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2 / 2)
公孙承哼了一声:“若他能把这份机灵用在稳重上,我也不用日日操心。”话里虽带着不满,眼底却没了怒意,反而多了几分关切。
院子里,彭渊靠在海棠树上,望着天边的晚霞,嘴角却悄悄勾起。方才席间的争论他听得一清二楚,漕运、盐铁、海禁、军饷,桩桩件件都关乎国本。他并非不懂,只是不愿掺和朝堂上的尔虞我诈。武将的职责是守土安邦,至于朝堂谋划,有公孙璟和沈明远在,足够了。
第二日清晨,国子监的论道如期举行。讲堂内座无虚席,学子们个个精神抖擞,手中捧着精心撰写的论赋,等待着彭渊的点评。然而日上三竿,也不见彭渊的身影,倒是沈明远带着两个侍卫,搬着一个半人高的乌木箱子走了进来。
“彭将军今日有军务在身,不能前来。”沈明远站在讲台上,朗声道,“不过他托我带了这个箱子过来。”他指了指身边的箱子,箱子正面刻着“论策箱”三个篆字,箱顶开着一个狭长的投送口,“凡是对自己论策有信心的学子,可将文章投入箱中,此箱会由禁军直接送往宫中,由陛下与帝师亲自审阅。”
此言一出,讲堂内顿时炸开了锅。
“直接送进宫?陛下会亲自看我们的文章?”
“彭将军这是唱的哪出?昨日还与我们争论,今日就不来了?”
“这箱子会不会有猫腻?万一我们的文章石沉大海怎么办?”
议论声中,一个身着青衫的学子站起身,朗声道:“沈大人,彭将军此举,是否意在避开当面点评,以免得罪人?”
沈明远瞥了他一眼,认出是昨日与彭渊争论最激烈的江南学子周彦昌,淡淡一笑:“彭将军若怕得罪人,昨日便不会直言你们论据空洞。他之所以这么做,是想让你们放下顾虑,畅所欲言。当面点评难免有失偏颇,由陛下与帝师审阅,更显公允。”
周彦昌仍不服气:“可我们如何知晓陛下真的会看?万一只是走过场呢?”
“你若不信,大可不必投。”沈明远语气冷淡,“机会摆在面前,要不要把握,全看你们自己。”说罢,他示意侍卫将箱子搬到讲堂中央,“投策时间为一个时辰,过时不候。”
学子们面面相觑,终究没人愿意放弃这个直达天听的机会。片刻后,有人率先走上前,将手中的论赋折叠好,投入箱中。有了第一个,便有第二个,很快,学子们排起长队,纷纷将自己的心血之作投进论策箱。
周彦昌犹豫了许久,看着身边的同窗一个个投完策,终究还是咬了咬牙,将自己熬夜修改了三遍的论赋投了进去。他虽对彭渊的缺席不满,却不愿错过让陛下看到自己才华的机会。
一个时辰后,沈明远命侍卫锁好箱子,当众贴上封条:“封条上有陛下的玉玺印记,无人敢私自拆阅。三日后,陛下会在国子监公布入选名单,入选者将有机会在御书房与陛下论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消息传开,整个国子监都沸腾了。学子们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讨论着各自的论策,猜测着陛下会看重何种观点。有人佩服彭渊的巧思,避开了当面点评的麻烦,又给了学子们最大的机会;也有人抱怨彭渊行事跳脱,让他们心里没底。
而此时的彭渊,正坐在镇国将军府的演武场上,看着亲兵们操练。沈明远派来的侍卫已将箱子送往宫中的消息传来,他嘴角勾起一抹狡黠的笑。论道?当面点评?那多没意思。把论策直接送进宫,让郑紫晟和公孙承去头疼,既省了他的事,又能选出真正有见解的人,何乐而不为?
“将军,您真不担心陛下怪罪您缺席论道?”亲兵队长赵虎挠了挠头,“听说国子监的学子们都在议论您呢。”
“怪罪什么?”彭渊拿起一把长枪,掂量了一下,“我可是有军务在身,再说,我都把论策箱送进宫了,也算尽到责任了。”他猛地将长枪掷出,长枪精准地刺穿了五十步外的靶心,“至于学子们的议论,让他们议论去,等入选名单出来,他们就知道我的用意了。”
赵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又问:“那箱子真的能选出有才华的人?万一有人投机取巧,写些阿谀奉承的话怎么办?”
“郑紫晟又不是傻子,公孙承更是火眼金睛。”彭渊收回长枪,拍了拍手上的灰尘,“阿谀奉承的话入不了他们的眼,只有真正有见地、有论据的论策,才能被选中。再说,能在国子监读书的,大多有些真本事,投机取巧的终究是少数。”
正说着,公孙璟的贴身小厮匆匆跑来:“将军,公孙大人请您回府,说是陛下有旨,让您明日进宫议事。”
彭渊挑眉:“进宫议事?什么事?”
“小人不知,只听说与西北边防有关。”小厮恭敬地回答。
彭渊心中一动,西北边防?难道是匈奴有了新动向?他不再多问,翻身上马:“知道了,我这就回去。”
策马回府的路上,彭渊琢磨着明日进宫该如何应对。至于国子监的论策箱,他早已抛到脑后。反正最麻烦的环节已经交出去了,剩下的,就看郑紫晟和公孙承的了。他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分,守好这大靖的江山,至于朝堂上的笔墨官司,还是让那些文官们去慢慢折腾吧。
回到将军府,公孙璟已在客厅等候。见他回来,便起身道:“陛下召你进宫,是想商议增派援军前往西北之事。昨日收到急报,匈奴骑兵袭扰了边境三座城池,虽未造成重大损失,却也让边民人心惶惶。”
“匈奴人又不安分了?”彭渊眼中闪过一丝厉色,“去年刚打退他们,今年就敢再来,看来是没打疼他们。”
“陛下的意思是,让你率三万精兵驰援西北,与现有守军汇合,彻底击退匈奴骑兵。”公孙璟递给他一份军情简报,“不过,军饷和粮草还需几日才能筹备完毕,你需得在此期间做好准备。”
彭渊接过简报,快速浏览了一遍,点头道:“没问题,三万精兵足够了。粮草的事,有劳你多费心。”
“放心,我已让户部加快筹备。”公孙璟看着他,忽然笑道,“国子监的论策箱,是你早就想好的吧?故意缺席论道,让陛下和祖父替你收拾烂摊子。”
彭渊嘿嘿一笑,不置可否:“我这也是为了选拔人才嘛,再说,我一个武将,在国子监里跟学子们咬文嚼字,实在不合适。”
公孙璟无奈地摇了摇头:“你啊,总有理由。不过,陛下倒是很欣赏你的做法,说你看似跳脱,实则心思缜密。”
“那是自然。”彭渊得意地扬起下巴,“也不看看我是谁的人。”
公孙璟脸上泛起一丝红晕,瞪了他一眼:“没个正形。明日进宫,记得收敛些性子,陛下虽纵容你,却也不喜太过放肆。”
“知道了,我一定乖乖听话。”彭渊举起手作保证状,眼底却满是笑意。他知道,公孙璟这是在担心他,这份心意,他记在心里。
夜色渐深,将军府的灯火渐渐熄灭。而宫中的御书房内,郑紫晟正与公孙承一同拆阅论策箱中的文章。烛光下,两人时而皱眉,时而点头,偶尔还会为某篇论策的观点争论几句。
“这个周彦昌,虽昨日言辞激烈,论策却写得有理有据,对漕运积弊的分析颇为透彻。”郑紫晟拿起一篇论赋,递给公孙承,“尤其是他提出的‘裁汰冗余关卡,由船帮与官府共管漕运’的建议,与沈明远的想法不谋而合。”
公孙承接过一看,沉吟道:“此子有见地,就是性子太冲,需得打磨一番。”
“还有这篇,分析西北边防的,主张‘以守为攻,安抚周边部落’,观点新颖,论据扎实。”郑紫晟又拿起一篇,“可惜没署名,只写了‘寒门学子’四字。”
“无妨,三日后召他们来御书房论道,便能见分晓。”公孙承看着箱中堆积如山的论赋,眼中露出欣慰之色,“彭渊这小子,倒真办了件好事。这些论赋里,藏着不少有识之士啊。”
郑紫晟笑着点头:“谁说不是呢?看来,以后得多让他出出主意,说不定还能有意外之喜。”
御书房内的灯光亮了许久,论策箱中的文章一篇篇被审阅,一个个有才华的名字被记在纸上。而此刻的彭渊,早已进入梦乡。
喜欢重生后我娶了温润小公子请大家收藏:重生后我娶了温润小公子m.bayizww.com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