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第43章(1 / 2)
次日午后,绣坊外忽有喧哗,魏芙宜正与绣娘们商议新一批绣品的配色,听得外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阿嬷神色凝重地快步进来,低声道:“夫人,京兆尹府的人来了,说是奉了皇命,要查封绣坊,暂扣您的人身。”
魏芙宜闻言,神色未变,只轻轻放下手中绣线,缓缓起身:“他们终于来了。”
她整了整衣襟,缓步走出绣坊大门。只见十余名京兆尹府的衙役已列队而立,为首之人,正是京兆尹府的主簿,王廷之。
王廷之见魏芙宜亲自出门,拱手道:“魏夫人,下官奉旨,查封绣坊,暂扣夫人于府中,待大理寺审讯。还请夫人配合。”
魏芙宜微微一笑,目光沉静:“王大人,可有圣旨?”
王廷之从袖中取出一封黄绢,展开一念,果然是皇帝亲笔,命查封绣坊,拘魏芙宜入大理寺审讯。
魏芙宜点头,神色自若:“既是圣命,我自当遵从。”
她回身对阿嬷道:“绣坊之事,你与绣娘们一同料理,切莫慌乱。若我三日内未归,便按先前计划行事。”
阿嬷眼中含泪,却强忍悲痛,重重地点头:“老奴明白。”
魏芙宜又看向一旁神色惊惶的绣娘们,语气温和:“你们不必担心,我无事。”
说罢,她缓步走向衙役队伍,王廷之示意两名衙役上前,欲要押解她上马车。
魏芙宜却停下脚步,淡淡道:“大人,我自会随行,不劳押解。”
王廷之略一迟疑,终是点头,命人让开一条路。
魏芙宜转身最后看了一眼绣坊,灯火依旧明亮,绣娘们站在门前,目送她离去,眼中皆是不舍与担忧。
她微微一笑,转身登车,马车缓缓驶出绣坊大门,消失在风雪之中。
---
绣坊被查封的消息传得极快,不过半日,便传遍京城。
沈府上下震动,沈徵彦虽远在北疆,但早有安排,京中自有心腹之人,第一时间将消息传至军中。
沈徵彦收到消息时,正在军帐中与副将议事,他展开密信,只看了几行,脸色便沉了下来。
他缓缓合上信纸,目光冷沉,语气低沉:“皇上终于动手了。”
副将见状,忙问:“大人,是否要立刻回京?”
沈徵彦沉默片刻,摇头:“不可轻举妄动。如今绣坊已被查封,芙宜被拘,若我此刻回京,只会让皇上更有理由动我。”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我另有安排。”
说罢,他提笔写下一封密信,交予亲信之人:“即刻送往京中沈府,务必亲手交到沈夫人手中。”
亲信接过信,领命而去。
沈徵彦站在帐外,望着天边翻涌的乌云,风雪未止,他心中却愈发坚定。
他低声呢喃:“芙宜,你放心,我不会让你独自承受这一切。”
---
魏芙宜被押解至大理寺,被安置于一间偏僻的囚室之中。
囚室不大,四壁冰冷,唯有窗缝透进一丝微光。她坐在榻上,手中仍握着那枚玉佩,指尖轻轻摩挲着玉佩的纹路,仿佛能感受到沈徵彦的气息。
她知道,自己已被彻底推上风口浪尖,而这,不过是开始。
夜深人静,她闭目养神,却忽听得外头传来一阵脚步声,接着,牢门被打开,一名身着官服的男子走了进来。
她睁开眼,看清来人,竟是大理寺少卿,赵衡。
赵衡是朝中少数几个未曾与沈家交恶的官员,亦是沈徵彦的旧识。他见魏芙宜安然无恙,神色稍缓,低声问道:“魏夫人,可还安好?”
魏芙宜起身,微微一笑:“多谢赵大人关心。”
赵衡叹了口气,道:“此次皇上命大理寺彻查绣坊一案,我虽为少卿,却也知此案背后另有隐情。夫人若愿配合,或许能少受些苦。”
魏芙宜淡笑:“赵大人,我并无隐情可言,绣坊账目清白,若有查证,自会水落石出。”
赵衡点头,低声道:“夫人聪慧,想必也知此案若无确凿证据,皇上不会贸然动手。您可有应对之策?”
魏芙宜目光微敛,语气平静:“赵大人,我只求一公道。”
赵衡沉吟片刻,终是点头:“夫人放心,我会尽力。”
说罢,他转身离去,牢门再次被锁上。
魏芙宜望着他离去的背影,心中却并未放松。
她知道,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
数日后,大理寺开庭审理绣坊一案。
朝中百官齐聚,皇帝亦亲自临朝,可见此案之重。
魏芙宜被带至殿上,神色自若,目光坚定。
大理寺卿亲自审案,问及绣坊与北疆往来之事。
魏芙宜从容应对,言辞清晰,将绣坊与北疆的往来一一解释清楚,并呈上北疆军需司的文书副本,证明绣品皆为朝廷指定之物,与谋反无关。
大理寺卿翻阅文书,眉头微皱,却未多言。
赵衡在一旁低声劝道:“魏夫人,若无实证,此案或可暂缓。”
魏芙宜微微一笑,目光坚定:“大人,我无所求,只求一公道。”
皇帝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深沉,未发一言。
片刻后,大理寺卿沉声道:“此案尚需进一步查证,暂且押回大理寺,待证物齐全,再行审理。”
魏芙宜被押回囚室,但她知道,这只是延缓,并非终结。
她坐在榻上,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心中却愈发清明。
她低声呢喃:“徵彦,我知道你不会让我独自承受这一切。”
风雪中,绣坊的灯火依旧明亮,映照着她的身影,坚定而孤傲。
她不愿再做那个被命运摆布的女子,她要亲手掌控自己的人生。
无论前方是风是雨,她都将坦然面对。
---
数日后,一封密信悄然送入大理寺囚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