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大明一家人 > 90-100

90-100(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娇帐 无限直播从秦皇汉武开始 离婚综艺,但全网劝和[娱乐圈] 被抛弃后,她成了京城一霸 听说你也想杀我? 过热 天然呆对此并不在意[快穿] 修仙界第一病秧子 异种狂热 忘记老婆是蛇妖了

钱锦反驳:“孩子可以随我改姓钱,我带走,你另娶高门贵女吧。”

“你们如此争执不下,也不是个事。”大理寺卿搓了搓手,“这样吧,我有一个法子……”

不包你们满意,但是包公正,绝对是公公正正、童叟无欺。

在后堂悄摸摸听着的张宛竖起耳朵。

现在作为老板,她只用提出问题就行了。

不管是多么匪夷所思的要求都行,至于怎么解决,那是下属的事情了。

办不成,就是你无能、吃白饭。

大理寺卿说:“抽签吧,两个孩子,抽到谁给谁。”

张宛:???

这是大理寺么?还是什么庙啊?

这算什么招数?

大理寺卿:……算是出奇制胜吧……

第94章 茶叶 三样时尚单品——瓷器、丝绸、茶……

宫人奉上热茶, 张宛揭开盖子,热气氤氲开了。

“既然已经和离了,那以前的事便不要再想了。”

“是。”

“你可曾想过今后, 是回娘家、还是暂时先住在京城?”

钱锦握着茶杯,有些神思恍惚。

“我爹爹只怕是恼了我了、哥哥也是, 需得过些时间。”

嫂子倒是递了话过来,让她先带着两个孩子去庄子上住。

“我也想着离开京城, 避开这风风雨雨。”

她也不准备再回来了, 这几年在京城置办的产业,已经委托他人脱手了。

“那日后你可有什么打算?”

她自然是想过了,倒也不急。

“我小时候看着家中生意, 也略懂一些。这两年因为殿下您的织机, 松江的棉布产量更增, 福建那边又开了海运, 我想这应当是一桩好买卖。”

自然,海运那也不是人人能做的。

货品的质量只是很次要的东西了,她也是先想想而已。

张宛点头:“松江棉布的产业做的人也多。”

成熟的产业, 新人就不太好加入了。

“你想不想另寻一份新产业?”

钱锦一愣:“还请您赐教。”

张宛喝了一口茶:“你尝尝这茶如何?”

钱锦这才注意到了面前的茶, 只见这茶汤呈铁红色,与往常的绿茶不同。

她低头喝了一口,味道……嗯、倒是也不同寻常。

“这是新茶。”

钱锦既是松江府人, 从小也是不缺好茶喝的。

龙井碧螺春,纵然明前的品尝不到,次一等倒是可以。

她第一次喝上明前的龙井,还是在皇后宫中。

清明之前采摘制作的龙井茶,茶叶青绿透亮,芽叶舒展, 味道清甜可口、入口柔和清香,果然是极品。

不过,皇后似乎倒不是特别爱喝茶。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90-100(第6/17页)

她这边总有一些奇特的饮品。

“这是外藩进贡了,你也尝一尝。”

钱锦:……呃,想吐怎么办……

只是看这茶叶……这也不太像茶啊,难道也是外藩进贡的?

“这是福建的茶。”

说起茶来,南方各地都有,浙江、云南、四川、湖广。

宋元喝茶,多是团茶。

欧阳修《归田录》——“茶之品,莫贵于龙凤,谓之团茶,凡八饼重一斤。”

散茶自然也是有的,但因散茶发酵速度更快,虽然价格便宜但是茶品太差。

前朝的茶多是官僚士大夫饮用,就多不爱散茶、而倾心于团茶。

不过本朝开国之初,太祖皇帝于洪武二十四年下诏、罢造龙凤团饼,而改为进贡芽茶。

如此,散茶才逐渐流行开来了。

“唐朝煮茶、两宋点茶,与其说是喝茶,其实更多是达官贵人的茶文化。”

说好听是“文化”,就是装逼而已。

而到了大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人也能饮用茶叶了,自然是可以直接泡的散茶更加方便。

张宛也觉得如此。

“点茶么,浪费时间,朱元璋自然看不惯这玩意儿。”

现代中国有六大茶类。

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黑茶。

发酵程度由低到高。

但这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到了大明茶叶发展了上千年了,目前还是只有绿茶和白茶两个分类。

看来发酵技术果然是不好掌握。

绿茶,就是龙井、毛峰,白茶就是寿眉页眉。

福建自然也产茶,但是却不是最上等的,因此宫中也不喝。

怎么如今换了口味,竟喜欢这样的了。

钱锦虽不大懂茶,但也品过一些,看出这似乎是新的制茶方式。

张宛介绍起来:“平时我们喝的、姑且叫绿茶,这叫红茶,论起口味来,跟绿茶各有千秋,也许大家现在还没有喝得惯,觉得绿茶更好喝一点。”

她放下茶杯。

“但红茶有一个特点,却是绿茶没有的。”

“是什么?”

“这明前龙井采摘下来,一系列流程,也不过只能保存一年。”

制茶工序——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

到了第二年那便不行了,从茶圣陆羽之后便是如此。

自然也有许多人想延长茶叶的保质期,但总是没有更好的方法。

“但红茶却不一样了,炮制之后至少能够保存三年。”

钱锦眼睛一亮,但是又说:“虽然保存的时间长,但是这口味……京中的贵人也未必懂得欣赏。”

他们可不要什么保存时间长的东西。

他们恨不得就吃你昨天刚刚摘下来的。

“不是给他们喝的。”

张宛说,“你知道我们出口海运,最多的是哪几样?”

“自然是瓷器和丝绸,远销海外。”

其实是三样时尚单品——瓷器、丝绸还有茶叶。

不过,茶叶是其中最晚的一个。

自古就有茶马古道,但茶叶也多是和周边的游牧民族做生意。

以茶易马,算是战略物资。

所以本朝也一直贵其茶、贱其马,当然要利益最大化了。

“可是如果和西洋做生意,茶叶就不行了,因为保存不了那么长时间。”

真要海运到欧洲,一年的时间,茶叶也过期了。

钱锦是个聪明人,听她一说就明白了。

皇后这意思,自然是想将这红茶卖给西洋商人。

而且此茶产于福建,那出海的港口月港也在福建,正是方便。

“我之前已经让人便在福建办了一个茶厂,茶工都是女子。”

红茶,也无非是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

只要有手就能干。

男人也是两只手,

女人也是两只手,也不少一只。

当然,脚也得有。

不然采不茶,也没办法长时间站立。

所以,小脚的不行。

采茶需要细心,现代也是小姑娘做的多。

“松江许多织造坊,都是雇佣的女子织工,手艺好的,工钱足以养家。”

钱锦点头,确实如此。

与其靠男人吃饭,还不如靠自己。

男人是靠不住的。

“这茶厂我现在想把它交给你管理,你愿不愿意?”

明朝,盐铁茶都是官营。

但茶叶除了边境之外,管的也不严。

不过出口的买卖,那肯定是不让私人干的。

从前这些产业,多是皇帝派太监管理。

太监自然贪污枉法,皇帝一气之下也会换成文官,但文官也贪污,人和人根本没区别。

张宛也不指望,说让钱锦来管理,就能清廉如水。

只能说,如果都是赚钱的买卖,那也不能只给男人。

女子缠足,无非是因为她们这双脚确实没有用。

就算朝廷下旨,也管不了大家的脑子和观念。

若想改变,先要让她们自己能够站起来、有机会走出去。

“此番你去福建,不光带上你家那两个小姑娘,顺便也替我捎上两个臭小子,大家做个伴。”

这话一听,钱锦顿时大惊失色。

皇后的两个臭小子是谁?

那还不是太子和魏王殿下么!

咱们太子,她也是有所耳闻的,这不是刚刚从宣大回来没多久么。

她和顾选如今掰了,但从前好的时候也是无话不说的,床上也聊过咱们太子。

“太子这性子,日后咱们做臣子的,日子只怕是难过的很。”

顾选和黄帝年纪差不多,按说未必会等到给太子做臣子的时候,

不过这明朝皇帝的寿命啊,那是一代不如一代。

太祖皇帝四处征伐还活了七十一,在位三十一年,熬死了好几个儿子。

永乐皇帝爱北伐,也活了六十四,在位二十二年。

虽然比不过爹,但毕竟人生七十古来稀,也还可以。

朱高炽在位虽然只有一年,身体也是自小不好,看上去还活不过他亲爹的模样,但也算是熬到了四十七。

朱瞻基,寿数三十六。

哎呀,你这,你就活了你太爷爷的一半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90-100(第7/17页)

朱元璋要是你这年纪就挂了,那大明是没戏了。

朱棣要是只能活三十六,那朱允炆就没对手了。

朱祁镇,三十七。

唉,总算没有接着往下掉,不然你明就和东汉看齐了。

朱祁钰,二十九。

不妙,不过你也没娃,无所谓。

朱见深,四十。

凑合吧,比你爹强。

照这个数据,朱佑你现在给自己打棺材都有点儿来不及了。

你的臣子们有些忧患意识,防患于未来,这很好理解。

咱们陛下又多病,照这个形式发展下去,也用不了几年,太子就会成为他们的君王了。

“听说太子不爱读书,陛下和皇后又溺爱。”

“不爱读书也没什么,不是什么大事。”

太子又不用考科举,读不读书的不就那么回事儿。

能识字就行了。

“关键是太子太有主见了。”

谁喜欢领导想起一出是一出啊。

“太子殿下性格刚强,又太有主见、不喜欢妥协,他一旦……”

钱锦立刻跪在地上:“皇后娘娘,这这怕是不可吧。”

“没什么,跟你关系也不大。就算你不去、他也是要去的,你们不过是一条路上一起走而已。”

好吧,就算太子的任何怪异举动都是可以理解的。

那魏王呢?

不是说二皇子最是乖巧么,特别有礼数。

赵小照:什么意思,阴阳我没礼貌?

反正,暗地里不少臣子都在叹息他为何不是太子。

赵小照:你们是生怕我们兄弟俩感情太好、不闹出阋墙来。

总之,魏王如今可才四岁啊,他怎么能够离开京城,去那么远的地方?

难道,也被太子带坏了?

更重要的是。现在皇帝和皇后膝下只有这两个儿子。

他们一起出去,这万一要是不幸……那岂不是被一锅端了?!

当然,帝后还年轻、感情又好。想再有子嗣也是容易。

不过,这不是目前还没有生出来么?

殿下,您是不是心太大了些?

第95章 清静 没有老公和儿孙,我自己享福……

孩子如果小时候就叛逆, 之后只会越来越叛逆。

“老爸,之前在应州,我看见真的朱厚照了, 他还和我说话来着。”

“哦,他说什么了?”

“他说自己倒霉, 倒霉就倒霉在亲爹死的太早,才让那些大臣对他为所欲为。”

赵小照真挚地说, “父皇, 你可得长命百岁啊。”

赵鸣:“呵呵,真的吗?”

太子希望皇帝长命百岁,怎么听着怎么滑稽。

“爹, 你本来应该什么时候死啊?”

“快了。”

“你可不能准时死哦。”

赵鸣:“只要你不气我, 我能多活好几年呢。”

小照问:“老爸, 咱们既然是从未来来的, 那不就有本朝的史书么,你给我看看。”

“你不用看那个,先入为主, 没意思。”

其实, 他和张宛是怕这小子真的看了自己未来的“丰功伟绩”。

万一他真的照着干,那可就……

毕竟朱厚照纵然有一些成绩,可那些荒唐事儿也是着实不少, 也不是假的。

“那个——”张宛也忽悠儿子说,“你就放开了胆子自己干自己的,反正有你爹替你兜着。”

“可他们要是背地里都骂我,嫌我太疯,咋办?”

张宛说:“这还不容易么,只要你爹的比你还疯, 这不就是解救你于水火了么。”

小照:妙啊。

回来京城消停了一段时日,看着春暖花开了,那他蠢蠢欲动的心思又起来了。

回头就去勾着弟弟的脖子。

“小炜,哥哥带你出去玩好不好?”

“那现在走?”

“不用现在,挺远的,得准备准备。”

“那,爸爸妈妈一起去?”

“就咱俩。”

“啊?”

朱小炜有些为难了。

——我可是个妈宝男,没有妈妈,我不敢去的。

赵鸣听了大儿子的计划,也有些犹豫。

“我正准备要去宣府大同视察一遍的。”

“这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干系了,你非要去福建我不管,可咱们家三个男人、总要留一个在京城吧……”

之前,小照去北境。

他和小炜两个人都在紫禁城,还被那群大臣天天盯在屁股后面说说说。

这要是大明皇帝和他的一号二号继承人都不在,紫禁城不得即刻就宫变了。

“那我们石头剪刀布,谁赢了谁去。”

赵鸣同意了:“也行吧。”

结果,他果然赢了。

“还想和你爹我玩手段,你吃的饭、还没我吃的盐多。”

赵小照:明的不行,就来阴的。

自从他外出一趟,也多了一些心腹。

他带了好些人回来,安插进锦衣卫里。

“这叫太子党,知道吧。”

果然,赵小照前脚刚走,他大儿子后脚就把小儿子拐上了船。

偌大一个家,就剩下张

宛和小核桃了。

“真是清静啊。”

张宛伸了个懒腰,好久没这么清静了。

“您真是心大。”何婶子都替她急,“您真不怕,他们在路上有什么危险。”

“放心,他们有主角光环的。”

如果没有的话,他们早就死了。

老公自有老公福、儿孙自有儿孙福,没有老公和儿孙,我自己享福。

等到朝中官员知道这事,人都已经跑远了。

不过,他们得到的消息还是有偏差的。

“什么?!陛下和太子都去了大同?!”

好家伙,这要是鞑靼再来个……那真是刺激了。

赵鸣:你看,儿子,这回我替你挡刀了吧,大家都在骂我,就没人骂你了。

此时,双胞胎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

朱小炜不在,小核桃就换了一身男装,偶尔替小弟去坐一坐那龙椅。

这么大的小娃娃,也根本分不出什么男孩儿女孩儿。

不过,大臣们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90-100(第8/17页)

也不是各个都眼瞎的。

三天五天的看不出来,一个月还能看不出来么。

而且公主和魏王虽然是同父同母的龙凤胎,但是性格迥异。

自然,他们平日里接触不到公主,但是对魏王还是熟悉的。

咱们平易近人的二皇子殿下,怎么就突然这么“高冷”了呢。

也不爱说话,也不爱笑。

真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

陛下的这些龙子龙女,还真是完完全全不一样。

*

小照兄弟俩并钱锦和顾家姐妹,一路先到南京,再到杭州,再转去福建。

这还是朱小炜第一次出远门。

头几天还因为见不着妈妈和姐姐,半夜哭哭啼啼的,非要哥哥抱着睡才行。

赵小照哄了他两天就烦了,这小子半夜流口水,都蹭他衣服上了。

“大哥,为什么你不带小核桃出来?”

“这不是路上辛苦么。”

朱小炜:???

我就不辛苦了?

赵小照拍拍的脑袋:“从现在开始,那些四书五经的都不必学了,省的把脑子学坏了,你把数学学上就行了。”

朱小炜不可置信地看着亲哥。

“大哥,爸爸妈妈都不盯我上学的,你怎么盯我啊?”

而且咱们不是说好了出来旅游的么。

此情此景,你怎么能说出如此煞风景的话?

“老三啊,别人不都说你乖么。”

赵小照掰着手指头,“又是勤奋、又是好学,又是知书、又是达理,你不就爱上学么。”

朱小炜呜呜呜:我那是装的、装的。

什么正经人能爱上学啊。

“既然你这人设是立下了,那就不能崩,好好学。”

“大哥你怎么不学……”

“因为你哥我的人设,就是个不爱学习的废物。”

“那为啥子我要学数学?”

数学最难的,我不干。

赵小照说:“如今,咱爸也大干一番事业,需要钱。”

就算小干一番事业,也需要钱。

“我不会赚钱,妈妈也不会。你看小核桃,就她成日里那张臭脸,也不想是会赚钱的样子。”

他捏了捏弟弟的脸。

“你不是抓周抓的金元宝么,你一定爱钱,一定要会赚钱。”

虽然现在这小子看着傻傻的,但一定可以开发。

他能够找到自己的系统,正是因为他去了宣大。

他小弟去外头瞅瞅别人怎么赚钱的,说不定自己也就开窍了。

总而言之,咱们家赚钱的重任,就交给你了。

朱小炜:……贼船,贼船……

而且,什么叫赚钱交给我啊?

咱们家还用赚钱吗?

“哥,咱爹不是皇帝么,你不是太子么……”

他指着自己,“我不是小王爷么。”

咱家不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要人有人、要钱有钱。

赚钱?

他嘟囔:“咱们要钱,直接拿不就行了么。”

“拿”——这是好听的说法。

那不就是抢么。

“老弟。”赵小照竖起大拇指,“你这小小年纪,就知道赚钱的真谛了,不容易。”

到了应天之后,钱锦想着都这么近了,该回一趟家中。

父兄虽然恼她了,但终究还是骨肉。

小照兄弟俩听了,也要一起去。

这一路也是水陆,瞧着这南方果然比北方更加繁盛。

坐在船头,便能看到路边一排排店铺,什么样的都有。

钱锦说:“原先我们手里的钱,也都对外放贷。”

印子钱,一还三;利滚利,年年翻;一年借,十年还;几辈子,还不完!

“自从陛下那次南下之后,严查了高利,如今都不太敢明面上了。”

或者是买田,但南方人口稠密,也没有那么多田可买。

“倒是投资实业,也是利润颇丰。”

松江、苏州一带,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

纵然有些是家底丰厚的。

但也有从一张织机起家的,养几筐蚕、妻络夫织。

数年下来,有开起二三四十张织机的,还能雇上许多工人。

赵小照突然说:“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钱锦一愣,方点头:“确实如此。”

不说丝绸绮罗了,就是松江棉布,也不是平民百姓能穿的起的。

“太子殿下,陛下胸怀韬略,您也是如此,日后定能成为一代明君,让普通百姓也能过上好日子。”

赵小照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小炜插嘴:“一定,一定。”

钱锦笑了,继续说:“其实从前我们松江也是有港口的。”

虽说能够从漳州出海已经很不错了,但明明松江自己条件就极佳。

唐代大中以后,就有来自新罗、日本的海舶,在青龙镇港靠岸。

政和三年,华亭始置市舶务,掌管华亭港和青龙港中外商船及征收税捐。

只是后来,吴淞江上游日益淤浅,下游日渐狭窄。

青龙镇逐渐式微,上海镇“蕃商辐辏”,终被取而代之。

到了大明永乐年间,治水开河,形成黄浦江新航道。

到如今,黄浦壮阔,海轮可直抵城下。

藉此优良航道,上海港本可控江襟海,占据了江海中转最有利的位置。

加之苏松地区棉花种植与纺织业兴盛,棉布输往全国。

她叹了口气:“就是不知道,在月港之后,陛下能不能再开几个港口。”

总也要看看他们松江吧。

毕竟当年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也是率领船队从南京出发。

在江苏太仓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

自然,钱锦心里也明白。

朝廷开埠,多考虑福建广东的港口,这其中自有道理。

“哥哥。”朱小炜问,“妈妈说那些西洋人和咱们长的不一样,是不是黄毛?”

“那叫金发碧眼。”

郑和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腊、古里、暹罗、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等。

所谓木骨都束,大概是非洲索马里一带,说不定还见到黑人了。

几人到了一处别院安顿下来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大明一家人》 90-100(第9/17页)

赵小照喊了人过来说:“这几封书信,送到苏州府吴县吴趋里,给一个叫唐申的。”

这是唐伯虎让他转交给弟弟的书信,他差点儿都把这事给忘了。

“老爸的电报什么时候能真的用起来,这效率也是醉了。”

第96章 晕船 赵小照是个旱鸭子

要说, 虽然这几十年来大明海禁,所谓片板不许入海,但私下走私贸易也是屡禁不止。

毕竟, 大海它也没有盖子。

对于他们来说,巴不得朝廷永远海禁下去。

物以稀为贵, 干的就是这杀头的买卖。

——当利润达到10%时,便有人蠢蠢欲动。

——当利润达到50%的时候, 有人敢于铤而走险。

——当利润达到100%时, 他们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

——而当利润达到300%时,甚至连上绞刑架都毫不畏惧!

明朝中后期沿海的倭寇,不少都是自己人当的海盗。

在大明和日本或者东南亚之间穿梭往返、赚的盆满钵满。

不管是海盗还是搞走私, 都得有武力, 他们的装备倒也不容小觑。要人有人、要枪有枪、要炮有炮。

只是为了防止海寇而海禁, 这不是因噎废食么。

——因为不想你赚钱, 所以大家都别赚了?

次日,钱家嫂子来见了钱锦。

“总算是回来了,放心、他们虽在气头上, 过个一年半载的就好了。”

“这些地方官没有欺负咱们家吧。”

“没有, 都知道你有皇后撑腰,他顾选算个什么东西。”

钱嫂子说,“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 两条腿的男人遍地都是,回头再给你找个好的。”

钱锦:……

“这两位是?”

“哦,这是一个朋友家的两位少爷,顺路便同行了。”

钱嫂子点点头,小孩子她也没在意。

“听说你还要去福建?那穷乡僻壤、山高路远的,去那里做什么?”

钱锦不敢说去给皇后办事, 只用三两句话敷衍了过去。

之后两人又聊起钱家最近有一桩大生意,是八百匹棉布运往广州。

“广州要那么多棉布做什么?”

广州也不缺棉布,何况这千里迢迢运过去。

“如今,虽说各地的织业都起来了,冀州的紫花布、贵州土布、浙江乌镇布都不错,但也都不及咱们松江布的品质。”

别说达官贵人了,就连皇帝的衣裳,也是松江三梭布。

这一点赵小照可以作证。

就是张宛矫情地说:“许久不穿聚酯纤维的衣服了,还真有点儿想它。”

“他们也不是自己穿,而是卖到南洋。”

丝绸瓷器那是大宗的买卖,不是他们普通商户所能染指的。

进口的丁香、豆寇、胡椒、象牙、犀牛角、珍珠、沉香、珠宝、香料,也都是奢侈品,那都是王公贵族才用得起的。

钱嫂子说:“要是有艘大船,能走海运倒是快,可惜没有。”

隔壁的赵小照:“许呈。”

“在。”

“去找艘船。”

生无可恋的许呈:“是。”

说来,自从那年命中注定遇到这几位主子,这都已经五六年了吧。

他也没啥子别的要求,不想当官、不想发财,就是想上阵杀敌过把瘾,怎么就这么困难呢?

连宗室王公,陛下都让他们去了北方边境。

他求了几次,却都不行。

白白错过了应州那场大战。

他的青春啊,就这样白白浪费了。

——真就有这么困难?

“没事。”皇后安慰他,“北方没机会去,南方以后说不定可以的。”

许呈嘴上流程地说着感谢地话,心中却感觉莫名其妙。

不说大明了,几乎所有王朝最大的边患从来都是来自北地。

南方?南方能有什么。

当初太宗为什么要迁都北京,不就是为了增强北方的军事实力。

土木堡固然是损失重大,但如果当年不迁都北京、还留在南京的话,瓦剌一旦做大,就不是土木堡这么简单了。

毕竟如果北京不是都城,当年就不可能花那么大精力去保卫。

那么,现在明朝说不定已经步北宋的后尘了。

此番,陛下去宣大,他也请缨一同前往。

可陛下却另有安排。

“神机营新造了一批枪械大炮,威力不错,你给我运到广东。”

陛下对于火器的重视,许呈是知道的。

甚至对于铅弹多重,里面有多少火药,都是一一计算定制的。

“三钱。”赵鸣说,“三钱火药,少一克都不行。”

众人:三钱知道,克是什么玩意儿?

——你别管,就别少份量就行了,少一点都不成。

中间有一次,赵鸣视察神机营和军器局。

一掂量就发现他们有偷工减料,当即眉头皱起。

你以为他要开始骂人了?

自然,皇帝也骂人,不仅骂人、急了还打人呢。

但能让他他们亲自来骂的,那也是朝廷重臣。

骂你们这些小罗罗,简直丢了他的份儿。

知道什么叫做权力吗?

当你拥有的权力足够大时,你头天晚上做一个梦,第二天就能让这个梦成为现实。

赵鸣:……这倒是不行,我昨天做梦梦到三体人来大明了……

说真的,要是三体人真来了,就不反抗了,完全不反抗,直接缴械投降算了。

不过,就算他想三体人来,大明也还没有发报机啊。

有线电报还勉强,无线……算啦。

难道,他的电缆要铺设到三体星球。

总之,现在作为大明的皇帝,他甚至都不需要皱眉,皱眉都多余,表情都多余。

身边有的是会揣度人心思的家伙。

“大人,这么干……是不是太过了……”

“你懂什么,陛下都没上称,只一拿就知道短斤少两,你还能糊弄的了他?”

更何况,陛下亲自视察,能摆到他面前的,都已经是最好的了。

那后头的,那还指不定啥样呢。

“你还要不要脑袋了!”

等赵鸣一言不发离开,军器局的领导当即召集所有人过来。

先让当事人穿上盔甲,再就用那偷工减料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给残疾大佬冲喜 三步,从刺客到皇后 重生后和最强咒术师HE了 伪装反派,但救赎了男主 她好能忍 思你如狂 嘉靖感而有孕之后 失忆后爱上了前夫 从零开始的修仙家族模拟器 家主悟重生会变成爽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