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天下变革,大典开启(2 / 2)
司礼监乃是宦官掌权之所,戒备森严。韩岳通报身份后,方得入内。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德海亲自迎接,神色恭敬:“韩大人,不知今日前来,有何吩咐?”
韩岳淡淡一笑:“王公公,我需查阅近年来赵文清与司礼监往来的书信,还请配合。”
王德海神色微变,低声道:“韩大人,此事恐怕……”
韩岳目光一冷:“王公公,陛下已命我彻查此案,若有阻挠,便是违旨。”
王德海脸色一白,连忙应道:“属下遵命。”
韩岳在司礼监待了整整一日,终于在一堆旧档之中,发现一封密信,信中提及“赵文清已允诺,若陛下有变,可保太子登基”,署名竟是司礼监秉笔太监陈敬。
韩岳心中一震,陈敬?此人乃陛下宠信的宦官之一,若他真与赵文清勾结,恐怕此案已牵涉到更深的势力。
他不动声色,将信收入袖中,辞别王德海,径直回府。
夜深人静,韩岳独坐书房,取出那封密信,反复推敲。信中所言,似乎暗示赵文清早已与宦官勾连,甚至可能早有应对之策。而陈敬身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若真与赵文清勾结,恐怕此案背后,牵涉的不只是赵氏兄弟,而是整个大明的未来。
韩岳沉思良久,最终决定明日入宫,向赵元清禀报此事。他虽知此举风险极大,但若不将真相查清,恐怕赵文忠兄弟将永无翻身之日,而整个朝堂,也将陷入更大的动荡之中。
翌日清晨,韩岳再次入宫,直奔御书房。赵元清已在殿中等候,神色凝重。韩岳将密信奉上,赵元清细细阅读,眉头越皱越紧。
“陈敬……”赵元清低声道,“此人朕素来信重,若他果真与赵文清勾结,那此案牵涉之广,恐怕远超朕的预料。”
韩岳拱手道:“陛下,臣以为,此案背后,恐另有主谋。赵文清虽有谋算,但未必有胆量擅自勾结宦官。若非有人暗中授意,他不敢如此大胆。”
赵元清沉吟片刻,缓缓道:“你怀疑……赵承乾?”
韩岳低头道:“臣不敢妄加揣测,但太子殿下对陛下宠信宦官之事,确有不满。若他与赵文清、陈敬等人早有勾连,那此案便不仅仅是朝臣与宦官勾结,而是牵涉储君的谋算。”
赵元清神色愈发阴沉,良久才缓缓道:“韩岳,朕再给你两日时间。两日后,你若能查出幕后主谋,朕便暂不彻查东宫。若你仍无进展……朕便亲自下令,彻查太子府。”
韩岳心中一震,赵元清竟已将此事与太子府挂钩。若太子赵承乾真涉此案,那后果将更加严重。
他抱拳应命:“臣遵旨。”
离开御书房后,韩岳心知时间紧迫,必须尽快查出幕后主谋。他思忖良久,决定亲自前往赵文清府邸,查探其与陈敬之间的往来。
当夜,韩岳换上便装,悄然前往赵文清府邸。他并未直接入府,而是绕至府后,翻墙而入,潜入赵文清书房。
书房内,烛火微弱,桌上堆满了奏章与书信。韩岳翻阅片刻,终于在一封密信中发现端倪??信中提及“一切已按殿下之意安排,若陛下有变,陈敬可保太子登基”。
韩岳心中一震,这封信竟出自赵文清之手,且直指太子赵承乾!
他正欲细读,忽听得门外传来脚步声。韩岳迅速熄灭烛火,藏身于屏风之后。
片刻后,一名黑衣人悄然进入书房,手中提着一个包裹。他四下张望,确认无人后,将包裹放在桌上,随即离去。
韩岳待其走远,才悄然现身,打开包裹,只见其中竟是一封密诏,盖有太子印信,内容竟是命赵文清联合陈敬,于陛下病重之时,扶持太子登基。
韩岳心头大震,果然如此!赵承乾早已与赵文清、陈敬密谋,意图在陛下病重时夺权!
他不敢久留,迅速将密信与密诏收入怀中,翻墙而出,连夜赶回府邸。
次日清晨,韩岳再次入宫,将所有证据呈上。赵元清看完,脸色铁青,久久未语。
良久,他缓缓道:“韩岳,朕……该如何处置此事?”
韩岳沉声道:“陛下,太子虽有谋算,但尚未行动,若此时揭发,恐怕朝野震动。臣建议,陛下可先将赵文清、陈敬二人软禁,待查明更多证据后,再作定夺。”
赵元清缓缓点头:“你言之有理。此事朕会亲自处理,你便不必再插手。”
韩岳心中一松,拱手道:“臣遵旨。”
离开御书房后,韩岳长出一口气。此案虽未彻底终结,但他已将真相呈于赵元清面前。至于赵元清如何处置,便是帝王家事,他已尽责。
然而,他并不知,赵元清在御书房中,久久凝视着那封密诏,最终缓缓闭上双眼,低声喃喃:“承乾……你终究还是……走得太远了。”
御书房外,风起云涌,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