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150(1 / 2)
<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40-150(第1/23页)
第141章 物理、化学 黄泥水淋脱色法没那么容易
等小鹤年几个把葵花籽、玉米以及另外几样不知名的种子种下去以后过了两天,裴长青的陶制漏斗也烧好了。
这日上午,裴长青瞅着正是武术课时间,唐钜领着孩子们在官道那边儿练武呢,他就拉着沈宁悄悄去开窑,免得被小鹤年看见。
沈宁笑道:“裴总偶像包袱不要那么大嘛,你是建筑公司老板,又不是窑厂老板,不会烧窑也正常呀。”
有几个普通人会烧窑呀?
裴长青小声道:“不是怕烧坏,是怕那小子阴阳我什么都没烧成不如背书。”
沈宁:“那不能,阿年那么温柔体谅人的孩子,怎么可能阴阳你呢?不会的。”
她对阿年有乖宝儿滤镜,觉得阿年处处好,不用大人操心,阿年对她可体贴呢,从来没让她不舒服过,咋可能阴阳裴长青?
裴长青:“媳妇儿,你是没体会到罢了。”
那小子八百个心眼子。
沈宁:“快,扒窑了!”
裴长青起身四下里看了看,见没人跟着偷窥才拿铲子开始扒窑。
一圈圈小心翼翼地扒开,出来一个……裂的。
不中用。
再出来一个……还是裂的。
裴长青的脸都黑了。
沈宁赶紧抚摸他的脊背,“失败乃成功之母,没事儿的,回头咱多捏一些,先在太阳地里晒干再进窑烧。这不晒干坯子就进窑,多年老师傅也得百分百开裂。”
裴长青:阿宁就是体贴人,从来不给人压力。
扒到最后,八个漏斗,裂了六个,竟然还有两个完好无损的。
裴长青:“只有俩,这次品率,没谁了。”
沈宁却非常高兴,“有两个好的呢!你超级厉害的,谁第一次烧窑成功率能有25%?就问谁能吧?”
她原本以为一个好的都没呢,寻思有一个好的能凑活用也行啊。
结果有俩!
裴长青蹲在残窑堆里翻检琢磨一番,分析道:“烧窑技术不行,温度掌控不好,灌水的时机和量也没掌握好,出来的成品颜色青红不均匀。”
沈宁却捧着上下欣赏,“我瞧着像艺术品,你看又青又红的,埋地里当花盆插花怪好看的呢。”
她敲了敲,发出闷闷的声音,不脆,因为烧得不太好。
但是够用了。
她兴奋道:“走,今天试验那个黄泥水淋脱色法去。”
裴长青和沈宁忙里忙外,把工具、蔗糖、黄泥土等准备好。
之前玩泥巴的时候裴长青粉碎晒干了一些黄黏土,还贴心地过筛了,现在直接拿过来调配泥水溶液即可。
他们躲在一个草棚子里,往一个小瓮上放了个木格子,将漏斗坐在木格子上。
漏斗是大斗小嘴,把漏嘴塞上稻草,再塞麦糠,再塞稻草。
裴长青小声解释道:“尽可能让泥水流得慢一些,跟蔗糖反应的时间久一些。”
沈宁配合他小声道:“咱们直接用红糖脱色吗?”
裴长青回忆了一下当初看过的资料,“当地人是直接用甘蔗榨汁,然后熬甘蔗汁,熬成粘稠的糖饴,再继续翻炒成糖砂。把这个半固体糖砂装在漏斗里,糖砂就会结成块,再用黄泥水淋。”
沈宁瞅瞅一边儿瓮里的红砂糖,“这个糖显然是脱色过的高档红糖,不是甘蔗汁直接熬成的黑糖吧?”
甘蔗汁直接熬的黑糖肯定颜色很黑,里面很多杂质,熬制的糖饴是流沙状,冷却就是固体糖块。
这里的红糖是红褐色的糖砂,应该是脱色过的了。
裴长青想了想:“岭南那边儿会用草木灰、石灰水以及贝壳粉等对蔗糖进行脱色,这些应该是经过初步脱色完成的红糖。”
沈宁:“那咱直接用红糖淋黄泥水脱色,还是要把红糖兑水熬一熬变成半固体糖砂再淋?要是直接用红糖淋黄泥水那……和把红糖直接泡在黄泥水里没区别吧?”
裴长青:“……”
所以看是一回事儿,真正试验是很难的。
他先脑内预演了一下,“红糖直接泡黄泥水搅拌融化,再静置,估计会出现分层,最上层澄清的液体取出来熬干,应该是比较白的糖,中间的是红糖,底下就是黑糖加渣滓。不过这方法肯定不行,脱色很差,获取白糖率肯定低得可怜。
不过我们可以把红糖略加水分熬成半固体糖膏,此时再往里注入黄泥水慢慢渗透脱色,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他又脑内预演了一会儿,分析道:“脱色的原理其实是吸附、分层选择,吸附就是泥土中的纳米级孔隙通过分子筛效应来分离黑精分子和蔗糖分子,再者黏土颗粒表面带有静电荷,可以吸附诸如焦糖色素中的羟基、羧基等极性基团,实现给蔗糖脱色。
应该还有少量化学反应,黏土的酸碱会和蔗糖的有机酸反应,所以为了不让糖变酸,会用草木灰或者石灰水脱色,抑制糖变酸,还有离子交换?”
沈宁听得两眼转蚊香圈圈。
躲在草棚子外面的小鹤年听得两眼放光!
裴长青:“另外这土……八成也不是什么土都行。”
按照他的经验,不同的泥土有不同的过滤效果,而高岭土、膨润土的吸附过滤效果更好,当然如果烧制一下做成类活性炭物质那吸附效果会更好。
他觉得黄泥水应该不是直接黄泥加水搅拌成黄泥水,不需要动手试验,单纯脑内预演他也肯定黄泥水直接淋蔗糖块淋不出白糖!
那到底是什么土?什么泥水?
这需要自己一点点摸索试验了。
有现成配方和没有配方自己摸索试验那……工作量可不同了。
黄泥水也不能按照字面意思就取黄泥水,应该分为细碎的黄土、加水活成黄泥、多加水搅拌成黄泥水、黄泥水充分搅拌然后静置取上层干净一些的黄泥水四种形态。
黄泥也未必是黄泥,高岭土就不是黄色的,而是灰色灰白色。
景德镇烧瓷器用的就是那种土。
当地找一找肯定也有,俗名观音土嘛,严格讲不是土,而是一种黏土矿物
脱色过程甚至可能还得添加草木灰、石灰水等物质。
裴长青跟沈宁一边说一边摆弄,实际上手发现漏斗不好用,淋黄泥水那不是直接漏掉了?
最好把漏斗下面做出弧度,让泥水滴落得慢一些,这样泥水和蔗糖块接触的时间才更久。
沈宁笑道:“把漏斗嘴儿做成弧度?U形管?”
下水道就是U形管,可以存一段水防臭。
裴长青:“不用那么大的弧度,做个低端带孔的圆球可能也行。”
做试验肯定得一小份一小份的来,那……刚烧好的大漏斗暂时用不上,还得烧制一批做实验用的小漏斗。
如此一来,实际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40-150(第2/23页)
工作就会很多很多,并非简单黄泥水淋蔗糖那么容易。
外面向来淡定的小鹤年都有些着急了,这么大的工作量,很明显不是一两天、一两月能完成的,保不齐得半年一年呢。
爹亲自做肯定不行!
裴长青自然也知道这个,他只是给沈宁起个头儿,大部分试验还是要交给她和孩子们来完成。
毕竟他要读书嘛。
虽然读书腻歪了想放松,但是不代表他真厌学,放松一下还是要继续读书的。
他早就听见小鹤年过来的轻浅脚步声,也听到孩子这会儿因为着急而略微沉重的呼吸声。
他朝沈宁眨眨眼,给她一个眼神。
沈宁从草棚子缝隙也看到小鹤年的衣角了。
天暖和起来,草棚子外面挂的草席子撤掉了两层,就不能彻底隔绝视线了。
她道:“要不你还是继续读书,我带着阿年和二蛋他们做试验?”
裴长青余光瞥了一眼棚子缝隙,就看到小鹤年的身形贴得更近,他故意道:“没事,咱俩……”
小鹤年忍不住了,“爹!还是我给娘帮忙吧,爹你以后读书累了可以放松放松,不过这么麻烦的事儿还是交给我们做吧。”
裴长青故作惊讶地看着跑进来的小鹤年,压下扬起的唇角,“你也不知道怎么做呀。”
小鹤年笑起来:“爹你指挥呗。”
裴长青:“那行吧。”
小鹤年立刻掏出自己随身带的小本本和炭笔,“爹,你来讲原理,我来记录。”
经过数字和拼音以及其他知识的铺垫,裴长青和沈宁现在对小鹤年已经非常信任。
小鹤年用他异于常人的成熟以及保守秘密的本事证明了他的可靠。
他既不会出去乱说,还会主动帮爹娘模糊舆论,不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爹娘身上,他和阿恒适当分担一些。
裴长青本来就想教儿子基础数理化的知识,现在阿年还小,不需要背太多四书五经,只需要按部就班启蒙即可,那读书压力就不大。
读书轻松、又有学习兴趣,正好可以学数理化呀。
学会了他自己也能主动探索,说不定会有其他突破呢。
裴长青将原理简化一下说给小鹤年。
小鹤年一边记录,一边回忆偷听的话,疑惑道:“爹,你之前和娘说的那个羟基羧基是什么?”
裴长青:“我说了吗?”
小鹤年:“说了!”
裴长青:“这个……说来话长。”
小鹤年笑道:“爹,咱慢慢说,不着急的。”
裴长青:“今天咱先说试验原理、步骤和目的,其他的慢慢说。”
小鹤年满口答应。
裴长青:“咱们先来说两个概念。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的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概念一出,小鹤年的问题就随之而来。
什么事物质?
什么是基本结构、性质、规律、自然科学等等。
这孩子凡事喜欢问为什么,还喜欢刨根究底。
裴长青:“这些单纯说概念不好理解,我们化繁为简,简单举例子吧。”
于是在这样一个平常的日子里,裴长青开始了对小鹤年的物理化学启蒙。
跟数字、拼音一样,又给小鹤年打开了两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他听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记录一下,又时不时问个问题。
他的问题总是切中要害,每个问题都能解答他一个疑惑。
不知不觉晌天了。
裴母和谭秀做好饭,亲自过来叫他们吃饭,嘴里还嘀咕,“阿年不说监督他爹读书么,怎么监督着把自己还搭进去了呢?”
她站在草棚子外面轻声唤道:“阿宁,二郎、阿年,吃饭了呀。”
沈宁应了一声,待裴母离去便示意两人吃饭了,“阿年,学无止境,咱们慢慢来。吃完饭你和我一起准备试验,让你爹下午读书了。”
小鹤年:“爹,你好好读书,晚上我们再聊。”
他已经急不可耐地要回去整理,然后给师兄写信分享这些知识了。
裴长青犹豫了一下,“阿年,这些知识过于新奇,不要一下子告诉阿恒。”
这个和数字、拼音又不一样。
数字和算术是原本就有的,不是他们新创的,他们在此基础上改进、创新,发明更加简单有效的符号而已,而且还是他们引导小鹤年和小珍珠创新出来的,别人也不会过多怀疑。
算术也类似。
拼音虽然复杂点,但是已经有文字和读音,他们只是给读音和文字沟通一条捷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物理化学可不一样!
这里面的知识几乎都是……全新的,是现在没有的。
即便他先从常见的物理现象和规律给小鹤年讲,可那些专门的单位、公式、定理却是固定的,即便他换符号和名称也不行。
化学也一样,都是全新的。
虽然现在有道士炼丹,却没有专门的化学知识总结。
谢恒可以毫不怀疑地接受数字、拼音是夫妻俩为了自学跟小鹤年和小珍珠琢磨出来的,却不可能毫无怀疑地接受物理化学。
小鹤年眨眨眼,试探地小声问出一个问题:“爹、娘,换脑子会疼吗?”
裴长青和沈宁一怔,不动声色地对视一眼。
裴长青故作不解道:“什么换脑子?谁会换脑子?”
沈宁也笑道:“对呀,脑子又不是牙齿,哪里能换?”
小鹤年:“爹,你脑袋摔破那天,是不是见到……神仙了?”
裴长青立刻配合道:“神仙?什么神仙?没有啊。我从吴家屋顶摔下来,当场就昏迷了,再醒过来就在家里了,没见着什么神仙啊。”对上小鹤年显然不信的眼神,他道:“别说,我可能真遇到神仙了,否则我怎么突然会这么多东西?可我脑子里为什么一点记忆都没呢?”
小鹤年一本正经道:“爹,我看过一本书,有人昏迷的时候进入了地府,判官说他阳寿未尽就给他换了脑子,还把记忆清除了。”
裴长青大惊失色:“啊?我被判官换了脑子?那、那我还是我吗?”
沈宁憋得很辛苦,差点笑出声来,赶紧转身把红糖瓮盖上,然后快步出去。
小鹤年安慰他道:“爹,你别担心,你肯定还是你呀,是更好的你。”
裴长青表示被安慰到了,“怪不得我以前觉得自己脑子浑浑噩噩的,被什么塞住一样。”
小鹤年抱了抱他,“爹,放心吧,你现在很好,真的很好。”
裴长青摸摸他的头,这小子真能忍,真沉得住气,如果是珍珠当场就会问,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40-150(第3/23页)
他却硬是忍了九个月。
小鹤年:“爹,我娘也换脑子了吗?”
裴长青果断道:“你娘肯定没,你娘本来就这么聪明,是你爹我以前犯糊涂,总打压她。”
原来的沈宁确实很能干,总想额外干点什么增加收入,可惜裴二郎不是笑话她就是打压她。
小鹤年有些疑惑,娘分明就是被换过脑子的!
难不成爹不知道?
他想了想,爹换了脑子,和以前跟换了个人一样,不再喜欢大伯和大堂兄,反而最喜欢娘,然后就是他和珍珠、爷奶。
娘虽然换了脑子,但是却不像彻底换个人一样。
娘还是很疼他和珍珠,对爷奶也很好,只是不再怕大伯娘和大伯,也不再怕丢人,还会做豆腐和很多吃食,很会赚钱。
裴长青不想单独和小鹤年待一起,开了这个话头儿,他肯定会打破沙锅问到底的。
“吃饭了,下午继续背书。”裴长青说着赶紧离开草棚子。
小鹤年心里下了个结论:爹和娘肯定都被换了脑子,而且是一个判官换的!因为爹娘过去一点都不像,现在他俩在某些方面非常像,爹说别人不懂的知识娘似乎懂,娘说什么奇怪的爹也懂。
当然爹娘被换脑子这么大的秘密他一定会死死守住的,就算师兄也不会告诉。
呜呜……没大病,但是小病要命。
【谢谢宝子们关心】
第142章 乡村实验室 与柳家合作
那么物理化学这些知识,他先学,学会了再慢慢琢磨怎么合理化,怎么安全地教给师兄和学习班。
小鹤年敏锐地觉察数理化比四书五经对学习班更有用。
他们学会基本的识字和算术就可以去城里当伙计,如果学会物理、化学就可以去当……工匠、师傅!
他联系现实,突然觉得爹之所以火炕、房子盖得好,其实就是数学和物理学得好。
爹会算!
听裴长青讲了一些物理化学的简单概念知识以后,他立刻就能学以致用。
“我走路,这是物理运动,我推门这是……力的运动?”走出草棚子,他看到旁边的灰泥盆,那是顾氏她们腌变蛋的石灰糠料。
“我知道了!石灰加水咕嘟咕嘟冒泡,那是化学反应,石灰泥变蛋也是化学反应。”他走了两步,又停下,“不改变物质的形态,是物理,改变了形态是化学,嗯,那……我吃了肉,出来变成粪便,这是物理还是化学?形态变了,是化学?”
再走两步,他又嘀咕,“是化学吗?总觉得有点奇怪,不大对劲,晚上要让爹多给我讲一些。”
从外面回来的小珍珠和宝儿站在后面奇怪地看着走走停停地小鹤年。
小珍珠:“阿年怎么了?”
宝儿比划了两招,“我哥是不是在练拳?”
小珍珠:“你练拳就用嘴嘟囔?”
宝儿:“那就是梦游!”
小珍珠弹了他一个爆栗,“你该多读书了,不要小小年纪就学一身匪气。”
宝儿:“姐,我这叫江湖气!”
小珍珠:“师父都说了,现在只有朝廷和民间,没有江湖,只要朝廷律法能管到的地方就没有江湖。”
宝儿:“肯定有管不到的地方,那我就可以去管管。”
小珍珠:“那你得好好读律法。”
宝儿:“姐,你怎么不读?你自己说拳头最大,怎么就让我读律法?”
小珍珠:“因为你拳头不大不硬,打不过我。”
原本好奇小鹤年干啥的姐弟俩斗起嘴来。
小鹤年反而被他们惊动,回头瞅他俩,“你们鬼鬼祟祟干嘛呢?”
小珍珠笑着跑上来,小鹤年顿觉不好,拔脚就跑,可惜晚了一步,还是被小珍珠追上。
他不是小珍珠的对手,就被小珍珠一个绊子放在地上。
她力气大,绊倒小鹤年的时候一手拎着他的胳膊,并没有把他摔在地上。
小鹤年躺在地上,很没面子,“……珍珠,你再这样我生气了。”
小珍珠把他拉起来,给他拍拍身上的尘土,笑着哄他,“别小气嘛,走,吃饭了!”
下午裴长青果然跟陈琦一起背书,小鹤年按照裴长青的要求整理试验相关知识,之后带着二蛋去挖各种土。
沈宁见小鹤年热情高涨,她就忙自己的去。
天气暖和粉条粉丝不能做,但是米粉等不受影响。
麻酱鸡蛋、变蛋、咸鸭蛋现在非常抢手,基本每天都在做,每天都在发之前的货。
五香腐乳、茱萸辣味儿腐乳以及红腐乳现在出货量也很大,每天都在做,对村里老豆腐的需求量也很大。
如今不只是豆腐村,附近村都能定期来送选老豆腐。
不过天气暖和起来,素鸡、千张、油豆皮、油豆腐等就不适合长途运输,沈宁决定停了这几样。
不是不做这几样生意,是村里作坊不再做。
牌坊奠基摆流水席那日她就跟柳大爷和另外几家豆腐坊透过合作的意思。
以前跟人合作还得挑对方品行、知根知底,比如靳老板、常老板、蔺承君等,毕竟那时候自己除了手艺没有社会地位,就没什么底气。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她是皇帝御赐的福气娘子,还是皇帝点名要的米粉供应商,一般人不敢故意坑她。
更别说淮州府以及成阳县、桃源县等富户即便不和她做生意也都想跟她来往。
成阳县和龙庙镇的几家豆腐坊就更不会坑她,他们只会求之不得。
腌白菜也停了,现在已经没有冬白菜了,再腌要等深秋和冬天了。
第二日裴长青继续背书,小鹤年早晨跟着唐钜练完功,就带着二蛋等孩子四处挖不一样的土了。
爹说了不同的土含有的成分不同,比如烧砖就得用黏土,黏土透气性不好,容易蓄水,适合种水稻,不适合大豆谷子等作物。
还有土质比较松软,含沙量多的土,这种适合种棉花、西瓜、大豆什么的。
再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土,大部分旱地熟田都是这种土,各种作物都适合种植。
他把这些土壤的知识和氮磷钾等肥料知识记在一起,打算以后整理一篇农学文章交给谢掌柜发表。
小鹤年一边采集一边记录,把装土的罐子都标上记号。
如今学习班的孩子们除了新生,老生已经会写两三百个常用字,基本能满足简单的记录需求。
沈宁让大脚板和高大山去镇上送货的时候顺便给柳大爷送个信儿,约他过来谈素鸡的合作。
收到消息的柳大爷感动得热泪盈眶,豆腐娘子终于、终于愿意跟他合作了!
虽然他现在也卖红腐乳,可这个已经是他第很多次不会做、不如沈宁的产品,他已经释怀,他甚至挣扎都没挣扎,试做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40-150(第4/23页)
都没试做,就坦然接受了自己不如豆腐娘子的事实。
可素鸡不一样。
素鸡他倾注了好多心血,死活模仿不出来。
现在他终于、终于做出来了!
严格说只做出一种,就是用麻布包袱裹着老豆腐,转、转、转……做成素鸡。
但是他还没做成那种千层素鸡,他知道用千张做的,也会用麻布包袱拧,可包袱拆开以后千张会散开,根本不是沈宁作坊那样一层层粘在一起。
他用过很多办法,都不行。
现在豆腐娘子终于要给他解惑了。
他一息时间都不想耽误,接到两人的信儿立刻让人牵马、备礼,随他去豆腐村。
别问,问就是自打流水宴之后就时刻准备着豆腐娘子的合作信号儿。
等他带着豆腐坊掌柜、师傅和俩随从赶到豆腐村牌坊的时候突然意识到——现在正是吃晌饭的时间!
他们这个点儿来,好尴尬啊。
让人家看看,以为他们来蹭饭的呢。
柳大爷尴尬,掌柜、师傅也尴尬。
柳大爷是确实没想到这茬儿,太激动什么都没考虑。
掌柜的考虑到但是不敢说,因为柳大爷对素鸡执念太深,听不进别的话。
当初废寝忘食模仿,也没模仿出来的状况还历历在目呢。
还是小鹤年和二蛋等孩子们吃完饭继续出去寻找不同的土壤碰见他们,问了一声。
小鹤年:“柳老板,你是来找我娘的吗?”
柳大爷拱手,没把小鹤年当孩子,反而很正式道:“正是,小郎君,豆腐娘子可在忙呀?”
小鹤年道:“没,柳老板直接过去吧。”
有小鹤年发话,柳大爷才没那么尴尬,带着人去了作坊。
结果一靠近沈宁家就闻到喷香带甜的烤肉味儿!
今儿晌午沈宁教裴母和谭秀用新调配出来的叉烧酱烤了秘制叉烧肉,色泽红亮,肉又嫩又鲜又香!
柳大爷一行人本就饿了,闻着味儿口水都下来了!
沈宁见他们这么早过来,笑道:“柳老板可吃过饭?”
掌柜的和大师傅刚要说没吃呢,劳烦沈娘子,结果好面子的柳大爷嘴更快:“哈哈,我们吃过来的。”
掌柜的和大师傅低垂着眼皮,在心里默默地翻了几个大白眼。
饿死了,馋死了啊!
沈宁请他们堂屋坐。
柳大爷识趣儿地先问裴父裴母好,裴二郎读书顺利否、珍珠阿年都好等等,礼数那叫一个周到。
再不是当初暗搓搓来打探的时候了。
沈宁都说好。
裴长青吃完饭消食儿呢,也没读书,就过来陪客。
正好谭秀端着一盆新卤的素鸡过来,里面还有香干、鸡爪、鸭脚、鸭脖子、鸭翅膀等卤味儿,香气四溢。
掌柜的没忍住,笑道:“沈娘子,这是新的卤味儿配方吗?闻着更香一些呢?”
沈宁笑道:“蔺老板从南边儿给我发了一些香料,我略微调整了一下配方,多加了胡椒,味道更丰富,也更加美味了。”
蔺承君现在正在南方推广牛油火锅呢,南边梅雨季、回南天的时候潮热濡湿,闷闷的非常难受,他觉得很适合这种香辣锅子。
给他们发发汗,再洗个澡,通体舒泰呢。
正好南边儿有一批出海的商船回来,带了很多西洋香料,其中就有不少胡椒。
蔺承君有货船定期南北走货,就顺便给沈宁捎点东西,到桃源驿那边儿让人送过来。
蔺承君这人只要他认为谁有用,就会相当大方,有一些不计成本地大方。
手头香料富裕,沈宁就调整配方,让味道更好一些。
闻言掌柜的和大师傅几人更饿了,看着那锅卤味眼睛冒光。
沈宁领会到他们热切想要品尝的眼神,笑着请他们尝尝味道。
柳大爷还矜持呢,刚要说我们不饿,就见掌柜的和大师傅已经不客气地左右开弓了。
“……”
我这张老脸是要丢多少回才算完?
最后柳大爷没忍住,也加入了品尝队伍,吃得赞叹连连,“是比流水宴那天尝着更美味。”
等他们吃饱喝足,沈宁才跟他们谈合作素鸡的事儿。
她一直秉持着赚钱有度的原则,即便自己垄断的方子,也不会定太高的价格。
基础食材让普通百姓也吃得起,比如豆腐、千张、素鸡、鲜米粉这些。
而她能赚钱的项目不少,也不是非得把着这几样不放,所以她愿意给合作商让利,只要求他们不随便涨价。
只要黄豆和人工没涨,素鸡就不要涨,要让普通百姓吃得起。
别看腐乳也是豆制品,她做的却并非普通百姓的食材,毕竟腐乳是开胃下饭的,这和普通人家省口粮的理念背道而驰。
就裴大伯家以前条件儿算不错的,也是尽可能少吃下饭菜的。
豆腐、素鸡可以当饭,就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像麻酱鸡蛋、变蛋以及牛油火锅就更不要提了。
她给柳大爷的合作方式是她只要两年的一成利,但是柳大爷要遵守素鸡不随便涨价的合作条件。
柳大爷有些不敢置信,“沈老板,就、就这?”
沈宁笑道:“对呀,以后就请柳老板多多受累,为龙庙镇的广大百姓做素鸡吃啦。”
柳大爷喃喃道:“这、这多不好意思。”
沈宁却继续往下说了,“素鸡的做法其实很简单,柳老板应该差不多琢磨出来了吧?”
柳大爷老脸一红,不好意思说自己琢磨个半吊子,自己挽尊道:“嗨,最初琢磨了两天,没琢磨出来,后来一直忙嘛,就没再琢磨。”
掌柜的和大师傅用力咬住了后槽牙,怕不小心笑出来得罪东家,柳大爷尤其要面子。
沈宁就简单说了一下素鸡的做法。
听闻要用碱水抹千张,柳大爷一拍大腿,“嗨,我居然没想到这个!”
绝对不承认自己脑子不够使的。
沈宁笑道:“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嘛。”
聊完合作,裴长青拿了文房四宝来,让柳家掌柜写了合作契书。
沈宁又找了大伯娘来亲自教柳家大师傅学素鸡手艺。
如果是复杂手艺,还得派人去柳家作坊手把手的教,既然很简单就让柳家大师傅在这边儿学会即可。
大师傅去学手艺,柳大爷则对沈宁和裴长青道:“沈老板以后当真不做素鸡了?”
沈宁:“对呀,不但龙庙镇不做,县里也不做,镇上和县里老熟人家也不再送,都由柳老板和另外几位豆腐坊送即可。”
宋家、禚家、徐家等龙庙镇大户原本都是沈
<font colorred>-->>(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font>
你现在阅读的是< "https:" >
</div>< "https:">哇叽文学网提供的《农家养娃种田日常》 140-150(第5/23页)
宁让人去送货,可天气热起来,没有真空包装和保鲜技术,素鸡送过去就不那么新鲜了。
即便晚上做早上送也不会影响他们当天吃,可如果他们当天不吃,留到晚上或者第二天,那就要发黏。
还是家门口发货更方便。
柳老板是精明人儿,肯定会给那些老主顾友情价的,不需要更低,就和她以前一样即可。
柳大爷:“沈老板莫误会,我不是说这个,我的意思沈老板把素鸡生意交给我,那贵作坊原本做素鸡的人工是不是会闲置?若是沈老板这里不好安排,也可以让他们去我作坊继续做素鸡,可以管吃住。”
沈宁先道谢,“柳老板仁义,不用这样,我们作坊还有很多活计,大家顶忙呢。”
其实也是活儿越来越多,目前这些人忙不过来,作坊开始缺人手。
而自己村里勤快、利索、嘴严的好手被她挑选得差不多了,毕竟能常年脱产的劳力有限。
再者高里正的运输队和裴长青的建筑队也需要壮劳力,她的作坊反而大部分是伶俐能干的妇女和半大孩子,男人也是以前瞅着懒、力气小一些的,毕竟作坊的活儿比运输队和建筑工要轻快些。
裴父地窨子编活儿那里全是半大老头儿老太太,除了冬天农闲有裴二柱等年轻男人,平时一个壮劳力也没。
所以豆腐村确实没有剩余劳力了。
沈宁再选人都是从豆腐村周边几个村子选。
外村不比本村,选人就得非常慎重,她更倾向于熟人介绍。
人工不够,把素鸡让出去也是减轻用人压力。
柳大爷这边儿谈完合作,第二日县城几家豆腐坊也火速赶来。
沈宁给他们的合作条件儿和柳大爷一样。
等沈宁表示她真的停了素鸡制作,连靳老板、杨老板、陈老爷等几家大主顾的素鸡也由他们负责的时候他们是真的佩服至极。
瞧,人家沈老板就是大气!
谁说女子不如男?
把天热怕坏的素鸡让出去,沈宁这里发货的压力就骤然减轻很多,只需要考虑发的货够不够,不需要考虑会不会坏。
随着天气暖和起来,陶族长也攒够了木头、青砖、灰瓦、石灰等建材,跑来找裴长青给盖房子。
他还挺不好意思的,给沈宁和裴长青带了两只鸭子,“二郎读书了,本不该打扰他,就是见识到二郎的本事,再找别人我都不放心。”
实际请县衙工房的书吏给设计把关安排瓦匠也行,可现在知县大人都夸裴长青的活儿好,工房众人也很推崇裴长青,再让陶族长找别人他就不甘心。
这房子盖得好不好,不看外表,而是内在。
也不单纯看结构布局如何,而是看你用个几年以后是不是越住越舒服。
盖得好的房子,住十年二十年都不待有问题的,而盖的不好的住进去没俩月就开始这里出事儿那里麻烦的。
不说别的地面渗水这一点儿很多人深恶痛绝。
那些不会盖房子的,房间里不但渗水,还会长青苔,没两年就都是耗子洞。
你就难受吧。
还有的墙裂、房梁歪、裂、被虫蛀等等,也都是常见的事儿。
好的砖瓦房能传承数百年,那是盖得讲究的、技术好的,一般的那不可能,十几年、二三十年、几十年就不像样子的比比皆是。
陶族长自然想用好的材料,盖一座结实的能传承几代人的好房子。
多花点钱他也乐意。
这是他切身经历,自家原本住的屋子,门楣上面就裂了好几条缝!
那就是设计不合理,导致门洞、窗洞受力失衡导致的,天长日久肯定会塌下来的。
他也想趁机让裴长青给修修。
裴长青一口答应下来。
现在几支建筑队已经锻炼得非常成熟,盖房子不在话下。
他只负责测量加设计,拿出设计图和施工图即可,实际施工由王大和裴大柱、童二狗带领即可。
龙庙镇以及周围、成阳县以及周围能高价请他们盘火炕的人家都差不多盘完了,剩下的不会找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