒菜这么好吃,干脆跟我去工地卖盒饭好了。”冯丹燕双眼一溜,“也不用做太多,每顿炒个一荤一素,再搭配着米饭,只要油水足,干净一些,肯定有人买。你院子里还有大铁锅,做大锅菜正合适,条件比我那儿还方便。”
冯丹燕的话,让万云的心狠狠跳了一下,看着眼前吃了一半的菜,再看看自己的手,心想,是啊,她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丹燕嫂能去工地卖面条儿,她为什么不能去卖盒饭?广州不论是大小餐馆,都有卖盒饭的,便宜贵的都有,她不做复杂的,就做些简单的。
这些日子天天鬼打墙似的乱撞,一时想着自己只是这偌大城市里的蝼蚁,一时觉得不能错过这城市里的每一个机会,总是患得患失的,却忘了自己本身最擅长做什么,万云暗想,自己真是笨,怎么来到大城市就露怯了?幸好丹燕嫂提醒。
把环境变化看得过分重要,把自己看得过分渺小,又把机会看得无限多,乱花渐欲迷人眼,其实本质上根本没有改变,她还是那个需要靠自己双手挣生活的万云。
这个念头一旦想通,万云这阵子飘着的心,总算落地了,仿佛这一刻,她开始彻底融入如今的新环境中,对自己要做的事有了明确的打算。
冯丹燕只是随口一提,让她提出更多的一件来,那就没有了,只会说好吃好吃,剩下的,就要靠万云自己去摸索了。
晚上,桂春生和周长城都回家吃饭,有时候过了某个钟点还不见人,那就说明他们不回来了,谁都预测不准今天工作上有什么事,会不会延迟回家,但没什么事,两人都是回来吃饭的,所以万云每次都是等他们到家了才开锅下菜。
桂春生以前一个人住,总是这里那里一顿,没个固定,现在有人操持家庭,家里有人气了,小院儿又布置得舒舒服服的,没什么事,他一下班基本上就回家待着了,这么一段时间下来,已经吃惯了阿云做的饭菜。
可人在外头,总有应酬的时候,不回来吃饭不说一声,又显得没有交代,桂春生深觉这样长期下去,不是个办法,这两日便找人打听拉电话线的事情,费用加起来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90-100(第8/20页)
四千五,还得排队半年,因为找了熟人,可以提前两个月,意味着他们家里年底就可以装电话了。
万云在饭桌上听了桂老师的打算,有些不可思议:“啊?桂老师,为了打电话告诉我回不回家吃饭,就特意装个电话吗?也太不划算了吧?”
桂春生拿着筷子去夹青菜,现在每天都有人陪着自己吃饭,他心情很好:“都是要花的钱,不用可惜。到时候我房里装个总机,你们房间装个分机。”
“平时你们和老家的人联系,在家里打电话就好,不用一大早起床跑出去站着。”桂春生知道他们时不时会打电话回老家去,他自来是个大方的人,干脆把这个口子一并开了。
相处了这么一段时间,周长城也了解桂春生是有些固执的,甚至是不可忤逆的,他决定的事情,其他人很难再劝,就说:“那往后每个月的电话费,我们来交。”
现在电话费都是持卡到邮政大楼去交费的,每月得自己去。
“行,你们付就你们付。”这些小钱,桂春生不放在眼里,等牵了电话线,他就配个BP机,谁找他也方便。
万云在一旁听着,顿生豪情,她要是哪天能和桂老师一样“挥金如土”,四五千块钱说花就花,那就好了,更是坚定了自己要赚钱的决心。
不过她还未深想,桂春生照例又夸她做的菜:“阿云,今天的茭白炒肉片不错。”
万云赶紧问:“是不是可以去开个小店了?”
桂春生呵呵笑,一脸佛像,他喜欢在这些事情上顺嘴夸夸小辈:“的确是水平很不错的住家饭。要是刀工再精美些,火候再软一点,就更不错了。”
桂老师是个食家,有时候为了吃一顿饭,他是愿意开几小时的车出城的,在品尝食物这方面,有绝对的经验,他的话让万云欢喜的同时,也稍稍发愁,不过愁过之后,她又想起了这几日在报纸上看到的一个消息,脑子里有了个主意。
第095章 第 95 章
累, 实在是累。
充实,充实中带着许多陌生的情潮。
奋进、激昂、偶尔的迷失和空白、忐忑、融入、快乐、激情、向上、前进。
这是万云这两个多月以来的感受,这些许多的情感, 她都来不及和周长城交流。两人日日睡在同一张床上, 除了早餐一起吃,其他时间基本上都是分开的。
万云忙,周长城也忙,留给彼此的空隙都很少。一时间, 两人不像夫妻,反而更像室友。但是在这许多的感情和忙碌之中,两人快速地成长,与这座古老又充满了活力的城市同频呼吸。
万云忙, 是因为她去参加了一个厨艺培训班, 做出这个决定, 是有许多因素的。
她从万家寨出来和周长城结婚, 也就是一年多的时间,就从山沟沟里跑到了大城市, 其中显示出来的参差落差,从里到外,从头到脚,是巨大的。尽管不愿意承认, 但万云发现自己心底某处存了自卑的心,似乎看到自己在这个红尘世间轻如鸿毛,正是被这种隐秘的心思影响,才消极了好长, 不然的话,也不会来了这么多个月, 还没有认清楚自己在其中的位置,做事情总是东一榔头西一榔头的。
给万雪和李红莲寄东西,每次寄几十个,能有些小收入,可平水县能花钱在这些衣食打扮上面的人,就那么点儿,广州花费比老家大得多,于万云来说,赚的这点钱是不够的。
何况,万云现在天天跟着桂老师看报纸听新闻,就是文化再低,人再呆,也知道了八十年代跟以往不同,开放的口子一再加大,解放思想搞经济是历史潮流,如今人口流动大,南来北往,好多人都南下挤到广东这块改革前檐之地,寻找生存和发财机会,往后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见识到这些丰富的物资,人口流动,财富和商品也会随之流动,她在广州寄回去的东西,也不会有多稀奇。这种站在广州和老家之间赚的钱,能有多持久,真是说不准。
冯丹燕的话给了她一些启发,但大家都是这个城市中再微小不过的人物了,能出的点子,里头藏着的智慧,充其量不过是暂时过渡的。
桂春生也给万云问过一些工作,不过对于万云出去上班这件事,他的态度保守得多。桂春生读了许多书,经历了许多风波,但骨子里还是大男人,认为养家糊口是男人的事。只是,但看万云笑容少了许多,他有空了还是在帮忙找些出路,只不过桂春生一心奔着高贵清闲的职位去问,可操作的空间实在是少,有两回,也是虎头蛇尾没有下文的。
当然,万云不是要求桂老师必须帮自己找工作,她还没有脸皮厚到这种程度,赖着桂老师不放,把自己的人生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然而,桂老师的人生经验和文化素养,是万云所敬仰的,有好多拿不定主意的事情,她都会下意识去寻找桂春生的意见。
比如上回吃饭时,万云问自己做的菜跟外头厨师做的相比,有何不同。
桂春生见她问得认真,就放下筷子细说:“刀工是一个厨师的基本功,如果不是去吃最原始的农家菜,不讲究刀头功夫,否则,不论在哪一个馆子里,你都能看到,肉和菜切得都是匀称美观,更符合菜品烹饪方法的。厨房菜讲的是‘色香味’,更为庄重的场合,还要讲究‘形’,应良辰美景,取个好兆头。阿云,你现在的菜,‘香味’是过关的,色和形还有待提升。”
桂春生已经很客气了,这不是待提升,是根本没有色和形,只是他爱美食,张嘴吃天下,在家里却是要求不高:“住家菜嘛,不讲究多隆重,吃得是一个家庭氛围感,重要的是大家坐下来,团聚在一起。照我看,不用和外头的厨师比,你这样就很足够了。”
这些话,没有一句是正面批评的,却让万云脸发热,心中也有了一股不服气的心思,她自小就被人夸赞做东西好吃,甚至寨子里谁家做酒席,都要喊她做一两个菜,还没有人跟桂春生这样点评她做菜的不足,可不服气,万云也知道,桂老师说的是真话,自己切的菜大大小小,毫无美感可言,甚至不如烧腊店切卤猪耳熟能生巧的老板。至于烹饪方式,大火快炒是她最擅长的。
总之,她要学习和改进的地方还多着呢。
至于周长城,在港资厂的工作正式转正稳定下来后,属于他的那份稳妥又开始回来了,不过在回来的同时,还有一份对于学历和技能的追求,跟葛宝生、李腾飞等人越是接近,这种迫切感就越明显。万云每晚都要听着他的这种念叨入睡。
这种上进的涌动和对人生锚点的寻找,从前在平水县是没有的。
环境塑造人。
人也真是怕比较。
或许是受了周长城这些话的影响,万云按下内心的对自己情绪的消耗,开始寻找一条更为长久的生存之道,这些都是属于她自己要去克服的难关,谁也帮不了她。
在报纸上,万云看到一个厨艺学校的招生广告,地址在区客运站边上,她已经看到好几次了,直到八月中了才真正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
万云没有提前和周长城商量,而是拉着丹燕嫂陪她去看了这个厨艺培训学校,旅游地图上看着不远,但公交车坐起来却很绕,路过不少村子,村子周边还有田地和未开发的小山,在路边买汽水时,听店家说,过个河,再往南,就到番禺了,番禺那儿好多人种果养鱼。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八零夫妻人生小记》 90-100(第9/20页)
万云没想着跑那么远,直奔目的地,在客运站对面,她看到一栋三层楼高的旧楼,每层楼间隔均匀,明显是教室,小楼墙壁上贴着几个被雨水腐蚀过的金属字:广州新华厨师培训中心。
里头人多,似乎每个班级都有人在,丹燕嫂也是咋咋呼呼的,不等阿云打听清楚,就拉着她上去找招生办的人。
万云被冯丹燕拉着进了招生办公室,办公室在二楼,面积不大,七八张桌子都坐着人,角落对了一箱子厨具,门口的小桌子上放了一叠课程介绍的粉色纸,字多,排版不甚精美,有人抬头看了她们一眼,又低下头去忙自己的。
现在这种技能类的学校不愁没有学生,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有些菜式的班本来说好三十人一班的,结果人多了,四十五十个的都有。这厨师培训中心,开班授课,课程主要集中在粤菜、川菜、湘菜、淮扬菜、东南亚菜、其他笼统的外国菜,还有中式面点。
“哎,阿云,你看,有学做川菜和湖南菜的,你学这个!”冯丹燕和万云都嗜辣,下意识就让她学这个,“我看看学费是多少——”翻到背面,丹燕嫂倒吸一口气,“这么贵啊!九十天要一千六百块!”
万云也忙忙翻过来看价格,各种菜系所对应的学费不同,根据学厨的级别程度,价格也有变化,总体来看,确实不便宜,但她咬咬牙也能出得起,就是接下来得勒紧一点裤腰带。
培训中心有三种上课方式,一种是每天都来,连续培训两个月;另一种是夜里上课;还有一种是周末上课。后面两种上课方式,为了凑够一定的课时,规定是要上够至少四个月到半年时间,战线拉得很长。
不论是哪种培训方式,学员只有完成学校考核,才给发结业证书,发了证书后,各班老师会把学员推荐到各个酒店或餐馆去上班,尽量促进学员就业。
万云对这点很心动,好多人都不喜欢厨房,认为做饭辛苦劳累,里头充满油烟,但她喜欢在这个小空间内把事情一件件做完,端出一个成品菜的过程。
刚好有个戴眼镜的女老师站起来去倒水,见万云和冯丹燕在讨论这些课程,便问:“你们是想报班学厨吗?”
万云点点头:“我能拿一张走吗?”
“可以。你想报哪个?”这个看不出年纪的女老师水也不去倒了,把杯子放在桌上,仔细给她讲起来,“现在川菜和湘菜班都满员了,要九月份才开新班。不过其他班还能进去。”
“这个西餐班和东南亚菜,如果学员学得好,我们可以推荐到香港、新加坡、日本和马来西亚的酒店去,出国劳务,工资更高。不过学费也更贵。”
“哇,当厨子还能出国啊。”冯丹燕哇哇叫起来。
女老师很得意,显然不是第一回听这种惊叹:“我们这里和国内外很多大酒店的后厨都有合作的,学员遍布全国。学成了,机会很多。”
万云并不想去国外,从平水县到广州,她都适应了这么久,何况要到说外国话的地方去,女老师提的这两个菜式,反而第一时间被她给否决了,那么她剩下的选择就不多了。
女老师看出是万云要报名,另一个只是陪着来的,便专攻万云:“下周我们有个新的粤菜班会开班,七十天的培训期,一千二的学费,包一切厨具,考核过关,可以颁发我们中心的初级厨师证。你也可以报名,不过要趁早,现在也只剩下十多个名额了。我姓曾,是招生办的老师,你要是想来学习,可以找我。”
粤菜啊,万云不是那么确定。
粤菜清淡,如果不是要顾着桂老师的口味,万云是不会做的。
“曾老师,我先考虑考虑。”万云纠结了一番,还是决定回去问问周长城和桂老师的意见。
“怎么了?是没地方住吗?我们也有集体宿舍,不过要额外收费。”曾明朗扶了扶脸上的眼镜,看来是遇到不少类似的学生。
“那倒不是,我就是还没想好。”万云摆摆手,笑了一下,“老师,您是每天都在吗?我要是过来的话,怎么找您?”
“一般周五我休息,其他时间都在,你随时过来。”曾明朗看今天收不到这个学生,也不多说了,拿起水杯,“我就在那个位置,要是我没在,那可能就是带学生去后面看宿舍了,你等我一下就行。”
万云点头,对这个老师还挺有好感,毕竟办公室七八个人,各忙各的,只有这个老师上来和她搭话了,听到她不会粤语,还自动切换成普通话:“好咧,那谢谢曾老师了。”
“别客气。”曾明朗抬脚往外走,还是交代一句,“要记得早点报名,粤菜班很快满员的,错过了就得等下一期了。”
万云把介绍单小心地放进包里:“好,知道了。”
晚上吃饭的时候,周长城和桂春生都在,万云把三菜一汤端出来,提出自己想去学厨艺这件事。
对于年轻人肯学习,桂春生一向来是很赞同的:“好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活到老学到老。”他没想到万云竟是打算着要当厨师的,不然的话,他肯定说不出这句话。
周长城也很支持:“小云你做饭本来就很好吃,再去学一学,比白天鹅宾馆的大厨还厉害!”
万云被说得笑起来,她倒是没有说这个培训中心还会做工作推荐,只是说了自己对学习哪种菜式的犹豫:“按那个招生的曾老师说,目前粤菜班是最旺的一个班,开班次数比其他菜系都多,如果想去的话,下周一我就能开始上课了。”
周长城对这个是一窍不通,意见和冯丹燕的差不多:“干脆学点自己喜欢吃的,川菜和湘菜都很好。淮扬菜是怎么样的?”
“江浙那一带的菜,口味鲜嫩,跟粤菜很接近。”桂春生小时候家里有个做淮扬菜的厨师,对这个菜系还算熟悉。
周长城和万云对视一眼,内心悄悄把这个菜系也划掉了。
不过,桂老师却说:“你往后长期在广东生活,不如学粤菜。现在好多北方人也开始点粤菜宴客,我知道北京就开了几家很高端的粤菜酒楼。往后你招待客人,不会怯阵。”
万云有点动摇了,老家能不能回去说不定,目前看来,确实是要在广州待好长一段时间,这里毕竟是广东本土人多,往后要是去餐馆当厨师,或者自己卖盒饭,都要以这些人的口味为主。还有一点,她特别想学广式烧腊,肥瘦相间的烧腊肉实在太好吃了!
“好,明天我就去报名。”万云定了心,“到时候回来做菜给你们吃,你们可得给我点评点评。”
桌上的两个男人自然都说好。
桂春生放下筷子,优哉游哉地上楼看电视去了,人到五十,就是活个人气,家中有两个上进靠谱的后辈,他也跟着沾了不少年轻人的锐意精神。
周长城照例干洗碗的活儿,万云在旁边收饭菜。
“小云,来到广州,你现在开心吗?”周长城不是察觉不出万云这阵子的失落,不过他也是又忙又累,有些自顾不暇的。
万云竟露出一个苦笑:“城哥,以前在县里的时候,我天天盼着到外面的大城市来,想见识一下报纸上说得‘经济繁华’的地方,可真正到了这里来生活,发现自己缩手缩脚的。”她拧紧眉头,想了一个成语,“我觉得自己是‘叶公好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