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260(1 / 2)
<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250-260(第1/15页)
第251章
从古城里某家民宿出来,禾嫒尺悄悄凑在卢贝敏耳边说:“这家民宿院子好小,没我们住的那两家大,房间倒是还行。”
“嗯,而且看起来卫生情况好像一般般。”卢贝敏肯定道。
“居然要四百多一天,现在是淡季啊,刚才带窗台的房间我给他最多288,不能更多了。”说这句话时,禾嫒尺把音量放得更小,生怕叫人在背后听见。
大理古城很大,但是同样的街道逛多了以后不免会有些审美疲劳。古城街上每家店子卖的东西区别其实不会很大,大多是手鼓、小饰品、明信片等等。
第一次出门旅游看着或许觉得挺有意思,要是多出门玩几次,在各地步行街多逛几次,就会觉得稍微缺点儿新意。
所以她俩在路上逛着逛着,便逛到别人民宿里去。
穿街走巷,只要看见有意思的院子,就进去问问能不能看房,价格怎样。
大理古城民宿因为老板爱好不同,五花八门的,每家设计都不一样,价格设置也没个标准,老板随便开价,游客看情况还价。
多看几家倒是觉得比在大街上逛有意思些。
一下午过去,禾嫒尺已经快要掌握附近房价趋势。
两人甚至商量,要是看到价格合适的心仪民宿可以搬过来试试。
民宿的位置大多不在主干道上,要是想要闹中取静,还得往古城上的各种犄角旮旯位置走。
两人一看巷子就往里头乱钻,见到敞门的院子便往里头瞅,伴随太阳逐渐下沉,她俩逛的位置越来越偏。
到最后,只大概知道自己还在古城里,但具体在哪儿,却根本搞不懂。
“不对吧,这个位置我们刚才是不是走过?”
卢贝敏拉住还想往前走的禾嫒尺,原地打量了会儿附近建筑,说:“你看,前面这个民宿的指引路牌,我们十五分钟前不是才见过吗?”
“好像是有点印象哦?”禾嫒尺盯着引路牌看上几秒,“可是我们没走回头路吧,好像也就拐过两次弯?”
卢贝敏:“这边路不全是直的。”
“先想办法出去吧,天色越来越暗,巷子里又还没开灯。”说着,禾嫒尺便拿出手机准备导航,嘴里还嘟囔着,“这种小巷也不知能不能导。”
不过很快,她就知道自己多虑了。
现在的导航很厉害,别说普通马路,就连鹏城乱七八糟的城中村巷子都能导,古城规则多了,有啥不能?
“先导到叶榆路去吧。”
调整好导航方向,两人紧跟指引往外走,准备回到古城主干道混进普通游客堆里玩。还没走几步,便闻到远处传来一阵香味。
“谁家炒菜?这么香。”禾嫒尺鼻子灵,在空气中嗅两下。
“感觉闻起来酸酸的,还有焦糖香,也不知道是在做啥好东西吃?”
大多数情况下,要是附近有人说闻到了什么味道,相当一部分人不管是香的臭的都会下意识也闻几下。
卢贝敏也不例外,好半响,才说:“好像是酸酸的,有点呛。”
“糖醋口,闻起来不错,不知道吃着怎么样。”禾嫒尺说着又有些遗憾,“要是在路边上闻到这个味,说不定就可以循着味找吃的去了,可惜啊……”
可惜这里位置不对。
大理古城在成为旅游景点之前,本就是有当地居民居住的城市。
哪怕相当一部分房子都租给外地人做生意的现在,好些屋里也依旧住着本地人。
她俩逛的这个位置偏,附近大多是本地人居所,以及让游客居住的民宿。
下午闲逛的时候,她俩甚至在这附近看到了学校,以及好几家大门紧闭,明显不对外开放的人家。
禾嫒尺估摸着,香味大概是从本地人家,或是民宿里传出来的。
闻着味好奇,也不能冲到别人家里蹭饭去。
“我们等会儿到大路上找家饭馆吃饭吧。”这么说着,她便继续低头按照导航指引往前走。
结果炒菜那户人似乎恰好就在导航路上,越走味越香,走半道上闻着似乎又多了些别的香味。
卢贝敏还说:“大理人吃饭时间真准,一条街的人家都正好在炒菜。”
“嗯,这家人吃辣,也不知用辣椒炒什么。”禾嫒尺这么应着,按照导航指引往前走几步,再斜着拐个弯。
视野朝向跟着转弯,一户敞着院门的人家便忽然出现在两人眼前。
前不久闻着若隐若现的香味在这家人的门口变得异常明显。禾嫒尺闭着眼睛在四周空气中又闻几下,再次确认这儿就是两人方才闻到的香气来源。
“唔……”她俩都站住了。
然后整齐地从门外往里看。
大理古城的房子建得密,几乎每家每户都有院子,院子全都被高高的石墙围起来,如果不开门,从外头无论如何都看不到里面去。
好不容易有家人开门,瞄一眼不过分吧,她俩良好市民又不打劫。
就瞄一眼。
这间看起来貌似本地人居所的院子和刚才看过民宿相比,装修朴素多了。
不变的是,就跟大多数院子一样,里头都铺着石板路,瞧着有些旧。
门口两边堆满养绿植的盆栽,不是那种民宿,或是花店里常见的漂亮盆栽,而是很实在的盆栽。
巨大一个,里边的绿植长得比人高,跟禾嫒尺奶奶以前在老家养花草时用的那些大缸有些相似。
光看门口还不够,好奇心旺盛的禾嫒尺没忍住再把脖子伸长一些往里瞧,便看见院子里摆着好些桌椅。
禾嫒尺数着院里桌子的数量,一桌、两桌、三桌……
“嗯……”她发现好像院子里的桌子数量好像多了些。
“你说这里有没有可能是一家饭馆?”
……
把可能去掉,就是饭馆。
院子大门上的招牌写着呢,华振饭店。
刚来时天色暗,招牌又旧,颜色跟对联差不多,乍一看以为是横幅,两人愣是都没看见,在外头鬼鬼祟祟站好一会儿。
好在现在淡季,位置又偏,院子里还没人,一直没人看见。
不然多丢脸。
知道这儿是饭馆,她俩胆子便大起来,理直气壮地往里走,便看见除了院子以外,里头还有能坐在室内堂食的屋。
堂食屋是用居民房改的,除了白炽灯和木桌木凳以外,门口还挂着挡风帘,啥装修都没有,看着还不如院子漂亮。
屋子很小,从大门进去是客厅,只能放下四套桌椅。
客厅左右各开了两扇门,里头没开灯,看着有些暗。禾嫒尺往里瞅了眼,都是和客厅一样放着四张桌子的四方形小房间。估计客人多时才会开放。
目前店里只有一桌食客,都在屋里。菜还没上,正喝着茶聊天。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250-260(第2/15页)
桌上几人见禾嫒尺和卢贝敏进来,还看她俩一眼,又继续聊。
卢贝敏则趁着禾嫒尺到处看的间隙,开始找店里员工或老板。
没找到。
只好问店里仅有的这桌客人:“请问知道老板在哪吗?”
其中一位客人往院外头一指:“喏,在那边厨房炒菜,炒完菜就来了,桌上有菜单,你先看一下。”
店里的菜单还维持着以前的样子,属于打印出来再塑封的菜单。
老板想要修改餐牌还得用修正液更改,复古得很。
不过来都来了,禾嫒尺肯定不会老实照着餐牌点菜。
她决定启用小众点评看看这家饭店评价如何,在网上有没有食客好评推荐菜。
点评在这种时候也挺智能,刚打开美食页面就似乎猜到她要找什么似的,华振饭店的评价页面便直接出现在第一排。
很好,点评收录15年,评价一千多条,评分3.9。
请问现在走还来得及吗?
……
禾嫒尺没走。
点评内的评价她扫过几眼,大概发现店内评价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好评夸的多是味道,差评多是说服务。主要是说人多的时候服务不好,老板不理人什么的。
太棒了,现在没几个人。
这家店虽说位置开在景区古城里,菜价却不算很贵。
招牌的木瓜鸡、黄焖鸡、酸辣鱼,基本都是50以内。
炒杂菌30,贵一些的野生菌68,蔬菜类的基本都在25以下,普通炒荤菜则是30~40之间。
米饭按人算,一人2元。
两人用餐,两荤一素,大概就一百出头。古城开店人均50~70,服务差些也不是不能理解。
按照禾嫒尺去年一年经验,服务不咋样的店要是评分能上3.5,就可以期待一下味道。
在外头闻着味挺香的,试试呗。
……
和想象中不一样,不知是老板心情好还是因为客人少,店家不光没有服务不好,老板还很客气。
从厨房端出菜来时发现屋里来了新客人,便赶忙上茶水,也不急着撵人点菜。
不爱说话倒是真的。
两人在点评推荐上研究半天,最后决定试试店里的招牌菜糖醋排骨40、木瓜鸡45、炒芝麻菜25。
三道菜共计110。
点过菜,两人便坐在屋里一直往门口看,盼着店老板从屋外赶紧把炒好的菜端进来。
只是也不知是因为目前店里人少,还是因为东西都得一锅锅现炒,厨房明明一直传来香味,菜却等上许久死活不上。
反倒是随着时间越来越晚,客人陆陆续续来了,再晚些,老板的家人也开始在店里帮忙。
跟禾嫒尺之前预料的稍有些区别的是,刚进店时见着人少,她还以为这家店位置偏僻,淡季时就没生意,看来好像也不是这样。
进店的客人三三两两,似乎都认识。模样和口音不大像纯粹的本地人,也不是很像刚来大理游玩的游客。
有点像这里常说的‘新大理人’。
第252章
新大理人不是本地人。
这个城市作为旅游景区已经存在很久,只要是景区,就会吸引不少从外地过来做生意的人。
大理就很多。
在这开民宿、服装店、咖啡店的老板们,大多已经在古城半定居,一年里有大半时间都呆在这。
虽说住得久了,大家又还都保持着自己原本的语言习惯,看起来会和真正的大理本地人不太一样,就是新大理人。
和本地人的区别是谈吐和口音,和游客的区别是颜色。
大理紫外线强。
在这里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新大理人,皮肤经过紫外线的多次洗礼,会比原来颜色越来越深。
想要小麦色皮肤,来这里晒上几个月就有了,还特别均匀。禾嫒尺在大理住的民宿老板就来自北京,据说在大理好些年,已经晒得很完美。
这些新大理人能离开家乡跑到大理,多半手里有些存款,而且对生活要求会略高。
被他们喜欢的店,估计再差也有限度。
禾嫒尺见店里人逐渐增多,心想这回稳了,便下意识掏出她的拍摄道具,把三脚架支起来。
“这是干嘛?”卢贝敏被她快速又利落的动作弄得一头雾水。
“……额,我在做自媒体,想拍素材。”禾嫒尺这才想起旁边有个人,而且确切来说她和卢贝敏的关系没有好到能随意拍摄,影响别人吃饭的份上。
发现不对,便赶紧又把器材收起来。
卢贝敏倒是不介意:“收起来干嘛,你拍呀,拍给我看看。”说着还往禾嫒尺那边凑,想看她到底准备怎么拍。
能怎么拍,菜还在锅里,把器材先架起来呗,再把麦克风别衣领上。
等准备工作都做好,禾嫒尺发现卢贝敏对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产生很大兴趣,还开始打听干这个难不难。
“我小时候有想过长大要当个美妆博主,还苦练过一段时间化妆。”卢贝敏半靠在桌上,用手掌支着下巴,“当时为了练习画眉修眉,我不小心把眉毛后半截剃了,还好当时在放暑假,否则是真不知道应该怎么出门见人才好。”
听见这句话,禾嫒尺还下意识看了一眼卢贝敏的眉毛,嗯,后半截还在,确实画得很好。
“后来为啥没当啊?”
“哎。”卢贝敏长叹一口气:“成年人的世界太复杂了。”
“展开说说。”
当美妆博主并不容易,首先得要有一双能把脸蛋画出花来的手。
卢贝敏虽然做不到像某些博主一样,能画出易容的效果。但平日见面时,她每天带妆,妆容能按照穿搭进行微调,基本功肯定是有的。
除此之外,当美妆博主所需财力她也有。至少不缺买拍摄道具的钱。
而且她不需要像某些人一样,开工就必须朝着成功挣钱去,不成也行,反正短期内不需依靠工作的钱开饭。
条件齐备,美妆博主这行基本属于只要她想,就能入门试试看。
结果她说:“我接受不了别人对我的脸评头论足。”
“确实。”禾嫒尺自己当美食博主都不想出镜,卢贝敏的想法倒是不难理解。
跟游戏博主,美食博主,家居博主不同,美妆博主不露脸很难当,除非给别人化。
距离点单时间过去接近二十分钟,两人点的菜终于上桌。
这家店上菜的模式跟禾嫒尺平时去的其他店不太一样。
好些店子会选择雨露均沾上菜法,不管客人来得早还是晚,最好先把能上的菜先上一两份,让客人没那么着急,然后再陆续上别的菜。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250-260(第3/15页)
这家店是一桌一桌上的。
菜要么死活不来,要么一口气全上完。倒是格外适合一些必须把菜上齐、拍过全餐合影照才愿意吃饭的客人。
禾嫒尺倒是没有这习惯,她都先吃再说。
糖醋排骨刚上桌,她便不客气地直接朝盘里伸筷子。
“糖醋排骨很多地方都有,严格来说好像不算云南菜?”说着她便夹起排骨往嘴里放。
“嘶~”好烫!
刚出锅的排骨连烟都不怎么冒,看起来好像凉了一半似的,入嘴差点烫掉她一层皮。
等吹凉一些再入口试试,便发现这家店的糖醋排骨比她想象中更香。
严格来说应该说是糖醋梅子排骨。
华振饭店的炒菜卖相都不好,糖醋排骨上桌时瞧着颜色偏暗,可以说有些过暗。
老板炒菜时候应该习惯了猛火爆炒的做法,不管是木瓜鸡还是糖醋排骨,都能在盛菜的碟子里瞧见少许酱汁焦化的小黑点。
似乎所有菜品在锅里时,便均已处于糊化边缘。
再被店里惨白的白炽灯光照着,更是不太好看。
味道却跟卖相是反的。
店里糖醋排骨吃着跟禾嫒尺以前在大多数饭馆,包括在家里吃的不一样,它居然有焦香味。
排骨是先炸再炒,加糖醋汁焖煮,最后爆火收汁的类型。
而且老板在炒糖色时绝对没有偷懒,挂在排骨外面只要稍凉一些便能拉丝的糖浆就是证据。
与酱汁一同焖煮过的排骨入口甜、咸、酸还带着梅子香,焖煮时加的干辣椒并未让它尝起来有辣味,仅让它多出一阵隐隐干香,没有半点腥气。
就是调味重了些,属于重糖重酸的类型,空口吃肯定是不行的,得配主食。
卢贝敏平时不太喜欢白米饭,也给自己打了大半碗米饭配着吃。
不过她似乎更喜欢木瓜鸡。
木瓜鸡听起来和某高校食堂里的橘子炒肉、苹果炒鸡、西红柿炒月饼一样很像,光听名字似乎是什么黑暗料理。
实际上这里说的木瓜不是平时吃的水果木瓜,而是酸木瓜。
与水果木瓜相比,它很硬,直接吃巨酸无比,一般云南人会用它炒菜,或是切片后晒干了炒肉,或是炖肉吃。
这家店的木瓜鸡用的是木瓜干,最开始禾嫒尺看见它时以为是晒干的姜片或陈皮一类的东西,还夹起来仔细端详许久,最后咬了一口。
“酸酸的,有点像果干又有点像陈皮,说不上来的味道……”
但用它炒鸡却很香。
店里的木瓜鸡佐料有干辣椒、干木瓜片、葱、蒜、姜、草果,做的过程需要全程干炒,不加一滴水,所以油得大。
先用小火,把各种香料的味道煸入油里,将普通油炒成带有香料味道的油。再往锅里放入生鸡块干炒。
干炒时,酸木瓜特有带着果香的酸味与各式香料,会通过油份加热逐渐与剁成小块的鸡肉融合。
出锅前加上特制酱料,把炒鸡肉时出来的鸡汁完全煸干。
咬上一口,先会觉得微微有些辛辣,随后便是不太尖锐的木瓜酸甜配着肉香。
鸡肉外层的皮已经被油爆得有些焦。出锅前几秒才洒在上头的葱蒜叶被猛火呛得蔫不拉几,已经完全起不到任何装饰作用,却让它更香。
神奇的是,或许是因为炒菜时火力过猛,尽管这道菜用到的油不少,尝起来却不会油腻,反而风味十足。
想起今天早些时候吃的饵块,禾嫒尺嘴里还嘟囔:“云南人难道喜欢吃酸甜咸辣的复合口味?”
她用木瓜鸡配着下了一口米饭。
“我也喜欢。”
不过店里的芝麻菜对她来说可能略有些油。
芝麻菜带些苦味,哪怕炒了吃其实也挺清爽。只是两荤一素配的素,她还是更喜欢清淡些的味道。
“下回我们再吃素,弄个汤菜可能好一些。”
……
大理人很多,哪怕是淡季,路上依旧来往着许多游客。禾嫒尺也不懂全国各地哪来那么多跟她一样不用上班的人。
古城开灯后景色不同,酒吧街的酒吧也一间间开了起来,正是夜生活开始的时候。
吃饱喝足,按照一般游客的玩法,可能还得逛逛夜晚的古城。
但她俩前一晚住的是火车,来大理以后也没停多久便开始在古城里逛,现在早累了,只想回去趴窝。
刚结过账便往民宿的方向走。
在古城里走时还好,刚出苍山门,过个马路,她俩就爬不动了。
订民宿的时候想的是距离古城区不远,走几步没啥。反正平时压马路随便走个3~5公里根本不带喘气。
谁知道苍山门外的民宿建在半坡上,下午出门时走的全是下坡路根本没感觉。
晚上回去就不同了,她俩现在才意识到住在这个位置,就等于每次从古城回民宿都得爬一次坡!
大理海拔1800,也算半个高原。
她俩从鹏城来的,那边海拔10米,爬到半道上就开始吃不消。
禾嫒尺:“我、我觉得我好像有些高原反应……”
“这个位置可能以前在没有住人之前,属于苍山的一部分……”
“四舍五入我们也算在爬苍山。”
卢贝敏爬坡爬得有些喘不上气,也不跟禾嫒尺碎碎念,很直接:“搬,明天就搬!”
……
回到酒店,奔波一天的两人没有马上睡觉,而是决定先洗个澡。
广东天气潮湿,还热,哪怕冬天到了身上也总是黏糊糊,一天不洗浑身不自在。
虽说来到云南以后倒是没有黏糊感,只是精神上总觉得前一天在火车上没洗澡不太舒服。
而且——
卢贝敏:“你定的民宿房间是不是有浴缸,我带了一次性浴缸袋,给你一个,你泡去。”
可以泡澡,哈哈!
禾嫒尺从卢贝敏那儿拿了浴缸袋,飞回屋里便开始折腾浴缸,往里面放水。
在此期间,她还抓紧时间,给华振饭店写评价、上传。
等水放好了,才快乐泡澡去。
禾嫒尺以前就泡过温泉,没在浴缸里泡过澡,仪式感十足,在水里挤了不少沐浴露打泡泡,还专门把平板拿出来,放上电视剧坐在里头看。
水凉了就加热水,能不出来就不出来。
等她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换上干净的衣服,打开暖气,舒舒服服躺进被窝里后不久。
她发现。
她!裂!开!了!
第253章
最开始是觉得身上莫名其妙特别痒,禾嫒尺还以为床单不干净或者有虫,吓得她从被窝里跳出来,到处扒拉,想看看有没有虫子。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250-260(第4/15页)
摸几下发现床是干净的,而且身上一些明显不容易被咬,也没接触被子的地方也在痒痒,很奇怪。
她还打字跟卢贝敏吐槽,说自己不知道为啥身上特别痒,可能跟她在一起玩两天,传染了她身上容易过敏的毛病。
卢贝敏:“你是干的吧,你洗完澡有没有涂身体乳?”
禾嫒尺:“没有。”
在禾嫒尺的概念里,身体乳这种东西大部分时候只能粘衣服。
她小时候看广告,不少广告商都说身体乳多么厉害,涂上之后皮肤能多么滋润,便试着买过几瓶,用一次粘一次。
广东潮湿,除了特别特别冷那些天,洗完澡只要涂上,穿的所有衣服都会冰凉黏糊糊地粘在身上,跟没干似的。
因此她没有涂身体乳的习惯。
卢贝敏:“在干燥的地方,尤其是冬天,要涂身体乳,不然痒得没办法睡,你快涂点身体乳吧。”
“啊?”
她要思考一下。
痒痒不是因为脏才会痒痒吗,为什么干也会痒,干最多也就起个皮吧?不是吗?
这么想着,她把裤腿掀开,想看看自己刚才挠过的地方,才发现自己的皮已经裂开了!
……
禾嫒尺出门没带身体乳,折腾好半天,才在民宿配送的客用一次性洗浴套装里找到一小瓶乳液,正在往身上涂。
在干燥地区洗澡洗久以后,身上会痒痒这个事仿佛让禾嫒尺发现新大陆。
她还在网上搜索冬天干痒怎么办的视频看。
视频说:“冬天天气冷,皮脂分泌少,洗澡的时候会把皮脂洗掉,所以要少洗澡……”
禾嫒尺:好的。
“洗澡的水温不能过高。”
禾嫒尺:好的。
“时间不能过长。”
禾嫒尺:……
“洗完澡之后最好在身上水分还没完全干掉之前涂上身体乳。”
现在晓得了,正在涂。
很神奇,在云南涂身体乳,衣服不会粘身上,涂过之后身上的瘙痒还真缓解不少。
以前总以为身体乳是智商税的禾嫒尺忽然理解这个东西的用处。
没少出门旅游的卢贝敏生活经验更丰富,还建议她:“你房里浴缸可以当加湿器用,在里面加些水,不要放掉就行。”
“还能这样?”
禾嫒尺住的房间浴室属于半干湿分离,浴缸在卧室里,这回又派上用场。
为了让屋里空气不会更加干燥,她还关掉空调暖风已,又找民宿要来一张毛毯盖在被子上保暖。不痒痒之后,她终于能再次安心地缩在被窝里睡大觉。
她知道,自己正在经历一场蜕皮。
……
次日上午。
醒来的禾嫒尺吸了吸鼻孔,嗯,状态还行,浴缸放水加湿法,好使。
她翻身将手机摸到手里,准备向卢贝敏分享这个好消息,却发现卢贝敏早就醒了,早上八点便给她发来消息:“今天隔壁三月街有集市!”
啥,集市?
有这种好事?
禾嫒尺蹭地从床上坐起来。
一个多月前她在凤凰赶过一次集后便爱上这种活动,总想着以后有机会得多去去各地赶集的地方看。
机会这就来啦?
她赶紧给卢贝敏回个表情包表示自己已经起床,随后便飞快穿衣洗漱。牙才刚刷一半,外头便有人敲门。
“才10点不到,还没到退房时间吧,谁啊?”禾嫒尺嘟囔着吐掉嘴里的泡泡,把门打开,发现住隔壁民宿的卢贝敏正衣装整齐地上来串门。
昨天还穿白外套的她今天换了身绿大衣,还戴着顶好看的贝雷帽。
刚进门,她便掏出一根白紫色的长棒子。
“这是什么?”禾嫒尺看了一眼棒子便继续刷牙去。
卢贝敏:“卷发棒。”
禾嫒尺把泡泡吐出来:“你出门旅游还带卷发棒?”
卢贝敏:“卷发棒是我妹的,说干燥的地方卷发棒特别好用,让我带过来试试。”
禾嫒尺漱口:“你带就带,拿卷发棒过来干嘛?”
卢贝敏:“给你烫头。”
漱口水从禾嫒尺嘴边滑出来:“啊?”
……
半小时后,禾嫒尺成功变卷了。她现在是卷王,头上有很多大卷。
头发仍是直的卢贝敏,看着从自己手下诞生出来的新作品相当满意。不说还真不知道这是她刚看视频新学的招数。
禾嫒尺照着镜子扒拉几下自己的头发,觉得好像挺有意思,又说:“我觉得头顶这个位置是不是还缺点儿。”
“那你坐下,我再给你头顶卷一个。”卢贝敏把禾嫒尺摁到椅子上,一通折腾。
几分钟后,禾嫒尺头顶多出好几个奇怪的大旋。
两人看着镜子都沉默了。
半响,禾嫒尺说:“你看过哈利波特吧,里面有两个头发卷得特别明显的角色,一个叫赫敏一个叫海格……”
卢贝敏说:“我带了几顶帽子,你选一个吧。”
……
大理三月街的位置,恰好就在苍山门马路对面,距离她俩下榻民宿特别近。
才刚出门没走几步,便能听见街边闹腾的声音。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开始,在这个位置都会举行为期7天的大集会。
全国各地,乃至海外都会有人赶来参加,热闹非凡。
除此之外,平日每个月还会在这举行四次小集会,她俩这次参加的就是每月四次的小集会。
“这条路不就是昨天晚上我们回民宿时经过的路吗?”卷发禾嫒尺现在弹性十足,不管说话,还是走路,头发都能dung~起来。
戴上帽子以后,比平时多出几分俏皮。
她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对自己昨晚的记忆产生极大疑惑:“昨晚回来的时候路边什么都没有啊?”
三月街的道路两边,甚至路中间,被各式各样的摊贩挤得满满当当。
或许是因为大理人多,三月街路面广,集市规模比禾嫒尺在凤凰那回看的还要大上不少,站在街边根本望不到头。
集里售卖的物品,全是大理本地特产。那些禾嫒尺见过的,或是不认识的水果、蔬菜就跟不要钱一样往地上放。
刚从地里挖出来的姜块、萝卜、还带着泥。放在篓子里卖的皮筋、袜子、鞋垫都是一两块钱就有交易。
竹制的背篓、小包、似乎在这里已经算是奢侈品,也在街边占据一席之地。
活的鸡、鸭、兔子、猫咪、狗子被拴在路边等人领走,好些小朋友被家长领着在这寻找自己未来的伙伴。
日常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美食网红打卡APP》 250-260(第5/15页)
家里会用到的陶瓷碗筷被一个个纸皮箱摞在路中间。卖小吃、辣椒、酱料的摊位前挤满人群。
正用油锅现炸薯片的大叔旁边排着好几个小不点,他一边用漏勺在油锅里翻着薯片,一边让小孩往边上去点儿。
“两块钱任选!”
“三块钱一斤!”
“五块钱一兜!”
各种叫卖声此起彼伏,两人掉在里边真是迷了眼。
知道赶集时能在集上买东西吃的两人都特意没吃早餐,现在正徘徊在集里物色好东西吃。
转眼,卢贝敏手上便多出一兜新鲜的带叶草莓,同样大小的草莓,鹏城得卖35~45一斤,这里只要10元。
随后,她又跟在小孩后边凑热闹,没多久,手里又多出一大塑料袋刚出锅的鲜炸薯片,也是10元一斤。
禾嫒尺则盯着各种生鲜蔬果瞧,看见西红柿来皮嫩肉美,才2元一斤,差点买了。最后被卢贝敏摁住她才罢休。
被从摊位前拖走时还依依不舍:“这个西红柿拿来炒蛋肯定很好吃。”
转眼,又瞧上当地的酸木瓜,非要买一个回去试试到底有多酸。
现场新鲜现榨果汁5元一瓶,禾嫒尺买了瓶玉米味的,甜得惊人。
卢贝敏则买的石榴汁,喝一口后也放下了:“云南的水果好甜。”
最后,禾嫒尺瞧上了现场叫卖的稀豆粉。
没吃过,好像有好些本地人买,好奇。
“怎么卖?”
“三块一份。”
稀豆粉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稀的,用豌豆粉熬成,看起来特别像面糊,黏黏的,颜色黄橙橙。
出摊的小贩会一口气熬出一大缸再拿到大街上卖。
三块钱一份的稀豆粉大约是一个圆形纸盒子的量,配上特制辣酱、花生沫、葱花等调料拌匀便能吃。
可以就这么直接干吃,也能配米线、饵丝、或是油条等其他主食,得加钱。
禾嫒尺决定先试试看起来似乎最容易被接受的油条版。
但她没在稀豆粉摊上买油条,而是端着刚从摊上买的稀豆粉,钻进了路边一家卖现炸油条的店里。
“老板,给我来一根油条!”
“好,配稀豆粉吃是不?”老板见她带着稀豆粉,还帮她将油条剪成块放进小塑料袋里叫她兜着走。
随后,手臂上挂着薯片和草莓的卢贝敏,便和怀里揣着酸木瓜的禾嫒尺一起站在集市街边,试着对付眼前这份刚买的云南特色早餐。
她俩各弄了一双筷子,将刚炸好的油条从塑料袋里夹出来,浸入纸碗中的稀豆粉中,再往嘴里放。
下一刻,被油条和稀豆粉的温度略微烫到的禾嫒尺仰头哈了两口气,再慢慢将咬碎的油条混合黏糊的稀豆粉吞下,又连忙夹起一小块装在塑料袋里的油条浸到稀豆粉碗里。
她雀跃地垫垫脚,连头上的卷发都跟着弹了几下。又问身旁的卢贝敏:“你觉得稀豆粉怎么样?”
卢贝敏哈着气,刚把嘴里的稀豆粉咽下,竖出肯定的大拇指:“值得全国推广,一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