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第176章(2 / 2)
李秀兰怔了一下,随即眼眶红了。她没纠正,只是轻轻摸了摸他额头:“饿了吧?灶上煨着粥。”
那一刻,林小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家”。不是房子有多大,不是有没有钱,而是当你累到睁不开眼时,有人记得给你盖衣服,端热粥。
十一月,寒潮来袭。一夜之间,江城下了初雪。清晨,陈岩接到紧急电话:城南老旧小区停电,二十多户独居老人被困家中,暖气断供。电力公司因线路老化拒绝抢修,说要等明年改造。
“我们去。”陈岩挂掉电话就下令。
六个人全副武装出发。雪还在下,路面结冰,维修车艰难爬坡。到了现场,发现主电缆被冻裂,接口腐蚀严重。常规方法根本没法现场修复。
“只能做临时桥接。”刘志说,“但我们没带高压绝缘材料。”
“用橡胶手套加环氧树脂。”陈岩果断决定,“双层包裹,再缠三层防水胶带。”
他们在楼道口搭起简易帐篷,轮流加热树脂,手工包覆接头。林小树负责监测电压波动,手冻得通红也不肯换岗。零下五度的夜里,他们连续作业八小时,终于完成临时通电。
当第一缕暖风从暖气片里吹出来时,一位老太太拄着拐走出来,捧着一锅刚煮好的姜汤:“孩子们,喝一口暖暖身子。”
那一晚,所有人挤在值班室取暖。甜甜架起摄像机,直播这场“雪夜救援”。弹幕疯狂滚动:
>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 “求公开地址,我要捐工具!”
> “林小树的眼神,像极了年轻时的陈岩。”
凌晨两点,林小树靠在墙角快睡着时,听见陈岩低声对江东阳说:“下周,我想申请成立‘民间应急维修队’,备案到市政应急办。”
“风险不小。”江东阳提醒,“万一出事,责任全在你们。”
“所以更要正规化。”陈岩望着窗外雪地,“我们不是逞英雄,是要让这种事变成常态??有人困住了,就有人来敲门。”
十二月十八日,“江城民间技术救援联盟”正式挂牌。首批成员二十人,全部来自城西实训点。市政府授予他们“社会协防单位”资质,配备统一标识和基础装备。授牌仪式上,林小树作为学员代表发言。他站在台上,手心出汗,声音发抖,可每一个字都说得清晰:
“我曾经以为,偷一辆电瓶车就能活下去。后来才知道,真正能让我站起来的,是一把别人递来的扳手。今天我们不只是修车、修电、修路,我们在修一种可能??让每个跌倒的人,都知道有人会伸手。”
台下掌声雷动。
当晚,维修站举办新年聚餐。大家围坐一堂,喝酒吃菜,笑声不断。林小树敬了陈岩一杯:“谢谢您没把我当废物。”
陈岩笑着回敬:“我也谢谢你,让我知道当年那一拳打下去的代价,最终也能变成光。”
饭后,众人一起挂灯笼、贴春联。小满在车间门上写了副对联:
**上联:废铁能重生,坏车有归途**
**下联:迷路可回头,人心终向暖**
横批:**我们都在修**
跨年夜,他们集体登上屋顶。烟花在城市上空绽放,蓝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林小树掏出手机,给母亲发了条信息:
> “妈,我今天带队修通了十二户人家的电。
> 有人说我是‘小陈岩’,可我知道,
> 我是林小树。
> 明年春节,我想接您来这儿过年。”
片刻,回复来了:
> “儿子,妈妈为你骄傲。
> 那天你离家后,我就把电视修好了。
> 现在每天晚上,我都看你上次修的那辆三轮车的新闻。”
林小树盯着屏幕,眼泪无声滑落。
年后第一天上班,一封挂号信送到维修站。寄信人是云南那个山村的小学校长。信里夹着一张照片:十几个孩子坐在焕然一新的三轮车上,举着牌子,上面写着:
**“我们的车会跑了!谢谢城西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
背面有一行小字:
> “有个孩子问我,长大了能不能也拿扳手救人。
> 我说:能,只要你记得有人曾为你点亮过灯。”
陈岩把照片贴在黑板最上方。下面那句粉笔字换了:
**“修不好的车,从来不是车的问题,
是人心还没热起来。
而现在,有人开始传火了。”**
春天再次来临。
维修车驶出小巷,奔向下一站。
林小树坐在副驾,望向远方。
他知道,这条路没有尽头。
但他们早已不再问终点在哪里。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