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6章 赵云:你们一起上吧,我赶时间(1 / 2)
章武十六年,冬。
初雪飘落成都城头时,大将军府前的石狮早已覆了层薄霜。
更夫裹紧破袄敲过三更,忽见长街尽头亮起数点灯火。
十余名骑士护着辆青篷马车碾过结冰的官道,辕头悬挂的“邓”字灯...
朔风卷起黄沙,扑打在雁门关斑驳的城墙上,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过的回响。霍弋立于关楼之巅,铁甲映着初升的日光,冷冽如霜。他目光远眺,漠北草原尽头烟尘蔽日,拓跋烈的大军正以“反炎复魏”为号,步步南压。五原塞已陷,云中告急,雁门之外,烽燧连天。
刘翼随军至前线,夜宿营帐之中,手不释卷地翻阅那本《姜子远兵法辑注》。书页泛黄,边角磨损,却字迹清晰,尤以马承亲笔批注最为精辟。其中一页写道:“敌势虽盛,然其心不一;我军虽寡,然志在必死。胜负之分,不在兵多,而在气节。”少年反复咀嚼此语,忽闻帐外鼓声三通,乃是主帅召集诸将议事。
他整甲而出,只见校场之上火把林立,将士肃立如松。霍弋端坐帅案之后,身旁立着杜预派来的参军李昭,手持一道密令??乃洛阳飞骑八百里加急送达,内有刘瑾亲笔朱批:“凡参战者,皆记首功;临阵退缩者,斩!”
霍弋起身,声音洪亮:“今敌寇猖獗,妄图以‘复仇’之名蛊惑人心,实则欲裂我疆土、毁我宗庙!彼辈所举黑旗,不过借拓跋?旧怨煽动七部,然鲜卑各族本就离心,岂能久合?我军只需一战破其锋锐,便可瓦解其盟!”
众将齐声应诺。刘翼上前一步,拱手道:“监军虽年少,愿率轻骑为先锋,袭其粮道!”
霍弋凝视这少年良久,终点头允准:“准你领五百飞鹰骑,自阴山小径迂回,断其后援。但切记,不可恋战,只扰不击,待主力合围之时,再行夹攻。”
是夜,月隐星沉。刘翼率部悄然出营,踏着冻土穿越荒原。寒风刺骨,马蹄裹布以防声响。途中遇一支游哨,被伏兵瞬间格杀,无一人走脱。至第三日凌晨,终于抵达敕勒部运粮必经之地??白狼谷。
此处两山夹峙,仅容车马单行。刘翼命人于高处埋伏滚木?石,又遣精锐潜入谷口两侧,专候敌军到来。
辰时刚过,远方尘土飞扬,一支驼队缓缓而来,前后皆有骑兵护卫,旌旗猎猎,上书“魏”字。刘翼屏息静气,待其半入山谷,骤然下令:“放!”
巨石轰然滚落,砸断队伍;箭雨从天而降,顿时人仰马翻。混乱中汉军呐喊冲出,斩杀押粮官,焚毁粮车数十辆。敌军仓促应战,阵型大乱,只得弃粮溃逃。
此役虽小,却震动全军。拓跋烈闻讯震怒,急调右翼三部回防后路,无形中削弱了正面攻势。霍弋抓住战机,次日清晨亲率主力出击,在赤谷原与敌决战。
战场之上,朔风呼啸,黄沙漫天。霍弋布下“雁行阵”,以陌刀队居中,强弩列后,轻骑两翼包抄。拓跋烈则倚仗兵力优势,排出“锥形突阵”,欲一举冲垮中军。
战鼓擂动,万马奔腾。双方前锋甫一接战,便见刀光血影,尸横遍野。鲜卑勇士悍不畏死,前仆后继,一度突破汉军左翼。危急之际,刘翼率飞鹰骑自侧后杀出,直取敌军指挥纛旗。混战中,他亲手斩杀敌将一名,夺其令旗,致使敌军指挥失灵,攻势顿挫。
霍弋见状,当即挥动帅旗,命陌刀队向前推进。那一排排寒光凛冽的长刃如墙而进,所向披靡,硬生生将敌军中央撕开缺口。与此同时,右翼汉军完成包抄,形成合围之势。
拓跋烈眼见败局已定,欲率亲卫突围,却被一支劲弩射中肩胛,坠马落荒而逃。残部四散奔逃,死者枕藉,血染荒原。
是役,歼敌八千余,俘虏三千,缴获战马五千匹、辎重无数。捷报传至洛阳,举城欢庆。刘瑾亲登太极殿,颁诏天下:“此战非止克敌,更是正名!自今日始,凡敢以‘魏’为号、逆天悖理者,皆为国贼,天下共诛之!”
战后清点战场,刘翼于乱尸之中寻得一面残破黑旗,其上“反炎复魏”四字已被鲜血浸透。他将其带回主营,跪呈霍弋:“此物当送回洛阳,悬于太庙之前,警醒后人。”
霍弋接过旗帜,默然良久,终道:“你做得对。仇恨可以被利用,但信仰不能被玷污。我们守护的不只是国土,更是先辈用生命点燃的那盏灯。”
数日后,朝廷使者抵达军中,宣读新旨:封霍弋为“镇北大将军”,赐铁券丹书;擢刘翼为“奋武校尉”,赏黄金百斤,并召其返京入讲武堂深造。同时,诏令在雁门关设立“忠烈祠”,供奉此次阵亡将士灵位,每年春祭由皇室亲自主持。
凯旋之日,大军列阵归途。路过终南山下,恰逢春雨初歇,桃花盛开如海。百姓扶老携幼,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孩童们依旧挥舞着纸旗,高唱《正气歌》:
>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
>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刘翼策马缓行,望着沿途香火祭台,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马承临终之言,想起姜维六出祁山的孤勇,也想起爷爷刘瑾在太极宫中彻夜不眠的身影。这一刻,他终于明白,所谓“赤旗不灭”,并非一句口号,而是无数人用一生践行的承诺。
回到洛阳,刘瑾亲自出城十里相迎。祖孙相见,执手无言,唯有泪光闪烁。入宫之后,刘瑾屏退左右,独留刘翼于东阁。
“你可知朕为何让你上战场?”刘瑾缓缓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