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1/42页)
第41章 走亲戚 宋家愿意亲戚走动起来
可若是让婆婆知道少不得又埋汰她娘家。
裴长青已经摆好桌子,把家里完好的凳子给小妹两口子坐。
他搬了个树墩儿过来坐。
回头还得用稻草再编几个高点的草墩子坐。
桌上摆着热气腾腾的炸酱面,还有一盆小豆腐。
豆腐是没的,因为上午就被拿光了。
他们觉得面条劲道还带着股子甜味儿。
鹅蛋酱更是油汪汪的,喷香扑鼻,让人胃口大开。
宋福瑞笑道:“我感觉我能吃一盆呢。”
裴母笑道:“那就给你吃一盆,你二嫂把你们带来的面都做了,一点没剩,你敞开了吃,别怕不好意思吃不饱。”
面是女儿带来的,当然得让女婿吃饱。
他吃不饱,亲家母心疼,那还是闺女遭罪。
宋福瑞吃着沈宁做的炸酱面,赞不绝口,一个劲儿地夸,“阿云,二嫂这面比县里面馆的还好吃,是吧?”
裴云去县里也吃过那边的面,点头,由衷赞道:“真的,一点不假。”
沈宁笑道:“那你们多吃些,等以后咱家条件好了,你们就常回来。”
等我们条件儿好了,你婆婆也就不用担心我们打秋风,也就不拦着你回门了。
小珍珠和小鹤年吃得不吭声。
就连平时最喜欢“食必言”的小珍珠都埋头大吃。
好吃,好吃,真好吃!
鹅蛋酱往面条里一拌,往嘴里逮一筷子。
哇,好享受!好香啊!
看他们吃得香,沈宁有成就感,裴长青也骄傲。
他的阿宁不管在哪里都会大放光彩!
宋福瑞还尝了小豆腐,第一次吃,新奇,又有鹅蛋酱打底,就觉得很不错。
他吃了一大碗面条,还吃了一大碗小豆腐。
最后抹抹嘴,打个饱嗝,“真好吃!”
裴云也吃得很开心,应该说出嫁这么些年,第一次回娘家吃得这么开心舒服。
以前没分家,大嫂管着,二嫂置气,虽然没吵吵,但是女人都敏感,能看出眉眼官司。
今儿不一样。
今儿大家都开心。
她把自己碗里的面条拨了大半给裴父,自己吃小豆腐。
婆母虽然不让她回娘家,但是不疼她吃喝,米面管够,还能拌麻油呢,她回家吃一样的。
裴父想掰给裴长青,知道儿子肯定吃不饱,裴长青拒绝了。
“爹,你只管吃,吃饱。”
裴父:“诶,我吃着呢,吃得饱饱的。”
看着老二一家这样,他心里也舒坦。
宋福瑞吃饱了,开始关心二嫂的豆腐事业,侄子的读书事业,二舅兄的盖房大计。
说实话,他跟个好奇宝宝一样,哪样儿都好奇。
恨不得今晚住下,好好听他们细讲。
小鹤年也不胆怯害羞,直接给他背了几段千字文和几首诗词,都是宋福瑞不会的。
宋福瑞那个佩服啊。
“阿年,不一般啊,二哥,你要送阿年读书,以后我的零花钱给阿年用。”
虽然他零花钱一个月不到五十文,但是不要瞧不起五十文。
攒着也可以买书买纸笔了。
裴长青和沈宁当然不会当真,如果供儿子读书要靠宋福瑞的零花钱,那他们好一头撞在豆腐上了。
他还对沈宁做豆腐好奇。
沈宁却不多说,只道:“回头我要教给村里人,你们感兴趣就让小妹回来学,到时候你们也能自己做豆腐吃。”
宋家家口大,一天做上一锅就吃掉了,比起买自然也省钱的。
宋福瑞根本不多想,只是单纯的就事论事,“好呀,我回去跟我娘说。”
他又跟裴云夸二嫂。
裴长青:“时候不早了,你们该回去了,免得宋大娘担心。”
宋福瑞还意犹未尽呢,裴云却知道婆婆的脾气,也起身要走。
宋福瑞:“二哥,明儿一早去镇上找我啊,我指定帮你买便宜石灰。”
裴长青和裴父去帮他们套车。
沈宁让裴母给装两升新搓的小米,回去给孩子熬米油喝。
裴母:“不用吧,他们家不缺。”
沈宁知道宋家有地,不缺粮食,但这是给小姑子的回礼,不能让人空手回去。
不好看,也让宋母反感。
她亲自装了,拎过去放在马车上,“咱娘新搓的小米,一点心意,等以后咱家条件好了,也给你回厚礼。”
让你在你婆婆跟前也抬起头来。
裴云喉头一下子哽住了。
以前娘家人就是不懂这个,只说她婆家啥都不缺,看不上这个看不上那个,什么也不给回,她大嫂二嫂整天就为鸡毛蒜皮算计也根本不为她考虑。
现在二嫂终于为她考虑了,她心里就热乎乎的。
“二嫂,不用,他家好多地呢,啥粮食都有。”
他们带了灯笼来的,裴长青给点上挂在车前杠上。
今儿两人没带伙计过来,裴长青和裴父就去送送他们。
走了一里路,裴云让他们回去,让宋福瑞把马跑起来,一会儿就到家。
路上宋福瑞还意犹未尽,“阿云,二舅兄和二嫂真不一样了。”
裴云也欢喜,爹娘不一样了。
娘不像以前那么愁苦胆怯,爹虽然瘦了但是精神更好。
侄子侄女也是,不像以前那么胆小笨傻,反而机灵漂亮了。
夫妻俩都下意识地把大房给忘脑后去。
宋福瑞赶着车,一路回了家。
管家早就在路口等候多时,帮忙牵着马,急切道:“少爷咋才回来?老太太问好多遍了。”
宋福瑞难得硬气一回,“走得晚,回来的可不就晚吗?都怪你给我套车太晚了!”
管家忙赔笑。
进了家里,婆子跟裴云说小少爷已经送回院儿,老太太让她直接回房看孩子不用去请安。
裴云也没异议,婆婆怎么说怎么做。
她知道这是婆婆不高兴了,嫌弃他们回来太晚。
这些让宋福瑞去应付。
果然宋福瑞得去请安,他直接拎着那袋子小米去了正院儿正房。
“娘,你吃了没?”他大步进了屋里。
宋母正和大儿媳说铺子的事儿,见状嗔怪道:“还跟小时候似的没个整形,你嫂子在呢,你横冲直撞?”
宋福瑞立刻给嫂子行礼问好。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2/42页)
宋大娘子笑道:“小叔去岳家刚回来,就好好跟娘说说话吧,我先回去理账了。”
宋母摆摆手让她去了。
大儿媳一走,宋母把脸一板,“你还知道回来呀?”
宋福瑞:“娘,我们走得那么晚,路上得要时间,到了那边要跟二舅兄说说话,再去大舅兄家说说话,一人说两句也得半天呢,还得吃饭,可不就晚了?”
他把小米很硬气地放在桌上,“我岳母和二舅嫂给的,新小米,让熬小米油喝。”
宋母挑眉,“哟,头一次见着回头礼啊。”
宋福瑞理直气壮道:“可不么,以前大哥当家,见不着,现在分家了二哥二嫂自己当家,就见着了。娘,以后你见的回头礼可多了。我二舅嫂会点豆腐,做的比柳家的还好吃,你不知道吧?”
宋母惊讶地看着他,“那事儿是真的?”
宋福瑞:“娘,你知道?”
宋母:“之前约莫听人家说裴庄有个媳妇会点豆腐,好像是你二舅嫂,我没听真亮,没想到是真的。”
宋福瑞:“当然啦,我二舅嫂要教给全村人,换人家帮忙打地基,还换土坯砖啥的盖房子,我二舅兄和嫂子现在真能耐,真是有脑子。”
宋母越发惊讶,都顾不得质问儿子回来晚,在岳家说什么,吃什么,儿媳妇是不是又作妖,大舅嫂有没有又要东西啥的。
之前柳家管事过来跟她打听,知不知道亲家儿媳妇点豆腐的事儿,她说自己和裴家没什么来往不清楚,把柳家打发了。
她甚至都没跟儿子和儿媳说,但是却允了儿媳妇回娘家。
寻思如果真的点豆腐,那儿子和儿媳肯定就知道,回来一问便知。
没想到是真的啊。
看来这裴家一分家就不一样了啊。
她倒没眼热裴家的豆腐方子,毕竟她家有自己的买卖,不少挣钱,吃豆腐随便买,只有吃够的没有吃不起的。
她就是觉得裴家会做豆腐,说明有本事,能立起来,以后说不定还会别的。
说实话她是真看不上裴家。
她最心疼小儿子,原本想着他文不成武不就,做生意也不行,以后就当个富家翁就行。
为了让他后顾无忧,她想给他娶个厉害会管家的媳妇儿。
主要是给他找个有本事的岳家,能保他以后有钱花,饿不着累不着。
谁知道他能气死她,就被个小村姑给勾了魂儿。
别人都说她苛待儿媳,却没想过她的失望和愤怒。
她没有棒打鸳鸯,也没有把儿子媳妇分出去,更没有整天打骂儿媳,真是足够仁慈的。
主要是心疼自己儿子,即便被气得死去活来,捶着胸口说寒心了不管他死活,可哪能真不管?
到了还是要给他打算。
即便再膈应儿媳妇娘家,却也不能做得太过,毕竟儿媳妇拿捏着儿子呢。
宋福瑞看娘神色变幻,凑上前嘻嘻笑道:“娘,我二舅兄自己盖房子呢,想买石灰,我和禚家二小子是好哥们儿,我想让他帮忙给便宜点。娘你和他娘也关系很好,你帮我也说说呗。你不知道,我二舅兄太不容易了,太能干了。分家住个破草屋子,四面漏风,一会儿给我吹得嘴要歪了。”
宋母被他气笑了,捶他一下子,“你大舅嫂不作妖,你二舅嫂又作妖了,让你帮忙呢?”
宋福瑞:“娘,你小看人了不是?我二舅兄人家啥也不提,是我自己主动的。那你说,他买石灰,买到禚家去,我明明熟,一句话的事儿,能不帮忙吗?”
宋母笑了笑,“按理说很该帮的。”
如果是正经岳家,能互相帮衬,谁会不主动帮?
原本就算裴家是这个条件,冲着裴端两家也该亲近走动的。
可宋母对裴端不喜,尤其知道他当初削尖了脑袋要把妹子送到大户人家去,估计做妾、做填房都愿意,她就很看不上。
后来也证明裴端气性大肚量小,她自然就防着。
宋福瑞就继续缠磨,让宋母答应。
宋母哼了一声,“你以为那么容易,就一句话的事儿?这是人情,我和你说多少次你怎么就记不住?人家给你便宜,这是人情,以后人家来我们这里买布,你也得给便宜,知道不?”
对宋母来说,与其用人情让禚家便宜,还不如索性帮衬裴二郎几两银子呢。
不过这是小儿子和禚二郎的交情,她也维护。
宋福瑞啊了一声,“这样啊。”
宋母白了他一眼,“行啦,明儿我会让管事去说一声的。”
宋福瑞立刻高兴地抱着宋母的胳膊摇了摇,“你是天底下最好的婆婆。”
宋母呸了一声,“甭给我灌迷魂汤,我不吃这一套。得亏我心里有数,要不还不定被你们忽悠成瘸子呢。”
宋福瑞清了清嗓子,“娘,我二舅兄分家,家里真的要啥没啥,你说我是不是该随两吊钱的礼?这个不能从我零花钱出吧?”
用零花钱攒,他猴年马月攒不够。
宋母蹙眉:“你媳妇儿还是谁提的?”
宋福瑞:“可没,阿云是啥样人娘你还不知道?她从来不要这些,生怕你们说她娘家占便宜。”
宋母:“下回你们去裴家再说吧。”
宋福瑞看她同意,就高兴得蹦起来,“娘,你休息吧,我回去看宝儿。”
他连蹦带跳地跑出去,气得宋母又拿手边的孝顺儿丢他。
宋福瑞刚回到小院儿,就听见媳妇儿在哭,还在训孩子,“说了让你乖乖的,你非乱蹬歪,现在把水盆也蹬洒了,油灯也蹬倒了,被子还烧个窟窿,你说怎么办吧。”
宝儿光着屁屁坐在罗汉床上,围着被子,一脸无辜和茫然,看着他娘忙前忙后的。
宋福瑞冲进屋,“媳妇儿,咋了?咋还骂儿子呢?”
宝儿扭头瞅他,“爹,抱。”
宋福瑞一个箭步上前,给儿子抱起来,又凑过去看床上。
“怎的了?”
裴云:“被子给我烧个窟窿,还撒了灯油上去。”
宋福瑞探头看看,嫌弃道:“哎呀,扔了吧。”
他假装拍了儿子屁股一下,“让你调皮捣蛋。”
宝儿以为爹和他玩儿,哈哈笑起来,小腿直蹬歪。
看到娘端着油灯,又要去踢。
裴云照他小腿拍了一巴掌,“不能玩火,要是起火给咱烧死了。”
宋福瑞让媳妇儿去柜子里抱新被褥,把烧坏的扔了。
所谓扔了就是丢给下人,白给他们了。
裴云看了看,“丢了可惜,要不给我二哥吧。”
宋福瑞看怪物一样看她,“阿云,这咋能给二哥呢,这都不能盖了。”
裴云避开他的视线,拿布擦了擦,“我二哥不嫌弃,要不就给我娘盖。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3/42页)
”
宋福瑞:“岳母和舅兄需要被子?那咱得给新的啊,咋给坏的?”
他是真心实意觉得要扔的东西不能给亲戚,那不是丢垃圾给人吗?
裴云却坚持,让他明儿拿给二哥,甭管他们怎么弄。
宋福瑞还有些惴惴不安,“阿云,我这一次觉得二哥、二哥他不一样了,我瞧着他有点犯怵,我觉得他、他现在有点厉害,就……”
他文化水平低,不会说,不是像裴端那么端着让人怕,不想凑前,而是有一种好像能看穿你似的感觉。
你在他跟前,他看你一眼,你就会心虚,觉得自己是个蠢蛋,不好意思。
二嫂也不一样,人家那么厉害,爱干净,咱给人家要扔的被子?
裴云一副我不管我不管,你明儿就给我二哥带回去的模样。
裴云虽然怕婆婆,见了婆婆跟见了老鼠一样,但是对宋福瑞却又不客气,该作就作,而宋福瑞也吃她这一套。
“好好好,明儿我给二哥,就说这本来要送给他们的,结果被宝儿……”
宝儿大声道:“不是我!”
裴云又拍他一下,“就是你,你不老实。”
宝儿嘟嘴,生气了。
宋福瑞:“就是你,你刚才还踹灯呢。”他继续那个理由,“就说之前是好的,被宝儿弄坏了。”
说完还是不好意思,“要不把那床新的给二哥,这床咱……”
麻蛋,他也不想盖啊!
闹心,就应该扔了。
无奈他……不当家呀,除了公中分给他的被褥,他自己没有额外的。
做不了主。
他气短了。
好吧,就把这个坏的送给二舅兄,希望二舅兄能接受本来这是好的,但是被宝儿弄坏的理由。
裴云把被子摊到一边儿晾着,还拿湿布擦拭一下,再把烧红的木炭装在熨斗里给烫干。
裴云这边的事儿很快就传到宋母那里。
裴家除了大儿媳和二儿媳有自己的丫头婆子,裴云自然是没的,都是宋母安排的公中下人。
甭管来给他们送水还是送饭,都会知道他们屋里的事儿。
宋母闻言冷哼一声,“这老三媳妇儿啊永远都是那么小家子气。”
你就说要送你娘一床新棉被,我会不给?
啊,那啥,还真不给。
这话她就说给自己听。
反正儿媳妇进门这么久,裴母都没穿上她家一件衣裳呢。
要搁以前,裴云这么暗搓搓地搞小动作,她会将其喊来训一顿,非得训得裴云抬不起头来,哭着回去三天不敢出屋不可。
这一次……
宋母没发作。
宋福瑞和裴云不知道裴家兄弟决裂分家的事儿,她却是知道的。
毕竟是小儿子岳家,她可以不交往,但是不能不知道。
当然,她也只是知道裴二郎受伤,沈宁大闹吴庄,兄弟分家的事儿,其他的诸如住什么房子、有没有饭吃、爹娘跟谁、沈宁做豆腐、裴长青要盖房子之类的她不清楚。
她每日忙铺子家里的事儿都忙不过来,哪可能一直关注裴家。
她对裴家兄弟分家,裴二郎夫妻俩的所作所为是有些欣赏的。
但是这也不代表她就看得起裴家。
在她眼里裴家依然不配跟自家做亲家。
她只是不想儿子难过,哄着儿子玩罢了。
夜里天阴沉得厉害,沈宁他们急着把粮食用草苫子遮盖起来,虽然不能百分百遮雨,但是总比不遮强。
上半夜刮风丢了几个雨点,半夜时分却云开雾散,天朗气清起来。
人们舒口气放心睡去。
第二日沈宁和裴母天不亮就起来磨豆腐。
沈宁打算今儿让裴长青带一板豆腐去镇上送给宋家。
原本裴长青想去远一点村里换豆腐,顺便宣传豆腐方子换材料。
现在小鹤年和小珍珠接了那个活儿,裴长青又要去镇上买石灰,这多的一板豆腐就给宋家好了。
宋福瑞帮忙买石灰,自己没好东西,送板豆腐也是一个信号,表明他们感激的,愿意表示心意。
现在有什么给什么,以后有好东西自然也会给。
当然,可能宋母觉得他们家没有好的一天,给不出好东西呢。
反正自己问心无愧就好。
其实不给宋家也不会浪费,村里人也能消化掉,毕竟换得便宜。
等第一锅煮上,小鹤年和小珍珠也起来了,他们帮忙推第二锅的浆子。
早饭用昨晚上的面条汤就着小豆腐。
小豆腐借了昨晚鹅蛋酱的味儿,连沈宁都觉得不错。
裴母笑道:“可见这东西也可以做好吃,就是咱没油没肉。”
有肉啥能不好吃?炖草鞋只怕都香!
吃过早饭,天高云淡,又是一个好天气,村里人高高兴兴去收庄稼。
裴长青则去大伯家借了一个笸箩,两个笸箩把豆腐扣在中间,用包袱系紧背在背上。
另外他也在腰间的小包袱里系了几两银子和两串钱,系得紧紧的不会丢也不会被人拽掉。
昨晚上他和宋福瑞约好的,不等到镇上就看到过来接他的宋福瑞。
“二哥!”宋福瑞高兴地跳脚打招呼。
裴长青大步上前,寒暄两句,就说娘和媳妇儿给亲家母做的豆腐。
宋福瑞闻言很是高兴,“走,先家去,为了接二哥我没吃饭就出来了,咱哥俩再吃顿儿。”
阿云特意叮嘱他一定要带二哥吃早饭。
裴长青想说自己吃过了,但是,行吧,这身体真的很能吃也很容易饿,再吃顿也不是不行。
宋福瑞领着裴长青回了家,立刻就有人飞奔去告诉老太太。
若是以前宋母不会见裴长青,只会躲着,这会儿却动了要见见的念头。
以前小儿媳再记挂娘家,也没敢烧了被子赖孩子,趁机把换下来的被子送娘家的举动。
难道她以前不知道娘家没被子?
以前咋不敢?
现在为什么?
难道是怕二嫂对亲娘不好,拿被子讨好二嫂?
瞅着又不像。
那变故应该就出在裴二郎夫妻俩身上。
原本的泼妇会背书,还会点豆腐,又勤快又聪慧。
这怎么看都有些不对劲儿。
原本一心为大哥当老黄牛的二弟突然不干了,原本打老婆不管孩子,现在却疼媳妇儿疼得跟眼珠子似的。
这更不对劲儿。
宋福瑞一到家就让人给送饭,“我二舅兄来了,给多送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4/42页)
些吃食,要大米粥,要油饼,要包子,肉包子啊。”
他一连串点了一堆吃的,让人赶紧给送。
裴长青:“妹夫,不用这么多,随便吃两口就成。”
宋福瑞:“二哥这两年第一次来我家吃饭,咋能对付两口呢?”
结婚给阿云送嫁来过一次,后来阿云生宝儿来过一次,再就没来了。
很快厨房的婆子就给宋福瑞送来他点的吃食,另外还有烫青菜,各种咸菜、腐乳、醋和酱油。
裴长青喝了一碗大米粥,吃了俩肉包子,还吃了俩油饼。
裴云抱着宝儿,怕二哥害臊不好意思吃,一个劲儿地让宝儿劝二舅吃这个吃那个。
宝儿这两天原本不爱吃饭,现在也拿着一块饼就着二舅下饭。
二舅长得俊,吃饭也香甜。
宋福瑞原本没这么大饭量,看裴长青吃得香,他也多吃了些。
吃完三人说了几句话,就听婆子说老太太回来了,让少爷领着舅爷去说话。
裴云有些紧张,还劝裴长青别害怕。
裴长青才不怕呢,前世什么阵仗没见过?
现在只要皇帝不滥杀无辜,即便见皇帝他也不待怕的。
阎罗王他都见了两次好吧。
宋母正在正房看裴长青带来的豆腐,新鲜出锅的,刚压好就背过来了。
为了路上不散架,压得更结实一些,适合炖煮。
宋母尝了尝,点头道:“味道不孬,尝着比柳家豆腐坊的还地道呢。”
她老头子不在家,而是去县里铺子坐镇了。
身边的老嬷嬷笑道:“老太太,那豆腐坊靠这个做生意,久了用料就没那么扎实,这生意人有几个跟老太太和老爷子那样实诚的?咱布庄的料子,那可扎实,大家都说好。”
宋母笑起来,“是这个理儿。”
这时候宋福瑞陪着裴长青过来,裴云也抱着宝儿过来,说给祖母请安,要找祖母玩儿。
宋母知道她那点小心思,怕自己这个恶婆婆刁难她二哥。
见面先行礼问好,再寒暄两句,宋母问问亲家母亲家公可好,问问家里的事儿等等,最后来一句,“咱们是亲戚,合该多走动,你看我这里成天瞎忙,都抽不开身,你们年轻人体力好,以后多走动着。”
她愿意见裴家人,就意味着愿意恢复亲戚走动,不像以前避而不见。
裴长青自然也不会把她的话当真,他和阿宁有自己的节奏,不会被人打乱。
又说到点豆腐,裴长青把沈宁小时候那套拿出来说说,至于其他的,他也不多说。
宋母却暗暗点头,觉得裴二郎真的大不一样,现在瞅着很有气派,明明是一个穷小子,却好像见过大世面,为人处世波澜不惊,这种气度可不是随便就能有的。
要么有些人与生俱来强势,而大部分都是家族培养的。
裴家……可没这个实力。
难道遭遇事故,真的会让人大彻大悟不成?
宋母以前瞧不起裴家,懒得和裴家走动应酬,不为亲戚考虑,可一旦她对裴二郎夫妻好奇,愿意恢复走动,她又无比善解人意。
她虽然怀疑却并不会多问,更不会越界没分寸。
她只是旁敲侧击,然后从旁揣测观察,不会没礼貌没分寸地直接问:你发生什么了?怎么瞅着变样了?
像她这种自诩有身份的人,是不会说那种唐突话的,除非对方不值一提,她压根儿不在意,那自然直来直去。
她让婆子把豆腐端下去,说晌午要多做几道豆腐菜,白菜豆腐汆肉、豆腐粉条萝卜肉末包子、香煎豆腐等等,都让做一遍。
她对裴长青道:“去买完石灰还回来,晌午在这里吃过饭再家去。”
裴长青婉拒了,“不是不想陪大娘说话,实在是家里活儿太多,地里要秋收,还得摔谷子交税粮,盖屋子那里也要夯地基,还要请木匠……”
宋母:“这样呀,隔行如隔山,我对这些不太懂,有什么需要的你只管开口,咱们亲戚就该帮衬。”
裴长青道谢,“其他的好说,石灰难买,大娘帮忙说项那自然是最好的。”
不是石灰难买,是当地没有石灰矿,最近的石灰矿也远,运费自然就贵。
宋母:“那是自然。那今儿你不方便,以后再来。以后你要带着你爹娘和媳妇儿孩子常来家里耍,让宝儿也和表哥表姐亲近。”
裴长青都答应了,心里却不以为然。
宋母这就是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儿。
从前她可没对裴二郎这么和颜悦色,每次见面宋母都一副高高在上、冷眼审判的姿态,哪像今儿呀,整一个慈祥老太太,好像她对他们一直都这么和气似的。
告辞宋母,裴长青就和宋福瑞去了禚家杂货铺。
有宋母让人说项,那自然是成功的。
原本一标准木板车石灰要三百文,现在人家给两百文。
即便他自己来批量买,人家顶多一车便宜十文二十文的。
熟人一句话,一车便宜了一百。
有钱人不在乎这一百文,对裴长青来说那可真是帮大忙了。
现在他是一文钱恨不得掰成八瓣儿花呢。
他买了五车石灰,这就节省了五百文!
半两银子!
关键人家还给送家去,这又节省两百多文。
高里正买石灰,可是自己赶车去拉的呢,虽然便宜,但是路上花费也不小。
现在人家给送到家,真是帮自己省钱省力。
这,都是宋家的人情。
这个人情裴长青自然会记着。
人家可能不在乎这一两二两的银子,但是对他来说这时候的几两却是大钱。
裴长青点出这其中的好处,又跟禚家道谢。
倒是让禚家掌柜高看他一眼,原本以为是宋家的穷亲戚,应该是个没见识就会打秋风的,不曾想人家居然很会为人处世。
他的态度自然就更好和气,不再只看宋家的面子。
裴长青付了定钱,又留下地址,请对方尽快给送到。
宋福瑞不让他走,非要拉着回家说话。
裴长青拒绝了,把笸箩背起来,“妹夫,现在实在脱不开身,等我新房盖起来,请你们家去玩。”
宋福瑞只得答应,又让他等等,他回家拿被子,顺便看看厨房做好豆腐饭了没,也让岳母岳父他们尝尝豆腐的其他吃法。
裴长青抓住他的手腕,认真道:“妹夫,我知道你心善,不必如此的。你只需要好好待我妹子就行,我们家甭管吃什么盖什么,那都是我们自己的事儿,让我爹娘妻儿过上好日子是我的责任,不是你们的,你们不必为难。”
说完他放开宋福瑞,又让宋福瑞帮忙给宋母说一声便告辞走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5/42页)
宋福瑞望着他高大挺拔的背影,恍惚的感觉二舅兄换了个人。
以前的裴二郎绝对不是这样的,既说不出这么好听有道理的话,也……不会拒绝他给东西。
以前裴二郎是想要宋家帮衬的,因为可以更好地供他大哥读书。
裴长青不管宋福瑞想什么,他脚步轻快地回家。
买到石灰,解决了一大难题。
新房,也指日可待!
第42章 柳家试探 下雨铺甬路
此时沈宁正在家中接待两位不速之客。
裴长青去了镇上以后,俩孩子继续去路边摆摊儿,裴母则去割高粱,沈宁在家摔稻子顺便接待来送材料的村民。
因为要记录,还得甄别筛选,所以这活儿只能她和裴长青做,裴母做不了。
她接待了几波来送东西的村民之后就回来继续摔稻子,然后就有两个中年男女上门拜访。
沈宁不认识他们,他们也说不出和村里谁家是亲戚,只说听闻她会做豆腐想来聊聊。
沈宁也不请他们进屋,只在院子里说话。
男人看着不到四十的样子,也可能保养得好显年轻,留着打理得很好看的胡须,模样没多出挑,但是气质沉稳,看着不像一般人。
这年代但凡读过书、有点身份的人都很好辨认,衣着、谈吐、气度、卫生情况都不一样。
那妇女瞅着小五十的样子,脑后盘着发髻,头上包着一块豆面印花的蓝布,插着铜簪子,即便身份不高但也不是普通庄户。
关键她穿着正儿八经的布鞋,鞋头还做了花样。
她那双手也不是劳苦大众的手,而那中年男人的手就更不是了,手背反而细腻洁白,比脸干净好看,一看就是有钱人养尊处优的手。
她心里有了猜测,八成是柳家来人了。
她和裴长青早就做好柳家会上门的准备,但是人家不表明身份她也装作不知。
对方说是龙庙镇过去某个村的,原主没听过,沈宁有怀疑自然也不上心记。
男女不便私聊,所以男人基本不说话,就坐在板凳上不动声色地,让婆子和沈宁交谈。
婆子表明来意,“沈娘子,我家愿意出十两银买断你的豆腐方子,你不要教给旁人。”
沈宁心道:果然,不是买方子,而是买断不让教人,八成就是柳家人。
她歉然道:“两位真是对不住啊,我们早就跟村里人说好了,他们用劳动和材料换豆腐方子。”
男人眉头微动,这是看不上十两银,还是嫌少?
婆子余光觑了大爷的脸色一眼,又道;“沈娘子,他们能给你换几个钱啊,我们……”
沈宁打断她,“这位大娘,实在是不好意思,我们庄户人也是说话算话的,我说出去了,还换得这么多材料,不可能不教他们做豆腐。
再者你们花十两银买豆腐方子,指定是想开豆腐坊。
可在乡下卖豆腐没什么赚头,顶多一天换两斤豆子,就换点辛苦费,人柳家都看不上这点儿。你要赚钱就得去镇上,可镇上有柳家豆腐坊,你肯定开不起来。
再说人柳家也不靠豆腐赚钱,还有酱油、腐乳、油皮什么的好些吃食呢。
我教村里人做豆腐真的只是为了让他们也能吃上豆腐而已。”
男人听得微微颔首,不曾想一个村妇竟然有如此见识,他忍不住凝眸悄悄打量她。
婆子被沈宁说服,觉得有道理,这些庄户人学会点豆腐也不可能去镇上抢生意。
她又看男人。
男人几不可见地点了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