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7三个月(1 / 2)
有了万历皇帝的批复,魏广德接下来要做的就简单了。
把情况和张四维、申时行一说,把皇帝御笔拿给他们看过,两人自然都不反对。
而同时,内阁派出去的行人已经到了刑部,请曾省吾及参与此案审理的官员到来,这才把皇帝的意思添油加醋一说。
曾省吾在看过皇帝御笔亲批后,只能在心里无奈叹息。
他是知道阁臣对皇帝影响的,只是没想到魏广德终于还是办到了,借助此酷刑引起皇帝的愤怒。
特别是御笔最后也有对凌迟酷刑适用进行了限制,和魏广德提议一样,非人证物证俱全的铁案,罪大恶极之人不得用。
至于其他三人,脸色各有不同,不过到这个时候,他们也算是明白了。
“那张国维判戍边,遇赦不赦,翁尚书......”
当场,大理寺官员就提及对二人的处罚,只不过到了翁大立这里,多少还是有些顾忌,毕竟是朝廷二品大员,因为渎职应该如何处置,这个话真说不出口。
这是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事儿,这次对渎职官员施以严惩,那以后呢,万一落到自己或者亲朋好友身上,又该如何。
双刃剑,绝对双刃剑。
“陛下御批有从严,不知对这样渎职官员,《大明律》中是如何定下的。
魏广德也不会说,大家都在打太极,不过他可以步步紧逼。
“轻者杖刑,重则斩监候。”
这个,其实很好理解,罪行太大可以直至死罪。
曾省吾看不下去了,叹口气说道:“好了,我建议对翁大立罢职为民,夺禄除名。”
这在对犯官的处置条例中,算是中上的处罚,再往上那就是入罪徒刑,甚至流放戍边。
其实,一开始曾省吾想的是罢免,但眼睛看到万历皇帝的从重处罚,于是加上夺禄除名,算是收回翁大的官身,而不仅仅是丢官,那是连科举身份都没有保住。
听到曾省吾的意见,比自己还略微激进,魏广德双眼微眯,但并没有马上表态,而是看向张四维和申时行,心里琢磨曾省吾的盘算。
其实这时候曾省吾还真没盘算什么,而是他对这事儿确实深恶痛绝,刑部本来应该是问案的关键衙门,不仅没有想方设法查清案情,反而助纣为虐屈打成招,简直让他不能忍受。
重处翁大立,给其他人一个标杆,让他们知道违法的代价,对于整肃吏治是有好处的。
最怕的就是标杆被不断降低,最后把刑事案件变成纪律问题,内部处理,比如朝廷里惯用的申?等不痛不痒的处罚,那以后官场只会越来越腐败。
没有严刑峻法制约,官员们真的什么都敢做。
“会不会太重?”
说话的是申时行,他可是知道魏广德只说到罢官,这丢官身,多少超了点。
“陛下御批从重,没有流放,甚至......已经不算重了。”
曾省吾马上解释道,最后叹息一句,“终究是翁大人导致无辜百姓冤死,人命关天,《大明律》对此早有规定。”
其实如果是低品级的官员,入刑流放,甚至杀头都可以,不过翁大立是朝廷二品大员,刑不上士大夫的观点影响下,最终还是没有让人往罪人这个方向整。
《唐律疏议》、《大明律》等法典中,都充分体现了人命至重'的伦理观念。
中国传统以“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为基础的“人命关天”理念,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
古代贯彻“人命关天”理念的死刑复奏、录囚与秋冬行刑等制度,也受制于君主专制体制。
虽然当初核准死罪也是万历皇帝批的,可终究是受了翁大立的蒙蔽。
万历皇帝最初的气就是这里,下面官员敢如此大胆,甚至已经敢欺君。
这在万历皇帝受到的教育里,欺君是罪大恶极的行为,如同把皇帝玩弄于鼓掌,这对于刚亲政的他来说,是万不能接受的。
也就是张居正对于“仁君”的教育,让他没有动杀心,否则怕是御批直接就判了二人死刑。
不过自此之后,万历朝对死刑的适用就更加严谨起来,轻易不会批准死刑。
“就如此吧,早点昭告天下,也免得最后民怨沸腾再出手。”
魏广德终于还是说话了,他不说,其他人都不说,大家都入泥塑般傻愣愣等在这里,也真是没意思。
“可行,自昨日后,听闻晚间消息就已经传遍全城,百姓对朝廷不满之人广之。
甚至如狱吏所言,翁大人实在是百死难辞其咎。”
张四维也说出真话,这不是简单的失职,实际上就是炮制冤案,还自我标榜为民除害,以冤死之人为自己晋身之阶。
他们说翁大立是失职、渎职,其实已经是为他开脱了。
这种人,其实比杀人者还可恶。
申时行见此,也不再多言,只是微微点头表示认可。
大理寺,都察院的人见此,也都只能附和,随着张四维的话说如此处置“合适”。
“回去,尽快把正式奏疏递上来,内阁票拟后送呈乾清宫,陛下还等着呢。”
魏广德开口说道。
在送曾省吾出去的时候,魏广德还对他说道:“三省,此时你盯着点,今日务必递上来。”
“是。”
曾省吾答应一声,带着其他三人出了内阁。
“等奏疏上来,我们内阁也应上奏请罪。”
魏广德回头对张四维和申时行说道,当初刑部的文书,内阁票拟肯定是通过的,并未严谨审核案件,多少也担上了责任。
这,就是所谓的领导责任。
爱惜羽毛的人,或者说翁大立如果实力再强点,来个死不认罪,只要瞒着御座上那位,其实还真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活的说成死的,指鹿为马。
到时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都没有错,都是对的。
可惜,翁大立没那么大的脸面。
张四维若有深意的看了魏广德一眼,没多话,只是微微点头,申时行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没说什么,算是默认。
都不是笨人,这本请罪奏疏里会加入什么私料,其他他们也能猜到。
其实前面的都不重要,魏广德看重的还是这份请罪奏疏,直接开始六部自查,并因此开始对官员进行调整。
“织田家这就安稳下来了?”
魏广德值房,此时他正翻看刘守有送来关于倭国新的情报。
在山崎一战中,羽柴秀吉击败明智美秀后,平息了这次叛乱。
他本以为羽柴秀吉会乘机争夺家主之位,把织田氏改姓羽柴,不过让他失望的是,明智关秀身死后,织田家几位掌权者很快就坐下来,在青州城开会商议织田的继承问题。
会议的结果是羽柴秀吉在得到丹羽长秀、池田恒兴支持的情况下压制了柴田胜家成为织田家实际的掌权人。