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五章君臣对弈,昭告天下(2 / 2)
韩岳低头不语。
赵元清沉默良久,终是缓缓道:“韩岳,朕命你彻查此案,查出幕后真凶。但朕也给你一个忠告:有些真相,未必值得揭开。”
韩岳抱拳应命:“臣明白。”
赵元清微微颔首:“去吧,朕等你结果。”
韩岳退出御书房,夜色沉沉,寒风刺骨。他望着皇宫的方向,心中却明白,此案背后,恐怕牵涉的不只是赵文忠兄弟,而是整个大明的未来。而他韩岳,已无法回头。
韩岳步出皇宫,夜风凛冽,吹得他衣袂猎猎作响。他站在宫门前,望着远方的天际,心中却如翻江倒海般难以平静。此案已牵涉太子赵承乾,若继续追查,恐怕将掀起一场朝堂风暴,甚至动摇国本。然而,若就此止步,赵文清与赵文忠兄弟的冤屈便无法昭雪,真相亦将永远埋藏。
他深吸一口气,转身登上马车,低声对车夫道:“回府。”
夜色沉沉,马蹄声在青石板上回荡。韩岳闭目沉思,脑海中不断浮现赵承乾那句“我所做一切,不过是想保全赵文忠,也保全大明。”此言听似合情合理,但韩岳却隐隐察觉其中另有隐情。赵承乾身为太子,若真为大明计,何不光明正大进言?为何要与赵文清、李元庆暗中往来?莫非,他们早已谋划,只是未曾料到事情会发展至此?
回到府中,韩岳命人将赵承乾与赵文清、李元庆往来的密信取出,再次细细推敲。信中提及“东宫之事”,却未明言具体为何,但字里行间,却隐隐透出一股不安与紧迫。韩岳沉思良久,最终决定再赴诏狱,亲自审问李元庆。
翌日清晨,韩岳穿戴整齐,前往诏狱。狱中阴冷潮湿,铁链叮当,令人不寒而栗。李元庆被单独关押在一间密室之中,面容憔悴,却依旧神色沉稳。
韩岳步入牢房,李元庆缓缓抬头,露出一丝苦笑:“韩大人,你终于来了。”
韩岳在他对面坐下,缓缓道:“李大人,我已查出你与赵文清、太子赵承乾皆有密信往来。你可愿如实供述,此案背后,究竟牵涉何人?”
李元庆沉默片刻,终是叹息道:“韩大人,你果然不愧是陛下信重之人。既然你已查到如此地步,我也不再隐瞒。此事,确与太子有关,但并非太子一人所为。”
韩岳目光一凝:“还有谁?”
李元庆低声道:“韩大人,你可知,近年来,陛下对宦官日益宠信,甚至将许多军政大权交予他们。朝中大臣,皆敢怒不敢言。赵文忠乃大将,手握重兵,若不早作准备,恐怕迟早会被宦官构陷,甚至被陛下猜忌而遭诛杀。”
韩岳微微皱眉:“所以,你们便合谋,暗中策划?”
李元清缓缓点头:“正是如此。我们并非谋逆,而是想保全赵文忠,也保全大明的军权不落入宦官之手。太子殿下亦知此事,他曾言,若陛下继续重用宦官,将来恐生大乱。我们不过是想在风暴来临之前,布下一道防线。”
韩岳沉思良久,缓缓道:“你们的初衷或许并无恶意,但手段却太过危险。若此案曝光,恐怕整个朝堂都将动荡不安。”
李元庆苦笑:“韩大人,若非走投无路,我们也不会如此行事。如今,我已落入诏狱,生死由命。但韩大人,你可曾想过,若你不将此案查到底,赵文忠兄弟将永无翻身之日,而大明的未来,也将更加扑朔迷离。”
韩岳沉默良久,终是缓缓起身:“李大人,我会继续查下去。但请你记住,若真有人在幕后操纵,我定会查个水落石出。”
李元庆望着他,眼中闪过一丝希望:“韩大人,若你能查出真相,老夫死亦无憾。”
韩岳转身离去,心中却更加沉重。此案已非单纯的边将与权臣勾连,而是牵涉到皇权、宦官、朝臣、太子等多方势力的较量。若不查清幕后主谋,恐怕赵文忠兄弟将永无翻身之日,而整个大明,也将陷入更深的动荡之中。
翌日清晨,韩岳再次入宫,赵元清已在御书房等候。见韩岳到来,赵元清沉声道:“韩岳,李元庆可曾招供?”
韩岳拱手道:“陛下,李元庆所言,与赵文清之言如出一辙。他承认曾与赵文清、太子赵承乾密信往来,并言称此举是为了保全赵文忠,也保全大明。”
赵元清神色微变,冷声道:“赵承乾……他也牵涉其中?”
韩岳点头:“陛下,太子殿下虽未明言谋逆,但其言辞之中,已隐隐透露出对陛下宠信宦官的不满。臣恐此案背后,另有隐情。”
赵元清沉默片刻,缓缓道:“韩岳,朕再给你三日时间。三日后,若你仍无进展,朕便亲自审讯李元庆,并彻查东宫。”
韩岳心中一震,赵元清竟要亲自彻查东宫?看来此案已触及皇权核心,若处理不当,恐怕将引发更大的动荡。
他抱拳应命:“臣遵旨。”
离开御书房后,韩岳深知时间紧迫,必须在三日内查出幕后真凶,否则太子赵承乾也将被牵连,而整个朝堂,将陷入更大的混乱之中。
他立刻召集亲信幕僚,商议对策。经过一夜密议,韩岳决定前往司礼监,查一查近年来赵文清与宦官之间的往来书信。
司礼监乃是宦官掌权之所,戒备森严。韩岳通报身份后,方得入内。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海亲自迎接,神色恭敬:“韩大人,不知今日前来,有何吩咐?”
韩岳淡淡一笑:“王公公,我需查阅近年来赵文清与司礼监往来的书信,还请配合。”
王德海神色微变,低声道:“韩大人,此事恐怕……”
韩岳目光一冷:“王公公,陛下已命我彻查此案,若有阻挠,便是违旨。”
王德海脸色一白,连忙应道:“属下遵命。”
韩岳在司礼监待了整整一日,终于在一堆旧档之中,发现一封密信,信中提及“赵文清已允诺,若陛下有变,可保太子登基”,署名竟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敬。
韩岳心中一震,陈敬?此人乃陛下宠信的宦官之一,若他真与赵文清勾结,恐怕此案已牵涉到更深的势力。
他不动声色,将信收入袖中,辞别王德海,径直回府。
夜深人静,韩岳独坐书房,取出那封密信,反复推敲。信中所言,似乎暗示赵文清早已与宦官勾连,甚至可能早有应对之策。而陈敬身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若真与赵文清勾结,恐怕此案背后,牵涉的不只是赵氏兄弟,而是整个大明的未来。
韩岳沉思良久,最终决定明日入宫,向赵元清禀报此事。他虽知此举风险极大,但若不将真相查清,恐怕赵文忠兄弟将永无翻身之日,而整个朝堂,也将陷入更大的动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