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0(2 / 2)
他本意的确不是过来阻止沈宁教别人做豆腐的,毕竟这天底下会做豆腐的人不少。
府城、县城以及其他村镇都有豆腐坊,即便乡下也有里正家做豆腐。
他纯粹是好奇。
裴端那天满怀歉意地找他聊天,说二弟媳不知道哪里学来的点豆腐方子,还要教全村庄户人做豆腐换盖房子的材料。
他劝过二弟,可二弟不听,依然要教人做豆腐。
他也不知道这样做会不会影响柳家的豆腐坊生意,所以给柳大爷知会一声。
柳大爷当时洒然一笑,一副浑不在意的样子,说的是“豆腐坊只是我柳家一门小生意,而且龙庙镇也只能有我一家豆腐坊,至于乡下怎么吃豆腐,柳家不欲多管。”
他看不上乡下庄户人的那点钱,或者说大部分大户都看不上,他们看上的是庄户人的田地、粮食以及劳力和干净机灵的孩子。
如此打发了裴端,他也不当回事,可回到镇上掌柜的又说起来。
他就让掌柜的去宋家探探口风。
宋家老太太却说和裴家不熟,不清楚这个,又打发儿子陪媳妇回娘家了。
之后宋母似乎就对裴家态度有所改变,和气很多,且还主动帮忙买石灰。
这些事儿也不是机密,宋家也没让下人保密,柳家自然一打听就知道。
柳大爷就越发好奇。
所有消息都说豆腐是沈氏自己琢磨的,不是裴二郎做的。
居然这么厉害,能自己琢磨点豆腐。
他让掌柜的去药铺打听过,裴家人没去买过石膏。
而当地点老豆腐的盐卤都被他家掌控了,并没有散卖的。
那她用什么点的豆腐?
偷他豆腐坊的卤水?
不、不可能!
柳大爷对自己掌控豆腐坊的能力非常自信,他的手下不可能有这等吃里扒外的人。
关键豆腐坊做工的都是签过卖身契的家奴,不敢吃里扒外,再者也只有几个大师傅才知道卤水的秘密,其他家奴根本不知道,自然也不晓得偷点豆腐剩下的水。
他也排除了宋家从外地买豆腐方子给沈氏。
宋老太太压根儿看不上裴家,不可能是她扶持沈氏做豆腐,只能是沈氏会做豆腐得她高看一眼。
太过好奇,所以他趁着裴二郎不在家的时候带着婆子来探探情况,看看沈氏是何方神圣。
现在亲眼看到沈宁,他就有一种这根本不是一个普通农妇,这指定是哪个大户人家流落在外的千金小姐或者太太的感觉。
虽然她手里拿着稻捆,头上包着破布,手上都是干活儿磨出来的茧子,可没有哪个庄户人有她这等沉凝优雅的气度。
对,是优雅,举手投足都带着一种气度。
还有她说的那些话,都不是普通人能有的见识。
另外他从没在哪个村妇脸上看到过她这样自信又稳重的神态。
还有那双眼睛。
她有一双会说话、会笑、会发光的眼睛!
这个女人不一般。
沈宁将该说的都说了,也解释了豆腐方子的来源,就是她小时候在娘家无意中看人点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6/42页)
过豆腐,分家以后自己琢磨几次就会了。
她也不想开豆腐坊,就想换点材料盖房子,也让乡亲们除了豆饭高粱饭还能吃点别的改善伙食。
至于柳家人信不信?
爱信不信,不信拉倒。
柳大爷信了,所以对方不要十两银子他也没有加码。
他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自然不会高价封口,没必要。
不过他想知道沈宁是不是有他没见过的豆腐方子,又不能直接问,怕暴露自己的身份。
不怕,但是尴尬,影响他的脸面。
毕竟他们假装过来学做豆腐,就不该晓得石膏和盐卤点豆腐的方子。
脑子里转了转,他亲自问道:“沈娘子的意思给两百块土坯砖就可以学做豆腐吗?包括点豆腐的卤水方子?”
沈宁笑道:“当然不是,普通关系的我只教怎么做豆腐,分卤水给他们,只要他们一直做卤水就不断。关系亲近的,给我家帮了大忙的,我会把点卤的方子告诉他们。”
这些基本都是有意在乡下开豆腐坊的,知道点卤方子更方便。
至于宋家,他们不会开豆腐坊的,没必要。
柳大爷听出来了,示意婆子告辞。
沈宁笑着送两人出去。
她目送两人远去,果然,等两人到了官道上就有接应的人。
男人骑上马,带着两个随从打马离去。
婆子则骑着驴和一个老苍头不紧不慢地走了。
沈宁:“噫,这些有钱人心眼子真多啊。”
她垫着脚往西南边望了望,隐约能看到俩崽儿在大树下的摊子,便回院儿继续摔稻子了。
且说柳大爷骑马回镇上,路上掌柜的还问呢,“大爷,那裴家娘子?”
柳大爷摆了摆马鞭,“不打紧,对咱没威胁。”
他们跑马正好和对面的裴长青迎头对上,柳大爷瞥了一眼,心道:这裴二郎倒是生得一表人才,和那沈娘子也般配,不像裴先生的形容那般愚夫愚妇。
裴长青站在路边,侧身让过打马而去的一行人。
这朝代普通人见到路过的官人、举人乃至乡绅、里正等,都得驻足垂首,静候贵人们路过再走动。
否则贵人们可能不当回事,他们的随从若是心情不好或者较真,很可能抽他们一顿鞭子。
裴长青自然不是尊重对方,而是官道也是土路,对方跑马过去会卷起一阵尘土,再被秋天干燥的风一吹,那叫一个酸爽。
不想迷眼,就得避其锋芒。
他多走几步路去俩孩子那边看看情况。
就见小鹤年正和一个男人比比划,那男人是个哑巴。
裴长青:“……”
小鹤年连说带比划,“你们真的有很多石头?对,要,我们要的。石头多大?”
哑巴:“啊啊啊。”一通比划。
小鹤年继续比划,“不是很大?也没关系,那你可以多送一些,我们可以拿来铺路。”
哑巴:“啊啊啊啊。”比比划划。
小鹤年:“放心吧,不会骗你的,肯定教你做豆腐,你也要实在,别骗我们。”
哑巴:“呸呸呸。啊啊啊啊啊。”
小鹤年:“相信你了。”
哑巴笑着欢喜地比划两下拉着木板车跑了。
哑巴生得敦实,拉着木板车跑得飞快。
裴长青:“……”
“爹!”小珍珠看见爹,立刻跑过去,主动去牵裴长青的大手。
裴长青牵着她的小手,问问生意怎么样。
小珍珠笑道:“可惨淡啦。不过我们跟好多人宣传做豆腐的事儿了,还碰到一个县城的呢。”
裴长青:“县城?对方说什么了?”
小珍珠:“他可信了,喝了一碗豆花,不过他不想学做豆腐,他说县里好几家豆腐坊,他学了也没用。”
裴长青看看儿子,好奇他是怎么学会和聋哑人交流的,“你能看懂那人的手势?”
小珍珠骄傲道:“爹,咱村有个哑巴,阿年可以跟他说话。”
小鹤年有点害羞,“也不能全看懂,哑巴和哑巴打的手势不一样,这个人他说自己小时候会说点话的,后来生病烧了好几天烧哑巴了。”
裴长青便没再多问,“累不累?累了就回家,不是非得待到晌午。”
俩孩子都说不累,要继续摆摊儿。
裴长青叮嘱两声便转身回家。
见他回来,沈宁先给他倒水喝,又把柳家来人的事儿告诉他。
裴长青把笸箩挂在灶房柱子上,“我路上碰见的就是了。他们说什么?”
沈宁:“他们没说是柳家,我猜的。”
她详细说了一下经过,“态度挺好,估摸着不会嫉恨咱们。”
裴长青:“那就没事。”
只要他们不去镇上抢生意,对方不会在意的。
而镇上的人也不会为了便宜一文两文跑到乡下买豆腐。
沈宁又问他宋家和石灰的事儿,知道一切顺利也很高兴。
听裴长青说宋母对他很和气,还主动要求两家走动起来,沈宁道:“咱就不咸不淡地走,可千万别太近了,免得惹人烦。”
裴长青点头,“所以她留我吃晌饭,我没同意,妹夫要送东西我也没要。”
他把宋福瑞说给一床被子还有吃食的事儿告诉沈宁。
他不需要和沈宁商量也知道她和自己一样的态度,不会额外要宋记的东西。
果然,沈宁很赞同,“对,咱可不要,那被子说不定是裴云怎么求来的,怪难为情的。咱给不了助力,也不拖她后腿儿,就各自过日子。”
夫妻俩又商量一会儿,就怎么和宋家交往、需要拿捏什么分寸达成一致,然后便一起摔稻谷了。
忙了一会儿,沈宁让裴长青去高粱地接婆婆,她开始做饭。
正忙着三婶儿又送来一碗酱,四婶儿送来一篮子菜。
这个季节只有扁豆萝卜白菜青菜,而这里的白菜要留着抱团结球,得等立冬再砍,萝卜也还没长成一般舍不得拔,现在就只能吃秋扁豆和青菜。
沈宁笑道:“分家以后我们别说菜,咸菜和酱也没的,可多亏婶子们了。”
俩人说得敞亮,让她想吃只管找她们要,“大鱼大肉俺们没的,几根菜还是有的,冬天没得吃就跟俺们捞咸菜。”
沈宁道了谢,又把留的几块点心一家分两块。
“阿云昨儿回来带的,一家两块尝尝,婶子们别嫌少。”
两人笑道:“俺们见见世面就行,不要尝的,你留着给孩子吃吧。”
沈宁硬塞给她们,“他们昨儿吃完了,这是特意给你们留的。昨晚上阴天要下雨也没得空去送,今儿二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7/42页)
去镇上我走不开,原想着傍晚儿大伯他们来干活儿的时候捎回去,婶子们来了就拿着吧。”
又让她们给大伯娘把笸箩捎回去,两块点心也放里面。
两人说笑几句就告辞走了。
路上还说呢,“二郎媳妇儿现在真是敞亮人,有啥好东西都惦记着咱们。”
“对呀,甭管多少,都是心意。有些人呀,穿金戴银,那也想不着咱一点不是?”
她们一起给大伯娘送,少不得又感慨一番。
大伯娘道:“二郎媳妇儿送,是她大方,有时候不送咱也别多想。”
她也怕大家养成习惯,别哪天二郎媳妇不送便不高兴。
她家就有个赵氏,咋说都不改。
昨儿阿云带着男人回来,肯定带了礼物,二郎媳妇儿没给他们送,赵氏就比着孩子说风凉话。
什么阿云回来肯定带了镇上的点心,说不定还有肉,二郎媳妇平时看着大方,怎么这会儿不分了?可见是个假大方,不稀罕的东西分,好东西就舍不得。
气得她捶了两下赵氏才闭嘴。
两人道:“大嫂,我们晓得呢,不会贪心,觉得二郎的东西都该分咱们的。”
大伯娘:“这样才好。”
原本裴长青想傍晚去高里正家把六根檩木运过来,结果高里正打发人套牛车给拉了过来。
就是卖裴长青两根椿木的汉子,沉默少言,一天说不了几句话。
人送外号高木头。
高木头不爱说话,力气却大,和裴长青一人一根檩木往下拖。
等把檩木放在指定的位置,裴长青跟他道谢,请他屋里坐,喝碗水。
高木头摆摆手,直接赶着牛车走了。
全程一句话都没说。
今儿跟小鹤年打交道的哑巴人家还啊啊啊地一边说一边比划呢。
他比哑巴话还少。
裴长青也没在意,寻思下次见面跟高里正道个谢。
白日天清气爽的,傍晚却阴上来,等吃过晚饭摔稻子的时候雨点啪啦啪啦地打下来。
裴长青和沈宁赶紧把打谷桶抬到堂屋放着,裴母紧着把明儿要烧的谷秸抱到灶房草棚子底下。
小鹤年和小珍珠也倒腾着小腿儿帮忙收拾怕雨淋的家什儿。
幸亏之前搭了两个晒禾架,摔不完的稻谷、高粱穗都挂上晾晒着。
而之前的谷子搓不完的也先堆在屋里。
这下东间西间加上堂屋都摆满了粮食,人进来都没下脚地儿,还得挪开才能走动。
小珍珠得了乐趣,当稻谷迷宫一样玩,趴在地上钻来钻去,让小鹤年找她。
小鹤年搬家什儿累得气喘吁吁的,只想坐下休息,根本不想动,“哎呀,你怎么不累啊。”
小珍珠:“我现在每顿都吃得饱饱的,有啥累的?你怎么这么不顶用啊!”
小鹤年:“……”
一般人也没你那么能蹦跶。
雨越下越大,裴母知道自己也帮不上别的什么忙,就继续搓谷子。
沈宁瞅瞅这大雨,“傍晚儿不能干活儿了,那地基被水泡了,没事儿吧?”
裴长青:“没事儿,泡泡更好呢,积了水正好再往下挖一挖,直接挖到硬土层,等天晴了晒干就可以夯灰土了。”
沈宁笑道:“那挺好。”
老天爷下雨还是干旱,不受人控制,他们只能下雨喜欢,天晴也快乐。
下了个把时辰大雨,后来虽然转小却也哩哩啦啦下了一晚上。
第二日一早起来,落叶枯草被风吹了满地,秋风卷着水汽冷得人直打哆嗦。
早晚的就得把薄棉衣穿上了。
裴母:“二郎媳妇,咱们照旧做豆腐呗。”
沈宁:“做,大家都预订好了,做完留不下。”
就是宅基地那边得停工了。
不过裴长青也不懊恼,因为今儿王木匠会来,他们开始木匠活儿。
被雨泡了一夜,宅基地那边无所谓拔不拔脚,租房这边的院子却是拔脚的。
一踩一个大泥脚。
沈宁和裴母只好脱了草鞋赤着脚推磨做豆腐。
裴母:“二郎媳妇,你可别赤脚,小心寒气从脚入,你穿上草鞋去灶房等着煮浆子,我推磨就成。”
她一个老婆子无所谓,二郎媳妇还年轻,回头还得怀娃娃呢,这要是坐下病以后遭罪。
裴长青也赤着脚挽着裤管在院子里观察,回来看到沈宁和裴母赤脚推磨就让她们进屋。
沈宁还想说什么,就被他一把给抱了起来。
沈宁:“!!!”
裴长青力气大,抱沈宁跟玩儿一样,加上裴母都不待吃力的,只不过怕裴母不好意思没拎她而已。
他把沈宁放在堂屋凳子上,严肃道:“咱们说过什么来着?”
甭管要赚钱还是什么,身体第一,他们不只是为自己活着,也要为对方活着。
万一她有个三长两短的,他可不会独活,别想用孩子老娘绑架他。
别不当回事,古代医术不发达,一个风寒感冒、细菌病毒感染什么的就可能要人命。
沈宁知道他担心自己,眨眨眼,心软软的,小声道:“我知道了,以后会注意的。”
裴长青看了她一眼,这才起身去打水,给她洗脚,又把草鞋拿来给她穿上。
一转身,对上裴母惊愕的眼神,他俊脸微红,有点不自在。
不是伺候媳妇儿被抓包的不好意思,而是把老娘晾一边只管媳妇儿好像有点……不孝顺?
裴母却笑起来,一点都不觉得儿子伺候媳妇不管自己有什么不对,反而欢喜得很。
哪个婆婆不想看儿子媳妇恩爱?
不想的那是有病!
裴长青:“你们先歇会儿,我去拿些石头把这边院子垫一垫。”
正好院子被雨水泡得湿软,他拿铁锨稍微一铲,就可以把石头嵌进去。
他不让沈宁和裴母动手,自己去挑石头一趟趟用扁担和筐子挑过来。
然后拿铁锨先把堂屋门口到灶房的位置铺出来,石磨周围也都要铺上石头。
这会儿时间紧,不可能直接铺路,而是铺踏脚,能稳稳把脚踏住就好,两块石头就够。
铺完这边,沈宁和裴母就可以去推磨了。
裴长青又把院子到路上铺一铺。
下了雨,路上泥泞,没特别事儿大家伙儿也不会出门,都要等日头出来晒晒再说。
即便急着下地收庄稼的现在也会停了,等日头出来把庄稼上的水晒干再去。
否则湿漉漉的庄稼收割下来很容易发霉发芽。
原本寻思大伯等人不会来的,结果裴长青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8/42页)
铺踏脚呢,裴大伯、裴三叔和四叔几个一起过来。
裴长青挺意外,招呼一声,“下了雨地上泥泞着,今儿没法干活儿了。”
裴大伯:“俺们知道,地里也下不去脚,没法儿干活儿。寻思你这里没铺甬路,过来看看,正好有石头帮你铺铺。”
他们习惯早起,这会儿也不吃早饭,也不能下地,顶多就是编草鞋、草墩子啥的。
编那东西也不差这一早上。
他们一起过来给二郎家把租房这里的甬路铺铺,免得一下雨就拔脚。
裴长青心里感激,也没多说什么,大家就一起动手。
原本铺甬路也得好天气,刨出基坑,夯实后把石头摆进去,再用干土填充缝隙,踩实了,这样才结实。
可之前没空弄,现在下雨临时抱佛脚,就讲究不了那么多。
直接铁锨铲开,把石头摆进去,尽量铺铺平,别一踩陷下去、歪出去什么的。
裴长青尽量选择那种粗糙石头,而不是鹅卵石类型,防止打滑。
等小珍珠和小鹤年起来,上过茅房也赶紧跑来帮忙。
对小珍珠来说,这就是有趣的游戏,“爹,赶紧的,茅房这里先垫起来,我来刨坑。”
她找了自己挖野菜的铲子,指挥着小鹤年刨坑铲泥,她去搬石头。
裴大伯几个见状,“嚯,珍珠这丫头劲儿挺大啊。”
小珍珠得意道:“那当然啊,我现在可能吃啦,比我娘和我奶吃得都多。”
小胸脯挺起来,就很骄傲。
大白鹅也领着小鹅从水坑里飞上来,嘎嘎叫着过来凑热闹。
小珍珠一脚给它踹一边儿去,“别来碍事,不许拉屎!拉屎我让你坐牢!”
大白:嘎嘎。
昨儿还说我下蛋有功,是好鹅,以后都要爱我呢。
小白:嘎嘎。
真凶!怕怕。
一早上几个大男人就把院子里的甬路铺好了,还帮着把茅房修整一下。
之前的茅房很简陋,就挖一个蹲坑,底下垫土,攒多了直接铲出去沤肥。
茅坑周围也没有墙壁,埋了几根棍子,捆了几面不要钱的简易菖蒲席子和芦苇席子,顶上也盖了盖子。
视觉上挺安全的。
他们也给铺上踏脚,以后踩着石头蹲坑,更干净,也方便冲洗。
收拾完差不多吃早饭了,裴大伯几个就告辞。
裴大柱则留下和裴长青聊聊后续秋收。
“二郎,上午歇歇,下午等稻穗干了,我差不多就能给收回来。”
今儿就干半天,他不好意思要一天的工钱。
裴大柱真的很能干,三亩稻子,五天不到就收回来了。
虽然中间裴大伯和裴二柱帮忙拉过稻子,但是割稻子却是他一个人做的。
不佩服不行。
裴长青瞅着他都黑了瘦了。
裴长青:“大哥,今儿也算一天的工钱,你别和我犟,就这样。”
裴大柱之前还有点犯嘀咕,舍不得这半天,怨贼老天下雨,可是见裴长青主动给他算一天的,他又不好意思,“二郎,别价,半天就是半天,这都是有规矩的。”
裴长青:“大哥要是不踏实,回头帮我割一车谷秸回来就成,不要再说别的。”
裴大柱笑起来,“那成。”
我指定给你割两车三车!
裴长青:“大哥,我家谷子稻子要收完了,另外还有点秫秸和几亩豆子,要不咱们继续。”
跟买石灰买啥的相比,雇人干农活真是便宜得让人不好意思。
这肯定是地主们联合搞的阴谋!
就为了压榨贫苦庄户人。
裴大柱帮他割豆子,他就可以专心盖房子。
等出太阳把地皮晒两天,石灰到位就可以开墙基沟、夯灰土地基。
灰土地基需要一层层反复夯实,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耐心,即便没人敢使坏他也信不过他们的技术。
他这房子没有立柱承重,地基和墙壁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
所以必须自己把关。
那他就没精力收庄稼,既然雇人收庄稼这么便宜,他就昧着良心继续了。
裴大柱却高兴得眉飞色舞,要知道裴长青觉得雇他收庄稼是昧着良心,他真是要哭了。
二郎啊,你这是帮哥啊,这是给哥攒钱啊。
你是大好人有木有啊!
“二郎,你放心,我今年秋收就卖给你了,你指哪儿我打哪儿,拔豆子、刨秫秸、耕地刨地,那都没二话的。”
不同庄稼的收割方式也不同,稻子谷子麦子是割的,因为根茬儿多,而高粱这种一棵棵的根茬儿大而硬,是用小镢头直接刨断的,力气大的熟手一手扶着秫秸,一手轮小镢头,“乓乓”,一小镢头一棵,比镰刀好用。
至于豆子棉花这种单独一棵又根茎细细的,那就是直接拔。
豆秸是喂牲口的好饲料,花柴则是烧火的好材料,浸泡一下外皮也能剥下来当日常捆扎的小绳子用。
兄弟俩聊完秋收,两人皆大欢喜。
沈宁听得直笑。
最好的合作就是这样,谁都觉得占了便宜。
第43章 磨得容易 来自老木匠的认可
吃过早饭,王木匠带着俩儿子如约而至。
王木匠个子中等,他俩儿子一个和他一般高,一个还没他高。
大儿子瞅着老相,看不出实际年纪,二儿子二十四五,一副精明外露的轻浮样子。
大儿子木讷,有点笨拙,二儿子嘴皮子利索,手上活儿却不利索和嘴皮子一样飘。
王木匠显然很清楚这点,所以指派俩儿子固定的活儿,大儿子跟着他修檩木,小儿子负责修椽木。
他知道俩儿子不中用,又想让他们吃这碗饭,就让兄弟俩配合。
把大木匠的活儿学好了,养家糊口也不愁的。
乡下人不舍的雇人收庄稼,可以自己盖房子,但是他们自己修不了檩木椽子,必须得找大木匠。
虽然都说打铁的、木匠、石匠苦,可其实只要会一样手艺,那就比普通庄户人过得好。
再苦还能苦过庄户人么?
裴长青陪他们过去,说清楚哪些需要处理,就在一旁收拾。
王木匠领着俩儿子干活儿。
他们带了全套工具,大小斧子、大小锯子、刨子、锛子等等都有。
做木匠活儿第一件事是先做木马,几块木头钉起来,支在空地上,甭管锯木头还是刨木头都得用这个。
王大得了父亲的吩咐闷头就是一个干,不吭声。
王二却一边干活儿一边东张西望,神情随着所思所想不断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40-50(第9/42页)
变换,一会儿惊讶,一会儿鄙视,一会儿羡慕,一会儿嫉妒的。
他看裴长青一直在他旁边,忍不住提醒道:“裴二郎,我要干活儿,你且一边儿去?”
裴长青:“我挑选一下这些木头,有些被虫蛀了不适合上房顶。”
收货的时候不是早上就是傍晚,他看不仔细,时间也不允许,所以里面有烂木头。
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有良心给好木头的。
王二:“放心吧,我会把关的。”
你搁这儿,不是想偷学我的手艺吧?
裴长青没搭理他,房主没资格在这里谁有资格?
这么没眼色离了你老子你能找到活儿吗?
也就你这种学点皮毛怕人家偷师,真正有手艺的根本不怕,因为好手艺偷不走。
王二因为裴长青在一边,忍不住就有些拿乔,跟雄性动物要跟同类雄竞一样,修木头都忍不住端着架子,做出一副帅气的样子。
裴长青压根儿没瞅他,而是暗中观察王木匠,这真是老手艺人,技术过硬,干活利索。
王木匠却也注意着这边儿呢,趁裴长青不注意给了老二一脚。
王二这才老实干活儿。
王木匠又问裴长青,“后生,你请哪里的瓦匠大师傅?”
他得了解房子开间进深的尺寸、墙壁厚度、窗户门洞预留大小等等。
他要根据这些来确定檩木的长短。
行话说的是“铁匠不怕短,木匠不怕长”,木匠活儿要留余头,尤其做榫卯以及搭头的时候,长不怕,就怕短。
短一分,这根木头也不能用。
裴长青:“没,我自己就会做瓦工活儿。”
王木匠惊讶地看着他,“你没请瓦匠大工?你自己干?”
他知道乡下人经常自己攒人盖房子,都觉得瓦工没什么难的,帮别人家砌过几次墙盖过两次房子就会了。
殊不知并不是那么简单的。
熟手瓦工对盖房子心中有数,知道哪里开门哪里开窗,檩木间距多少,椽子如何安置,今儿干什么明儿干什么等,他都要指挥。
没有这种大工,一群人自己盖,盖房子的过程就会问题不断,不是少了木头就是门窗开歪了,要么檩木对不齐等等。
房子盖好以后也不是万事大吉,过段时间就会出问题,三五年不出,六七年也会出。
墙裂缝、漏雨、椽子断掉,大梁歪斜、檩木滚动、窗户掉下来,门扇关不上等等,这都跟瓦工有关。
那些巴掌大的三檩屋子自然无所谓,就跟个草棚子似的,也没什么好规划的,但是只要上五檩就得请人掌眼。
更何况裴二郎家是七檩。
裴长青笑道:“对,我自己带人干,到时候我会安排各处的,还请王伯也配合。”
王木匠张了张嘴,瞪着裴二郎说不出话来。
这后生怎的如此自大?
你安排各处?
你能安排啥?
你又不是专门的瓦工,你就是一个后生啊。
裴长青却胸有成竹,“王伯放心吧,我已经设计好房子的各处尺寸。”
房屋的各处尺寸他已经心中有数,也画了简单的施工图,自然不会出错。
他当即就请王木匠去三间正房地基上,仔细将房屋结构讲给他听。
正门在那里,三间房子分别从哪里分界,门窗各在什么位置,山墙多高、檩木多长、多粗等等,说得分毫不差。
王木匠听得目瞪口呆。
这后生……有两把刷子呀。
他顿时不大敢小看裴长青了。
他们这些手艺人靠手艺吃饭,觉得自己有手艺了不起,自然也高看会手艺的。
尤其木匠、石匠、瓦匠、铁匠这些,会互相推崇。
他感觉裴长青有瓦匠本领,就高看一眼。
这时候高里正也溜溜达达过来看热闹,下了雨地里泥泞,他也不能去监督秋收,就想来看看裴二郎家。
老婆子说他中了裴二郎的邪,跟听书看戏似的,一天不去裴二郎家周围转转就难受。
不是看裴二郎准备盖屋子就是看小鹤年和小珍珠摆摊儿,要不是男女有别他保不齐还去看二郎媳妇和老娘做豆腐。
他原本想介绍瓦匠石匠给裴长青的,不过听裴长青给王木匠说自己当瓦匠带人砌墙,他惊讶之余又觉得裴二郎不是吹牛,是真的胸有丘壑,从他带人夯地基、凑墙基石头、买石灰就看得出来。
裴二郎是真的会瓦工。
至于石匠,因为没有特别大的石头,不需要石匠给加工,自然也就不需要请。
看到高里正过来,裴长青谢他让高木头帮忙把檩木拉过来。
高里正笑道:“不当什么。”
他也认识王木匠,自家盖房子的时候请了好几个木匠,其中就有王木匠。
他朝王木匠点点头,并没有对裴二郎的亲切随和,反而端着点架子。
王木匠也没有对裴二郎的那一点小骄傲,见了高里正就躬身行礼问好,又让俩儿子见过里正。
高里正摆摆手,“没啥,你们忙,我就是来看看有没有要帮忙的。”
看他对裴二郎如此亲切,王木匠心里也犯嘀咕,悄悄叮嘱俩儿子对裴二郎客气些。
高里正和裴长青就房子地基和结构聊了聊,越聊越觉得裴二郎胸有丘壑。
瞅瞅啊,人家连阴沟阳沟排水道都提前设计好了,这一般人哪里会啊?
裴长青的构思其实很简单,小雨小水流,到时候就直接流进自家的圈里,沤肥用。
大雨就得往外面排,排到河沟子里去。
高里正连连点头:“二郎,你有才啊,我听着跟我府城请的官家工匠差不多呢。”
甚至更好。
毕竟官家工匠傲得很,有些东西不会给你讲透,就让你迷魂着,半懂不懂。
裴长青笑了笑,谦虚道:“我和媳妇儿成天价聊这个呢,聊多了就有想法儿。”
高里正又仔细询问他盖房子的门道,裴长青都说得头头是道,让他着实佩服。
正好老友年后计划盖几间屋子,依他看别请那些端着架子的工匠,不如直接请裴二郎。
工钱便宜,活儿也……等等,等裴二郎家房子起来,如果真的不错,回头他、他大舅兄以及老友家盖房子,他就举荐裴二郎做工匠!
高里正又问他石灰买着了。
昨儿裴云和夫婿回来他也知道了,寻思既然宋家上门,那肯定会帮衬吧。
今儿一问,果然。
裴长青简单说了下,宋家帮忙他自然不会藏着掖着,也捧一捧宋家,让人瞧瞧宋家不是瞧不起穷亲戚,关键时刻是会帮忙的,这对宋家名声也有好处。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