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40(2 / 2)
“四弟说这糖果子只有贵母妃这里有,想换一些还给四弟。”
“派个人过来说一声就是。”
还带伴手礼,怪客气的。
跟他们拿不告自取的老子就是不一样。
宝音从里间端出一个古朴的红木匣子,匣子是小抽屉模样,每一层放着不同颜色纸包装的糖果。
“就这些了,全给你们。”
大阿哥没有多留,走的时候还捡了两粒糖,说是要给妹妹尝尝。
两个小阿哥磨磨蹭蹭不肯走,打起了院子里秋千的主意。
宝音吩咐人照顾好两个小阿哥,别磕着摔着就放任不管了。
她继续死磕论文,也不知过去多久,外面传来了哭声。
她一惊,快步走出去。
“出什么事了?”
三阿哥张着嘴哇哇大哭,旁边服侍的小太监一脸焦急道:“阿哥牙掉了!”
三阿哥吐出了嘴里的奶糖,宝音也看到镶嵌在奶糖上的一颗乳牙。
怎么说呢,挺好笑的。
“送一杯温水过来。”她吩咐宫女。
水送过来,宝音哄着三阿哥漱口。
“啊,张嘴。”
宝音看牙床上那点白点,顿时松了口气,“没事,是换牙了,换完牙前不要吃糖,也不要舔新牙,不然长出来的牙会歪,成为凸嘴阿哥。”
她吓唬他。
不提还好,一提三阿哥忍不住伸舌头去舔,听舔歪了会变成凸嘴阿哥,两眼里满是惊恐。
“我不要凸嘴!”
宝音暗乐,小孩子可真好骗。
大概是此刻她神情太过温柔,三阿哥脱口而出,“贵母妃你能当我亲额涅吗?”
宝音心想,这小子一定是没挨过亲娘的打。
她没有说好不好,笑着反问他,“我是没意见,你是怎么想的?”
小孩掰着手指道:“贵母妃这里有好吃的糖果子,贵母妃会抱我会哄我喝水,延祺宫跟四弟住的景仁宫也近,贵母妃要是当我额涅,我就能搬过来可以找四弟玩。”
宝音心道,小屁孩想得还挺美。
她笑得越发温柔,“我当然欢迎,不过这种事三阿哥是不是该先去问问你额涅,等她同意了你再搬过来。”
“我这就去问!”
小孩急切往大门方向跑,原本跟随他的太监急忙追了上去。
跨过门槛时他还回头叮嘱,“四弟,你等等我,我很快就会回来,”
四阿哥表示不想跟傻子说话。
怎么会有人不想要自己额涅?
他就只要额涅!
三阿哥一走,四阿哥也跟着告辞。
宝音吩咐人把他送回隔壁,回屋看到了栗子糕,有点想吃糖炒栗子和长沙臭豆腐了。
……
“额涅!”
三阿哥冲进正殿,荣妃正在品尝栗子糕。
近来板栗丰收,放置一段时间后风味正好,御膳房做了不少掺板栗的糕点。
“这是怎么了?”荣妃抬起眼皮就看到儿子嘴里多了个洞。
紧随其后的小太监忙道:“阿哥换牙了。”
“这般早?”荣妃让人去请太医。
三阿哥已经等不及了,他抱住荣妃的手臂用力摇晃。
“额涅,快,快帮我收拾行李,我要搬去延祺宫了,你要想我,以后去延祺宫看我!”
荣妃被他这一连串话给说糊涂了。
“为何搬去延祺宫?”
小太监上前一步将延祺宫发生的事一五一十说了。
三阿哥迫不及待炫耀道:“我要给贵母妃当儿子了!”
荣妃低下头看到儿子那得意洋洋的小眼神,手有点痒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0-40(第6/21页)
,这个儿子是不能要了!
“来人,拿扫帚来!”
“本宫今日要【大义灭亲】!”
正殿母子的鸡飞狗跳很快传遍六宫。
晚间皇帝也收到了讯,他特意过来看挨揍的儿子。
荣妃有点受宠若惊,这几年她已经很少侍寝了,她也知道皇帝是被几个儿子的死伤到了,不敢再让她生孩子。
再加上皇上日理万机,来后宫机会也不多,平时见到的机会就少,这都有半年没来钟粹宫了。
皇帝坐在床边,关心询问,“我看看掉的是哪颗牙,可有炎症?”
见牙床只是泛红,新牙冒头,才放下心来。
“怎么突然要做贵妃的儿子?”
三阿哥还在纠结自己跟四弟失了约,听到这话不加思索回答,“贵母妃笑起来好看,说话也温柔,还抱我哄我喝水。”
皇帝顿了顿,若无其事笑道:“你要是给你贵母妃做儿子,以后可就见不到你额涅了。”
三阿哥惊讶到瞪大眼,转头抱住荣妃,“不要,我只要额涅!”
荣妃心里气消下去,这儿子总算没白养。
皇帝也就来看看儿子,很快离开了钟粹宫。
过了一会儿,有太监来报。
“圣驾没有停承乾宫,转了弯不知是去景仁宫还是延祺宫。”
荣妃叹口气,“肯定是延祺宫,我们这些老人哪里比得上【人比花娇】的新人?”
荣妃这回还真猜错了,皇帝没有去延祺宫,步舆停在了景仁宫门口。
正在埋头苦干的宝音听到后“嗯”了一声,压根没往心里去,谁管皇帝去哪个宫?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多写点论文。
***
安善优焦急踱步,没多久管家就领着五六个人进来。
“见过安兄。”
“几位兄长快请进。”
丫鬟端茶上来,安善优让人都退下,他才一脸焦急道:“沈兄,你是不知道我这一天是有多煎熬,饭是一口都吃不下,可算是把你们盼过来了!”
“唉,我不也是,大家日子都不好过。”
吐槽了一会儿,安善优总算是进入主题,“沈兄,朝廷可是真要封禁报馆?”
昨日就有风声传出来,说有礼部尚书上折子奏请皇上封禁各地报馆。
这事对于旁人没影响,对于他们这些靠报馆为生的人影响可就大了。
安善优口中的沈兄是一名青年文士,叫沈韵庭,家中长辈在前朝当过官,满人入关后,家中长辈不允许他做满人鹰犬,他便以开报馆为生,偶尔也结交一些来京的学子。
沈韵庭跟顺天府尹是老交情,也是所有报馆主家里消息最灵通的。
沈韵庭神色轻松道:“皇帝还没有下旨,朝堂上还得闹一闹,再说有贵妃的小报挡在前头,我们怕什么?”
这话也没错,只是……
“贵妃跟咱们不一样,又不靠小报赚钱,她那报馆就是亏本买卖!”
两文钱的报纸连本都收不回来!
沈韵庭没再开口,他上午从张吉午那里得了信儿,贵妃已经出手,不会让朝廷封禁小报,让他且放宽心。
虽然不知贵妃亏本也要办小报的用意,但很明显小报对贵妃用处很大。
一群人埋怨着无妄之灾,数落来说落去,最后说落到那群考生身上。
“要不是他们多事,朝廷怎么会关注到报馆,怎么会想着封禁?”
“不就是一个破句读吗?翻来覆去吵,这下好了,吃饭家伙都要被人抄了!”
“唉,报馆要是关门,我得回老家了,想想努力半生,最后还是空着手回乡,无颜面对家乡父老!”
你一句我一句越说越悲伤,京城居住大不易,破产在即呀!
“其实也不是没有挽救办法。”沈韵庭突然冒出一句话。
其他人目光如炬看向他,“沈兄,可是有好主意?”
沈韵庭手指放在桌面上轻点,“这事解铃还须系铃人……”
第34章
在座诸位面面相觑, 有人被惊醒,“沈兄指的可是会馆那群学子?”
沈韵庭含笑道:“此事终归因他们而起。”
他看了看左右道:“我的报馆每日都能收到十多封稿,也有些走人情想要我帮着刊登到官报上, 想来诸位的报馆跟我差不多。”
“此事到底是他们闹大的,还需他们平息。”
安善优有些不解,“谈何容易?我听说因句读一事, 已经有人写信去了江南,请教梨洲先生,也有人去信船山先生, 到时势必令江南文人震荡, 哪里还能平息?”
安善优口中的梨洲先生和船山先生乃是黄宗羲和王夫之两人,他们二人跟今年正月离世的顾炎武并称当世三大儒。
三位大儒名下弟子众多, 遍布江南和两湖, 也就是天下富裕之地。
句读一事若是传到南边, 到时可就不是京城这点动静了。
“我们无暇顾及将来之事, 当务之急是保住你我的报馆。”
“没错, 沈兄此言有理。”
“可是要如何说服那些学子?”
那一个个都是举人,举人可以做官了, 最差也是一地县令。
“这个倒不难, 我等只要将朝廷要封禁报纸一事透露, 再这样……那样……”
***
江苏会馆附近的一座宅子里, 陆肯堂正在接见几位同乡。
“陆兄, 可听闻朝廷要封禁报馆一事?”
相互见礼后,前来拜见的人里就有人迫不及待询问。
陆肯堂,江苏人士,有过耳不忘之资,曾见过顾炎武, 被夸赞有状元之资,弱冠之年便得秀才之身,之后以岁贡生身份进入国子监读书,去年回江南乡试初下场便得第五名。
回到京城后,他便成了江苏学子中的名人。
陆肯堂点头,按照他乡试的成绩,他大可不必再参加会试,直接等待朝廷授予官,可他不愿意,没忘记被夸赞的状元之资,区区一个经魁如何让他满意。
回京城后,他回到国子监埋头读书,国子监消息灵通,自然也是听过朝廷要封禁报馆的消息。
报馆若是被封禁对于百姓影响不大,对于文人影响可就大了,朝廷本就不允许学子议论政事,若是再关了报馆,意味着朝廷控制言论的手段更加激烈。
往后还不知道会发生什么。
会不会再出现以“文”论罪。
陆肯堂叹息一声,“国子监诸位同窗皆已知晓。”
来人立即道:“朝廷不允许我等讨论朝政,句读与朝政无关,可是反对声者众才引起朝廷警惕?”
不允许讨论政事,好不容易出现一个句读,能让他们畅所欲言,怎么还连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0-40(第7/21页)
累报馆要被封?
陆肯堂多聪明,立刻明白他的未尽之意。
“诸位之意……”
来人拱手道:“依我等看来,句读不尽是坏处,确实能让文章本意尽显,我等想请陆兄带个头,在报上夸一夸句读的好处。”
陆肯堂也没有犹豫,当即应下来。
没两日,小报官报口风就变了,原本一致批评句读的声音,出现了夸赞声。
一开始只有一两个,后来跟着夸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人举出实例来证明句读断句的好处。
一句话不加句读需要人自己领会,若是加句读少数能出现三种意思。
《世界新闻报》中的一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用句读能拆分七种意思,就让人大开眼界。
聚贤楼,近日生意不错,京里读小报这个活动就是从他酒楼里传开的。
再加上最近多了几样菜,招来了不少客人。
郑掌柜热情地跟几位熟客打招呼,“王老板,你家玻璃坊生意怎么样?我准备在皇城再开家酒楼,到时候需要不少玻璃做窗,能给小弟空出来吗?”
王老板罢手,“别提了,最近玻璃都被各大王府贝勒府定下了,没有多余地放出来。”
“张老板,最近在哪忙呢,有段日子没见到您了。”
“别提了,泰山商行放出了新方子,给出了条件,想要得拿粮食换,这不找人调粮食进京了。”
郑掌柜连忙捧了几句将张老板送上二楼。
又扫了一眼一楼大厅满当当的客人,郑掌柜很满意,这些都是钱呢!
正准备去后厨盯紧上菜,郑掌柜瞅见角落里独坐一桌身上写满失意给自己灌酒的客人。
郑掌柜眼珠子一转,从柜台上拿了一盘小菜往角落走去。
“客人,这是本店送您的小菜,客人是哪里人?”
“原来是掌柜的。”那客人瞅了郑掌柜一眼,忙让开了位置。
郑掌柜坐下,笑呵呵询问,“我看客人像是遇见了难处,要不同我说说,或许我能帮上忙。”
聚贤楼为何生意比对面酒楼好,不就是因为郑掌柜长袖善舞吗?
自从借酒楼给人开了拍卖会后,郑掌柜就开窍了,时常帮着撮合生意,这些商贾也认这份人情,请客吃饭多是来聚贤楼。
时间一长,消息传开了,一些外地商人怕没赚到钱反而亏本便都来聚贤楼寻找合作伙伴。
两人说说笑笑,郑掌柜算是弄清楚了情况。
这位曲姓商人来自蜀地,因为前阵子很不巧路上遇见大雨,湿掉的布花色都晕了,这种布没有布行肯收,怕坏了声誉。
曲商人话语里都是颓废,“这些布是我借钱收来,本来是指望进京赚上一笔,如今砸在手里,我都不知道如何回去。”
“真恨我自己,恨不得找条河投了。”
郑掌柜连忙摆手,“还不至于到那步田地。”
郑掌柜打听了这批货源,都是上等的棉布,他灵机一动,“老弟可知道《世界新闻报》?”
曲姓商人自然是知道,这个小报是现今最热门的话题,无论走到哪都有人讨论起小报内容。
就说曲姓商人自己也盘算着,布要卖不出就折价兑了,弄些小报回家乡卖。
郑掌柜靠近了说,“知道就好,老弟可知道这小报给钱就登,老弟若是愿意在报馆上打广告,还不怕手里的布卖不出去吗?”
“可是我听朝廷要封禁报馆了!”
郑掌柜激动一曲姓商人的肩膀,“就是要封我才说好,老弟可知道今日小报还没一个时辰就卖光了,你看这大堂都是没买到跑来听报的。”
“这说明什么?小报一份难求啊,老弟不趁着朝廷还没下令,难道还真要等朝廷禁令下来再去?”
曲姓商人也跟着反应过来,可不是这个道理,紧跟着他又为难道:“我不认识报馆东家,人家愿意帮我登吗?”
郑掌柜盘算着介绍一支广告商人能赚多少提成,一边拍了拍自己胸口。
“这有什么,我认识啊,走,老哥这就带你去!”
京城大名鼎鼎的小报就藏在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门边上挂着《世界新闻报》几个字。
推开门就能看到里面别有洞天,院里的墙什么都被扒掉了,只留下高高的棚子和棚下方的印刷字模。
“别看了。”郑掌柜拉着东瞅西瞧的曲姓商人,“印刷已经换到别的地方,这里只负责收稿和筛选要登报的稿件。”
郑掌柜拉着他进了对面的一间屋子,里面摆放了好几张案桌,每个案桌后面都坐了人,靠门坐的是男人,隔着屏风坐着的是女人。
曲姓商人有点懵,这还是头一次看见男女在一间房子里干活,男女大防呢?
郑掌柜没有搭理他,拽着他往屏风后靠近窗户的一桌走去。
“蓝玉姑娘,许久不见。”
蓝玉抬起头,翻了个白眼,将桌面上的木头牌子正对着他。
“叫蓝主编!”
“是是,蓝主编,听说你们招商部还未开业,这不帮你们介绍个生意。”
曲姓商人带着笑问好。
蓝玉挑眉,“谁说没开业?”
她从桌上一堆文件里挑出一份,“看到没?外源升号签下的广告契约!”
郑掌柜想要拿过来看,被蓝玉收了回去。
“商业机密,不跟外人分享。”
郑掌柜哈哈一笑,将身边的曲姓商人推了过去。
曲姓商人说了自己的困难。
蓝玉神色一动,询问起他这批布的品质和数量。
“都是上好布料,本来打算运进京试试水,问过几个布行都不愿意收,有愿意收的压价也低,连本钱都收不回来。”
曲姓商人坐下倒吐苦水,
蓝玉就给他商量,“这些布底价多少,要是合适我们拿下,我们庄子最近多了一批人,这些布料只是色花了,又不是不能穿,乡下人又不介意。”
曲姓商人报了个价,比市面上的棉布要少两成。
曲姓商人小赚,蓝玉也不亏。
商量让人去看货,若是布料如他所说就拿下。
曲姓商人高高兴兴带着人去看布了,郑掌柜突然醒悟过来,一拍膝盖。
“不对,我这提成泡汤了!”
蓝玉拿了一份合同递过去,“放心,少不了你的好处。”
“郑掌柜,我们主子要跟您谈笔生意。”
郑掌柜神色严肃起来,指了指天问,“可是那位?”
蓝玉道:“还能有谁?”
蓝玉请他坐下,给他倒了一杯茶,“我们主子想要入股您的聚贤楼,当然您要不同意我们自己开也没问题,偌大京城还不至于容不下两家酒楼。”
郑掌柜神色警惕起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0-40(第8/21页)
,“聚贤楼不是我个人所有,是族产,此事得问过家中长辈才行。”
“不急,我们先来说说条件。”
蓝玉指着合同说,“我们入股是不出钱,拿菜谱来占股,这叫技术入股,往后再开设分店靠出资占股份比例。”
“这合作要是谈成了,往后为了扩大分店,可能会开一家培养厨师的学堂,这教授学徒的师傅需要聚贤楼出……”
郑掌柜脸僵住,这合约摆明了是想借鸡生蛋。
“我要是不同意呢?”
蓝玉收回合约,一脸公事公办道:“那往后我们就是同行了!”
郑掌柜抹了把脸,“容我细想想。”
其实聚贤楼被收编也不是没有好处,以后有靠山了,也不用担心被人白吃白喝,三天两头遭人打秋风。
坏处也不是没有,聚贤楼这招牌可能不再属于他们郑家。
其实这招牌本来就不是他们郑家,是前朝太祖朱元璋办的,也是前朝没了,他家才捡了这便宜。
“以后食谱能给我们看吗?”郑掌柜问出重点。
这年代食谱就是各家不传之秘,想弄到别人家的食谱那是比登天还难。
蓝玉不在意道:“食谱可以内部分享,只是你们厨子教授徒弟时也不能藏一手,这个往后再谈,你要是同意我们立马签约,趁着冬日没来,先在京城开个两三家!”
“这个……”
郑掌柜有些为难,“我得先劝家里老爷子同意。”
***
门头沟琉璃局村,自去年琉璃厂迁移这里,琉璃局村便多了不少民办琉璃坊。
徐有为勘察了京城各个地方,最后还是认同琉璃局村适合建玻璃坊,这里靠近煤窑,就地买煤也便宜。
周围还有众多琉璃坊,挖人也方便。
徐有为选定了地方,就找人买地,只几日功夫一座玻璃坊就坐落在琉璃局村。
他买方子时给的钱多,泰山商行后续上门直接给出了做平板玻璃的办法,要不是人家教,光是自己琢磨恐怕就得一段不少时间。
这段时间徐有为的玻璃厂接了不少单子,他又扩了地招兵买马准备大干一场。
这日泰山商行的和丰管事找上门,徐有为亲自去迎接。
自小报出来,京城里的商界谁还不知道泰山商行的底细,谁能不知道人家有宫里的贵妃做靠山?
不对,这泰山商行本就是贵妃的产业才对。
现在谁还觉得泰山商行不起眼,人在江湖谁不给个面子?
“徐东家,多日不见可还好?”
徐有为请人入座,呵呵笑道:“还得谢谢和管事的照顾,不知和管事今日来我这里所为何事?”
和丰递过去一张纸。
“这些贵玻璃放可能做?”
徐有为拿过纸仔细看,斟酌片刻后回答:“有点难度,得问师傅们能否吹出来。”
“需要吹吗?不能用模子压?”
徐有为笑笑道:“那需要用模子,就这几样,师傅吹一吹便是。”
“若是大批量出货呢?”
徐有为来了精神,压低声音问,“和管事要多少?”
“每样来上千件。”
“这可不好办呐。”徐有为有些为难。
“近来皇城各王府、贝勒府都催着要玻璃,几个辅国公府的生意都给推了,和管事一下要这么多,怕是抽不出人手。”
和丰脸上的笑容消失,他挑眉,“不能多开几口窑?”
“我也不瞒着和管事,这玻璃不能多卖,物以稀为贵,若是流入民间,这些大人物可就不高兴了。”
和丰起身,“那我就不叨扰徐管事了,本来还想跟您再谈个生意。”
徐有为连忙起身把人给拦住。
“我的和管事呐,有话我们好好说!”
徐有为说了不少好话才将人留下了,重新入座后,立即开口询问做什么生意。
“徐东家可知道眼镜?”
徐有为立刻会意,“您是说西洋来的眼镜?”
“没错,这眼镜从明朝开始便流入中原,还价格不菲,徐东家应该知道这玻璃原料不值一提,就不知眼镜这个钱徐东家可想赚?”
徐有为当然想,他为难道:“我们玻璃坊还未能做出透明的玻璃来。”
他说着眼瞅向和丰。
和丰当即向他表明这不是问题。
徐有为心道,果然泰山商行还藏着一手。
他立刻露出笑容,“和管事这方子我们买了,一万两白银,您看行不行?”
和丰摇头,“我不要钱,我想拿方子入股您这玻璃坊。”
徐有为收起笑容,“和管事,您这样做可就不好了,这方子我当初花两千两买的,您现在突然插足是不是不妥?”
和丰老神在在道:“徐管事莫要急,此事我肯定不让您吃亏。”
他掏出一面巴掌大镜子递过去,“您觉得这面镜子价值几何?”
徐有为看到镜子里清晰的自己,吓了一跳,这镜子要是送到扬州去,一面就得千金!
扬州那群爱斗富的盐商可以为了这面镜子疯狂撒钱!
“就这一面镜子,你信不信我拿出去有的是人求我合作,这要不是看在我们老交情的份上,我能来找你,带你来发这笔财吗?”
“是是,和管事您说得对,这生意我跟您做了,这玻璃坊我们徐家愿意拿出四成股!”
和丰摇摇头,“四成少了。”
徐有为脸色大变,难道还想吞下这琉璃坊?
“最少七成。”
徐有为彻底坐不住了,“和管事,这玻璃坊上上下下要打点,给出去七成,我们徐家就落不到什么了,不是白忙活一场?”
和丰笑道:“徐东家还是看窄了,我跟你实话实说,这七成里两成归我们泰山商行,三成是要上交皇上,剩下两成分给王公大臣们。”
“往后这玻璃坊谁敢动手?说不定生意还能做到西洋去,赚钱嘛,谁不想越赚越多?”
徐有为甚至惊讶,要是能卖到西洋去,他肯定不会在意这点股。
说来这玻璃坊他前前后后也就投了一万两进来。
要是这生意能做得跟景德镇那样大,他肯定乐意,恨不得白送。
第35章
小汤山庄子附近, 许多荒地被开了出来。
老李见状赶紧去昌平州办地契。
康熙十二年便有政策,凡是开垦荒地,十年内不需要纳税。
京师附近因为圈地之风盛行, 许多本籍民众抛地跑往外地开荒。
开荒的地在一定年限不抛,官府会给办地契。
这也不是没有漏洞可钻,许多农户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30-40(第9/21页)
了荒地, 种了没一两年就有人拿着地契找上门,说地是他家的。
普通百姓又上哪去说理由去,还不是自认倒霉。
老李也怕到时候这片地无端换了主人, 赶紧花钱买下, 上等田一亩五六两,荒地还真不值几个钱。
这次将小汤山的荒地全都拿下, 多出的人手也有活干。
自家主子可说了, 只能救急不能救贫。
青珞领着两牛车布回到庄子, 沿途有不少忙活的人跟她打招呼。
老李看到小跑过去, 先是摸了摸车上的布料, 才开口询问。
“青珞姑娘,这布料是哪来的?”
青珞头看向京城方向, “蓝玉找人弄来的, 没花多少钱, 四处分分就没了, 这是分给咱们庄上的。”
老李激动地搓了搓手, “这布要怎么处理,我们分了吗?”
青珞白了他一眼,“想什么好事?这些布主子有用处。”
“还记得上回发的布票吗?”
大批人来干活,总不能不给报酬,钱是没给, 发了粮票和布票,这些可以跟庄子开的商铺换粮自己开火做饭,也能去饭堂吃现成的。
不是没人心里犯嘀咕,可一想到粮票能换到粮食,也就接受了。
其实算一算,拿粮票去饭堂吃比自己做要划算。
不用烧柴省了一大笔,不用做饭也省了时间。
才几日庄子上忙活的人就习惯了拿粮票去饭堂打饭,有想吃点好的,可以拿钱跟人换粮票,多出些粮票去饭堂开个小灶。
青珞拉回来的两车布很快被人注意到了,地头有人聚在一起窃窃私语。
“这些布是要卖的吗?王家的,你手上有多少布票?”
“布票按人头分,前天我们一家分到了两尺半。”
“不知道能不能拿钱来买,我家老大到说亲的年纪了,得穿一身好的去相看。”
中午吃饭时,青珞带着人进了饭堂。
“跟大家说一下,庄门口的商铺来了一批瑕疵布料,价格便宜,想要扯布的吃完饭可以去。”
“青管事,我家就五寸布票,能买多少布?”
青珞不假思索道:“这次的棉布是瑕疵布,用布票是一尺换三尺布,数量有限,不外卖!”
三尺布哪怕是瑕疵布拿到外面去也得四五十文。
寻常的棉布价格在10到20文,南边时不时打仗,这个价格波动也实属正常。
这么算下来,一尺布票能值四五十文钱,这可是白来的!
有不少人后悔了,因为之前觉得拿布票不划算跟人换成了粮票。
粮票可没有三倍差价。
也有人端着碗跑回住处拿票去了。
青珞见饭堂人都无心吃饭,耸了耸肩退出去了。
刚出去没多久就看见紫翡冲她招手。
“蓝玉不在,这次你进宫去。”
“真的?”青珞十分惊喜,要知道从老家过来,她还没见过主子。
“主子要的铁皮炉子做好了,饭堂用了说好,一点烟也不漏,我和蓝玉商量了一下,这饭堂长久下去也不是事,迟早要取消,不如多弄些铁皮炉子来租,还有这蜂窝煤,只需要煤灰,西山的煤灰可不值钱,我们可以多囤一些,开个煤厂给京城供煤。”
青珞笑话她,“你还真钻进钱眼里了?”
紫翡摊手,“这也是没办法,养活这么大批人,不想办法赚钱该怎么办?”
***
“我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看棒!”
“吾乃玉帝外甥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享受下方香火……”
马车路过官道的茶铺,一只手掀开帘子就看见两个小孩各拿着一根棒“嘿哈嘿哈”打得火热。
不远处不少人围着一位说书先生,隐约能听见在说孙悟空大战二郎神的故事。
“昌平州百姓安家乐业,民风淳朴啊!”明珠感叹一声。
皇帝未置一词,马车继续走,约莫一刻钟后终于停下。
明珠和张英先后下车,又恭请皇帝下车。
皇帝下车先看了一眼路两旁开荒的百姓,让明珠二人不要跟上,他带着三名御前侍卫慢慢走了过去。
“老人家,今年收成如何?这是打算开荒吗?”
正忙着捡石块的老人抬起头来,有点拘谨道:“回这位贵人,是帮主家开荒。”
“哦,听声音不是本地人吗?老人家哪里人?”
“霸州人。”
“怎么来昌平开荒,我年前路过霸州,那边不是有不少荒地?”
“回贵人的话,老汉跟同乡一起来投奔贵人,贵人赏一条活路,老汉实在不安心,便帮贵人做点事。”
皇帝耐心询问,终于问出这位花甲老人家中情况,老人家里本有十多亩水田,前几年家中儿子儿媳相继病死,他年迈无力养育孙儿,田便租给了村里人种,自己靠着开荒的地种些粮食为生。
秋日衙役来收税,说他开荒的荒田是有主的,是熟田,要补缴税。
“老汉哪有来的钱,只能变卖了十多亩水田补上税。”
“好在这边娘娘慈善,愿意收留老汉和两个孙子,老汉也做不了什么,只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活。”
皇帝蹲下身问,“朝廷已经下令开垦的荒地也不允许原主人要回,这些衙门就不管吗?”
老汉摇摇头,“怎么管?地契主人是上面的旗人老爷,衙门谁敢管?”
皇帝皱眉,告别老汉后,又沿途问了不少人,全是京师周边失地之人。
皇帝眉头皱得更紧了,上了马车继续往小汤山走。
“此地人杰地灵呐。”皇帝看着还是绿茵一片的大汤山,赞叹了一声。
一路过来,见到的都是枯黄叶子,只这里还是一片葱绿。
张英也跟着赞叹。
明珠走过来提醒,“皇上,汤山自古便有汤池。”
汤池?
皇帝先考虑到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近来背后还起了癣,太医曾进言常泡温汤能够缓解癣症伴随的瘙痒。
只是太皇太后嫌出京太过兴师动众,一直不愿意冬日出巡。
皇帝若有所思,想到某人上回反应过大,暂且将这个想法压在心底。
“前面可是小汤山?”皇帝望着远处的山询问。
“是。”张英恭敬询问,“皇上可要去?听闻贵妃娘娘的人兴师动众请来上千人预备修建一座庄子。”
明珠若有所指道:“敦复此言差矣,我怎么听说这上千人都是来投奔娘娘庄子的流民,差使人干活,给予人报酬,这是活人性命的善事,怎么能称得上兴师动众?”
张英顺理成章道歉,“是臣说错了。”
明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