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仕书屋
会员书架
首页 > 其他 > [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 430-437

430-437(2 / 2)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好书推荐: 一生所爱 继承凶宅后gb 落难小少爷今日回心转意了吗? 我路过全娱乐圈瓜田 金枝 醉影成三人 盛唐神都小饭馆(美食) 嫁给姐夫后 炮灰假少爷摆烂躺平后 权臣的在逃白月光

当人类以为世界就这么大的时候,大洋之隔的南北美洲又被发现了。

当然,通过远洋航行,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北美洲在极北冰川之地,其实跟咱们北面西伯利亚寒地只隔了一道窄窄的海峡,还有诸多大小岛屿、暗礁隐藏在水下,只要无惧严寒风暴,拿着指南针走上冰层,就可以实现两大陆通行。

还有,在赤道以南,漂洋过海,尚有一块未开发的陆地”

“你们看,世界是多么大啊,我将全世界的人聚集在我们的东方,难道就是给这些眼睛尚未睁开的人看稀奇的吗?”

【作者有话说】

还有一更

第 433 章

允禩突然醒悟过来。

他以前之所以总感觉跟不上德亨的步调, 看不透他,悟不透他,是因为两人根本就不在一个维度上。

两人看问题的角度、广度不一样, 方向不一样,看待同一个问题,自然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德亨是站在高山上,向下俯视一切, 包括满人,包括汉人,也包括西洋人。

他看陆地、看海洋、看岛屿。

世间一切,包罗万象,都落在他的眼中。

而他,和他的兄弟们,允禩怀疑还有他的父亲,圣祖皇帝玄烨, 都是站在半山腰, 只能看到一个角度和一个方向。

所以,他们恐惧于德亨的“神异”。

而唯一被德亨带着走上山顶的, 就是弘晖。

所以,弘晖能快速的捕捉到德亨的思维,和他同频。

明白他到底是在说什么。

弘晖虽然在明白德亨说的什么意思,但光明白有什么用,关键是怎么用之解决问题。

德亨笑道:“既然此人登了报,意图让更多的人看到, 那咱们也登报, 真刀真枪的论上一论。”

弘晖皱眉:“你自己写文章?”

德亨失笑:“怎么可能, 我可没那个文笔。咱们不是新点了状元、榜眼和探花嘛, 还有百多名进士呢,让他们去写啊。”

弘晖咬牙狞笑:“是个‘好’法子。”

于是,新鲜出炉的恩科一甲二甲进士王尧他们,就有了一个新任务:

用自己的理论去驳斥这篇文章。

其他新进士们胆战心惊的,他们惊觉,考中进士,才是他们人生的开始,而他们接到的任务,一个比一个出乎意料,一个比一个难搞。

前辈们不是这么跟他们说的啊1

不只是新科进士们,像是徐元正、张廷玉、蒋廷锡这样的老人也觉着这一篇文章很难搞。

他们既然做了满清朝廷的官,屁股当然是坐在满清这一边的,但是啊,这篇文章,虽然激进,虽然有失公允,但是,他说的论点本质上是没错的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430-437(第6/16页)

他们也认同,华夏高于夷狄嘛,这本来就是个无可辩驳的真理啊,没看康熙皇帝都认同,雍正皇帝甚至都破防吗?

所以,不管从何处驳斥这篇文章,他们都有隔靴搔痒的无力感。

但是,王尧的一篇文章,给他们打开了新思路,开拓了他们的新眼界。

王尧从万国会着手,放眼全世界,问了包括满汉蒙古所有中国人几个问题:

在陆地领土、海洋领域,国家主权,公民身份这三个命脉面前,在西方蜂拥而至的当下,华夷之分,还是不是仁人志士要关心、要解决的首要之题。

西北方抵御鄂罗斯,南洋抵御英国、葡萄牙、法国等海上国家的侵进,靠的是什么。

在肤色、发色、瞳色之分的种族面前,我们拥有同样黑发白肤黑瞳的东方人,算不算是同一种族,同胞兄弟。

这算不算是新的华夷之分?

这就是德亨所说的,升华矛盾了。

德亨拿着王尧所作文章“哈哈”大笑,让内阁徐元正等人传阅,对面露喜色的弘晖道:“作为国家的掌舵者和前瞻者,眼睛要看到别人看不到之处,方才是真绝色。”

弘晖对王尧的文章尚且满意,道:“不光我们看得到才行,也要引导所有人都看得到。刊印了发行下去,看那帮子眼睛长脚底板的狗屁读书人怎么说。”

徐元正等狗屁读书人:

看来,皇帝气的不轻。

不过,这次居然没有大狱,没有流血,也是他们没有想到的。

王尧这篇文章一出,果然引起了新的争吵和辩论。

后世对此定义是新思潮,是中华民族探索新政权的开端,是封建帝制瓦解的第一声哀鸣

对中国人这边的“热闹”,西洋人也有所察觉,纷纷对着东方的报纸研究起来。

但是吧,文人辩论都是采用文言文,讲究引经据典,言辞犀利的时候是真犀利,有如刀锋,言辞隐晦的时候那也是真隐晦,有如海底针。

一般学问不够深的,是读都读不懂的,比如说德亨这样半桶水晃荡的。

所以,现在辩论的这些,相当于在西洋人面前,对着西洋人指指点点的吵架,明明他们才是吵架的对象,他们才是主角,却硬是搞不懂中国人这边到底在吵什么。

他们也没意识到,“华夷之辩”一通发展下来,火已经烧到他们老家那边去了。

这就是,孔孟所说的,文化上对“夷狄”的绝对碾压了。

就像弘晖说的,不管是什么好法子、好言论,最终落实到实处,有结果才行。

于是,放旗为民,拆除满城,满汉共用一法典的议题,送上了大朝会

就在这种闹闹哄哄中,卓克陀达和允我终于再次回到了北京城。

这一天,弘晖和德亨,亲自去德胜门迎接两人。

弘晖和德亨,已经是而立之年的汉子,比他们都大的卓克陀达,更是风霜侵面了。

兄弟三人一见面,卓克陀达不禁泪湿两颊,三姐弟相互抱着,只能用哭泣来诉说多年离别之情。

允我在旁看的也是心酸不已,当初,他是为了躲避雍正帝的清算才主动接下去土尔扈特的圣旨,他也没有想到,他一去,就是这么多年,再回来,都已经改朝换代了。

允我看着允禩,感慨万千唤了一声:“八哥。”

允禩看着见了老态的允我,眼泪也是止不住的连声道:“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太后在圆明园焦急等待,等再见到长女,更是哭的不能自已。

卓克陀达跪在太后膝下,又哭又笑,不住唤道道:“额娘,额娘,额娘”

好似要将之前失去的和之后对母亲一声声的呼唤都补齐了一般。

之后,德亨从允我那里了解到,这一次,卓克陀达之所以能够成行,是因为鄂罗斯那边因为帝位之争,国内自顾不暇,放松了对土尔扈特的步步紧逼。

鄂罗斯一直没有放弃试图收回土尔扈特这块失地。

卓克陀达这些年,靠着向东向西的合纵连横,及当初德亨给她带去足够建立一个新国家的嫁妆,和鄂罗斯斗的有声有色,互有胜负。让鄂罗斯这些年,一直没有突破土尔扈特这条防线南下。

允我叹道:“我在土尔扈特这几年,感触良多,彼得大帝还在的时候,卓尔那是夜里睡觉都要睁着一只眼睛,等彼得大帝崩逝,国内内乱这一点对亏了范毓馪,卓尔才松了一口气。但,鄂罗斯和土尔扈特之间,迟早会有一场大战,这是两边都认定的事情。鄂罗斯不甘心土尔扈特这块已经吃到嘴里的肥地又被迫吐出来,土尔扈特也绝对不接受鄂罗斯的统治,两国,早晚要分出个胜负出来。”

弘晖和德亨对视一眼,允我继续道:“我这一路走来,西北灭佛行动已经响彻草原,许多僧侣都向哈萨克迁徙,有些留下来的,则是去到青海汇合,和罗卜藏丹津一起密谋反叛。卓尔担心,哈萨克当权,会被僧侣鼓动着,和鄂罗斯谋求合作,隔断土尔扈特和新疆,这样,土尔扈特就是真正的孤悬海外了。”

在允我看来,土尔扈特其实是大清的属地,所以,他用的是隔断、孤悬这样的字眼。

允我带来的,都是第一手消息,当天,顾不得亲人团聚,弘晖召集了内阁和理藩院尚书年羹尧商议这一件事。

年羹尧提出:“圣驾北巡,刻不容缓。”

蒙古,绝对不能有失,而且,必须是弘晖这个皇帝亲自去,别人不能代替。

然而,万国会召开在即,华夷之辩又在紧要关头,弘晖这个时候也不能走开。

所以,只能拖。

弘晖道:“再拖一个月,等万国会结束,朕即刻北巡。”

德亨当时没说什么,等商议完毕,送走众臣之后,德亨不由担忧问道:“你的身体,能够北巡吗?”

弘晖:“带上御医,没有问题。”

德亨不语。

弘晖笑道:“别担心,我觉着没事儿,身体好着呢。”

德亨不悦,道:“那是因为你一直在安静修养,没有四处跑,也没有劳动,每天药膳吃着,温泉泡着,养着,北巡路上颠簸,可没有这些,环境更是恶劣,常人都难以忍受。”

弘晖宽慰他,笑道:“我正当壮年,若是连一次北巡都支撑不下来,还怎么做天下人的皇帝?”

德亨皱眉,道:“我跟你一起去”

话未说完,弘晖正色道:“不行。你必须留在京城,掌控北京和江南的言论,这一点,我自己都没有把握胜任。”

如果说北巡必须弘晖自己去,那么,华夷之辩就必须由德亨自己执掌。

因为,他们所有人,都不知道那个限度在哪里。

只有德亨,才能精准的把握他想要的结果。

所以,他们两个必须各司其职,才能打好这场仗。

德亨道:“我再想想我要是会分身术就好了。”

弘晖笑话他:“你要是能飞天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430-437(第7/16页)

地就好了,一会在这儿,一会在那儿”

等到萨日格从马六甲回京,带来最后一批海上来客之后,万国会正式召开。

相比于康熙六十年那次,主要以交易为主,这次万国会,更多的就是文化交流了。

德亨不知道什么时候听到过一句话,大体意思是:外族同胞们来中国,是载歌载舞,还是抢夺劫掠,取决于你的枪杆子够不够硬。

如今中国以敞开的姿态展示它的强大和富庶,来到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不管是蒙古,还是回族,还是哈萨克,还是鄂罗斯,还是欧洲诸国,南洋诸岛的客人们,都将自己本土认为的,最好吃的食物,最珍贵的宝物,最漂亮的姑娘,最美丽时兴的衣裳

全都带了来,在南海子这座宏伟奢华已经响彻国际的行宫里,一一展示给中国的皇帝和贵族。

凯瑟琳来的晚,但她并没有迟到,也没有缺席。

如今,她已经是公爵夫人,和自己的大公丈夫一起,再次来到中国做客。

凯瑟琳还记得,自己初次来北京时候,是带着嫁给德亨的目的来的,这次再来,她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当然,小Bby被留在了德意志,没有带来。

凯瑟琳看着中间场地上翩翩起舞的男男女女,跟德亨感慨道:“我还记得,上次来北京,只有我的侍女们跳舞,这一次,居然会有这么多美丽的女士,和绅士们一起跳。”

她知道,中国的规矩,女子是不允许出家门的,尤其是有身份的女孩子,她们是她们父兄和将来丈夫的私藏。

而这一次,她们不仅走出了家门,还穿着各种各样美丽的衣裳,和年轻的小伙子们说笑跳华尔兹。

尤其是身边这位,她从未发现,衬衫、长裤、修身长袍,能被一个男人穿出这样的魅力来。

女士们的衣裙,也都新鲜的让人目不暇接。

看的出来,有从她们西欧国家的女裙借鉴的样式,但裁剪出来,看着就是更飘逸更漂亮,在灯火的映照下,也更加的奢华。

还有,空气中,一如既往的,是清新幽香的,这不禁让她想到了窗帘之后都是尿骚味的宫廷

凯瑟琳应该是愉悦的,但是,她心头涌现的,是难受的不适。

中国,太强大了。

强大到,接受所有,包容所有,不惧改变,不惧失败。

这么多年过去,她经历了鄂罗斯帝位更迭,经历了德意志合并与分裂,经历了法兰西和英格兰的战争

她看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在她们西方,有些国家,一次错误的改变,换来的很可能就是灭国改姓,轻易的就像是海浪翻起的泡沫,一触碰就碎裂了。

而在中国,错了就错了吧,可以重新再来。

可以,重新,再来一次!

凯瑟琳想到了一个词:托底。

中国的强大,足够托底它所进行尝试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

德亨不知道她心中惊涛骇浪,只笑道:“女孩子们也有好奇心,见到远方来客,总要走出来招待一下嘛,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

对此,凯瑟琳只是笑笑,问道:“那么,有礼仪的亲王殿下,可否有荣幸请您跳一支舞呢?”

德亨失笑道:“抱歉,我的母亲去世才一年”

凯瑟琳立即用帕子沾了沾眼角,道:“我很难过听到这样的消息。”

德亨跟她推荐道:“不过,我们还有很多年轻漂亮的王子供你挑选,希望能让你渡过一个快乐的夜晚。”

凯瑟琳顿时换了神情,故作惊喜的惊呼道:“哦,亲王殿下,你可真大方,希望他们不会被我吓到。”

德亨忍不住大笑起来,道:“你尽管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德亨亲眼看到弘晖和来自荷兰的一位“公主”在舞池中转圈,相谈甚欢的样子,原本以为他会和这位没落的海上马车夫国家的公主共舞一曲,谁知道,两人只是转圈说话,并没有跳舞的意思。

而且,两人说了一会子,就分开了。

德亨见弘晖离开了大厅,就找了过去。

弘晖双手撑着栏杆,慢慢呼吸着温热的空气,放眼这座星光和灯火辉映的宫殿,沉静着面色,不知道在想什么。

“你怎么不和公主跳舞?躲这里来做什么?”

德亨调侃问道。

弘晖原本因为在夜色和灯火中沉静而显得晦暗的面色一下子生动起来,反问回去:“你怎么不去跳?反倒来说我?”

德亨理所当然:“我守孝呢。”

弘晖白眼他:“我难道就不守孝了吗?”

想到还在寿皇殿的太皇太后和雍正帝,德亨不由语塞。

那什么,雍正帝要是知道他梓宫还未下葬,他们兄弟就在这里灯红酒绿的拥抱着异国美人跳舞,该气的掀棺材板了吧?

想到这里,德亨不由笑出了声。

弘晖一听这笑声,就知道他不知道又在腹诽什么恶趣味的事情了。

弘晖拍了拍栏杆,说起那位来自荷兰的公主,道:“荷兰的使臣直接跟我提亲,想将他们的公主嫁给我为妃嫔。”

德亨“哈哈”笑了起来,道:“那你答应了吗?”

弘晖道:“我怎么会答应,我跟那位公主说,让她在在场年轻人中挑一个,若是对方愿意,我就给他们赐婚。”

德亨玩笑道:“你为什么不收了,天盛帝妃嫔中有一位异国美人,传到后世,也是一段佳话呢?”

弘晖觑他一眼,懒洋洋道:“没兴趣”

德亨还要调侃两句,眼尖的发现台基之下不远处暗色中,有两个人在说话?

看着更像是争执?

德亨还在奇怪时候,就见一个人从阴影里跑出来,跑到了灯火下,德亨认了出来,惊讶道:“知仪?”

另一个也追了出来,德亨更加惊讶道:“永华?”

赵知仪回头跟永华说了句什么,永华停下脚步,眼睁睁看着赵知仪跑了。

德亨猜,应该是让永华不要追她的言语。

德亨张着嘴巴好一会子合不拢,看着永华似乎是“失魂落魄”的走了,不由问弘晖道:“他们这是怎么回事?”

弘晖笑了笑,道:“永华看上了赵知仪,想要娶她做嫡福晋。”

德亨:!!!

“你知道?”

弘晖看他一眼,点头,道:“知道啊。永华问过我,能不能将赵知仪指给他做嫡福晋,我说赵知仪是你的人,我做不了主,让他来问你。怎么,他没去问你吗?”

德亨摇头,咬牙拍栏杆道:“我一点,都不知情!”

弘晖揉了揉下巴,猜测道:“他应该知道,如果去问你,你一定会让他去问赵知仪,如果赵知仪同意了,你不会阻拦,所以,干脆就直接去找赵知仪了。”

德亨问他道:“你同意吗?知仪可是包衣奴婢。”

弘晖笑道:“若是别家王府的包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430-437(第8/16页)

奴婢,我自是不同意的,只是,在你那里,存在包衣奴婢吗?”

德亨:

弘晖再笑道:“永琏还没出生前,你是将赵知仪当女儿养的吧?”

“你觉着,定亲王的养女,够不上做皇子福晋吗?”

弘晖是知道德亨一直想放奴为民的,只是一直没有遇到很好的时机而已。

弘晖还猜测,放旗为民完成之后,不管时机合不合适,德亨一定会推动放奴为民。德亨一直跟他说,朝廷施行蓄养奴婢这样政策,是文明的倒退

德亨笑道:“自是够的上的。不过,看知仪那丫头,似乎是对永华无意。”

弘晖:“不是谁都看得上皇子的”

【作者有话说】

今晚没有啦

第 434 章

◎……◎

万国会结束之后, 大部分西洋人离京回国,但也很有一部分西洋贵族,留在北京留学。

弘晖重新启用因为理藩院和鄂罗斯学馆存在被弃用许久的同文馆, 来安置这些留学生。

同文馆就在庶常馆隔壁,西方留学生可以和东方庶吉士,时常串门交流学问。

放旗为民,拆除满城, 满汉共用一法典并不顺利。

这从根本上触动了满清贵胄的利益,将他们从人上人拉下来,和低贱的民人处在同一个位置,这不符合他们的祖宗家法。

就连一向无条件支持德亨的允禩都不赞同,更别提像是雅尔江阿、马奇等这样的老牌勋贵了。

这些老牌勋贵都认为,皇帝是被汉人给“挟持”蛊惑了,所以,他们不去找皇帝闹, 而是去攻讦汉官。

其实就是怕德亨, 他们不敢去找弘晖。

但从国家发展上来说,放旗为民能减轻国家财政, 拆除满城能减少对立,满汉共用一法典能脱去庇护,减少欺压和反弹,这对一个国家长远来讲,是有利而无害的。

所以,弘晖欲强势推行。

但被德亨给阻止了。

弘晖诧异, 他以为德亨会比他更加强势, 没想到竟是要停止吗?

衍潢也很诧异, 他还在在己身群体利益和德亨之间考虑能不能找到最优解时候, 德亨叫了停。

因为,讷尔苏已经发现青海罗卜藏丹津叛变的苗头,他联络了北面的阿拉善蒙古,而阿拉善蒙古王公和牧民,这些年因为牧场、山林问题,多次和汉人起冲突。

汉人好不容易耕好的田地,维护好的山林,转头就让你赶着羊给啃了,这谁受的了啊。

但在阿拉善蒙古王公看来,所有土地都是他们的牧场,他们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你个贱奴管的着吗?

而清廷这边公正的处置,则是让阿拉善王公们心里很不舒服,觉着清朝廷是站在了汉人这一边,维护了汉人的利益。

和他们疏远了。

这就是立场上的不同了,蒙古人脑子想不到那么多,他们想到的只有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规矩,而他们,也将用铁血和征略,给南面的汉人一个教训。

在这种情况下,罗布藏丹津一鼓动,可以想象,阿拉善王公会怎么做。

他们去到宁夏府,劫掠烧杀了那里的百姓。

当地官员,飞报朝廷,请求支援。

因为损失并不大阿拉善蒙古倒不是有良心,而是试探清廷态度,但性质恶劣,所以,这件军报,暂时压制住了,朝廷派遣理藩院和督察院官员,先去宁夏查探。

但用兵计划,现在就可以准备起来了。

在用兵之时,朝政一定要稳。

尤其是要上战场的八旗子弟。

八旗子弟享受了这么多年的优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接受和改变过来的。

而德亨所说,将勇武之八旗编制为陆军军队,享受更高规格的待遇,除家属外,将剩余不能采选入军队的,放旗为民,他们不能接受。

因为,有些人有自知之明,别说通过考试入选军队了,他们和他们的子弟可能连骑马射箭都荒废了,又怎么“入选”军队?

能入选的,只有显王、定王这一脉,就相当于,是将他们这些老牌勋贵废黜为庶人,显王和定王享受本属于他们的全部优待。

能接受才是奇怪。

但偏偏这些人,牢牢掌握着主奴观念根深蒂固的旗民和中低层八旗子弟,没有战事还好,可以通过编制变动,内外调动驻防,更新换代等方式,细水长流的改变。

但现在,阿拉善蒙古出乱子,青海战事在即,京内八旗,就必须要稳了。

稳的意思就是保持原状,甚至要优抚老牌勋贵。

所以,德亨不仅退让了,他还主动当朝向弘晖谢罪,自请削减俸禄和待遇,自禁于王府,以表示自己认错的端正态度。

嗯,此举一出,别说弘晖和允禩了,整个京城都沉默了。

就连在报纸上激战正酣的汉人们都哑火了一瞬,静悄悄的揣摩这位一向强势的定王,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没错,当德亨真的认错的时候,没有人相信他是在认错,都以为他是在憋大招。

而这个大招,一定会将他们打的七零八落,最后实现定王想要的最终目的。

他们有些慌了。

德亨:

德亨郁闷问允禩:“我就这么让人害怕吗?”

允禩无奈道:“你说呢?”

两任帝王都奈何不了你,第三任帝王对你宠信有加,你在他们眼中,跟庞然大物和妖魔怪兽无异,你说他们怕不怕。

德亨幽幽叹息道:“我当自省。”

他明明一直在为他们谋福利,没有怎么着他们吧?

就在这种微妙的情势下,弘晖北巡异常顺利。

以往逃避北巡的八旗王公和子弟们,都争先恐后的报名,以期待皇帝能劝劝定王爷,他们八旗,是不可动摇的存在。

弘晖也需要这样的热情,就同意了。

七月北巡,有些晚了。

但自从上次雍正帝亲自北巡,已经过去四五年了,从康熙皇帝定下北巡的规矩开始,还是头一次间隔这么长时间,皇帝的脚没有踏足蒙古草原。

所以,不能说晚,只能说有必要。

此次北巡,弘晖带上了太后、皇后、贵妃和永璋等其他皇子皇弟公主,京城交由德亨镇守。

没有皇帝这尊大佛在京,汉人、尤其是江南三省士子、举子们甚嚣尘上,越发“无法无天”了。

德亨并不惯着他们,下令让步兵衙门抓捕了一些最嚣张闹事最欢的入了大狱。

他们似乎认定德亨是“仁德”听劝的人,抓捕一批人之后,他们就走上街头,聚众游行,德亨下令,再抓捕。

同时将名单传给两江总督李卫,下令,按照名单抓捕其家人师传同窗好友。

京城这边抓了再闹,那就再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清穿]从小佐领到摄政王》 430-437(第9/16页)

抓,最后抓的人心惶惶,其残酷程度,一点都不输他的养父雍正帝向着汉家读书人举起的屠刀。

这大半年以来的开放和顺利,让他们失了敬畏之心,这次雷霆抓捕,终于让这些无视国法的读书人发现,这位定王,是真的如传说中不好惹。

他,并不怕他们协众取理。

他,也并不如他之前表现出来的那般,包容甚至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最后,还是当朝首辅徐元正站出来,替这些江南读书人说话。

德亨好奇问徐元正道:“他们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徐元正苦笑,您都这么问了,难道不知道不明白吗?又何必来问我。

德亨:就是要亲耳听你说出来,我才好有理有据做下一步。

徐元正道:“他们请老夫代为上书朝廷,开明年正科。”

德亨:“明年并不是正科之年。”

正科,就是三年一次科考。

像是雍正开朝,因为是正好赶上了,所以,雍正元年恩科,雍正二年正常举行当年正科。

而雍正五年殿试正科,如果雍正朝不结束,往下推的话,下一次正科应该是雍正八年,也就是天盛三年。

天盛元年举行恩科,天盛三年举行正科,中间只隔了一个天盛二年,少了一年。

但三省学子因为禁考,不想落后别省,就想法子推动明年举行正科。

他们先闹,然后由徐元正出面提出让他们参考明年的正考,双方各退一步,皆大欢喜。

但是,德亨从始至终都没有看上江南的读书人,他之所以顺势推动华夷之辩,是有自己宏观上目的的。

他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睁眼看世界,认识到眼下的形式。

而他推动的方式方法不是教条式的说教,而是用对立的方式辩论,造成轰动的效果,让更多的人主动去学习,去思考。

看热闹并参与热闹,是种花家的天性嘛,完全可以利用一下。

而这个对立面,就是三省士子。

所以,德亨是拿他们当炮灰用的。

用完了,炮灰要上天,好么,我送你一程。

而这一点,徐元正看出来了,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不同意这个做法。

但江南读书人信奉大势,他们将徐首辅架起来,徐首辅不答应,也要答应了。

毕竟,您可是咱们浙江文人的宗师啊。

徐元正最担心的,还是发生了。

在面对德亨的询问时候,唯余叹息。

德亨听了,笑问徐元正道:“公欲如何行事。”

徐元正闭了闭眼睛,双手颤抖的脱下冠帽、朝珠,跪下请辞道:“老臣,愿卸首辅之职,辞官,乞骸骨。”

德亨将他扶起来,没说虚伪的话,道:“称公所愿。”

德亨兑现了当初给徐元正的许诺,他卸任首辅后,让他去图书馆任图书馆荣誉副馆长,过退休生活。

三省文人不仅没有得到他们想要的,还将他们的首辅给搞没了,一时间都哑声了。

德亨并不轻易放过他们,以谋乱之名,命李卫在江南查隐田、查隐户,彻底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同时,配合“养廉银”,着手推行雍正帝还没有来得及推行的“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政策。

江南士绅当然不乐意,反抗的尤其严重,德亨抬手就废了在京大牢里和李卫逮捕的读书人的功名,让他们成为庶民,这下,你们可以如草民一般纳粮了吧?

江南在朝官员何其多,就不怕他们罢朝罢官抗议吗?

结果,放眼一看,满朝当中,全是新贵,就连本朝恩科状元,也是开封人士,江南士绅官僚?

早就已经成为过去了。

江南士绅官僚罢官更好,正好为新人腾位置。

德亨一连套的辣手,让江南的士绅们心肝胆颤的想起了康熙五十九年那次“屠绅”。那一次,德亨从江南到山东,所到之处,“罗织”罪名,给他们带来了腥风血雨。

而德亨,回京后只被康熙帝圈禁在澹宁居半年,最后凭当今军功给放了出来,进爵贝勒。

他们被“敷衍”了。

然后,他们就失去了两淮盐课,海运逐渐取代了漕运。

现在,他们又失去了赖以立身的功名,之后,他们还会失去什么?

造反吗?

不不,江南经历过大屠杀,那次是没的选,现在,他们有的选。

先辈们给他们亲身实践了,脖子没有刀硬。

而且,先辈们是为大义,他们是为什么呢?

他们不承认是为了自己私利,他们只承认是为了保汉家正统。

这话让德亨听了,不由对满朝文武笑道:“汉家正统,在中原,在山东,江南?吴越蛮夷之地也。”

史书上有个词儿叫“南蛮子”,知道说的是谁吗?

说的就是你们啊。

当然,这是德亨偷换概念了,在南宋以前,南人的确被叫做南蛮子,但在北宋南渡之后,中原的正统就南迁了,江南人说自己是汉家正统,事实上并没有错。

当朝臣子们:

您说的都对啊,呵呵。

【作者有话说】

晚上还有一更

第 435 章

江南隐户、隐田的清理, 和对谋乱不法之徒的清算,抄出了大笔钱粮,让大赦天下、免全国钱粮的天盛元年, 国库更加富足。

免钱粮,反倒能让国库增长,所有人都不得不佩服定亲王德亨,也对新朝充满了期待和信任, 反应在民间,就是纸币推行越发顺利,经济越发繁荣了。

尤其是在江南,顶头作威作福的倒了,下面的万千小民就站起来了。

江南,重新焕发了生机。

但在德亨看来,国库的富足,只是表面上的。

因为, 天津北京铁路的修建, 和为青海叛乱所支军费,一下子消耗了大半个国库, 并将持续消耗。

但铁路必须修建,因为可以将海上运来的粮米快速运往北京,稳定粮价,稳定民心,稳定大后方。

青海叛乱更加不能省,这是德亨重组八旗军队重要时机。

能不能将旗民分化彻底消除, 将八旗兵丁和汉民兵丁进行融合, 就看这次征战胜打的漂不漂亮了。

战争, 是残酷的, 对百姓是灾难。

但也必须要客观承认,对一个国家整体而言,是不破不立的机会。

从各方面都是,战争会暴露国家的短板,也是打破重组的良机。

但要注意,不要玩儿脱了。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在天盛三年,德亨决定亲自带军出征,征讨青海和同时反叛的阿拉善蒙古等部,以及,彻底将四处挑唆的佛教密宗余孽清理干净。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 让你宣传环保,车诺比什么鬼 说好摆烂拍电影,年度游戏什么鬼 和景光结婚之后 我上交了时空穿梭卡 我的生活变成了游戏 苏格兰水仙观察日志 十八线退圈开殡葬店后 师尊是美强惨男二 冉老师别请我妈妈吃饭了 请记住你只是一个配角(快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