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 20-30

20-30(1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滕香 叫妈妈by黑便士 我的宿敌不可能就这样死掉 七零:偏心真千金,我下乡你慌什么 一棍打到仙佛认清现实 末日重生:鬼观音她畸变成神 战神王爷是个恋爱脑 恶女误入白月光系统,她只想活着 仙帝重生:伴我童子非凡途 重生八十年代在港娱乐圈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20-30(第1/19页)

第21章 以史为鉴知兴替

【秦二和政哥在这一点上很不同, 政哥是看不惯的都要烧,秦二是哪怕看不惯也要保存下来。】

【就算是糟粕,也有作为反面案例存在的必要。】

【倒不完全是这个理由。按秦二的说法是还有些东西现在看是糟粕, 但曾经不一定是, 未来也不一定是。】

【精华同上。】

【所以秦二才会不断藏书, 那都是华夏文明的载体。】

【文以载道!】

【藏书圣体秦二。】

【现在要给国家宝藏排序的话, 榜首华夏书阁毋庸置疑。】

【始皇帝的传国玉玺都得排它后边。】

【政哥估计做梦都想不到, 他开开心心建造的一百四十多处宫殿,最后就剩下章台宫、咸阳宫等几处常用宫殿,其他全被秦二拿出来藏书了。】

【不止是藏书,还有青石宫这类典藏丞相工作报告的。】

【然后国宝排名的时候,他建的宫殿功劳归秦二。】

【政哥怒掀桌子!】

这不能怪她!

嬴云曼当然知道为什么能堆满这么多宫殿——全都是竹简木牍。

不能直接往上摞, 太重了,会压坏下方的简牍。

就算誊写为书后体积大幅度缩小,这些也还是不能扔。

直接原地变国宝, 都可以作为文物验证华夏历史。

她甚至必须每年拨款去保存这些简牍。

若是有钱了, 还得翻修这些宫殿,尽量做到防火避水。

当然,这些执念这个时代的人是不会懂的。

所以面对祖龙的冷眼, 嬴云曼只能曲线救国:

“儿臣没钱建新的宫殿, 还好有阿父留给儿臣的宫殿。”

至于功劳归她——那关她什么事啊, 又不是她给排的名,归祖龙她又没意见。

嬴阳滋咬着牙, 就怕这时候笑出来。

她还是第一次看到阿父这种神情。

这应该也是阿父第一次被人抢去功劳。

………

萧何知道书籍的重要性。

文以载道, 说得好啊!

一想到咸阳会有一百多座宫殿的书籍, 尽收百家学说且对外开放,他都快坐不住了。

这自然是国家宝藏之首。

不过他理智尚存, 知道始皇帝不太可能现在腾出宫殿用来藏书。

或许《挟书律》都得等秦二继位才会被废除。

………

现在的精华糟粕,曾经不一定是,未来也不一定是。

纵使是秦二所厌恶的学说,她也不会像始皇帝一般将其焚毁,而是存入书阁,留给后世评议。

此为适度,无过亦无不及。

叔孙通抚着胡须,不由得感慨:

“这就是中庸啊。”

【这里还有一个历史要点:在秦历9年时,始皇帝批准李斯的上书,烧毁秦史以外史书,理论上来说这将是华夏文明的重大损失。】

【但华夏书阁内的各国史书却只有极少数缺漏,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举手!我知道!因为政哥有备份!】

【零分。始皇帝备份的是诸子百家的学说,史书那是真烧。】

【是秦二藏的。她能以古通今就是因为早就在让星火部搜集各种典籍,《挟书律》出来后她把书全藏起来了。】

【传出去:秦二带头违法犯罪!】

秦历元年就是大秦一统之时。

黔首们掰着指头算日子,虽然大多数都算不清。

但秦吏们都算得清,一时间喜讯传遍各地:

徭役全免就在二十七年之后!三赋将于十年后免除!

伏地拜谢者无数。

………

秦二违背始皇帝的法令,将各国史书留存到后世?

又一波各国遗族动摇。

华夏论说服力太强,没人反对华夏论本身。

反秦也只能反对秦为正统。

然而秦二藏各国史书于华夏书阁,这分明是承认各国均为正统。

不过是秦一统天下,故而承周者为秦。

“楚史在咸阳啊。”

熊心犹豫片刻后决定前往咸阳。

尊华夏正统者,为华夏儿女。

他亦可入书阁一观。

能说出“先入定关中者王之”的楚怀王之孙,不会甘心为人放一辈子的羊。

………

“以、古、通、今。”

嬴云曼暗自感慨沙雕网友的感染力太强。

祖龙都学会阴阳怪气了。

李斯看到“华夏文明的重大损失”时就想要磕头认罪,只是陛下看了他一眼,他就明白帝心所在。

——他若真敢请罪,岂不是在说陛下错了?

对于祖龙的阴阳怪气,嬴云曼无法装死不回答——虽说作为合格的独苗大概率不会死,但没必要作:

“儿臣有错,请阿父宽赦。”

不管《挟书律》有没有问题,她带头违律肯定有问题。

那就麻溜认错。

反正祖龙也不能砍了她。

“明日起,拨昭阳宫及附近八宫,建华夏书阁,”嬴政语气平静得可怕:“秦二,此事由你来办。”

不是,昭阳宫建书阁,她住哪啊?

嬴云曼无奈应诺。

嬴政全程没有侧目看秦二。

借势发挥,让华夏书阁之功绩归于自己名下……让秦二负责,算是弥补。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史正人明得失——秦二在史书阁的题字。】

【华夏书阁的建立,让秦二的华夏论有了载体。】

【《语文》十册,则让大秦百姓从启蒙开始就接受华夏论——当时文盲太多,学生可不止小孩子,老少同班是常态。】

这是抄的二凤。

嬴云曼心中有数。

章台宫属于办公场所,太史令在此常驻,会站在朝会的一角记录国家大事和始皇帝的言行。

或许史官都自带隐身特性,露天场所的阳光之下,在这位史官因情绪激动望过来之前,嬴云曼竟然都没注意到他的存在。

太史令很快就收敛情绪,继续在不起眼的位置记录历史。

大秦不止有太史令,还有许多地方史官。

以史为鉴知兴替,这是对史官们最好的褒赞。

………

以史为鉴,故知王朝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20-30(第2/19页)

之兴替?

张良同样读过无数史书,却未能如秦二般以古通今。

秦二不像始皇帝般认为秦有万世,故而以大秦社稷定华夏论。

“我不如也。”

张良深感惭愧,他这些年执意要亡秦复□□是因为未能以史知兴替。

【秦历19年,因百家大议的铺垫,秦二在臣民的支持下对匈奴开战;而在无人在意的角落,秦二令李信领十万军攻打西南蛮。】

【无人在意的李信:?】

【之所以能无人在意,是因为这支军队不需要朝廷拨付征战军费,就连丞相张良最初都以为李信只是驻守巴蜀。】

【小良子:?是我不配知道吗?】

【这是秦二的一次尝试,她成功了。】

张良的惭愧戛然而止。

瞒着丞相……瞒着朝堂内外用兵!

还是在北方正在征伐匈奴的情况之下!

征匈奴有百家大议所挟的华夏大义,所以正大光明出兵。

攻打西南蛮是找不到借口了,才会隐瞒百官?

这算什么明君?

果然是无德之君!

但再怎么气急,张良也没忽略这次用兵的特殊。

………

不需要朝廷拨付征战军资?

李信一边为西南蛮设郡果然是他之功而欣喜,另一边也很是疑惑为何无需拨付军费。

驻守和攻打不同,光抚恤就是极高的支出,更别说攻打的武备损耗与更长的补给线。

还有这十万军……

三征百越投入了巨额兵力,历时十余年,死伤士卒就有三十余万!

李信陷入了茫然。

难不成他忘了伐楚的教训?

只是这一次……

他还赢了?

………

再度成为焦点的嬴云曼腹诽这天幕还真是什么都给她抖出来。

西南蛮那能不打吗?

不打怎么吞下东南亚那片粮食宝地。

而且云贵川在她的记忆里,自古以来都是华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至于现在就是古?

这不重要。

【毫无疑问,这是场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属于不义之战的战争。】

【秦二:我都承认无德了,你就让让我呗?】

【什么不义之战,我,西南蛮后人,支持秦二打西南!】

【那叫解放!谁要在西南蛮治下世世代代给部落首领当奴隶,归秦后下一代就是秦人,就是华夏儿女。】

墨家众人如遭雷击。

他们奉行“非攻”,是因为墨家认为战争只会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痛苦。

可天幕的后人却在支持秦二的不义之战。

若他们阻止秦二发动战争,这些“世世代代的奴隶”会感激他们,还是会指责他们?

巨子张行同样在理念遭受巨大冲击时陷入迷惘。

………

儒家弟子同样迷惘。

“救无辜,伐有罪。”

儒家对战争的态度就是不能伐无罪之国,即反对不义之战。

可天幕公然支持战争的西南蛮后人……算不算无辜?

若他们算无辜,大秦的奴隶又算不算无辜,大周的奴隶呢?

岂不是夏商周乃至各国皆为有罪?

若不算无辜,谁又愿意子女后世为奴?

孟子曰“仁者爱人”,不愿后世为奴的父母难道不该被仁爱吗?

………

秦朝的奴隶们看着天幕一言不发。

身在奴籍,世世代代也是奴籍。

除非立功得赦,又或是始皇帝免除部分奴隶。

这两种希望对他们而言都很渺茫。

………

果然是不义之战。

在军资方面,张良早就有所猜测。

免除赋税徭役之后,秦二还能让韩信连灭数国,张良就已经猜到秦二必然从战争中攫取了大量的利益。

以战争的获益去发起下一场战争。

如此无道,夏桀商纣尚不能及。

只是若这就是为华夏百姓免除徭役的代价,张良不可能去阻止秦二。

张良现在疑惑的,是十万秦军如何打下西南蛮?

【从楼上两位网友的发言就可以看出,成系统的华夏论是如何助力秦二以十万军横扫西南蛮。】

【那便是:奴籍归贱。】

第22章 奴籍归贱,以夏变夷

【在解释奴籍归贱之前, 我先给大家解释一下奴籍和贱籍的区别。】

【大秦初期大致将户籍分为宗室籍、宦籍、普通民籍三种,没有奴籍(奴隶被编入主人户籍)。】

【奴隶的主要来源是战俘与罪犯,他们被视为主人的财产, 没有自由也没有任何权利, 主人可以在获得官府的批准后将奴隶杀死, 奴隶的后代还是奴隶。】

【始皇帝时期也没有“贱籍”这种说法, 但无名有实:商人、开客店者、赘婿、后父等。】

【这些人不允许单独立户、被限制土地使用权、部分职业不许从事、会被优先拉去服徭役等, 但和奴籍不同,他们都不是世袭,也不会被随意剥夺生命。】

【秦二将这部分人全归入贱籍。】

【所谓奴籍归贱,就是秦二将奴隶生的孩子列入贱籍。】

【和贱籍小学毕业就归入民籍的政策结合,可以理解为:】

【奴隶生的孩子不再是奴隶。】

大秦的奴隶们不能随意哭笑。

哪怕眼泪已经蓄满眼眶, 如果正在侍奉主人,就得咬着牙不让眼泪落下来。

他们要好好活着。

活到秦二继位的时候,活到看自己的孩子成为秦民、成为华夏儿女的那天。

圣皇治下, 就连奴隶也不会被遗忘。

………

市籍变贱籍。

听着变得更难听了, 但商人都不是傻子。

“贱籍小学毕业就归入民籍”。

难听就难听,他们也能获取民籍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就是不知道什么叫小学毕业,易还是难?

但就算是难, 也好过没机会成为民籍!

市籍者, 不仅本人在谪戍之列, 他们的儿子和孙子都在其中。

虽说不是世袭,那也是影响三代。

哪里比得上民籍?

………

“奴隶的孩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20-30(第3/19页)

不再是奴隶, 谁还会让他们有孩子?”

大秦打下一片新的疆域时, 嬴政就会将许多奴隶免为庶人迁去新的领地。

他不认为秦二施恩奴隶有错, 只是单纯地看出问题所在。

嬴云曼当然知道这一点:

“奴隶也可以不再是奴隶。”

这话的隐患就更多了。

但是嬴政清楚秦二必然解决了这些隐患,才会有后世人对她征战西南蛮的赞同。

………

家中买了奴隶的普通秦人就有些不太理解这项政策了。

按照秦法, 奴隶的孩子还是他们的奴隶。

所以在奴隶服侍得好的情况下,他们会允许奴隶有孩子。

如果秦二执意推动这种法令,为了赋税徭役的免除,他们愿意遵从,但绝对不会乐见奴隶生孩子。

而蓄养奴隶更多的是贵族、官僚和豪富。

利益被触动之时,这些人就对秦二生出恨意:

免四赋对于他们而言算不上大事,徭役也可以让奴隶替代。秦二给黔首的恩惠他们享受不到,反而要为此付出代价。

【当然,这个制度是有隐患的:主人怎么会让奴隶去生下不是他奴隶的孩子?】

【于是就有了奴隶赎买制。秦历18年秦二还颁布了一条法令:】

【从颁布之日开始,奴隶为奴十载后,官府会向主人家以当前奴隶市场价格赎买奴隶,让这名奴隶获得贱籍。】

【而主人可以拿这笔钱去市场上购买更年轻的奴隶。】

【换句话说,不止奴隶生的孩子不再是奴隶,奴隶为奴十载后也不再是奴隶。】

纵多智如陈平,都被这项法令给绕晕了。

秦二的目的什么?

官府花钱赎买奴隶为贱籍,让主人去买更年轻的奴隶?

这种做法固然能让奴隶归心,但这笔支出将何其庞大!

陈平只略微计算阳武县有多少奴隶,再粗算大秦有多少郡县,就被这笔耗费惊得目瞪口呆。

秦二哪来这么多钱?

不对,市场上哪来那么多的奴隶?

秦历28年一次奴隶赎买,就清空了大秦18年之前的所有奴隶!

要填补空缺,就只能通过犯人和俘虏……

俘虏?

陈平只觉毛骨悚然。

他终于知道秦二为什么要征伐那么多国家了。

………

以年老的奴隶换取更年轻的奴隶?

无数小奴隶主为之心动。

唯一的问题是服侍多年的奴隶贴心,新奴隶需要重新调教。

但对于小奴隶主而言,奴隶最大的作用是和他们一起干农活,年轻力壮比贴心重要得多。

但对那些大奴隶主而言,秦二所为就是切断他们蓄养家奴的途径!

每隔十年换一批,他们还怎么培养奴隶的忠心?

所谓利动人心,想除掉秦二的大奴隶主越来越多。

只不过想是一回事,敢不敢动手就是另一回事。

一旦走漏消息,那至少是夷三族。

………

不在主人视线的奴隶们跪地痛哭。

他们早就绝望的人生里,即将迎来真正的新生。

【奴籍归贱和华夏论有什么关系呢?我没看懂。】

【这就又得绕回秦二对西南蛮的不义之战了。】

【和始皇帝三征百越不同,秦二对西南蛮的作战是跟匈奴学的。】

【主打一个掳掠。】

【啊???】

李信眼前一黑。

他打西南蛮的方式是学匈奴?

不义之战,原来是如此“不义”?

见他脸色难看,立即有同僚亲切地表示可以替他受过。

“不必!”

义不义是那帮腐儒在意的东西,他一个将军管什么义?

兵家管义那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

【始皇帝打下百越后,当地的越民被当成秦民对待。】

【但秦二只要俘虏。】

【奴籍归贱主要是给这些俘虏用的——】

【听话,才能当秦民。】

【听话标准:“言华夏语、书华夏文、承华夏史、尊华夏正统”。】

【先前发言的西南蛮后人,你们祖先学习能力肯定不错。】

【毕竟学不会秦言秦字的俘虏都不配流入奴隶市场,也不会有后代。】

【百越后人感激政哥的三征百越,不然落秦二手里那真不一定能有我。】

赵佗喜出望外!

天幕上出现了百越的后人!

秦二对西南蛮的凶残,反衬出陛下的仁慈。

百越人在赵佗的治理下,正在逐渐被秦人同化,但才短短几年,同化程度算不上高。

先前天幕说秦二会免除四赋徭役时,许多越人认为这是好事的同时,也觉得秦二软弱。

作为正统的“蛮夷”,自然是畏威而不怀德。

现在秦二的作为,反而让他们感到敬畏。

这不是软弱的君王!

百越后人的发言,更是让他们对始皇帝多出一分感激。

能当秦人,当然好过当俘虏。

………

儒家内部再起分歧。

征西南蛮之战到底是不是不义之战?

“以夏变夷,怎能算是不义之战!”

“伐无罪,征其民为奴,自然是不义!”

“奴籍归贱!令永世为奴的西南蛮化为秦民,此为大义!”

这场争论最终会以“义”取胜。

儒家并非完全反战,以夏变夷更是儒家最崇高的理想。

………

墨家的情况比儒家更复杂一点。

“非攻”反对一切侵略战争,除非是“诛无道”。

“兼爱”主张平等地爱每一个人。

秦二全是反着来。

但西南蛮后人的那句话让“兼爱非攻”无法自洽:

独钟自我

秦二征,此非“非攻”。

不征,则西南蛮的奴隶生生世世为奴,此非“兼爱”。

秦二将大秦之外的人都视为俘虏,但对于本就是奴隶的夷人,归秦却有机会成为民。

兼爱,该爱谁?

………

章邯汗毛倒竖。

面对秦二这样的君王,他拒绝征召之后居然还能活下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20-30(第4/19页)

嬴政这才发现他的继承人自称“有才无德”不是谦虚。

“若是天下已无能征之地,被你免除的徭役该由谁来承担?”

秦二能免秦人徭役,显然是因为她抓了无数俘虏来承担这些徭役。

“……臣请秘奏。”

嬴云曼觉得论坛能把她卖得七七八八,往后拖点时间,或许就不用她浪费时间来解释了。

【李信不用急着攻城拔寨,只需要找到机会就派人去西南蛮劫掠,劫掠的俘虏能用来修路挖矿开荒种地补贴军用。】

【而奴籍归贱极大地降低了西南蛮俘虏的管理难度。】

【还有秦二的大杀器指导员!他们负责教学!】

【学会秦言秦字的俘虏可以选择流入奴隶市场,为奴十年后被赎为贱籍再转民籍;也可以参军赚取军功直接获得民籍。】

【于是李信不断获得忠诚度高、又极为了解当地的军卒,掳掠西南蛮变得更加简单。】

【秦军学匈奴,西南蛮可没法学大秦建长城。】

【如此往复循环此消彼长之下,李信比北方的韩信更快攻下地形极为复杂的西南。】

【匈奴有两个西南蛮那么大!换李信去北方,他能不能打下匈奴都两说!】

【不用两说,北方战场的烈度就不是南方能比的。】

【别激动,我想表达的是秦二这手师北狄长技以制南蛮非常漂亮,并不是拿李信跟韩信比,谁会想不开在军功上碰瓷兵仙啊?】

虽然不知道“碰瓷”是什么意思,但也能猜出个大概。

李信可不敢和韩信比军功。

征西南蛮的难点就在复杂的地形和极擅山林作战的夷人。

这和草原上有三十万余精锐骑兵的匈奴根本就不在一个难度。

何况最大功绩不在他。

“奴籍归贱”之下,有太多可以取代他攻取西南的将领。

他最大的优势,恐怕就是这十几年沉淀下来的稳重。

………

要留出给俘虏学习的时间,“修路挖矿开荒种地”这类苦役就不能安排得太繁重。

对于西南蛮而言,或许当吃饱喝足的俘虏、要比在山上被酋长土司剥削来得更轻松也说不定。

以上纯属嬴云曼的自我安慰。

她清楚自己这么做的理由不过是没时间慢慢同化西南,就只能以这种手段对付同胞……的祖宗。

对比征西南与百越的区别,嬴政再度拔高对“华夏论”的评价。

若不是百越已经被打下来了,他完全不介意采用这种方式。

可惜了。

………

韩信在考虑掳掠匈奴的难度。

遗憾地发现对于逐水草而居的匈奴,想要掳掠他们的前提是得先找到人。

有找能跑的匈奴人的功夫,还不如先占据不会跑的水源地。

【在征西南的尝试成功之后,秦二尝到了以战养战的甜头。】

第23章 西域喜迎王师

【她命李信在广西郡组建海军沿海岸线南下, 绕开群山的阻拦以同样的方式攻占南神州,再度获取大量的俘虏。】

【李信也借此军功封王。】

【可惜慢韩信太多年,信字被占了。】

【于是以字封王, 是为成王。】

成王!

纵是养气十年, 在看到这个词的时候, 李信还是压不住心潮激涌。

这是封王啊!

陇西侯府聚集的诸将都艳羡至极。

他们都很清楚, 李信作为在秦二幼时“道德绑架”的对象, 再加上天幕确定的战绩,南征主将必然还是他。

………

广西郡,这名字听着就亲切多了。

嬴云曼很想按后世的省份重定大秦。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她难以将现今的返祖名称与记忆中的地图重合。

至于南神州……

秦人肯定不接受亚洲这个命名,因为“亚卿”是次于卿, 亚字在此时的意思是次一等。

亚洲更名神州,既好听又好记。

李信打下的应该是中南半岛。

【我觉得他选的这个字不好,我每次看到成王都想在后面添个“败寇”。】

【李信也不知道秦二会评价陈胜吴广为成王败寇啊!】

【这成语不是在第一版《历史》就有了吗?】

【说明李信没看这书。】

【秦二直言《历史》有她造反的心得, 作为武将肯定得主动避讳, 退休之前不会看的。】

【那秦二也不提醒一句?】

【成王败寇也不是坏词啊,就你们这群沙雕网友搁这恶搞。】

成王败寇。

成事为王,败事则为寇贼。

李信同样不觉得这个词是坏词, 他能从中看出秦二对陈胜吴广的极高评价。

只是这两人是谁?

………

陈胜和吴广并没有将天幕上的名字与自己等同。

毕竟此时他俩并不认识。

得等到三年后, 他们才会在被征发戍守渔阳的路上相识。

现在的他们都只是普通的农民, 就算年少时就有大志向那也只是志向。

同名同姓的人那么多,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韩信那么自信。

………

武将需要避讳《历史》?

经过缜密的思考, 韩信觉得这跟他关系不大。

其他武将需要避讳, 是因为君上认为他们有机会就会造反。

但他不会反。

君上也信他不会反。

那就改成暗中买书好了。

【而在北方战场, 韩信不需要逐步蚕食,剑锋所指势如破竹。】

【限制他行军速度的只有帝国对疆域和俘虏的消化效率。】

【所以他在信里催秦二多办学校, 因为官吏不够设郡就慢,设郡慢就影响他灭国的速度。】

【说起来挺搞笑的,冒顿被兵仙打得抱头鼠窜,结果匈奴残部碾压西域。西域又被邦子哥彻底渗透,都不能算秦军侵略他们,是他们求着大秦王师来帮他们对付匈奴。】

【匈奴对奴隶太不人道了,动辄打骂虐杀,王师好歹不随便杀奴还给当秦民的机会,西域人当然得喜迎王师。】

刘邦喜得眉开眼笑。

萧何为好友高兴的同时,也从韩信的信里看出更多东西。

大秦扩张的速度太快,以至于官吏不够用。

学校的存在既是在推行秦二的“华夏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我秦二世被天幕直播造反》 20-30(第5/19页)

,也是在为大秦培养大量官吏。

而秦二在征匈奴时推动女性入学,恐怕就是为此时做准备。

………

这匈奴残部,是秦二故意让韩信驱赶他们进入西域吧?

充分认识到秦二的“有才无德”之后,张良无师自通性恶论的用法——

不管秦二做了什么,往最恶的方向想就对了。

从结果反推,张良能轻易找出证据:

刘邦从西域归来、秦二寄葡萄干给韩信、匈奴西逃、西域求援。

这些事恰好都发生在秦历二十六年。

世间没有那么多巧合。

完全可以理解为:

刘邦彻底渗透西域,认为时机已至便返回咸阳,随后秦二令韩信驱虎吞狼,之后就是西域求援。

为了培养出控制西域的官吏,秦二早在秦历十八年就以百家大议编纂教科书,办学后认为官吏还是不够,就要求他尽快推进女性入学。

而西南蛮的“尝试”,就是侵吞西域的预演。

………

王师,天子之师也!

儒家很快就能吵出结果。

西南蛮和南神州都是蛮夷,大秦以夏变夷为大义。

西域求援,喜迎王师。

大秦挥师西去,救西域诸民于水火之中。

这是再标准不过的“救无辜,伐有罪”!

秦二果然是治儒的圣君!

………

这华夏论,未免太好用了。

没有文采斐然、书于简牍之上的《华夏论》,嬴政却再次体会到读韩非《孤愤》《五蠹》等文时的震撼。

犹有甚之。

后世称秦二为“以古通今”并非虚言。

【秦二的华夏论,在南北两战场上都展现出极为可怕的同化力,同化后的大量奴隶流入大秦的奴隶市场,让秦二轻易就兑现了“十年赎奴”的承诺。】

【她花钱买你家的奴隶,你拿她给的钱去买她卖的奴隶,真就闭环。】

赎奴律是什么时候颁布的来着?

秦历18年。

张良面无表情地看着天幕。

所以刘邦在秦历26年回到咸阳,是秦二早就定下的时间?

算计得可真准啊。

【在主人家为奴十载的异族奴隶,能真切地感受秦人生活的优越、接受秦人的道德律法与生活方式,也将在十年后成为最拥护华夏论的人。】

【难以避免的隐形歧视,让新秦人必须自发宣传华夏论来保证自身的合法合理性。】

【新秦人同样是最热衷参军、考边疆官吏(对于他们而言这叫衣锦回乡)的那批人,他们也是奴籍归贱的金字招牌,让秦人新抓的奴隶相信未来有希望。】

【再次闭环。】

原来人性还能这么利用。

陈平再度看到新办法。

这就是秦二定下奴籍归贱的原因!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分身们每天都在为我争风吃醋 从暴雪开始求生[末世] 春蚕缚 离婚了,我吃的更好了[快穿] 该角色禁止攻略! [足球]第一门神 金丝雀过期不候 失忆魔尊被小猫扒掉道袍后 五条老师想要贴贴 折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