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16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50-160(第1/26页)
第151章
元宵节过后, 北方还是天寒地冻,那地冻得硬邦邦的走在上面都硌脚。
天津通往通州的一段路上,聚集了小两百人正忙得热火朝天。
白见山家住在二里外的一个叫马家庄的庄子里, 年初五庄头说有人招工修路,一天给八分钱还管两顿饭。
白见山二话不说报名了。
他们这样的穷人家冬日里很难找到挣钱的机会,都是猫在家里过冬饥一顿饱一顿, 一家人抱在一起取暖。
白见山有八个兄弟,他家算是庄子里最穷的人家,生得多, 偏偏都养活了。
家里就两亩地养活不了这么多人口, 便租了地主的二十亩地。
租地得帮地主交税,还得分粮食给地主, 一年忙活下来也就看看填饱肚子。
去年改种土豆, 收获了大量的土豆, 地主不愿意要, 家里凑了钱买了麦送去, 地主嫌弃种土豆耗费的地力,秋收那会儿就说了地要收回去。
白家人因为这事一整个新年都过得不怎么安稳。
谁能想到翻过年就有人在家门口招工。
白见山兄弟八个, 最后决定年纪最大的五个人出门。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家里的裤子就五条, 夏天还好, 冬天就得轮换着穿。
白见山衣衫单薄, 不干活的时候冻得瑟瑟发抖。
他跺了跺脚,又拿起了锄头。
就这么不到二里地的一段路他们清理地面有两三天了,现在一半都没有清理完。
白见山不敢停,干活的时候还热乎,一停下来冷风立刻带走那丝暖意。
他衣服里面是纸做的衣服, 祖祖辈辈留下来的取暖办法。
叮铃叮铃。
远处传来了清脆的铃铛声,白见山停下来,循声望了过去,就见到一头包裹严实的骡子拉着一个板车过来。
板车上捆着不少稻草。
骡车很快到他们这边停下,旁边帐篷里取暖的管事揣着手眯着眼睛走过来。
“送了多少过来?”
拉着驴车的是一个穿着绿色棉大衣的老头,老头递过来一个本子,他手上戴着羊皮手套,头上戴着一个跟大衣同色的帽子,帽檐垂下来刚好遮住了耳朵。
“刘管事,这是你要的二十六件旧袄子,您点点。”
老头说完扒开了最上面的稻草,露出下面捆绑整齐看着有些旧的袄子。
揣着手的刘管事数了数,确认数量无误,招呼老头帮着一起搬进帐篷里。
做完后他才在收货的单子上签名,签名下面写了,某年某月某日收了二十六件旧棉袄。
写完之后将单子还给老头,刘管事继续道:“明日还有三十多个人过来,收到多少都送过来。”
帐篷里有炉子,炉子上面坐了烧水壶。
老头拿出自己的陶瓷缸往里面倒了一杯热水。
眯着眼睛喝了一口,他才徐徐道:“没那么多,我跑了好些个胡同才换来的,愿意卖旧衣的不多。”
刘管事一脸惊讶,“一把菜刀换一件旧袄这种好事都不愿意。”
老头盖紧了茶盖,“菜刀又不急着用,冬日里一件厚袄子能保住人命,家家户户孩子都那么多,大人不能穿,不是还有小孩吗?”
刘管事抓了抓脸道:“那就麻烦了,你是不知道这些人出来干活,连件袄子都没有,只穿着单衣出来,我都怕把人给冻坏了。”
上面还规定干活的人得给一件袄子,批的钱不多,买一套旧棉衣还成,他自己也能落一点。
刘管事也不敢省这个钱,说不定监督队的人哪日就巡逻到这里。
他能做的就是不时叫人进来喝点热水。
“劳烦你多找一点吧。实在不行就去当铺买!”
刘管事灵机一动,突然想到收衣服可以去当铺。
老头抱着瓷缸道,“当铺的衣服比我收的衣服还贵,你确定要?”
刘管事笑笑道:“反正上面批钱,你尽管拿来,还按照我们说好的价,多出的钱分我,也就多一点少一点的事。”
老头点点头,然后出了帐子拉着骡走了。
清脆的铃铛声再次响起,骡车慢慢走远。
刘管事揣着手走出去,咳嗽了一声。
“先等等,没穿袄子的跟我进来。”
白见山有些懵,然后跟着兄弟往帐子里走。
帐子里比外面暖和多了,十几个人挤进来,白家八个兄弟就占了大半。
白家兄弟就看见了地上摆着的厚棉袄,眼睛再也离不开了。
刘管事咳嗽一声道:“帮咱们商行做事有你们的好处,最好是你们每人拿一套,都别冻了,当然这袄子离开的时候要归还。不过要是有人愿意一直做下去,这袄子就归他了。”
众人眼睛冒光,白见山迫不及待去取了一套就往身上穿,其他人也跟着忙去抢。
不大一会儿每个人都套了一身衣服。
刘管事见到有几个身上的棉袄都不合身,偏偏他们都舍不得脱下来,有些无语。
他指的那几个人,“你你你,先脱下来。”
几个人哭丧着脸依依不舍将衣服脱下来。
“刘管事这袄子多暖和,能不收走吗?”
“我做错了什么?刘管事我愿意一直干下去,袄子能不拿走吗?”
刘管事骂了几句这些人才放下衣服。
他拿起衣服比画了一下,有合身的就塞给对方。
那人接过去赶忙穿上。
这下大家都明白过来了纷纷配合。
所有人都穿上了合身的袄子,刘管事才将这些身上有异味的汉子们赶出去。
开了一会儿帐门通了通风,连屋里那点暖意都一块带走了,他暗骂了一声,等重新暖和起来得一个时辰后了。
天津到通州就这么两百多里路,每隔十里就有一群过来捡石头,挖石头的人,为何大冬日干活,这只是预备工作。
等到化冻,已经清理完石头的地面会往下挖,然后夯实铺上沙石再铺轨道。
现在招收的这批人,主要是做清理工作,等沙石铺设好后,这些人会继续修栅栏将轨道经过的地方给拦截起来。
刘管事负责管这十里地,这个工程大概要一两年时间,因这他不介意对手下干活的人好一点。
换上了袄子,白见山都高兴坏了,然后一起干活自带袄子的人就有些不乐意了。
凭什么这样的好事没他们的份儿?
刘管事见外面吵吵嚷嚷,听明白发生什么事后,耷拉着脸走出来。
“谁想要袄子自己来拿,不过话先说在前面,走的时候得还回来。”
闹事的人缩了缩脖子,“刘管事,不是我闹,我身上是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50-160(第2/26页)
家唯一的一件袄子,我要是有了,身上这件可以送回家去。”
“没错,大家都干一样的活,凭什么他们有我们没有?”
刘管事耷拉着脸道:“别吵了,没分到的自己进来拿。”
白见山见同庄子的白六指笑嘻嘻套了两件袄子,整个人臃肿得不行,走路跟鸭子一样。
他凑过去小声问,“六哥,刘管事是不是生气了?”
白六指不在意道:“爱生不生,我跟你说,五里地外的柳家庄也在招人,人家不仅管饭,每天给十文钱,比咱们这还多两文,听说人没招够,还跑到咱们庄子上来了。要不是这里离家近,我更想去柳家庄。”
“这找人干活的人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大冬天来招人修路,这路冻得硬邦邦的,忙活半天也就挖那么几块石头出来。”
白六指拍了拍身上的袄子有些得意道:“管他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咱们干一天活得一天钱,管那么多做什么?”
白见山听这话觉得非常有道理。
元宵节之后,皇帝有巡视京城周边的意思,或许是南北东西都巡视了一遍,总算是将目光放向了眼皮底下。
听闻他要出门,宝音有些无语。
[他怎么闲不住?]
皇帝想到今早收到的消息,不经意开口:“怎么想起这会儿开工了?”
她摊手,“这也是没办法,借了钱要是不花出去,回头不是白白给人家利息?”
她指的是债券。
之前三个月的债券在手里绕了一圈根本没派上用场。
三个月债券到期后再次发行这次,这回可没有短期债券了,最短也得一年到期。
卖债券的钱拿到手,当然是赶快花出去。
其实还有人手不足的问题,春天修铁路得跟徭役春播抢人。
还不如早一点招人,现在干不了多少活,但是可以平一平路,将规划好的那条路先收拾出来,等解冻后就能干活。
皇帝已经换上一身便装,戴上帽子,他伸出手,宝音将手放进去。
皇帝露出满意笑容,“让你出一趟门可真不容易。”
宝音敷衍道:“等修好了铁路,你去哪里我都陪你。”
皇帝捏了捏她的鼻子亲昵道:“你呀,就会说这种敷衍人的话。”
宝音拍开了他的手,忍不住打了个冷战,他这语气也太油了。
二人出宫后换了马车。
跟随的官员已经在等候了。
本来名单里有纳兰容若,他不是生病了吗?
名字便被划去了,改成皇帝的小舅子隆科多。
这还是宝音第一次看见隆科多,也就是二十出头的样子,皇帝召见他说话时语气带着亲切,毕竟这是亲表弟。
宝音也就扫了一眼。
她的出现意味着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位能不能成为皇帝的舅舅,就看皇位花落谁家了?
出发的第一站就是门头沟,显然皇帝还是很关心河工问题。
去年修到一半的水库就摆放在眼前,宝音跟着皇帝上上下下走了一圈,皇帝指着某个山坳说,“这里适合修建一座水坝。”
宝音认真地看了一会儿,从怀里掏出了工程图纸,惊讶地发现那山坳原本就规划了一个水坝。
她冲他竖起大拇指,“你眼光真厉害。”
站在皇帝身边的隆科多视线看过了,宝音当他不存在。
皇帝伸手索要图纸,她递过去。
皇帝认真地看起来,又对照了周边的山势。
“这座山要平掉?”
宝音踮着脚看了一眼又对照了一下道:“毕竟挡道了。”
皇帝已经想象这座水库修下来周边得有多少地变成良田。
巡视完了河工,顺便又去看了一眼停工的清华园。
清华园废旧的房屋草木已经被拆除大半。
没什么好看的,皇帝骑着马走了一圈,发现外围用水泥墙给围了起来,墙都将山给包了进来。
他有些意外,“这比预计的要大。”
宝音撇了撇嘴,“你别忘了还有不少阿哥,不多留一点地,回头怎么分?”
清华园外三环商人的庄子陆陆续续修了,二环一些王公大臣也陆陆续续出钱买地,虽然不多,按照这个架势,这几年二环的地也不够人抢的。
等皇子阿哥们长大,剩下的大概就是犄角旮旯了。
皇帝笑笑,握紧了她的手。
“是我的疏漏,都把此事给忘了。”
宝音能感觉到后方火热的目光,不用猜就知道是隆科多的,这位应该是为他姐姐打抱不平。
毕竟这宫里位分最高的是皇贵妃,此时站在皇帝身边的也应该是皇贵妃才对。
骑着马在清华园绕了一圈,一天时间就没了。
一行人干脆去了小汤山的温泉庄过夜。
宝音和皇帝先去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请安。
这两位长辈大概是在宫外住习惯了,去年一降温就搬到了温泉庄子来,也就过年时回了一次宫,元宵节后又搬了出来。
太皇太后比往年要苍老不少,皇帝握紧了太皇太后的手,忙转头吩咐梁九功,“去将太医叫过来。”
太皇太后身边自然安排了太医跟随。
皇帝话语里是隐藏不住的怒火和担忧。
太皇太后笑了笑拍了拍自己孙子,“哀家身体好着呢,倒是你皇额娘前些日子感染了风寒。”
皇帝又转头看向皇太后,关切地询问了她的身体状况。
皇太后有些不好意思,支支吾吾说已经快好了。
太皇太后拆穿她,“大雪天非要住蒙古包,你不受风寒谁受风寒,也幸亏五阿哥没带出来。”
皇太后不好意思地笑。
太医过来了,先为太皇太后诊脉,然后唧唧歪歪说了一堆,大概意思是太皇太后年纪大了,难免会生一些小病。
宝音就看见皇太后朝她招手。
她悄悄走过去,皇太后用蒙语问她:“皇帝出来可是接我们回宫?”
旁边的宫女翻译。
宝音一听这话就知道,皇太后并不愿意回宫。
她跟着小声回话,安她的心。
“您放心,皇上是巡视京畿,不是请您跟太皇太后回宫。”
皇太后闻言松了一口气。
她一点也不见外道,“宫里太小了,还没这里自在。”
慈宁宫是太皇太后的寝宫,相比之下皇太后居住的宫殿要小上不少,两进院子当然没有这大大的温泉庄子住着舒服。
她何曾不想出来住大房子。
宝音笑着回答,“过两年园子修好了,那里宽阔,住着更舒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50-160(第3/26页)
皇太后又问起了几位格格,“我听说是出去上学了?”
宝音有些意外,皇太后都知道了,是不是宫里其他嫔妃也知道了。
她思索了一下谨慎回道,“这事是皇上的安排,说是多学点东西,出嫁后能打发时间。”
皇太后神色雀跃起来,“我听五格格说还教给羊看病?”
见她眼巴巴恨不得自己去学的样子。
宝音沉默了一下,“回头我派两位兽医过来,黄额娘有什么想问的可以直接问。”
皇太后满足愿望后,又找补道:“你是不知道,在我们草原上最怕的就是牛羊生病,有时候一传染就是几百上千只,病了的羊不能吃,只能杀了太可惜了。”
宝音点头附和,“您说得对,格格们要是学会了,可以传授给草原上的人。会治病的人多了,也能减少部落损失。”
皇太后笑呵呵道:“正是这个道理。”
在她朴素的观念里,牛羊才是最重要的财产。
这边皇帝神情不太好,问太医太皇太后能否喝人参酒。
太医:“太皇太后脾胃虚弱,最好不要饮用人参酒。”
[最好的药物不应该是食补吗?]
宝音插了一句,“药膳呢?”
太医忙道:“药膳可以。”
皇帝神色好了不少,“那就开一些适合太皇太后补身子的药膳。”
晚上,泡完温泉后,宝音被皇帝抱在了怀里。
他声音有些闷,“太皇太后还有多久寿数?”
宝音按住了他的手:“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皇帝的手蓦然收紧,他声音里带着一丝异样:“没有其他办法吗?”
宝音转过身去,“我不是神仙。”
她穿过他的手臂拍了拍他的后背,安慰道:“这两年太皇太后身体已经转好,应该会有改变。”
皇帝用力地眨眼睛,许久后幽幽叹了口气。
“我恨不得将我的寿命分一半给皇祖母。”
宝音没有吭声。
第二天一早,一众人离开了小汤山庄子往昌平走去。
大家都骑着马,很快就抵达了昌平。
昌平要比别的地方热闹多了,外面天寒地冻可没有耽误这边炼铁。
密云的钢铁厂越发大了,一众人停在钢铁厂外,看着大冬日热热闹闹背着矿石赶到钢铁厂的百姓,均是一脸吃惊。
索额图站出来,“皇上朝廷有令,矿山禁止超过二百矿工聚集。应该派人深入调查才对。”
[有没有可能矿工已经放假了,这些是周围的百姓呢?]
皇帝举起手制止了索额图要说的话,他拦住了一位背着空框子出来的少年,“这位小哥,能问你一些事儿吗?”
少年刚想拒绝,看到他身后一群气势不凡的人咽了咽口水道,“你要问什么?”
皇帝安抚他,“别紧张,我们是外地来的商人,第一次看到这种繁荣景象,所以来问一问。”
少年心想你这口音可不像外地的。
“你问吧。”
“你这活干一天给多少工钱?”
少年:“不给钱,这厂子收矿石,赚多少就看一天卖多少。”
“也就是说你们不是这矿山的矿工?”
“不是,给这工厂当矿工才赚几个钱,还不如自己挖了卖给工厂。”
又问了一些,众人大概知道了这边的情况。
一群人站在钢铁厂门口问铁门内的门房,“我们能进去看看吗?”
门房见来了一大批人神色很是警惕,“这个我得请示厂长。”
宝音咳嗽了一声,递过去了一封介绍信。
看到上面盖的章门房警惕神色消失,笑着一张脸道:“原来是上面的巡查队,快请进!”
宝音收回了信,回过头一脸无辜对其他人道。
“忘了跟你们说,这工厂是我的产业。”
……
一封任命书从京城出发,到达新加坡已经过去两个月。
这份任命书是给林子清的,上面任命他为新加坡的临时总督。
任命书已下来,周边的同事都朝他拱手祝贺。
“林总督,苟富贵勿相忘呐!”
“新加坡是新占之地,上面明显看好这里,好好发展不比广州关口差。”
虽然不是朝廷发的任命书,可也差不多了。
这块地盘是泰山商行的地盘,让谁做总督还不是上面说了算。
再说了泰山商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可能白白拱手让给朝廷。
大家都是泰山商行的人,在大陆那边是白身,到这边可就不一样了说不定也能混个一官半职。
说不定他们这些身份低微的泥腿子也能混个官当当?
林子清当了这新加坡的总督他们也高兴,这总督现在就一个名头,得填补下面的官员才能将这个架子支起来。
林子清拿到任命书,都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反应。
要知道他就是一个秀才,要不是阴差阳错如何能当上一个总督。
何为总督?
总督就是一省之长,管民生、经济、人口。
这样一来防卫队定然要交给别人,他很清楚上面绝对不可能让他继续把持军队。
林子清也不失望,本身对于他来说这就是一份工作。
要不是临危受命,他也不会将人组建起来抵抗洋人。
本来以为事情平息了,这个队伍会解散,没想到直接摇身一变成了陆军和水师。
紧跟着他又接到上面的任命成为新加坡第一任总督,他也不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是好。
不对,应该把下面的官员框架定下来。
任命书下面还有一把厚厚的书。
他翻开后有些意外,这竟然是一个设定好的官职框架。
跟朝廷不一样,没有六部,只设定了财政部、教育部、安全部、工商部、税务部、法院等等。
这些全由总督直管,防卫队更名为警察,警察分民、刑、武、消防、海五种。
军队由泰山商行拨款,军队的将军也是由泰山商行派遣。
林子清看了一晚上,他发现了将这些部门细分的一个好处,那就是责任能够理清。
总督权力并不大,只是名义性的象征。
他突然意识到,这个框架要是放在中原,总督就是被架空的皇帝。
新加坡毕竟不是中原,也不是中原的属国,未来要是建国呢?
总督是皇帝吗?肯定不是。
任期只有三年的总督,如何算得上是皇帝?
一个念头突然涌现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50-160(第4/26页)
心头,很快这个大逆不道的想法被他强压下去。
一个国家怎么能够没有皇帝?
北方还是冰天雪地,新加坡已经迈入雨季。
陆陆续续从江南搬过来的人已经适应了这里一年到头气候温暖。
别的地方是冬天,这里却像是春天,十几二十度不冷不热非常舒服,就是雨季有些潮湿,衣服总晾不干。
不过雨季也不是没有好处,雨水能够流入挖好的水蓄水池里,这个池子的水就是未来一年浇灌地里庄稼所用的水。
雨季过后,大量的人出现在田里,开始种植黄豆。
黄豆可以用来榨油,也可以用来喂猪,算是岛上比较重要的经济作物。
土豆吃腻了,去年种的土豆收集的粉,足够未来一年消耗,今年上面不打算种土豆,而是改成种黄豆和香料。
张老爹在儿子被送学校后,就积极询问如何留在新加坡本地。
他儿子都在这里上学了,几年内肯定得留在这里。
“想要留下可以报名移民,在坞堡里工作一年,就能申请留下。”
“坞堡?”张老爹抓了抓头发,“可是我不会种地,只会捕鱼。”
张家村世代捕鱼,让他种地太难为他了。
对方笑道:“你水性好,回头会有人安排你。”
张老爹忙说要留下来。
他和妻子被分进了一个坞堡,靠近海边人口也不多。
平时的工作就是在乌堡附近种种地,轮班站岗巡视海面,若是发现有情况就挥旗给对方引路去港口,对方若是置之不理执意要靠岸,那就点燃烟花,将敌情告知其他坞堡。
这活对于张老爹不难,因为每次值班都是三个人。
大家一边看着大海一边聊聊天,值班的时间也就过去了。
进入了二月,雨季彻底过去了,气温也变得凉爽起来。
这天气张老爹正在地里除草就听见有人来喊他。
一抬头就看到坞堡的管事。
管事也是老张家的人,听说还是个读书人,关键是儿女都争气,女儿在学校当老师,儿子混进了官场,管事就是张老爹眼里那种很有出息的大人物。
“老张头,听说你水性很好?”
张炎站在地头问。
张老爹自夸道:“也就那样,祖辈都是渔民,年轻时候我也是浪里小白条。”
张炎微微点头,“上面组建了船队,准备将南洋海岛都查一遍,绘制一个更全面的舆图,想多招一些水性好的人,出海一年给二百两,你愿不愿意去?”
“没多大危险,就是得防备岛上的土著。”
张老爹一听一年给二百两,被这财大气粗的手笔给冲击到了。
“二百两,这么多?”
打了一辈子的鱼也没攒到这么多钱。
“去,我愿意去。”张老爹被银子冲昏了头。
张炎平静道:“那就收拾收拾行李和干粮,明天一早出发。”
“这么快?”
张炎点头:“第一次出海就在周边,哪里需要准备,你带几件换洗衣服和干粮跟着就是。”
张老爹忙点头。
他拍了拍手也不忙活地里的事儿了,拎着锄头往家赶。
乌堡里分了他两间房子,他跟妻子睡一间,另一间儿子放假时候回来住。”
在院子里洗了手,他笑眯眯进了屋子,告诉妻子这件好事。
“一年两百两呢,卖了我也不值这么多钱。”
张妻有些担忧,“给这么多是不是有危险?”
“嗨,这么多钱买我命都值了。”
张老爹想得开,“以前出海捕鱼你不也在家担惊受怕,你就当我出海捕鱼了,万一出了事儿,人家还给五十两抚恤银。有了这笔银子也能给大牛讲一门婚事。”
“他不是心心念念想进防卫队吗?我打听过了,那防卫队有不少是带着家眷来岛上的,回头选个年龄合适的,这成了一家人还能不提拔妹夫?”
张妻忍不住流眼泪。
“好日子不过非要去冒险。”
张老爹呵斥一声,“瞎说什么呢?不跟你说了,你一妇人就这点眼界,别耽误我们老张家的大事。”
张老爹还梦想着拿到一百两银子该怎么花?
“祖坟对翻修一下。我爹娘穷苦了一辈子,连肉都没吃过几回,嘿嘿,没想到死后享受到了。”
“老宅得翻修一下,香江那边也喜欢下雨,泥土房子搁不住。”
他环视了一下房间,咂咂嘴道:“修个跟这里一样结实的房子,百年都不会坏。”
幻想着自己住上了大房子,张老爹忍不住笑出声。
笑着笑着,他想到儿子该放学了。
“去买一斤肉,给大牛好好补补,以后家里有钱了不用省着了。”
他又交代妻子多烙几张大饼,明天还要带上。
张妻无言,只能取了钱去买肉。
坞堡里有一个小型的菜铺子,卖各种新鲜菜还有肉。
肉都是盐码起来的,不腌一下放不了多久就会坏。
张妻买了一斤,想到丈夫即将离家多买了一斤。
两斤肉切好放在锅里炒,炒好后放入土豆加入水再放点盐焖煮。
张妻是不会做肉,以前家穷很少吃肉。
仅有的几次,她都是将肉切碎放进粥里煮。
来到这里之后,儿子进入学校,丈夫开心割了一斤肉交给她,让她炒着吃。
张妻拿着那块肉有些手足无措,因为她不知道该怎么做。
好在周围的邻居热心,教她怎么炒。
听丈夫的语气,这次出去可能会遇见危险,张妻抹了抹眼泪,准备多做一些让丈夫也能多吃一点。
回到家她洗去肉上的盐,切成块放在铁锅里干炒。
铁锅带走了水分逼出了肉里的油,油越来越多,她倒了一半入油罐里,留下一半放进切成块的土豆。
岛上什么都缺,就是土豆不缺。
坞堡底下有一个地窖,大家都将分到的土豆放进去存储,一般吃多少拿多少,不然放置两天就会发芽。
张妻子拿了四个,洗了之后连皮都不刮切块放进去。翻炒了两下兑入半锅凉水,放了两勺盐盖上盖子,当了一个干净的盆子开始和面。
黄色的玉米粉一瓢,发灰的白面半瓢,加了水和面。
摊饼也是跟邻居学的。
邻居在一个工地上做厨子,她没那个厨艺便跟过去做小工洗菜切菜。
每日能赚个十二文钱,她很满意也很珍惜现在这份工作。
在旁边看得多了,耳濡目染也学会了几道简单的菜。
邻居家在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150-160(第5/26页)
北方常吃面食,摊的饼又薄又干,用油纸包好半个月都不会坏。
关键是取出来可以扔进煮开的水里,泡一会儿就软了。
这种薄饼非常受船工欢迎,凉着也能吃还抗饿。
有不少船工找来跟邻居订饼,邻居都有辞掉工地上的活专门卖饼的想法。
张妻手艺没邻居好,她摊的饼容易破也不够圆,卖相不好,但自家人吃又不用在乎卖相。
她一口气摊了二十多张饼,锅里的水咕噜噜开了,她掀开锅盖一看,水已经少了一半,连忙将菜翻了两下。
锅盖也不盖了,继续摊饼。
等锅里的汤收汁,盛出来放入盆子里盖章。
继续摊饼,就听见丈夫和儿子说话声,越来越近,没多久二人推了门进来。
张妻勉强露出笑容,“回来了,准备吃饭。”
她对丈夫说:“这些饼够吗?”
张老爹擦了一把汗,比画了一下厚度道:“多摊一点,还得分点给别人,在海上漂泊不能吃独食。”
张大牛一脸羡慕道:“爹,我也想跟你们一起出海。”
张老爹狠狠瞪了他一眼,“好好上学,有了这机会要是被赶回家,爹把你屁股给打烂!”
张大牛垂头。
他不是班里唯一超年龄的学生,还有一个十八岁的听说都有孩子了。
因为个头高,他坐在最后排,以前也没上过学,老师教得对于他来说跟天文一样。
才上学十几天他就后悔了,字母都好难认。
还有算数,他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一个人不能有二十个手指头?十个手指头根本不够用。
张妻声音有些低沉,“大牛别闹你爹,快洗洗脸吃饭。”
父子俩很快坐下,一大盆子肉放在面前,馋得张大牛口水直流。
“爹娘,今天是什么好日子?这么多肉?”
张老爹夹了一块肉到儿子碗里,“吃你的吧。”
张妻又摊了二十来个饼才收拾了过来吃饭。
父子二人都撑得不行,张大牛忙叫他爹,“爹,我们去赶海,港口开了一家罐头厂,什么海鲜都收。”
张老爹想着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回来,便同意了。
“等我找两个桶。”
张大牛提起了门后的一个破篮子,“有篮子就行了。”
“那我找个麻袋。”
父子二人高高兴兴往海边走去。
张妻沉默地收起了筷子,将剩下的菜放起来,又继续摊饼。
摊到天黑,终于做了丈夫要求的厚度。
她其实不会数数,干脆将剩下的面都摊完了。
摊好的饼放在一旁,任由其发凉变硬,她去为丈夫收拾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