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250(2 / 2)
她歪着头蛊惑道:“姐姐想要做皇后得担起国母的责任,只要将女子学院建起来,往后皇室宗室女性都进学院上学,有了这些人支持,哪怕是皇上也得慎重考虑。”
她握紧她的手,“你可别等着男人的施舍,要自己站起来,让自己拥有话语权!”
远在漠北的皇帝并不知道自己后宫起火,也不知道某人趁着他不在,鼓动皇贵妃开设学院。
没有皇后,皇贵妃的副后身份尤为贵重,她要是出面建一家女子学院,宗室会欣然将女儿送进去,毕竟人家掌管着选秀,掌管着自己女儿的婚配。
皇帝只是打了一个喷嚏,然后看着前面的战场。
这次只是小试牛刀,火器营造的新式火箭非常厉害,没有红衣大炮的重量,一辆马车就能带走。
火炮没有对准敌军,而是瞄准的敌军背后的山坡,几弹下去,直接将对面阵形都打乱了。
他骑着马,志得意满喊道:“抓活的!”
第244章
这场战争基本上可以说一败涂地。
当然是指准噶尔一方, 哪怕对方也持有火器,在超越时代的炮弹轰炸下,血肉阵仗能做的只有跑, 慌不择路地跑。
多少人是死于马踏,而不是死于八旗士兵的弓箭。
哪怕是清军,见识到这般威力, 也被惊得没了言语。
逃窜了一部分,还有不少哀嚎地躺在战场上,到处都是散落的肢体, 佟国纲看得眼皮直跳。
再看向高高坐在马上, 被大军拥护着的皇帝,心里不由发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40-250(第6/16页)
寒。
大后方迅速地搭起了帐篷, 完好无损的人被捆绑好交给后方的商人, 轻重伤只要还有一口气的都送去临时的战地医院。
这边不知多少只看过两本书的学生, 抱着课本对着俘虏下手。
才短短半个月时间, 他们已经从一个看到伤口还呕吐的生瓜蛋变成了看到断肢也面不改色缝合的合格大夫。
医学院这次抽调了上千学生来战场上, 在学院里给兔子缝合伤口给小猫小狗做绝育不算什么,真正的大夫就应该上战场。
一千人分三班倒, 有条不紊地处理患者伤口, 有己方士兵也有俘虏。
每日都有不幸者遇难, 也有活下来的幸运者。
打扫完战场, 皇帝将主将叫到营帐内开会。
“皇上, 哨兵传报,准噶尔大军已经拔营,看模样是往杭爱山的方向,是不是准备撤离喀尔喀?”
皇帝看着面前的战图,难道说是炮弹威力太大, 吓跑了准噶尔?
“放出热气球,让哨兵勘察敌方详细行踪。”
太子献的热气球用在战场上非常合适,只要上空有人盯着,地方的一举一动都能被他们牢牢掌控。
……
大军最后方跟着的商人忙碌起来,见有人押送一批俘虏过来,胡怀宣赶紧上前。
一手交钱一手交人,垂头丧气的俘虏脸上挂满了惊慌,有种性命不保的苍凉感觉。
这些人说的话,胡怀宣是一句都听不懂,人挨个绑好,等凑起一百人,就将这些人赶上了如牢笼一般的铁栅栏车。
车厢内装得满满当当,轰隆一声,偌大车头冒出大量白气,车轮转动起来,带动铁车厢,然后在一群俘虏狼哭鬼嚎声中快速往南边开去。
这样的场景在这几日已经很常见,巨大的钢铁车一开始还有人恐惧,常见到大家已经渐渐习惯。
知道跟火车一样,除了没有火车拉,废煤炭以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
那些俘虏也不是拉走杀掉,而是运送到五十里外的一个煤矿挖煤。
这次车行派出来十两大车,都是吃煤的祖宗,出发时带的煤用光了,没有煤这些大家伙就趴窝了,寻找煤矿成为当务之急。
奇怪的是漠北这边草木不多,煤矿却有不少,有些煤石就大摇大摆散落在野外。
大车缺不了煤,自己去挖一天也挖不了多少,这两天终于等来了俘虏,高兴得亲自过来拉人,原本该送往南边做铁路工人的俘虏被临时用起来挖煤。
这些俘虏一开始也不老实,毕竟都是部落里的勇士,哪里肯安心挖煤。
有些谋划着逃跑,这些胡怀宣都心知肚明,下车将最新一批人赶下车后,他问同伴。
“问清楚身份了没有?”
“有几个身份应该不同寻常,身边总围着一些人,其他俘虏也畏惧他们。”
胡怀宣点头,“这几个盯紧点,至于其他人,分十人一小组,提拔一个牧民做组长。”
选择牧民也是有道理,平日被欺压的人一旦有了翻身做主的权力,会反过来为虎作伥。
呸,他绝对没有骂自己的意思。
不过是利用人性。
俘虏兢兢业业挖煤,没两天就适应了这种生活,特别是一日两餐米粥,让一部分原本不死心想要逃跑的俘虏安定了下来。
做俘虏不仅没有丢掉性命,还不用过吃了上顿没下顿担惊受怕的日子,关键是每天都有吃的,这种日子哪怕在部落也没有享受过。
准噶尔部能够快速扩大势力,占领回疆、西藏自治区域,很大原因是打败了这些部落。
草原上一直秉持着拳头大为所欲为的道理,然而不管是哪个部落,牧民是最底层的,比牧民地位还要低的是奴隶。
这次出征,大量人都是从各个部落抽调,你凑几百人,我凑几十人,小部落少出,大部落多出,人就这么攒下来了。
不少人并不看好准噶尔部,毕竟现在占领中原的可不是虚弱的大明,而是之前将草原各部狂扁一顿的满人。
连叶赫那拉那样的大部落都败了,被拆分得七零八落,这事才过去几十年,草原上谁还没个记性?
可慑于噶尔丹的逼迫,一些部落送人没送族中勇士,而是随便挑选了一些族人送来。
有些人不愿意上战场,还将奴隶塞了进来。
做了俘虏虽然要干活,可能填饱肚子,关键是不用担心从哪里冒出一鞭子,才几日功夫,有一些俘虏叽里呱啦分享信息,竟觉得这日子比以前还要好。
分好小组后当晚,胡怀宣就收到了几个跑来告密的人。
又过去一段时间,大军突然撤离,将原本夺回的土地空手让出去。
胡怀宣他们在大后方,并不清楚前线的情况,问了一圈才知道原来是粮草出了问题。
粮草!
他面色大惊,要知道这次粮草不少都是他们的队伍运送。
他很肯定原样送进了军营,现在怎么传出这种要命情况?
本来以为会怪罪,结果并没有等来上面的惩罚。
大军撤退后,没几日就传战败消息,这次是火炮被人销毁,存放丹药的地方被一把火引爆。
胡怀宣并不清楚前线情况,不利的消息一个接一个,位于大后方的他只能选择跟着转移。
原来的俘虏,一部分刺头先送去了南边,留下一部分竟然乖巧跟着转移,一点想要逃跑的意思都没有。
咳,话说他还想见识一下草原里的恶狼来着,可惜他们人多,这些机灵的畜生早不知跑哪里去了。
……
前线战败的消息以最快速度传递到京城。
正在园子里看剧的宝音第一个反应就是不可能。
怎么会战败,火器营可是造了不少新式火枪□□,在这个火器进度只有独发的程度下,指挥能力再拉垮也不可能这么容易败下阵。
除非对方开挂。
宝音心里沉甸甸,连话剧都看不进去了,离开了戏园子,她回到住处吩咐人去打探消息。
到了晚间,商行那边给了准确消息,看完后她心中松了一口气。
“太子在何处?带我去找他。”
得知太子在前面宫殿,一早就跟官员们处理政务,等下午战败消息传来后更是忙得连饭都没吃一口。
她到了前面宫殿,才进院子就看见一群太监提着食盒站在门口。
殿内隐约传来劝说声音。
“太子殿下,您多少用一点,中午就没吃了。”
宝音在一众请安声走了进去,见殿内还有不少忙碌的官员,她脚步停下。
“你不饿,别人还饿着肚子。”
吩咐人将官员们请出去,安排用膳后,太子强行将烦躁压了下去。
“您怎么来了?”
宝音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40-250(第7/16页)
看着桌面上的报纸,报纸上写着前线溃败一事。
她抬起头问他,“皇上那边都没有传信过来,你为何会失分寸?”
“可是这小报上……”
他是知道这次出征,不少报馆都派了人带了一大群鸽子过去。
之前几次小报都比朝廷还要快速得知前线消息,几次无误,这次他看见前线失败,不由慌乱起来。
他不知道现在前线是什么情况,要是大军溃败,汗阿玛该怎么办?
汗阿玛现在会是什么情况?
尚且年少的太子心里满是惊慌,一些不好念头在心中浮现,更不要说耳边总有人蛊惑他趁机登基。
宝音将手中的信递过去。
太子快速接过,很快松了一口气。
紧跟着激动起来,“汗阿玛伪装战败,竟然将噶尔丹从后方诱骗到前线?”
宝音点头,“现在不担心了吧?报馆那边已经不是最新消息,你汗阿玛差点就抓住了噶尔丹,如今将人驱赶到罗刹国边境,看样子是将罗刹国一块揍一顿。”
她有点自豪,这可是她带来的变化。
她提拔了戴梓,升级了现在的火器,不然这次也不会赢得这么轻易。
要知道原来历史,康熙皇帝的后半生几乎都是在跟噶尔丹死磕,雍正、乾隆花了两代人才彻底平定准噶尔的叛乱。
这次能够快刀斩乱麻,也是没有给足准噶尔发育时间。
想到这里她不由开怀大笑道:“我看皇上是不急着抓住噶尔丹,是有意把他往罗刹国方向驱赶。”
正月里收到罗刹人重返边境的消息,她就察觉到皇帝神色不对,原来是在这里等着呢。
打葛尔丹也并不耽误他顺便殴蠢蠢欲动的罗刹人一顿。
十万大军只用来对付噶尔丹,看不起谁呢。
太子听她这么一分析,跟着轻松起来,然而心底却浮现起了一丝遗憾。
至于遗憾什么,他拒绝深想。
“现在有心思吃饭了吧?”
她看向门外太监,这些机灵人很快将食盒提进来。
太子也没拒绝,满满当当的菜品摆满了一桌子。
宝音笑着坐下,在太子惊讶眼神中道:“一起吃。”
说完她又似是开玩笑道:“等了你好久,也没见你把课业交上来,吃完饭我看你写了多少?”
太子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第245章
这一顿饭太子吃得汗流浃背, 只因为他把这事完全给忘记了。
吃菜的时候,他食不知味,坐立不安。
这种心虚模样, 宝音哪里看不出来。
等用完膳,桌上的碗盘都收拾下去,太子磨磨蹭蹭不肯起身。
宝音心里一乐, 没事逗逗小孩子还挺有趣。
“是不是没写完?你要快点,你的三弟和四弟都交上来了,就差你和保清了, 总不能拖到你汗阿玛回来再交给他吧?”
一听自己不是最后一个, 太子松了一口气,向她保证道:“还差一点, 这几日就会交给您。”
……
开年过后山西靠近雁门关一带出现了旱情, 到四月也才下了一两次雨。
甭管什么粮食抗旱, 种子刚种下去, 才冒出芽就□□死。
当时正好一队钦差还滞留在山西, 地方官员也被这浩浩荡荡的查贪腐一事给整怕了,也不敢隐瞒下去, 赶紧上报了上面。
这边收到信第一时间送达京城, 然而非常不巧, 赶上皇帝出征, 人都已经出发了。
没过几日, 从内阁传下口令,允许受灾严重地方百姓逃难,还指定了关外的某个地点,沿途官府要做好引导工作,不得加以阻拦。
前头的处理办法下来, 又有钦差盯着,山西不少县城官员亲自出动劝说百姓迁徙。
还做了担保,等来年情况好转,还是欢迎回乡。
实际上大家都知道将人赶离开山西,本质上是去外省乞食。
至于关外有没有吃的,大部分官员不关心,少数官员写信给师友询问消息。
很快关外草原要建立一座大型城池,需要大量人手以工代赈的消息传来,不用官员催促,百姓已经主动收拾行囊上阵。
这个消息传来之前,各个县城的百货铺子就提前做了工作。
什么从京城修了铁路到草原,什么已经运了好多粮食过去,什么在草原上发现了金矿。
真真假假消息混合在一起,绝大部分人都起了好奇心,等这次旱灾势不可挡,官府组织人迁徙,这些人也顺理成章往北边走。
去北边有两点好处,一是那边是黄河边上不缺水,二是泰山商行运过去的大量粮食不用担心饿肚子。
兴建一座城池需要的人手是来者不拒,只要有一把力气,去了那边肯定能找到活干。
关键是这事有泰山商行参与,这几年泰山商行在山西陕西两省可是深入人心。
这边缺水容易干旱,泰山商行便牵头鼓励养羊种植耐干旱的食物。
是洋芋、番薯都是这些人带来的,以最快速度在两省传播开,关键是这种粮食收获多,哪怕不能交税也能自己吃。
对于百姓来说,只要能吃进肚子里的就是好东西。
若是种多了也不用担心,只要晒成粉,也能卖给商行设立的收购点。
一来二去,年底还有结余,谁都不是傻子,谁还能不知道泰山商行是有意照料他们。
若是家里有个进泰山商户做事的人那就更了不得了,泰山商行可是非常护短,就算是县里的大户都得掂量掂量,更不要说地痞流氓了。
这才几年时间,这两省多个地方已经只认泰山商行不认官府了。
这种情况若是放在任意势力上都可以打上反贼标签,可偏偏泰山商行背后的大东家是说不得的人物,连后面陆陆续续加入的小股东不少都是帝国顶层家族。
这样的势力若是被打入了反贼行列,世间还有清白的吗?
两省不少官员知晓这种情况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只想安稳度过任职期,可不想得罪这等庞然大物。
也是这些人配合,两个月时间就有近六万人过了雁门关。
当然这六万人大部分是青壮年,只有少部分实在熬不下去才全家老小一起出关讨生活。
当然这些人都是一批一批走,有些县城一滴雨没下,只能放百姓离乡,有些情况还好,放了一两千人就能禁止人离开。
毕竟当地还需要人发展,人口少了,就是县官失职。
到了五月,黄河边上一个小小没有几条路的土城一下子涌入了大批人口。
小小的城池连城墙都是土搭建的,更不要说城内那可怜巴巴的黄土房子。
城里装不下这么多人,前来的人只能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40-250(第8/16页)
接搭建房子。
也幸好现在暖和,草原雨水也不多,搭个草棚子就足够用了。
凡是过来的人全都会引去登记,主要是看户帖和路引还有会什么特长,然后会被分配去哪里干活。
当天会领一碗放了大量番薯干的米粥,吃完安顿下来,第二天一早开工。
胡怀宣押送第一批俘虏过来时,土城还是原来一样破败,要说不同就是周边的人口多了,离城老远就看到了人影。
土城破败也正常,新城在四十里外北边的一块荒地。
将俘虏交接后,胡怀宣借了一头骡子往新城那边去。
路上还看到大批人拉着骡车往山阴处去,也有一部分人返程,背着一筐煤炭回来。
这熟悉的操作顿时让他明白,这是山里发现煤矿了。
有了煤,就能炼铁炼钢,火车轨道也能修建起来了。
再往前,还真看到一伙平整地面的人,这些人从边上挖来黄土,筛选后铺在路面上,又堆砌碎石子已经修了一条近十里的路。
路只通往新建的城池中心,几乎可以说整个新城都是围绕车站修建。
庞大的新城还维持在挖地基阶段,这里石头多不好挖,不少人背着筐子捡碎石,不少人在挖地基。
原本铺满碎石的中心地方已经被清理出来,被挖了一个庞大的深坑出来。
不知从哪里运送来的水泥混合着碎石子浇灌在地基上。
胡怀宣也就是凑热闹过来看一眼,沿着黄河往下,就看到冒着浓烟的大烟囱,还未靠近他就看到黄河钢铁厂几个大字。
得了,他已经知道钢铁厂建在哪了。
……
“送去的五十万石粮食还能支持两个月?”
宝音手指点着桌面,看着面前的文件,这是申请往麻池再运二十万石粮食的申请书。
麻池就是包头边上的古城,后世已经被包头替代变成了旅游景点。
来人低下头诉说了这几个月一共招收了多少人,山西的旱灾可以预见,未来会有更多逃荒的人过去。
这是可以预见的,当然这些逃荒人很可能分流来北京,不过之前做了很多铺垫,都知道关外有粮,也有大批人流会流到关外。
宝音低头翻看文件,下面就是通州、天津卫几个粮仓的粮食储备。
“两湖两广情况如何?”
这四个省在这会儿都是大清粮仓,特别是两湖。
“这几地近几个月雨水丰富,倒像是会有洪涝。”
宝音轻笑一声,这还真是干的干死,涝的涝死。
没办法,在这个没有南水北调工程的年代,这种天灾才是常事。
好在她没指望国内,“加大从南洋运输粮食,让各地人员准备,若是出现重大灾情,积极配合救灾,若是有人趁机谋取势力,将救灾物资占为己有……”
她冷笑一声,“别怪我秋后算账。”
她签下那二十万石粮食的申请,还另外调了十万斤冬日捕捞的鱼干。
除了鱼干还有各省收购的菜干,加在一起有两万斤。
这些足够新城的人挨到自给自足阶段。
她沉思片刻,手指敲打着桌面,“现在可以放出消息,就说新城建立在即,有大量商机,再隐晦传一下发现了一座金矿。”
“若是有人问起,就遮遮掩掩点,不承认也不否认,尽量往真有其事上传。”
包头有金矿吗?
当然有,只是后世才会发现,还不是那种地表矿。
这世上若说什么方法能让一座城市建起来,最快的方法就是淘金。
美洲新大陆不正是靠着淘金热快速发展起来的吗?
世间没有人能逃过黄金的诱惑。
暂定名字叫包头的新城发现了金矿这一消息私底下迅速传播开。
消息还包装得有模有样,准确时间地点人物都说出来了,那块狗头金的经历都可以拍一部一块馒头引起的血案。
各家报纸还请人润色了这个故事刊登在报纸上,更加让人对包头新城发现金矿一事深信不疑。
债券是第一个受到影响,本来市场上快被遗忘的战争债款一下子身价暴涨起来。
一张一两的债券一夜间价值翻倍,市才几天时间竟然有人登报表示愿意出十两银子收。
十两银子,哪怕十年债券到期都兑不到这么多钱。
市场上流出的债券一下受追捧起来,变成了紧缺物品。
某些手里持有债券的人被这天降横财给惊住了,随后大喜。
有人受不住诱惑出了一部分将本钱收回来,也有打死不愿意卖债券,还有一开始不愿意出钱便宜朝廷的人后悔不已。
最高兴的是户部官员。
一开始债券卖不出去,他们自己衙门自掏腰包买了一点,可以说从上官到底下打杂小吏都买了,虽然不多,眼下却小赚一笔。
最让人眼红的还是几个皇商,他们可是买了不少。
谁能想到这还没到一年手里的债券价值就翻了几倍?
不过这时候没人愿意出,市面上收购债券的不都是奔着新城的地去的,不就是想要撞个运气,看能否分到有金矿的地吗?
流通的债券越少,价格就越上涨,很快连太子都惊动了。
嫔妃们这两日喜气洋洋,因为之前战争债券卖不出去时,大家都出银子买了点,讨皇上欢心。
本来想着就相当于将银子借给户部,十年后户部不还谁的也不能不还她们的。
谁能想到拿到手束之高阁的债券一转眼身价暴涨。
钱这东西谁不喜欢?
尽管没有光明正大说出来,但是园子里多位主子给身边人赏钱这事还是有人知道。
宝音撞见了不知第几个喜气洋洋的嫔妃,有些忍俊不禁。
这一个个找上她都是打听债券能不能卖。
“可以卖,目前看还会涨,不过也涨不了多少,手头紧的还是出了吧,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降下来。”
她已经让银行开了个债券买卖的正规场所,以后买得多了,可以将这一块独立出来,做个证券交易所。
继续往前,就看见太子带着人过来,明显是来找她的。
“那新城有金矿,应该由朝廷派兵圈管起来,怎么能任由民间私自挖掘?”
金、银、铜、铁这类矿是不允许私人开采,在盐铁官营实施后已经运行了两千年。
发现金矿,悄悄开采无人知道没关系,一旦被朝廷发现就是大罪。
像这种民间发现金矿,然后全民去淘金的事根本就是对朝廷的挑衅。
太子直接找宝音,就对了脉。
面对他的质问,宝音只回了一句,“谁说有金矿?”
这一句把太子给说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贵妃吐槽日常(清穿)》 240-250(第9/16页)
愣住了,“现在外面都在传。”
“假的哦。”
宝音笑眯眯道:“所有人传就是真的?你没有派人去查证,仅凭众口铄金,就深信不疑?”
太子面露羞愧,身为监国太子,谁都可以人云亦云,就他不行,他怎么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很明显,宝音这话就是在责问他。
第246章
宝音仔细打量太子神情, 这孩子一开始有点气馁,很快振作起来,向她道歉。
她叹息一声, 太子太可惜了,这孩子被皇帝养得不错,是个合格的继承人。
可惜的他爹不是朱元璋, 他也不是朱标。
皇帝身上有许多明君的特质,这跟他向历代明君看齐有很大关系,在培养儿子上也有一手。
可惜的是成才的儿子多了谁都不服气谁, 以后还有他头疼的时候。
宝音往旁边走去, 继续游逛园子。
这几日皇贵妃明显对于开女学一事动心了,招了各府夫人进园子。
大概是见太子在她身边, 本来络绎不绝偶遇的嫔妃们都避开了。
走到一处水边亭子里, 宝音招呼太子坐下, 有太监提着茶水过来。
宝音挥挥手, 让这些人推远了些。
“是不是很好奇为何会传出有金矿的消息, 我又为何没有澄清?”
太子咬了下唇,“外面传得到处都是, 朝中大臣也深信不疑。真的没有金矿吗?”
宝音挑眉, “或许有吧, 只是如今无人发现。”
“这样, 我说一个小故事, 看你能悟出什么来。”
“西洋人在新大陆发现了一座巨大金矿,那地方是无主之地,商人、冒险者、买地投机者将这个消息传播到世界各地,吸引了大量人前往新大陆去淘金。”
“淘金的人多了,急缺大量物质, 商人见到商机会主动将需要的商品运送过去,人员涌入加快了农业牧业的发展,短短几年一座新城市从无到有……”
“你告诉我,传播消息的商人、冒险者、投机者,淘金者都分别获得了什么?”
太子低头思索片刻,“淘金者获得了金子,商人贩卖出商品获得了金子,投机者出售入场券得到了钱,人人都得利。”
“淘金热退去,当地政府得到了一座城池。”
他恍然,“所以新城传出这个消息,就是引大量人过去?”
“可是没有路引又怎么能过去?”他皱眉。
国内是不赞同百姓离乡,太多人离开家乡,一来不好管理这些流动人口,二来人走了地不就荒了吗?
农业国家,土地才是根本。
宝音端起茶碗喝了一口,“这就是债券的作用了。买了债券的人都有在新城分地的机会,拿着债券当地官府自然不能阻拦,还得开路引。”
她从手腕上取下一个金镯子放在桌面上。
“人无透视眼,怎么能看到地下藏着什么宝贝,只是找个人唱一出戏,不就有大量的人对发现金矿这事深信不疑吗?”
太子终于明白了这事是如何闹出现在阵仗,要是没有人煽风点火,肯定不会有这么多人相信。
“可是……”
他深深皱起眉头,“那边是草原,能养活那么多人口吗?”
关于这个问题,宝音的回答是微笑,她是不可能将自己的底都透露出来。
“上回你的课业……”
太子一下子直起腰,“我让宝柱交您了。”
宝音颔首,“你和大阿哥的都收上来了,我也派人送去前线了。”
“你跟我说说你为何会想到利用商行来吸收失去土地的流民?”
太子有些心虚,“我让人打听了大哥三弟四弟写的内容,我想要写的他们都写了,一天夜里,我出了园子,看到对岸的夜市。”
“跟人一打听才知道都是周边庄子过来的,农忙之余卖些东西补贴家用。”
“我想到朝廷这两年增多的商业税,还有您非常注重经商,找了户部的人询问,才知道您设立的作坊招收了许多贫困百姓。”
“上回您还说土地兼并是势不可挡,只要土地买卖存在,土地流入富户手中是历史必然,每个王朝都逃不过去。”
“我实在是想不出办法,只能跟着您学。”
宝音表示可真是太惊讶了,她也没想到自己成了太子的学习对象。
也对,当初那场关于商税的朝会只有太子在,留有印象也是正常。
太子手肘放在桌面上,带着期待询问,“我答得可以吗?”
宝音竖起大拇指。
“你说得对,又不对。”
“周边有一座皇庄,用的人很少,却能种植上千顷土地,不管是种植还是收获都远比周围要快,你去看一看,看完了我再跟你说。”
太子惊讶,想到这几日耳边全是拿下金矿的声音,不由点头。
“我也想避开两日。”
太子隔天离开了园子,骑着马带着大批的人,说是去周边散散心。
太皇太后关心地问了几句也没有多管,在她看来,小孩子就跟牛犊子一样摔摔打打才能成器。
整日拴在身边算怎么一回事,他还不是普通的皇子,是要继承大清江山的太子!
太子出园子这事并未引起多少人关注。
宝音的目光都被另一件事占住。
这几日京城都被金矿一事吸引走了注意力,再加上债券过山车一样的上涨,之前沸沸扬扬的户部被告一事已经成为过去。
普通人的视线被转移,户部的人最高兴,发了一笔小财,又没人关注着自家的官司谁不高兴?
然而很快北面的一道口谕将他们打回了原形。
“皇上怎么能这样?”
“户部可以成为被告,这也荒谬了,皇上怎么能听一个女人的胡言乱语,以后全国衙门,不管是县衙、府衙还是六部是不是只要有人告都得上法院走一走?”
有人觉得天塌了,也有人觉得这是进步。
“好事呀,律法公正,国家才会清明。”
皇帝站在她这边,宝音一点也不意外,她坚持的事,他权衡后,只要不是引起太大严重的问题,他都愿意试一下。
试过之后才能知道合适不合适。
这道口谕引起了朝廷内部官员的讨论,在众多人的议论声中,大理寺宣布公开审理案件。
这个公开也只是某个特定区域公开,起码外城就没多少人听到了这个消息。
既然是开堂了,案子进展就快了,然而结果却让宝音有种被耍的感觉。
大理寺判了泰山商行赢了,拿着地契那地皮归泰山商行,谁占的地得泰山商行自己去清,至于户部给冠上了一个未能尽到明确告知的结论,因相关律法空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