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2 / 2)
同时张瓦匠等老瓦匠也通过拆炕、旁观等手段学会盘火炕的门道儿,今年也开始盘火炕了。
这样价格自然会下来。
年后依然高价盘炕的都是冲着裴长青的名头以及他和沈宁的人脉,普通人家却不会。
普通人家找人盘炕,一天顶多出五十到八十文,这是好瓦匠的工钱。
张瓦匠等人自然肯干。
裴长青早就计划着把他们撤回来给陶族长家盖房子的。
高里正既想让裴长青给大舅兄家盖好房子,又怕耽误裴长青读书。
看裴长青如此高兴,他都怀疑二郎是不是如小鹤年嘀咕的那样读书读倦了,总想找点别的事儿玩?
对二郎来说,盖房子只怕就和玩儿一样?
沈宁:“陶大伯、里正伯,我把两只鸭子给烤了,晌午咱们吃烤鸭哈。”
原本还有些不好意思打扰裴长青读书的俩老头儿闻言果断答应,“那可麻烦阿宁了。”
陶族长仗着年纪大,也跟着高里正叫沈宁的名字。
但凡年轻几岁他都不敢这么叫。
这会儿刚吃了早饭没多久,还不到吃晌饭时间,而且烤鸭一时半会儿烤不好。
裴长青:“陶伯、里正伯,这会儿正好有空,咱们去看看宅基地,测量一下尺寸,根据地形设计房子,回头就可以绘制施工图。”
陶族长和高里正怕耽误裴长青读书,“二郎,尺寸我们都带来了。”
裴长青:“得现场看看环境、地面情况、土质情况,这样才能判断地基要打多深,三七土要夯多厚。”
高里正:“那我去套车,咱们坐骡车快。”
他可怕裴长青说腿儿着去,边走边聊什么的,那多耽误功夫啊。
高里正去套车,小鹤年从做试验的草棚子里出来,对裴长青道:“爹,我陪你去吧,我帮你测量尺寸、你教我绘制设计图和施工图,回头有问题我也可以和大伯他们沟通。”
具体施工王伯、大伯他们都会,一般的设计施工问题小鹤年觉得自己能帮他们看,只有特殊问题才需要找他爹解决。
这样就不会耽误爹太多时间。
裴长青:“阿年,你不是忙着做试验吗?”
小鹤年:“不耽误啊,试验不是一天能做完的,而且有二蛋他们负责记录数据呢。”
这两天他们先四处收集各种土壤,回来编号记录,然后一样样泡水搅拌做沉淀混悬液对比,记录结果。
等土壤收集差不多的时候才会拿糖来试,免得浪费糖。
试验筹备阶段,他就比较轻松,可以去帮爹测量房子尺寸啦。
裴长青索性把二蛋和陈琦、小珍珠几个也叫上。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40-150(第6/23页)
结果小珍珠和宝儿不在家,人家晨练完吃过早饭,叫上师父坐着骡车出去探险了。
自打有了师父,小珍珠每天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恨不得上天。
第143章 看风水 此地不宜盖房
偏生大家都说“珍珠这孩子,长得又俊,性子又好,真乖”。
裴母:“你甭找她,说收到信儿南边儿有个什么汉王还是什么王的大坟包子被人扒了,他们去看看热闹。我拦都拦不住,哎,没想到唐师父这么惯孩子。”
当然,孩子娘也惯,她同意了的。
裴长青:“……”
我闺女真是越来越野。
行吧,有唐师父保护,很安全。
陈琦对盖房子半点兴趣都没,到处都是泥,湿哒哒脏兮兮的,有什么好看的?
如果小珍珠去他去也行,小珍珠不去他便不想去。
“裴叔,我不去了,我把咱俩后续背诵的篇章列个表格,方便咱们继续背书打卡。”
他和裴长青一起读书,学了不少学习方法,非常有用,而且还能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本身不是个爱学习的孩子,哪怕受刺激也得不断说服自己要好好读书,要出人头地才能给娘和姐姐撑腰。
但是有裴长青和小鹤年带着,他就挺愿意学的。
最后裴长青就带着小鹤年和二蛋去了荷花沟儿。
结果多亏裴长青过来给勘察一番。
他转了一圈,怀疑陶族长定的宅基地正房位置地下水过于丰富,不适合在上面盖房子。
陶族长:“二郎,不能吧?我家打井都打不出水呢。”
新宅基地挨着他家老房子,老房子也是青砖瓦房,当初盖好以后想挖口井特意找人相看了位置,结果挖好第一年还有点水,后来就没什么水。
他也没回填,夏天用来放隔夜饭菜还挺保鲜的。
裴长青:“找几个人来挖挖试试。”
如果地下水丰富,一米就见水。
陶族长将信将疑,高里正立刻让陶大郎去找俩年轻子侄来挖坑。
陶族长小儿子和二孙子都去运输队了,大儿子、二儿子以及大孙子在家负责种田、看顾鸭场鹅场。
陶大郎赶紧去喊人,又找羊镐、大镢头和铁锨来挖坑验证是否有水。
当初参与陶族长家打井的陶叔公也背着手撅哒撅哒过来,翘着花白的山羊胡子道:“有水?我咋不信呢?要是有水正好打口井,省了大老远去村外头挑水了。”
荷花沟儿南边儿有大河,泉水也丰富,但是村里水井少,可能因为地下石头多的缘故。
陶叔公到了宅基地,瞅瞅裴长青,“嗯,后生来啦。”
裴长青跟陶叔公打招呼,之前过来给陶族长家盘炕的时候见过这人。
陶叔公:“年轻后生就是敢说。”
会一分吹十分,你会盘炕就很了不起了,还要吹自己会相风水不成?
陶叔公年岁大,活得久,总觉得自己见多识广,什么都懂点。
就算养鸭养鹅他现在不如侄子族长,做石头活儿没有二侄子懂,做豆腐没有豆腐娘子懂,盘火炕盖房子没有裴二郎懂,可他过得久见识多,什么都懂!
他觉得在找水打井这块儿没人比自己懂。
虽然他也不是专业的。
裴长青在宅基地这里溜达一圈,指着原本陶族长想盖正房的一处位置,“就挖这里,顶多一丈水就出来了。”
陶族长只是基于隔壁自己家打井没水的经验觉得这里没水,将信将疑,陶叔公却是直接怀疑。
他摇头跟高里正道:“后生就是喜欢说大话,你瞅瞅这里干干巴巴的,能有什么水?”
几个人在裴长青指定的地方开挖。
小鹤年则指点二蛋记录好各项数据,他转身悄悄问裴长青:“爹,为什么是挖这里?”
他还小,没见过人家打井,自然也不知道打井的学问,再者现在手艺人都敝帚自珍,找水打井的秘诀是绝对不会告诉别人的,所以一般人也不会知道,他一个小孩子就更不知道。
他非常好奇!
爹居然连这个都会!
裴长青踩了踩脚下,“最近没下雨,这里又是向阳面儿,地面早就化冻晒干,可这里却湿润润的。”
小鹤年眼睛一亮,对啊,他们来的路上车辙都干巴巴的颠人呢,这里踩上去却暄软的感觉。
如果这里不是地势高的话只怕会存水呢。
陶大郎几个汉子用羊镐、大镢、铁锨等工具开挖,陶叔公还要提醒:“那个,悠着点啊,底下石头多,别把家什儿崩了。”
他这么一说陶大郎几个也小心起来,结果一路挖下去都没什么石头。
羊镐和大镢不方便了就都用铁锨继续挖。
裴长青小声道:“要是有洛阳铲就好了。”
用洛阳铲来勘测地质再方便不过了。
小鹤年:“爹,洛阳铲是什么铲?”
裴长青拿过他手里的炭笔和本子,唰唰画了一把洛阳铲的示意图,“就这样,很好用的农具,也可以勘测地质、考古。”
小鹤年仔细瞅瞅,眼睛亮亮的,“爹,镇上铁匠铺能打吗?”
裴长青:“回头我……”
小鹤年抢着道:“我去问问!”
裴长青:“其实打井用的蝴蝶锥更合适呢。”
小鹤年眼神都带上崇拜了,“爹,画画。”
裴长青享受着好大儿的崇拜眼神,把打井用的蝴蝶锥画给他看,“这东西专门用来打井的,勘测地质和地下水情况很方便。”
小鹤年:“爹,你放心,下午我就去镇上找铁匠问,给咱家打几把。”
父子俩在这里嘀嘀咕咕,陶大郎等人在那边儿挖得起劲。
为了挖得快一些,陶族长还让其他汉子上去换人。
陶大郎:“好像真的有水哎。”
越往下挖,泥土越湿,这说明含水越多呀。
等挖到一米多的时候坑底已经蓄了一汪渗水。
裴长青看了看,示意,“继续挖,看看只是渗水还是水太多。”
如果只是渗水那也没什么,挖地基的时候要做排水,然后夯实、回填三七土等,到时候也不怕。
就怕地下水太丰富,挖个五六米就水哗哗的,那房子肯定要沉降,以后地下水少了甚至会坍塌。
汉子们轮流上阵,挖到差不多两米的时候水已经没过脚踝,下面石头也多起来。
陶族长有些心慌,让更多人去旁边挖,“把坑挖大点儿。”
人多力量大,即便有石头也能刨出来,挖到一丈多的时候那水真哗哗的。
陶族长脸都白了。
这要不是二郎帮忙看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40-150(第7/23页)
看,到时候房子盖在上面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事儿?
屋里潮湿渗水是肯定的,时间久了沉降也是一定的,过个十年二十年的保不齐地面塌陷呢。
到时候岂不是要害死他后世子孙?
“二郎,多亏了你呀!”陶族长拉着裴长青的手好一通感谢。
陶大郎等人也纷纷跟裴长青道谢,夸他厉害。
高里正对陶叔公笑道:“叔,二郎不是说大话,是有真本事呢。”
陶叔公瞅着汪汪的水坑,老眼都瞪圆了,“裴二郎!裴二郎!你是咋看水的?快给我们村看看哪里还能打水井?”
裴长青:“陶叔公,我不会看水,我只是盖房子挖地基的粗浅经验而已。”
他没说谎,陶叔公却不信,拉着裴长青:“二郎呀,你放心,我指定不给你外传,我一把年纪也不会做这个生意,我就是好奇,想知道知道。”
陶族长忙道:“叔公,别难为二郎。”
谁家手艺谁宝贝,你咋能随便问呢?
陶叔公也不好意思起来,不再掺着裴长青,而是去琢磨那个水坑。
裴长青跟陶族长和高里正道:“反正要挖地基,可以把这一片都刨一刨,如果出水地方大就直接挖个鱼池,如何小就修水井,把正房往后挪。”
被他这么一说,陶族长和高里正觉得是好事儿。
家里有口井,平时不知道多方便呢。
小鹤年对二蛋道:“我爹真厉害!”
二蛋猛点头:“对,真的好厉害,肯定能考上进士!”
小鹤年握拳,一定要督促爹好好读书,必须考进士。
以前他觉得爹考个秀才就很好,现在越发觉得爹很聪明很厉害,只有考进士才能对得起这份厉害。
他决、不、允、许、爹堕落!
在汉子们挖坑的时候小鹤年和二蛋已经跟着裴长青把各处尺寸量了,做好记录。
不过暂时也没法画设计图,因为得先确定地基情况,是否盖在这里,还是需要后移等等。
陶族长:“二郎,你的人这两天能回来不?”
现在各家还没有彻底种完春地,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又要割麦子、插秧,这段时间肯定找不到大量免费劳力过来帮忙,就得花钱雇脱产的。
那裴长青的专业建筑队自然更合适。
地基怎么也得准备俩月,后面盖房子会快一些,一边处理地基盖房子一边儿做木匠活儿,两不耽误。
裴长青:“可以的,县里的要晚两天,镇上的今晚就给他们安排。”
县里的他打算留两支小队配合谢炜等人,到时候可以和县衙合作。
虽然钱会少点,但是能联络感情,还能及时掌握县衙情况,对他和瓦匠们也是体面事儿。
至于木匠他家有三个熟练工,陶族长可以找俩,王木匠也能再找俩。
这样他的家具生意和盖房子的木匠活儿也两不耽误。
商量完,陶族长老妻亲自来请他们留饭,“之前县里走亲戚给的好酒,你们今儿正好喝。”
小鹤年:“谢谢奶奶,我娘晌午烤了陶爷爷带去的两只鸭子,等我们回去吃烤鸭呢。”
现在家里不缺吃喝,小鹤年更在乎他爹的时间。
留在陶家吃酒,不到天黑不会回家的,爹喝上几杯回家就得休息,哪里还能看书?
回家就不一样了,碍于娘和奶,陶爷爷和高爷爷也不会喝酒,爹也就没得喝,吃完烤鸭下午还能读书,晚上就能继续给他上物理化学课。
再说了,娘说过读书人最好别喝酒,伤脑子。
他爹最好也别喝。
陶老太太笑道:“阿年咋这么懂礼呢,没事儿的,奶奶也给你们炖了老鸭煲。”
好说歹说,裴长青和小鹤年也没留下,陶族长反而也跟着高里正回豆腐村,去吃沈宁做的烤鸭了。
刚才挖坑探水忘了,这会儿一说烤鸭,口水都流出来了!
阿宁用秘制酱料烤的烤鸭,还有裴母擀的小面饼,抹上秘制酱料,铺上玉白的葱丝,再铺上片下来的烤鸭皮和肉,一咬又甜又脆,喷香流油!
吸溜!
陶族长厚着脸皮去了。
陶老太太都不好意思,喊着大儿子赶紧把她炖的老鸭煲让老头子带过去。
确如小鹤年所料,如果在陶家吃饭,众人推杯换盏绝对吃到天黑去,在自家就不会。
陶族长和高里正都矜持,主要品尝烤鸭来的,吃着小面饼卷葱丝烤鸭,都顾不得喝酒。
吃得饱饱的,心满意足,跟裴母裴父聊聊,俩老头儿就去溜达寻摸摔砖、烧窑的地方。
自己烧砖不是一天一个月的事儿,那是按年算的。
现在开始摔土坯、晒土坯,农闲时候挖窑洞,等秋天开始封窑烧窑,一窑差不多两万块砖,洇水三四天,烧窑半个月。
反正干啥都急不来,不是一天做成的,但是都得提前计划,哪天该干什么都要有数。
高里正对陶族长道:“我负责准备砖瓦,来年二郎安排人盖房子。”
陶族长:“烧砖是不是太麻烦点?虽说买砖贵,可作坊也不少赚钱,你说买阿宁肯定不会反对的。”
高里正四下里张望一圈,小声道:“单纯花钱盖房子和自己一块砖一块砖摔出来的能一样吗?我带着村里人打砖坯,他们也跟着赚钱,对这作坊更有感情。阿宁和二郎看在眼里,瞅着一块砖一块砖摔出来的,对这作坊也更有感情,是不是?”
陶族长打了个饱嗝,回味着喷香的烤鸭,“是这个理儿。”
高里正颇为自豪道:“这是他们的家业他们的根儿呀,甭管他们以后走到哪里,都不会忘了家乡的。”
陶族长扭头看了他一会儿,猛点头,拍拍高里正的肩膀,“弟呀,还是你有成算,放心,回头我指定来给你搭把手儿。”
小鹤年虽然小,却是个行动派,吃过烤鸭看日头还高着就让爷爷陪他去镇上铁匠铺。
他把裴长青画的图样给铁匠看。
四月里天儿还冷着,大家都穿着棉衣呢,打铁的汉子却光着膀子穿马甲,大臂隆起的肱二头肌油亮亮的,十分粗壮。
他看着俊俏的小鹤年,一下子就想起去年冬天的螳螂精,这俩孩子专干出格的事儿。
螳螂精前阵子还来让他打带血槽的三棱锥,说要多打几把。
今儿你又来打洛阳铲和蝴蝶锥?
你说这东西是你能打的吗?
最近传言有个王爷的坟被人盗了,你这会儿来做这东西是想干啥?
你说我上不上报?
第144章 卷王 拉车古董回来
小鹤年看铁匠汉子脸色一阵红一阵黑的,赶紧解释道:“铁匠伯伯,我爹是建筑师,专门带人盖房子,得提前勘察地形,判断地基下面地下水多不多,这俩就是勘察工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40-150(第8/23页)
具。”
铁匠:建筑师?什么建筑师?
瓦匠就说瓦匠,别整得比我们好像高一等似的。
小鹤年:“铁匠伯伯,这个可以用来探查地基情况,也能用来种地,和锄头铲子一样,种地很好用。”
不能精耕细作的话,用洛阳铲一铲一个洞,然后直接撒种子盖土即可,都不需要耕地。
这是他爹说的!
铁匠汉子挑眉,你再编,除了你就没人说这是农具!
不过他还是答应给小鹤年订做,至于上报?
算了,他爹是裴二郎,他娘是御赐的福气娘子,全县给立牌坊的名人,他岂会不知?
他们是正经庄户人,自然不是盗墓的。
可能是那只小螳螂精又想弄什么幺蛾子,怕他不给做,就让她兄弟来订。
裴二郎和福气娘子真惯孩子啊!
怕他不答应把老爷子都派来了。
见他同意,小鹤年笑道:“谢谢铁匠伯伯,你在咱镇上打铁真的屈才,我爹娘都说你手艺可好呢。”
铁匠汉子坚毅的面庞微微一热,不过他常年被炉火烤得红润的脸看不出变化。
裴父虽然是陪着孙子来的,但是全程没用他出面交涉,小鹤年沟通得很好。
裴父非常骄傲。
小鹤年算了算,家里有几支建筑队,要预订三套。
两套木柄,一套铁柄,铁柄的专门用来探查深处地矿,铁柄可以接第二根手柄,如此可以直接用铲子探查一丈半的深度,足够了。
付了定钱,裴父笑道:“阿年不光读书好,还能办大事儿呢,咱老裴家祖坟冒青烟儿了。”
小鹤年谦虚道:“爷,我爹娘才是,我不是。”
裴父骄傲道:“咋不是呢?咱祖坟又不只冒一股青烟儿。”
爷孙俩说笑着走了。
身后铁匠汉子眼神儿露出羡慕,可不咋滴,谁家有裴二郎、豆腐娘子这样的儿子媳妇也会觉得祖坟冒青烟儿。
还有这俩孩子也顶好,又聪明又懂事又俊俏。
天黑时分小鹤年和裴父回到家,唐钜已经带着小珍珠和宝儿回来。
他们竟然拉了一车战利品回来!
一箱锈迹斑斑的铜钱,一箱形状各异的刀币,还有大大小小不少罐子!
裴长青和沈宁都惊呆了,你们咋那么能啊!
出去探险就把人家的陪葬品给拉回来了?
你们不是真盗墓去了吧?
他俩是现代人,总觉得这种事儿非常遥远。
裴长青前世承包工程的时候偶尔也会挖出古墓,然后就上缴国家,由专门的组织前来封锁考古,轮不到他们什么事儿。
怎么他闺女、外甥加一个师父出去溜达看看就把人家陪葬品拉回来了?
过了吧?
小珍珠笑得特别开心,捧着一个汉代几何纹样的陶罐对沈宁道:“娘,这个给你插花,怪好看的呢。”
沈宁:“……”
闺女,娘可不敢用。
宝儿抱起一个大口陶罐:“奶,这个给你当尿罐儿。”
裴母连连摆手,“奶可不敢用,可不敢。”
晦气,晦气!
宝儿放下,抱起另外一个小口的笑道:“这个给我当尿壶正好。”
一家子就看向唐钜。
唐钜咳嗽一声,笑道:“没什么,是个空土包子,假的,这些东西不算冥器,可以用的。”
沈宁和裴长青眼睛瞬间亮了:那就是古董啊!
可惜现在没人收藏这些老旧的古董吧,要留到现代……那也没他们什么事儿啊。
小鹤年:“师父,珍珠,这些东西你们哪里来的?你们不会钻进去了吧?”
小珍珠还想天马行空一通编,唐钜却怕她乱说吓到家里人,笑道:“没的,我们就在外围转了转。”
小鹤年:“那这些东西?”
小珍珠:“我们捡的!”
宝儿:“对,我眼神儿好使,我立大功!”
众人更纳闷了,怎么的你们出去溜达一圈就能捡一车古董回来?
小珍珠就和宝儿给大家一顿讲。
这个某王冢其实离龙庙镇不远,就在西南方十几里的位置。
据说是汉代某王,具体西汉东汉她也不知道,就一座像小山似的大圆土丘子,上面长满树。
早八百年前就被人掏过了,当地人都说那是一个假坟,里面没有东西。
最近镖局有人过来看师父,跟师父闲聊起那个汉王冢,说那个坟有夹层,是有东西的。
小珍珠听了就惦记,就缠磨着师父带她去看看。
本来他们只是去看看的,寻思被人光顾过里面肯定没有东西。
再者师父也不许他们进去,就在外面溜达溜达,看看热闹。
谁知道想去汉王冢发财的人太多了,满土丘子都是人!
进去又出来的人说,里面就一个空洞,啥也没有,哦,倒是有冬眠刚苏醒的蛇。
师父就领着他们爬爬山、逛逛周边,还有小贩儿挑担子去卖豆花儿、豆浆啥的,他们吃了几碗。
说实话也没什么好玩儿的,还不如娘娘庙呢。
吃过东西他们觉得没意思就往回赶,结果宝儿喝多了豆浆要尿尿。
唐钜把骡车拴在路边儿,领着他们去路边儿树丛方便。
宝儿眼尖,在乱草树叶堆里发现一个尿壶,也不嫌埋汰就给拎起来,结果又发现一个更好的,再看……哈哈,一堆!
然后他们就发现了藏在草层土堆里的木箱子,里面有各种铜钱、刀币等。
宝儿和珍珠不认识,唐钜却认识一点,估计是哪个盗贼藏的,他就给拉回来了。
小珍珠还挺遗憾的:“那贼估计把金子都偷走了,这些东西拿不动就藏那里。”
听山上的人说墓里肯定有金子!
哎,好可惜,她没捞着。
听他们的意思盗墓好像挺赚钱?
她要是干这个她爹娘师父肯定不同意,毕竟盗就是偷嘛。
她可不能偷盗。
还有呀,以后她有钱可不往坟墓里放,免得被人刨走就亏大发了。
小鹤年:“那……这些东西怎么处理?”
花是没法儿花的。
沈宁:“这是唐师父的,唐师父看着办吧。”
唐钜:“这是珍珠和宝儿的。”
这些古钱什么的还是值点钱的,有识货的古董商会收,也有那些需要古钱做法事的会高价收。
小珍珠对非金子且花不出去的钱没兴趣,宝儿稀罕了一下觉得不如自己现在的尿壶好用也拉倒了。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40-150(第9/23页)
最后那些东西只能暂时堆在房后临时搭的棚子里,那里原本是小鹤年他们放农具的棚子。
因为裴长青和沈宁不要,也不想放自己卧室,裴母更忌讳。
饭后小珍珠还想给小鹤年和陈琦讲那个土丘子,小鹤年却没什么兴趣,他要找裴长青上物理化学课。
唐钜也找小珍珠和宝儿:“珍珠、宝儿,该看书了。”
小珍珠:“师父,晚上太黑了,伤眼,咱们白天再看吧。”
唐钜:“白天你说要练功、玩耍,没时间看书,晚上再看的。”
之前他给成二爷和三爷捎信,说自己在裴家做师父,让他们送些兵书过来。
成二爷没在家,三爷也忙,就打发人来看他,给他送些东西,把他要的兵书也送过来。
唐钜让小珍珠、小鹤年和宝儿背兵书。
小鹤年很乐意背,不需要师父叮嘱,白天就看得津津有味儿。
小珍珠和宝儿就得唐钜提醒。
宝儿说自己还小,才五岁呢,还不到启蒙时间。
小珍珠就白天说晚上,晚上推白天。
不过看师父表情严肃,她就知道不能再得寸进尺,乖乖拿着书拎着宝儿听师父讲课。
沈宁会西间听听,东间瞅瞅。
小鹤年是真爱学习啊,天选读书人,四书五经主动看,物理化学主动学,恨不得一下子把裴长青的学问都掏走。
陈琦虽然也跟着听,但是两眼无神显然没听多少。
东间唐钜在给俩孩子讲《孙子兵法》,小珍珠和宝儿虽然读书不积极,可一旦上课又学得非常认真。
他俩就是课外不积极,只靠上课也能把该学的学会。
这年头兵法书都是各家珍藏,另外朝廷会印刷一些发给武举人等当教材,市面上自己是买不到的。
唐钜让成家送来的兵书不只是原文,还有配套的解读,主要是解释原文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讲解如何实地应用这些兵法。
除了孙子以后还会学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三略、六韬等。
唐钜虽然不会讲故事,可成家编纂的兵法书上有配套的历史战事,写得生动翔实,他都背下来,且与兵法融会贯通,讲得非常有趣。
小珍珠和宝儿便听得津津有味。
他俩就是不爱背书,听人讲课还是很乐意的。
裴母也高兴,小声对沈宁道:“唐师父真会讲课,拿故事钓着他们,这叫啥来着……哦,对了,诱敌深入。”
她跟着孩子们上课也学会不少东西,孩子学啥她学啥,如今也听了两耳朵物理化学、兵法的。
沈宁笑道:“娘,等咱家以后去京城,你保管是满京城最有文化的老太太。”
这真不吹牛,除了自家老太太,哪个老太太懂物理化学?
第二日一早裴长青就给王大和裴大柱等人开了会,让他们将镇上的火炕收尾,然后去陶族长家挖地基。
县里童陶几人也由运输队捎了信儿,这两天收完尾儿就会回来去陶家盖房子。
童小枫、陶启发和童二狗三个留在那边儿接县衙的活儿。
数日后,陶族长家地基挖开,原本定好的正房位置地下水丰富,可以挖个小鱼池,正房直接往后挪。
小鹤年带着二蛋跟着王大等人去陶家跑了几天,重新测量了各项数据,回来给裴长青看。
裴长青便教着他绘制设计图、施工图。
现在百姓家的房子结构简单,制式差不多一样,别人家盖房子都没有设计图和施工图,都是大瓦匠心中有数,打地基、砌墙的时候就预留窗洞门洞即可。
这种结构简单的房子很适合小鹤年学习练手,在裴长青的指导下就能画出合格的图纸。
画完以后,小鹤年就对房子各部位的尺寸、结构了若指掌,就能去现场指挥。
若是有问题,他也能想办法解决。
当然,裴长青教他画设计图和施工图的时候也会讲简单的建筑知识,这又涉及很多数学物理知识,小鹤年兴趣浓厚,学得非常快,且活学活用,每天都要往工地跑一跑。
并且,他都没耽误蔗糖脱色试验!
如今小鹤年的状态就是“爹,你背书累了吗,累了给我讲物理化学吧”,要么就是“爹,你再多给我讲点关于建筑营造的知识呗?”
为了尽可能多学裴长青脑子里的知识,他也会吹彩虹屁,“爹,你真的好厉害,会这么多学问!可惜现在科举只能八股,要是考物理化学建筑啥的,你绝对是状元!”
在卷王儿子的敦促下,裴长青那叫一个勤奋好学。
白天学四书五经,晚上温习物理化学,做梦都在背书、备课。
有天一早醒来,他惆怅地对沈宁道:“阿宁,我昨夜做了个美梦。”
沈宁打了个哈欠,悄悄往一边儿靠靠,离裴长青远点。
这人体温偏高,冬天抱着暖和夏天就有点热了。
早晨清风徐徐,正凉快呢,她得享受享受,“金榜题名了?”
裴长青:“金榜题名有啥美的,不过是牛马预备役罢了。我梦见咱俩坐船出海,找了个岛,从此过上了快活逍遥的小日子。”
没有闺女整天想冷不丁撩他一个跟头!
没有儿子整天拿无形小鞭子抽着他读书!
学四书五经还不够,还得把前世的物理化学数学建筑全都捡起来,甚至……连生物都不放过!!!
他一翻身就把沈宁抱住了,在她颈窝里蹭蹭,“媳妇儿,要不咱俩私奔吧?”
沈宁就笑,小声道:“一会儿我把作坊的活儿安排安排,咱们也出去溜达溜达。珍珠那丫头太会享受了,整天让唐师父带他们出去游玩儿,咱也去。”
虽然很想跟媳妇儿出去旅游,可想到拿着小鞭子的好大儿,裴长青还是忍住了。
他只和沈宁去镇上逛了逛,两人去茶馆坐坐,吃点零嘴儿听两耳朵书,再去银匠铺子逛逛。
龙庙镇银匠铺子是祖传的手艺,擅长打制经典款的银手镯和银发簪,尤其八宝纹马蹄镯。
裴长青精心给沈宁挑选了一对银手镯外加两根银簪才算舒坦,直接戴上,夫妻俩高高兴兴回家。
下午一到家,却见吴秀娥正坐在炕头跟裴母哭呢。
第145章 转圈丢人 硫磺屁
吴秀娥盘腿坐在炕头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再也没有以前跟婆婆厉害的气势了。
“娘,你可管管他爹吧,再这样下去,这个家就要散了呀。”
裴母手里还纳着鞋底呢,伴随着吴秀娥的抽泣哭诉声,哧啦哧啦地扯麻绳,“老大家的,你可真抬举我老婆子,打小儿老大也没听过我的话,冷不丁的他咋会听我的?”
至于吴秀娥说什么家要散了的话,裴母不信。
怎么散,为什么散?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