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一章徐妙锦的决断形势之变(1 / 2)
自己能不费力的斩了刘镇邦,并控制住他带来的武丁,靠的是什么?
不是护卫的力量,而是自己大明贵妃娘娘的身份。
毕竟,刘镇邦参与此次事件的核心人员,只是被迫胁从者。
仅稍加威逼,其心理防...
夜雨如丝,洒落在鸡足山的青石阶上,顺着墓碑蜿蜒而下,仿佛天地也在垂泪。苏婉儿的遗书被火光吞噬的那一刻,周文远盘膝坐于无名墓前,手中紧握那根藏有《百城民瘼志》的竹杖,闭目不语。雷声滚滚,压不住他胸中翻涌的悲愤与决意。
翌日清晨,书院大门悄然开启,一名苗族少女背着竹篓,悄然离去。她名叫阿?,是苏婉儿在滇南收养的义女,自幼失语,却聪慧过人。临行前,苏婉儿以炭笔在纸上写下:“你不能说,但你能走。走到哪里,就把真相带到哪里。”阿?不懂文字,却将那页纸贴身收藏,日夜不离。她不知此去千里迢迢,只知母亲所托之事,重于性命。
与此同时,京城风云再起。张秉忠虽掌兵权,却难掩朝中暗流汹涌。守真弟子们的讲学虽遭严禁,可民间私传不断。更有甚者,一名年轻御史竟在早朝时当众背诵《退位录》开篇之句:“吾一人之恨,岂可化万千家庭之哭?”满殿哗然。张秉忠怒斥其“妖言惑众”,命锦衣卫当场拘押。谁知那御史冷笑一声,撕开官袍,露出内里粗布短衫,胸前赫然绣着“清明”二字。
“我非御史,乃守墓人!”他昂首高呼,“今日死于此,明日自有千人继之!”
话音未落,刀光闪过,血溅玉阶。然而三日后,宫门外竟出现数十具身穿粗布、手持竹杖的“尸体”??皆为草人,面容栩栩如生,胸前皆绣“清明”。百姓传言:此乃亡魂归来,警示奸臣。连宫中太监夜间值宿,亦不敢独行廊下,唯恐风铃忽响,惊见昔日冤魂立于檐角。
张秉忠震怒,下令全国搜捕一切持竹杖、刻“清明”者,凡私藏《退位录》者,斩首示众。一时之间,各地狱中人满为患,街头巷尾风声鹤唳。可越是镇压,人心越炽。河北一老塾师被捕前,将《退位录》全文抄于祠堂墙壁,题曰:“字可毁,心不可灭。”官兵来拆墙时,全村百姓跪地相阻,孩童齐声诵读,声震四野。官府无奈,只得暂退。
而在西南边陲,阿?跋山涉水,历经半年,终于抵达鸡足山。她浑身褴褛,脚底溃烂,怀中那页纸早已泛黄破损,却仍紧紧贴在心口。守院老仆李三见她模样,泪如雨下,立即将她接入书院。周文远颤巍巍接过她递出的竹杖,轻轻敲开夹层,取出那份用油布层层包裹的手稿。
翻开第一页,只见墨迹淋漓,字字泣血:
> “洪武税三成,今征五成;
> 永乐囚万人,今囚十万;
> 昔建文不忍杀一人,今官吏日杀百人而不闻……
> 非世道变,乃人心堕也。”
周文远读罢,老泪纵横,仰天长叹:“苏婉儿啊苏婉儿,你以命换此书,今日终归故土!”
当夜,他召集残存弟子,在赵明墓前点燃篝火,将《百城民瘼志》逐页朗读。每念一段,便焚一页,灰烬随风飘散,如同无数冤魂升天。最后一片烧尽时,周文远缓缓起身,从怀中取出一枚铜印??那是赵明当年亲手所铸,印文为“守真传信”。
“此印传至今日,已历三代。”他声音沙哑,“今我年逾八旬,气血将竭,不能再护此道。然苏婉儿既逝,阿?虽不能言,却是她亲选之人。我宣布:第十一任守真弟子,便是阿?。”
众人默然。有人欲言又止,终究无人反对。他们见过太多能言善辩者倒下,也见过沉默之人扛起千钧重担。
次日,阿?跪于墓前,接过铜印与竹杖。她不会说话,却以炭笔在纸上写下三字:“我走了。”
她没有带任何随从,也没有携带《退位录》原本,只将苏婉儿留下的一页纸缝入衣襟,背上干粮,独自下山。她的目标不是京城,而是天下最黑暗之地??北疆大营。
那里驻扎着张秉忠的主力军队,也是苛政最烈、民怨最深之处。每年秋征,军需官强征民粮,百姓饿殍遍野,却无人敢言。阿?知道,唯有让士兵听见真相,才能动摇暴政之基。
三个月后,北疆雪原之上,一名哑女出现在军营外。她不求食,不乞怜,只每日坐在辕门前,展开一幅长卷。画卷由数百张碎纸拼接而成,绘的是百姓缴税、被抓壮丁、妻离子散的场景。她手指一一划过画面,眼中含泪,却不发一言。
起初士兵哄笑,称其疯癫。可连看三日,有人认出画中村落竟是自己家乡。第四日,一名老兵突然扑跪在地,嚎啕大哭??画中那位抱着孩子跳井的妇人,正是他失散多年的妻子!
消息迅速传开,越来越多士兵围拢而来。有人认出了“清明”竹杖,低声惊呼:“她是守真弟子!”
当晚,军营深处传出诵读之声。几名识字的低级军官聚在帐中,借着油灯默念《退位录》片段。一人念到“宁负己身,不负苍生”时,猛然抬头:“我们为何要替张秉忠打这场无义之战?他扩军只为敛财,边境并无外敌!”
愤怒如野火燎原。第七日,三百名边军自发结盟,推举一名校尉为首领,宣布“拒征暴赋,还粮于民”,并放阿?安全离去。他们不敢反朝廷,却以行动划清界限。张秉忠闻讯大怒,派亲信将领前去镇压。可当大军抵达时,只见营地空无一人??边军已携粮散入民间,化整为零,隐入群山。
这一役,未动一刀一枪,却动摇了张秉忠的根基。
而阿?继续前行。她穿越沙漠,走过戈壁,进入西域诸国。沿途,她以图画、手势、舞蹈传递《退位录》之精神。回纥商人见她杖上有“清明”二字,竟伏地叩首??原来三十年前,曾有守真弟子至此讲学,教化部族,废除奴隶买卖,百姓至今感念。
在敦煌莫高窟一处偏僻洞窟中,阿?遇见一位盲眼画僧。那僧人听闻她的来历,颤抖着双手抚摸竹杖,忽然开口吟诵《退位录》全文,一字不差。原来他年轻时曾在江南听过周文远讲学,后因传播《退位录》被刺目流放。如今他虽不见光明,却将全书记于心中,并以壁画形式绘于洞壁??十八幅巨作,描绘建文帝退位、百姓痛哭、赵明著书、书院传承等情景,色彩斑驳,气势撼人。
阿?在此停留月余,协助画僧完成最后一幅《万民守墓图》:画中无数普通人手持竹杖,立于山河之间,头顶星辰璀璨,脚下大地复苏。她在角落添上自己身影,手指东方,似在指引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